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现状及其实施路径初探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Current Status and Implementation Pathways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DOI: 10.12677/ae.2025.15101848,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贺 斌: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段欣荣: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云南 昆明;杨媛妮*:云南财经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云南 昆明
关键词: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立德树人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Cultivating Talents by Virtue
摘要: 随着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主要阵地,高职院校的作用不可或缺,其育人工作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在“双高计划”背景下,如何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成为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本文系统分析了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重要性、现状、存在问题及实施路径,旨在为高职院校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new era,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s the primary incubator for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 development, have become indispensable. Their miss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now confronts novel demands and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Double-High Plan”, strengthening the synergistic effect betwe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curriculum-integrated ideological education has emerged as the linchpin for elevating talent cultivation qual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significance, current status, existing challenges, and implementation pathways of synergistic education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with curriculum-integrated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iming to furnish actionable insights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eeking to deepen thei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orm.
文章引用:贺斌, 段欣荣, 杨媛妮.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现状及其实施路径初探[J]. 教育进展, 2025, 15(10): 398-40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01848

1. 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机遇[1]。然而,在经济迅猛扩张与全球化持续深化的双重驱动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2]-[4]。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常规思想引导模式未能充分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培育要求;与此同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已突破传统技术能力范畴,其职业技能、创新思维及社会担当的立体化培养对思政教育革新提出新要求[5] [6]。针对这些问题,国外研究形成“价值观教育”“隐性课程”等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到并突破单一知识传授,强调教育的整体性与价值渗透,试图打破教育割裂,通过多元路径塑造人格,但总体缺乏系统的塑造体系。

基于人才培养的思政引导新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即“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即“课程思政”双轨并行的育人模式逐渐受到广泛关注。“思政课程”独立的显性课程体系是价值引领的主要途径,依托系统化理论框架塑造学生的精神维度;“课程思政”隐性方式将思政元素渗透教学之中,实现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价值认同的结合[7] [8]。二者形成互补性教育矩阵,共同构筑起高职思政教育的多维育人体系,既保持思政教育的理论深度,又彰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通过提升培养质量来满足产业升级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9]-[11]。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重要性、研究进展及其存在问题,通过分析显性课程的价值传递逻辑与隐性教育的渗透式影响,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思政教育学术框架。

2.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重要性

()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核心课程[12],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和价值引导,有助于学生三观的塑造。这些理论课程不仅传授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思考与认识,塑造乐观进取的人生姿态和价值目标。学生同步接受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实现课程思政在专业教学中价值引领的无痕渗透[13]。通过两者协同育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都能得到全面提升,为未来发展培育根基。具体来说,“思政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而“课程思政”则能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中,促进知识向实践转化,提升学生实操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通过“课程思政”的实施,学生还能在专业学习中领悟到职业道德、社会责任等更深层次的价值内涵,从而形成更加全面、立体的人格特质。

()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可提高教育效果

协同育人是创新思政教育实施路径,实现专业教学与价值引领深度融合。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往往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不符等问题[14]。而协同育人模式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通过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15],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和认同。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上,更体现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教师可以结合专业特点,采用案例教学、问题导向、小组合作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隐性接受思政教育[16]。同时,通过实践环节的设置,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应用,提升学习效果。

()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能满足社会需求

社会对高素质综合能力人才需求,同时要求学生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17] [18]。这不仅是高职院校的教育使命,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两者协同育人,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成为具有专业、品德兼备的综合型人才。一方面,“思政课程”可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价值观,引导他们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课程思政”能在专业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和实践技能,使学生适应职场环境,对接市场高技能人才需求。同时,通过两者协同育人,学生还能培养出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为未来职业打下基础。

3.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现状

() 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在两者协同育人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首先,通过思政课程建设加强,实效性提升。许多高职院校引入了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互动式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同时,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如组织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和认同[5]。其次,课程思政探索深入,融合成效显著。许多高职院校积极将思政教育结合到专业教学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19],将专业讲授与思政教育结合[20],这样学生潜移默化接受思政教育[21]。例如,在工程实训课程中,通过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工匠精神等元素,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还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职业素养[7]。此外,高职院校注重加强思政课程教师与专业教师之间的协作与交流,通过组织联合教研活动、教学观摩等活动,提升了教师的育人能力。许多高职院校还积极引进具有行业背景和企业经验的教师,有助于课程思政的实施。这些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行业规范、企业文化等内容,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职业要求和职业素养[3]

() 存在的问题

尽管高职院校在两者协同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第一,协同机制不健全。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两者协同育人方面尚未形成健全的协同机制,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22],导致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难以形成协同效应。学校也缺乏一定的协调机构来推动两者的协同育人工作,使得协同育人工作难以得到有效实施[9] [10]。其二,存在专业知识教学中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深入[23]。教师对思政元素的认识存在不足,未找到合适的结合点,导致思政元素的融入显得生硬和牵强。与此同时,教师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时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一些专业课程中,仅仅通过简单的案例或故事来引入思政元素,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探讨,难以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6] [8]。此外,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科学的评价指标和方法来评估协同育人的效果,使得协同育人工作难以得到客观、全面的评价。评价结果未能充分反映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成长和进步,导致协同育人工作的实际效果难以得到有效验证和提升。在一些高职院校中,采用传统的考试或考核方式来评价学生的思政素养,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评价不全面[4] [11]

4.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

() 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协同机制

首先,成立协同育人领导小组。高职院校应成立由主管部门、思政课程教师、专业教师、学生代表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协同育人领导小组。这个领导小组不仅负责统筹规划和协调推进两者的协同育人工作,还应具体细化各项任务分工,确保责任到人。领导小组应定期召开会议,不仅研究解决协同育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还要分享成功经验,促进各院系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建立问题反馈和快速响应机制,确保协同育人工作中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其次,制定协同育人实施方案。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详细且切实可行的协同育人实施方案,明确协同育人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具体任务应涵盖课程内容整合、教学方法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等多个方面。同时,方案还应提出具体的实施措施,如定期开展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培训、设立专项经费支持课程思政项目等。此外,方案应明确保障条件,包括政策支持、资金保障、人员配备等,确保协同育人工作的有序开展和持续推进。第三,建立沟通协作机制。高职院校建立有效的沟通协作机制,形成常态化的交流。通过定期的教学研讨会、课程思政经验分享会等形式,加强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同时,鼓励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开展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建立线上交流群、共享资源库等,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专业教师双方在协同育人方面的深度合作和资源共享。

() 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创新融入方式

学校应加强对思政课程教师和专业教师的全方位培训。培训内容不仅应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还应涵盖如何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如何将这些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等具体技能。培训形式可以多样化,如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组织教师参加校外培训、开展教学观摩和研讨等。通过培训提高教师对思政元素的认识和挖掘能力,更好地融入思政元素[19]。学校应鼓励教师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例如,智能制造专业“机械零件精度加工”课程中,引入大国工匠案例,引导学生在实操中反复调试刀具补偿参数,对超差零件要求重新加工,让学生在追求精度的过程中领悟“工匠精神”,强化“质量意识”。同时,可组织课程思政的教学比赛,激发教师的创新热情,推动课程思政的深入开展。可采用案例、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创新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

() 完善评价体系,确保协同育人效果

学校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和方法来全面评估两者协同育人的效果。评价指标应涵盖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成长和进步、教师在协同育人方面的贡献和成果、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和效果等多个方面。定量、定性评价结合,既要有客观的数据支撑,也要有主观的评价反馈。同时,评价指标和方法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便于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具体应用。学校加强对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应用工作,通过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帮助教师和学生了解自身在协同育人方面的优点和不足,为后续的改进和提高提供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同时,学校应将评价结果作为教师考核、评定、奖励、表彰的重要依据之一,激励教师在协同育人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此外,学校还可以将评价结果作为课程思政项目立项、经费支持等决策的依据,推动课程思政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 强化实践环节,提升育人实效

学校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更高质量的实践机会和平台。除了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外,还可以与政府、社会团体等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这些实践教学基地应涵盖不同的行业领域,满足学生专业异质性的需求。学校应加强对实践教学基地的指导和监督,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学校应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传统的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外,还可以开展竞赛、文体活动等,丰富教学方式。学校应加强对实践活动的宣传和推广,吸引学生参与,并对学生表现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应涵盖学生的实践态度、实践能力、实践成果等多个方面。同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实践环节的考核结果也是重要的依据之一,以利于激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此外,学校还可以将实践环节的考核结果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提高教学水平。

5. 结论与展望

职业教育在新时代的产业定位,赋予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更大挑战,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创造更大空间。基于高职院校紧密联系产业、行业、企业发展的特点,要求“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要结合不同专业的市场属性,与不同行业的职业操守、工匠精神实现同题共答。下一步研究重点和方向,可结合职业教育和行业特点,研究“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从而不断加强与企业和社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最终实现人才培养和思政育人的同频共振。

基金项目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校大学生社会网络对创业意愿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25J0570);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导向下林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BC24058);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云南文旅融合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编号:2025J0672)。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林杰钦. 习近平职业教育观视域下福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研究[J].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25(1): 89-95.
[2] 姜萌.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4, 23(21): 110-112.
[3] 张海洋.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协同育人的融合逻辑理路[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35): 63-67.
[4] 郭锐. 职业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索[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5, 41(1): 172-174.
[5] 刘婷婷. “双高”背景下高职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逻辑机理、现实困境与实施策略[J]. 教育科学论坛, 2023(33): 28-33.
[6] 王丽华.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逻辑理路探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18): 71-75.
[7] 宋春雨, 彭德萍.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协同育人的耦合逻辑研究与实践[J]. 化工管理, 2022(28): 17-19.
[8] 杨伶俐. 职业教育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探究[J].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 21(1): 68-71+94.
[9] 刘颖.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逻辑理路分析[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1): 22-24.
[10] 李小玲, 吴晓璐.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逻辑理路解析[J]. 大学, 2021(49): 133-135.
[11] 张威. 职业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逻辑理论探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1, 34(5): 54-55.
[12] 孙倩, 王升臻.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内在逻辑探析[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6(2): 1-6.
[13] 石烨华. 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4(12): 103.
[14] 程义民, 楚绪乾, 王学亮. 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高职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3, 36(12): 45-48.
[15] 易艳阳. 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生态化协同”路径与策略[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1): 90-96.
[16] 于旭. 高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研究[J]. 成才之路, 2022(5): 25-27.
[17] 郭萌, 郝叶妮, 乔瑞, 等. 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探索[J]. 时代报告(奔流), 2024(7): 158-160.
[18] 陈方. 基于高质量发展的院系学生思政工作体系构建[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5(4): 85-88.
[19] 王越. “课程思政”背景下中职《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教学设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贵阳: 贵州师范大学, 2024.
[20] 张琦. 从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谈两者相结合的必要性和途径[J].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20(7): 71-72.
[21] 刘笃晋. 课程思政背景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1, 17(3): 159-160.
[22] 朱娅娅.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23] 王发.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产品材料与工艺”课程思政要素挖掘与实践[J].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 13(6): 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