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聚焦《伤寒论》的现代研究与传承发展,通过系统梳理文献,从注疏诠释、理论体系与辨证方法、经方临证应用与现代创新三个维度展开深入探讨。在注疏诠释研究领域,历代注本凭借文献校勘、训诂释义、学派思想阐发等多种路径,有力推动了对原著的理解与传承,且诠释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化态势。理论体系与辨证方法研究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在六经传变、方证关系等核心理论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经方临证应用与现代创新研究实现多维度发展,不仅成功拓展了经方的适用范畴,还积极推动了中医药的数字化转型进程。当前《伤寒论》研究在“守正”的坚实基础上持续“创新”,成果丰硕,为其学术体系的繁荣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modern research,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By systematically sorting out relevant literature, it conducts in-depth discussions from three dimension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lassic, its theoretical system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methods, as well as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modern innovation of classical prescriptions. In the field of interpretive research, annotated versions of the classics from successive dynasties have strongly promoted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heritance of the original work through multiple approaches such as textual collation, exegetical interpretation, and elaboration of school thoughts; meanwhile, hermeneutic studies have shown a diversified trend. Research o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methods adheres to both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and has made new breakthroughs in core theories such as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six meridian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mulas and syndromes. Research o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modern innovation of classical prescriptions has achieved multi-dimensional development: it has not only successfully expanded the application scope of classical prescriptions, but also actively promoted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rrently, research on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continues to pursue “innovation” on the solid foundation of “upholding the essence”, with fruitful achievements, which injects strong impetus into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its academic system.
1. 引言
《伤寒论》作为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以其深邃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临床价值,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而愈发彰显其魅力,在当今时代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近现代以来,学界对《伤寒论》的研究呈现出多维并进、纵深发展的良好态势。研究者们一方面致力于对原典进行精准解读,深入梳理其历史脉络,另一方面不断深化对其核心理论的现代阐释,积极探索经方在现代疾病谱系中的创新应用以及跨学科转化的可能性。在众多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伤寒经方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治疗为例,“清肺排毒汤”便是由多个经方合方而成,这一实例充分彰显了《伤寒论》经方的强大效力。本文通过系统梳理相关文献,从《伤寒论》的注疏诠释、理论体系与辨证方法、经方临证应用与现代创新这三个主要方向展开研究,旨在展现该领域的研究动态与学术进展。
2. 《伤寒论》注疏与诠释研究
《伤寒论》的注疏与诠释研究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演变,已形成了极为丰富的学术体系。回顾注本系统的传承与创新历程,冯骐的《伤寒论集注》(1960)作为早期注本,在注释《伤寒论》时展现出独特的见解。冯骐以伤寒六经病为纲,以治法为目,依据证候遣方施药,这种注释方式在众多注释本中独树一帜,充分体现了医者勇于探索事物本质和积极创新的精神,为现代临床理论的构建和学术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谢焕荣与谢立业推出的《伤寒论校疏》[1] (2022),在敦煌残卷校勘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通过细致对比敦煌本与宋本《伤寒论》的差异,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校勘工作。在此过程中,重点还原了张仲景“脉证合参”的诊疗体系原貌,并且成功纠正了宋本中的关键讹误,为深入研究《伤寒论》的原始诊疗思路提供了更为准确的文本依据。翁维良等人同年整理的《郭士魁类症伤寒论》[2] (2022),创新性地按照症状对经方进行分类,构建了一套快速实用的临床检索体系。例如将“喘而胸满”与麻黄汤证群相关联,极大地提高了类方检索的效率,为临床医生在实际应用中快速准确地选用经方提供了便利。俞根初著,陈博、竹剑平校注的《通俗伤寒论》[3] (2022)开创了以白话阐释经典的先河。通过“三阴寒化热化辨治歌诀”等采用生活化比喻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经典的门槛,有力推动了经方知识向大众教育领域的普及,让更多非专业人士也能够了解和学习《伤寒论》的相关知识。王德的《血气阴阳观读解康平本<伤寒论>》[4] (2022)则颠覆了传统的注释路径,从生理维度重新构建三阴三阳理论,提出了“太阴为津血化生之轮,少阴乃命火温煦之枢”“少阴主血脉温煦、太阴主津血输布”等全新的理论,为深入理解三阴三阳理论提供了崭新的视角。黄凯文校注本[5] (2022)侧重于经方的实践转化,详细解读传统方剂在当代的应用标准。例如在麻杏石甘汤治疗急性肺炎时,明确了石膏-麻黄剂量配比的规律,为临床医生在运用经方治疗现代疾病时提供了具体的用药参考。
近年来《伤寒论》的诠释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显著趋势。陈津琦等[6] (2025)深入分析张璐的诠释方法学特点,发现其“以方测证”的注释法充分揭示了以临床实效反推理论的实用主义取向。这种注释方法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注重从临床实际疗效出发来解读经典理论,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刘佳[7] (2025)则阐发了柯琴对芍药“启阴交阳”的独到见解,深入揭示了其调节阴阳枢机的深层机制。通过对柯琴观点的深入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对芍药在《伤寒论》方剂中作用的认识,为临床精准用药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论依据。从国际研究的视角来看,李哲[8] (2023)剖析了日本医家中西深斋《伤寒论辨正》的注释特色,清晰地展现了跨文化诠释的差异性。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伤寒论》的注释和理解存在差异,这不仅丰富了《伤寒论》的研究内涵,也为我们从不同角度审视经典提供了新的思路。侯佑柱[9] (2022)通过对黄竹斋《伤寒论集注》的深度研究,归纳出其“六经气化说”融合西医解剖的跨学科思维,开创了中西汇通的新范式,为《伤寒论》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中西医在理论层面的交流与融合。
在注本研究领域,孙震宇[10] (2020)系统考证了张志聪《伤寒论集注》的训诂成就。通过对多处注释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其“以经解经”法的核心要义。例如引《灵枢・营卫生会》来注解桂枝汤调和营卫的机理,实现了经典之间的相互印证,形成了严密的理论闭环。其在2019年的研究[11]进一步揭示了该注本的气化理论特色,在太阳篇将蓄水证阐释为“寒水之气郁结三焦”,这一观点直接影响了后世温病学派三焦辨证雏形的形成,充分体现了张志聪注本在中医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吴丽君等[12] (2016)探讨了《伤寒论集注》的学术特色,归纳出张志聪注本的学术特色:构建六经经络病机体系,首创标本中气传变,确立气化学说框架,融会脏腑辨证精要。以“少阴热化属心肾不交”来解释病机为心身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拓展了《伤寒论》理论在临床应用中的范围。成晓玉[13] (2016)深度剖析了黄竹斋《伤寒杂病论会通》的文献整合价值,全面整合了诸家注疏的精华,构建了六经理论的全息框架,为深入研究《伤寒论》的六经理论提供了更为全面系统的资料。黄世明[14] (2004)评述黄竹斋注本时,犀利地指出其气化学说过度演绎导致与临床脱节的局限,这一观点引发了学界对经方实用性的深刻反思,促使研究者们在研究经方理论时更加注重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
追溯至二十世纪的研究,司楚银[15] (1993)首次明确界定了张志聪“经络病机说”的学术地位,发现其以足太阳经循行来解释项背强几几用葛根汤的机理,为深入理解《伤寒论》中经络与方剂应用的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苏凤哲[16] (1988)揭示了舒诏注本突破性地融合温病理论的特点,在少阴篇加入“热化伤阴宜复脉汤”的温病治法,促进了伤寒理论与温病理论的交流与融合,丰富了《伤寒论》的临床应用范围。沈敏南[17] (1987)系统论述了气化学说体系,其在1986年的研究中[18]率先指出注本对气化学说的重视,发现《伤寒论集注》以“太阳寒水气化失常”等病机对疑难病的指导价值,进一步强调了气化学说在《伤寒论》研究中的重要性。傅元谋[19] (1982)开创性地划分伤寒研究为两大体系,奠定了方证派(强调以方测证)与气化派(侧重理论推演)的分类基础,这一分类方法至今仍是伤寒学方法论分类的重要准则,为后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范式指导。现代学者在继承这一范式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六经辨证理论,使得《伤寒论》的理论体系与辨证方法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学术生命力。
3. 《伤寒论》理论体系与辨证方法探析
《伤寒论》的理论体系与辨证方法研究呈现出继承与创新并重的突出特点。赛萌萌等[20] (2025)突破了传统的六经传变观,提出了“跨经传变”的新理论,通过严谨的研究证实了太阳直中三阴这一特殊病理传变规律的存在。这一新理论为临床复杂病证的演变提供了全新的解释框架,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从而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刘頔[22] (2025)则深入阐释了方证相应观在《伤寒论》中的核心地位,构建了病机-主证-药症三维辨证要素。他指出方证对应是以六经的方证相结合,其中包含了方药治疗下的症候群、方证病机、证候病机、治疗原则以及药物剂量等多个方面。强调方证精准对应是经方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所在,这一观点对于指导临床医生准确运用经方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针对《伤寒论》理论中的争议点,马浩然[22] (2025)通过对第179条原文的深度考证,重新界定了阳明病的范畴,清晰地区分了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的辨证层次,进一步完善了阳明病的辨证体系。这一研究成果有助于临床医生在诊断和治疗阳明病时更加准确地把握病情,提高治疗效果。万广宋[23] (2023)系统辨析了亡阳证候,明确厘清了卫阳骤脱与真阳衰微的鉴别要点,确立了四逆汤类方的差异化应用指征。他指出“亡阳”与“亡其阳”是对表证的否定和排除,是对治疗经过的总结。这些研究成果共同体现了《伤寒论》理论体系在当代的精细化发展趋势,使得《伤寒论》的理论更加完善,更具临床指导价值。
4. 《伤寒论》经方临证应用与现代创新发展
《伤寒论》经方临证应用与现代创新发展研究取得了多维度的突破。董妍等[24] (2025)系统辨析了芍药在经方中的双向调节作用,揭示了其在桂枝汤中发挥疏泄营卫的功效,而在小建中汤中则转变为柔肝缓急之效。这一研究成果为临床精准用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有助于医生根据不同的病情和方剂配伍,准确把握芍药的用量和功效,提高经方的临床疗效。姬令山等[25] (2025)倡导经方活用需突破原文限制的理念,通过论述水邪内停下焦的水气病时,指出《伤寒论》中有五苓散证、真武汤证、猪苓汤证三个方证,充分证实了古方新用的临床价值。这一理念鼓励临床医生在遵循经典理论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临床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经方,拓展了经方的应用范围。张一卓等[26] (2024)开创性地构建了《伤寒论》本体知识图谱,实现了六经辨证规则的形式化表达与智能推演,为中医药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通过知识图谱的构建,能够更加系统、直观地呈现《伤寒论》的知识体系,有助于推动中医药在大数据时代的创新发展。朱兆福等[27] (2023)系统验证了六经辨证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普适性,建立了少阳枢机不利兼太阴湿困等现代证型分类,成功拓展了经方的适用范畴。这一研究成果为运用经方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现代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使得《伤寒论》的经方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现代临床实践。
这些研究共同推动《伤寒论》经方从传统应用向现代创新转化,体现古老经典在当代医疗实践中的持续生命力。
5. 总结
纵观现有研究,《伤寒论》的学术探索呈现出一条从经典诠释到理论深化,再到临床转化与创新的清晰脉络。在经典诠释层面,历代注疏通过文献校勘、训诂释义、学派思想阐发等多种路径,持续不断地推动对原著精髓的精准把握以及对历史传承的系统梳理。这一系列工作形成了丰富的学术遗产和研究范式,为后世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文本与理论基础。在理论体系构建方面,研究聚焦于核心辨治理念的深化与精细化。对六经本质、传变规律、方证关系、核心病机等关键理论不断进行现代阐释与模型构建,使得《伤寒论》的辨证论治体系更具解释力与指导性,充分彰显了其历久弥新的生命力。而在应用与发展领域,经方研究展现出强劲的现实活力和创新潜力。一方面,紧密结合现代疾病谱系,在疑难病、慢性病的治疗中积极验证并拓展经方的适用范围和疗效机制,为解决现代医学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积极拥抱现代科技,通过知识图谱、数据挖掘、多学科交叉等方法,深入探索经典理论的现代化表达与应用模式。
综上所述,当前《伤寒论》的研究既注重对经典原旨的坚守与传承,又致力于其理论内涵的深化开掘与当代价值的创新转化。这种在“守正”基础上持续“创新”的学术发展态势,在临床转化、近代注本创新及注本系统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斐然的成果,为《伤寒论》学术体系在新时代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未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伤寒论》将在更多领域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为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