摘要: 小学体育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当前小学体育教学环境存在倦怠状态,教师缺乏创新与教学激情,而新课标的提出指向了更高的目标,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探讨了基于“慧学课堂”理念下的小学体育教学策略。研究指出,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以“赛评”驱动“学练”等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高阶思维、养成健康行为、提高其运动技能水平和综合素养。为在小学体育中落实“慧学课堂”提出具体策略。
Abstract: Element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plays a vital role in promoting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current prim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environment suffers from fatigue, and teachers lack innovation and passion for teaching.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point to higher goals. This paper utilizes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o explore element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Smart Learning Classroom” concept.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by creating authentic situations, guiding students to identify and solve problems, and using “competition and evaluation” to drive “learning and practic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is stimulated, higher-order thinking is cultivated, healthy behaviors are developed, and their motor skills and overall literacy are improved. Specific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for implementing the “Smart Learning Classroom” concept in element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1. 引言
1.1. 体育课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体育历来是在我国学校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受到传统观念束缚及沉重的升学压力的影响,社会各界对于体育的功能与意义未能给予足够的认知,导致体育在相当长时期内遭遇了一定程度的边缘化现象[1]。小学是学生脱离幼儿时期正式接触体育课堂的第一步,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启蒙的作用,在这一阶段,体育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身体健康,还对其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运动习惯、体育品德的养成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体育课作为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健身性、基础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征,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能力的提升[2],承担着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兴趣和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
1.2. 小学体育课教学整体环境处于倦怠状态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确定为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3]。然而,当前小学体育的整体教学环境却不尽如人意。本研究对槐荫区10所小学的50名体育教师进行了职业倦怠情况的调查,问卷采取李克特五级量表的形式,获取教师职业倦怠的情况。如表1所示,半数以上的教师表示存在职业倦怠,更有14%教师存在非常倦怠的状态,在十年如一日的教学中,由于长期面对重复的教学内容,缺乏创新与教学激情,逐渐产生了职业倦怠感。这种倦怠不仅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质量,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其教学质量的下滑直接影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如何激发教师的教学激情,创新教学方法,成为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Table 1. The situation of teacher burnout
表1. 教师职业倦怠情况
|
非常倦怠 |
比较倦怠 |
一般 |
不太倦怠 |
毫不倦怠 |
N |
7 |
26 |
9 |
5 |
3 |
百分比 |
14% |
52% |
18% |
10% |
6% |
1.3. 新课标中核心素养与总体目标的提出为小学体育教学带来新的挑战
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其中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4]。新课标秉承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精神,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围绕核心素养提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教学实施等[5]。标志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对促进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具有深远的意义与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新课标的颁布,核心素养和总体目标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不仅是机械性地掌握技能,而是倡导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来掌握和运用运动技能,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面对新课标所带来的理念升级与实践挑战,“慧学课堂”理念逐渐走进教育视野。其“学为中心,启智增慧”的核心主张,恰恰回应了新课标对激发学生主动性、促进全面发展的要求,为小学体育教学提供了新的路径与策略支撑。
2. “慧学课堂”概述
2.1. “慧学课堂”的基本内涵
“慧学课堂”思想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智慧学习和主动学习的教育理念。它不仅强调学生要“慧学”,而且强调教师要“慧教”。“慧学”主要体现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问题意识;提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敢于表达;倡导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旨在让学生运用智慧去运动,伴随着思考去运动,置身于真实运动情境中,强调学习是基于学习者共同体的探究而发生的。“慧教”主要体现在:学习目标的设立要发展为“判断、选择、决策、设计……”,即不仅是掌握技能,而是用知识技能来解决问题;教学过程要创设真实情境,更便于低年龄学生理解和体验;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探究性学习的作用,让学生对情况做出判断和选择;将评价及时结合于学、练、赛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理解。
2.2. “慧学课堂”的设计原则与方法
“慧学课堂”的设计原则与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结合SMART原则,目标要具有导向性、全面性和明确性,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体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并且明确具体、难度适宜、可操作性强;二是教学内容坚持科学性,既要考虑学生自身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来确定教学内容的难易和顺序,又要考虑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行为主义表述法,教学过程中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应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行为活动,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实践与运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培养其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四是关注过程与结果并重,既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又关注其学习成果,实现全面发展。这些原则为小学体育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3. 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学练技能为重,掌握与运用能力欠缺
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以学练技能为重的现象。教师往往过于注重技能的传授和训练,而忽视了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以刻板地教会某一技术动作、达到某种标准或参加教学比赛为要求来上课,导致学生虽然能够掌握一定的技能,但在实际运用中却显得力不从心。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还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习惯。
3.2. 教学方法单一,行为和品德培养欠缺
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方法往往单一乏味,缺乏创新和多样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采用单一的模仿学练为教学方法,教师的讲解与示范之后,通常会安排学生进行模仿练习,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显得单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探索欲,导致学生觉得体育课程缺乏趣味性,减弱了他们对体育活动的热情和投入度[6]。同时,教师也缺乏对学生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培养的关注。形成健康行为能够激励学生持续保持对体育学习的热情,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建立起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一过程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形成终身学习与锻炼的健康心理、行为模式及日常习惯[7]。
3.3. 评价反馈不到位,活动与竞争动力欠缺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评价反馈机制往往不够完善。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缺乏及时、准确的评价和反馈,小学生年龄较小,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有限,无的放矢、点到即止、差异不显的评价导致学生难以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这种评价反馈不到位的现象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动力,还难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心。在课堂上,学生往往缺乏足够的活动和竞争机会,难以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这种缺乏动力和竞争的环境不利于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和身体素质的提升。
4. 基于“慧学课堂”理念下小学体育教学策略
4.1. 依据真实情景,贴近现实生活
在“慧学课堂”理念下,小学体育教学应注重创设真实情境,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境不仅涵盖了学生所处的实际物理环境,还包括教师围绕教学核心内容精心营造的情感与心理氛围。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的引导者,他们精心构建与运动项目特性相匹配的真实情境,激励并引导学生在这些贴近实际的场景中开展学习与练习活动,确保所创设情境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合理性得到充分体现[8]。在这样的特定情境背景下,学生能够更加顺畅地进入学习情境,从而促使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学习[9]。教师可以通过模拟生活场景、设置实际任务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运用所学的运动技能。例如,体育教师可利用室内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向学生展示奥运会上运动员们的精彩比赛和领奖瞬间,随后鼓励学生探索并分享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以及喜爱这项运动的原因。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还能帮助他们将所学技能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4.2. 以惑促思,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慧学课堂”理念强调以惑促思,即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激发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例如,在跳绳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自行尝试和体会的过程中,思考怎样才是最省力最轻松的跳绳方式。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4.3. 以“赛评”驱动“学练”提高
在“慧学课堂”理念下,小学体育教学应注重以“赛评”驱动“学练”提高。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比赛和评比活动,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心。例如,在篮球投篮学练过程中,小学生注意力不易长时间集中,重复的练习学生极易走神,教师可以组织小组间的投篮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同时,教师要对学生在比赛中的表现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和反馈,帮助他们了解在实际运用技能时自己的进步和不足。除教师评价外,还应逐步实施学生评价。众所周知,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评价,特别是学生自我过程评价的方式,深刻体现了对体育教学基本原则与人才成长自然规律的尊重;利用日常体育课程结束后的自我评价环节,学生可以加强自我认识与自我反省,从而促进运动技能、健康习惯以及体育道德品质的同步提升与全面发展[10]。这种以“赛评”驱动“学练”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还能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引领下,注重情境化教学、合作探究教学、进一步细化“赛评”环节,是将“慧学”与“慧教”融入实际教学的具体策略,也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高阶思维、养成健康行为、提高其运动技能水平和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加强家校合作并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和实践,以推动小学体育教学的持续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