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思政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A Study on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ve.2025.1410484,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刘静颐: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关键词: 思政育人网络新媒体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twork New Media
摘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网络已成为广大青年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同时社会意识形态的变革与发展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新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把握好网络思想阵地,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一环。研究表明,高校可通过整合网络与媒体资源,提升思政教育的覆盖性与互动性,推动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打造内容丰富的网络“大思政”课,用心培育新时代好青年。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the network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young people to live and study. At the same time, th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ideology ha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Grasping the ideological position of network,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network education, and doing a solid job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Internet Era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universities can enhance the reach and interactiv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y integrating online and media resources. This approach promotes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ical rationality and humanistic care, enabling the creation of rich online “comprehen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to nurture outstanding youth for the new era.
文章引用:刘静颐. 高校网络思政育人的探索与实践[J]. 职业教育发展, 2025, 14(10): 221-227. https://doi.org/10.12677/ve.2025.1410484

1. 引言

人工智能时代技术不断更迭,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更是不可或缺。学生们利用网络分享个人生活,获取各类信息,进行学习;而网络信息鱼龙混杂,若不能加以正确引导,学生易被不良信息裹挟,或陷入信息茧房之中,正确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把握育人主导权,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面对新形势下的网络环境,高校思政工作亟需紧跟时代步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界定为: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团体在掌握网络正负影响和网络社会运行规律条件下,以网络平等互动为主要教育方式并辅之以传统教育方法,引导网民(包括在线与非在线)形成网络社会与网民个体健康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实践活动[2]。网络思政教育以其独特的优势,如信息传播迅速、互动性强、覆盖面广等,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段。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教育的时效性,推动高校思政工作的创新发展,是高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加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推动高校思政工作的创新发展。然而,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思政教育,如何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网络特点开展工作,成为当前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2. 理论框架

本研究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传播学与社会学的交叉视角,构建多维理论框架。在传播学领域,使用与满足理论[3]可解释学生如何主动选择与使用网络平台以满足其认知与社交需求;沉默的螺旋理论[4]则有助于分析网络舆论环境中学生意见表达的心理机制。在社会学层面,青年亚文化研究[5]为理解Z世代学生的圈层化行为与价值取向提供了分析工具。通过跨学科的理论对话,本研究旨在更全面地把握网络思政教育的复杂性与动态性。

3. 高校网络思政育人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深度渗透,思政教育逐渐从传统的课堂讲授向网络空间拓展,形成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育人新格局。然而,网络思政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

3.1.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历史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程。最初,高校主要通过校园网站、BBS等渠道进行简单的信息发布和政策宣传,碍于技术限制,教育形式较为单一,互动性较弱;随着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兴网络平台的兴起,网络成为高校思政教育新阵地,逐渐向多元化、互动化、社会化方向发展,高校开始利用学习通、易班、微信公众平台等,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微课、网络互动社区等,思政教育的个性化、精准化水平显著提升。

3.2. 当前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从发展角度看,高校网络思政经历了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互动、从单一媒介到多元平台的转变,覆盖面不断扩大、形式多样不再局限于文字宣传、学生参与度也逐渐提高,取得了许多现实意义的成效。

然而,当前网络思政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重视程度不足,部分高校仍将网络思政视为传统思政的补充,缺乏顶层设计和长期规划。其次,师资力量薄弱,许多思政教师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力有限,难以适应网络思政的创新需求。此外,信息环境复杂化,网络空间中良莠不齐的信息容易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冲击,部分学生因缺乏媒介素养而陷入认知偏差。

上述问题的存在,与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特征密切相关。因此分析学生的网络使用习惯和思想动态,是优化网络思政育人的关键前提。

3.3. 高校学生网络行为与思想动态分析

根据2025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30.6小时[6],即学生群体日均上网时间约为4~5小时,且信息获取呈现“短、平、快”特征,具有高频化与碎片化的性质。此外,学生群体表达欲望强烈,社交媒体的匿名性使得学生愿意在网上发表观点,也容易受到情绪化言论的影响。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另一显著特征为圈层化与个性化明显,即倾向于在兴趣社群,如校园墙、小红书、B站等活动,极易形成“信息茧房”。

在分析大学生网络行为过程中,该群体思想动态表现出价值多元化与显示关切增强的特征。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网络思政教育的接受度,本研究对若干名学生进行了匿名访谈。一名大三学生表示:“更倾向于轻松、互动强的思政内容,如短视频或直播形式。”另一名学生则提到:“希望思政教育能更多回应我们在心理、学业规划等方面的实际困惑。”这些反馈表明,网络思政教育需更加注重内容贴近性与形式创新性,以提升学生的参与意愿与教育实效。此外,在全球化思潮的影响下,个别学生对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认同呈现波动性,其中不乏非主流思想;另外学生更关注就业、心理健康等实际问题,对“说教式”思政内容接受度低甚至反感。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在发展的同时,面临技术适应、内容优化、学生认同等多重挑战。因此,需结合学生网络行为特点,不断探索新的网络思政方法,构建更具针对性的育人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4. 网络思政育人的实践探索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新闻宣传工作服务性和促进作用的集中体现,关系到贯彻落实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关系到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在高校中,新闻宣传要始终紧密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服务涉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学校建设的中心工作,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这是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职责使命和主攻方向[7]。在当前全媒体传播格局下,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思政育人工作,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课题。

4.1. 创新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与工具

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与工具的创新发展,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各高校新媒体应积极探索“互联网 + 思政教育”的新模式,以下为我校及我院的一些实际做法:

(1) 构建新媒体传播矩阵。我院以校园官网为核心,以易班、微信公众平台及视频号为支撑传播体系,通过新闻推送、视频更新及直播等形式,将思政内容多渠道分发和精准触达,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增强互动性及师生参与感。

(2) 开发智能化教育工具。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为思政教育注入了新动能,我院电子商务专业依托电商平台,运用AI选品算法。该算法基于大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精准捕捉市场对产品的需求趋势及偏好。同时借助AI虚拟主播技术,打造出能生动展示产品特点的虚拟主播形象,同学们精心策划直播流程,与虚拟主播默契互动,全天候在电商平台上展示产品。

(3) 完善网络心理支持系统。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我校建立了“线上 + 线下”相结合的心理服务体系,构建的“二工大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微信公众平台整合了咨询预约、心理科普、朋辈互助等功能。线上每周心理周报,线下设有心理咨询屋,有效拓展了心理服务的覆盖面及可及性。

平台工具的创新发展为网络思政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撑,还需要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将理论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这就要强化网络思政教育的实践环节。

4.2. 强化网络思政教育的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是检验网络思政教育成效的关键所在。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实践平台,可以促进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实现思政教育的“内化–外化”转化。

(1) 打造品牌实践活动。我院多年举办网络文化节,通过书法绘画、海报创作、视频大赛、征文写作等形式,网络展出优秀作品,并遴选作品推荐至校级及市级参与竞赛,每年吸引百余名学生参与。这种实践模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2) 建强专业化工作队伍。每年学校及学院组织开展专题培训、研讨会等活动,其中包含AI及新媒体技能提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提升工作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工作能力。

(3) 完善学生自治机制。我院建立了团委新媒体工作组,由学生运营管理,老师负责提出指导意见及审核,学生不仅能自主参与各类信息推送及发布,还能创新开发各类特色栏目。这种模式既锻炼了学生能力,又强化了自我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网络思政育人的实践探索需要平台工具、教育内容和实践环节的系统创新。只有实现技术赋能、内容优化和实践强化的有机统一,才能切实提升网络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未来的实践探索还需要在精准化、智能化方面持续深化,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

5. 网络思政的挑战与风险

5.1. 网络思政的现实挑战

随着网络思政育人实践的深入推进,其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结构性矛盾。这些矛盾既源于网络空间特有的传播规律,又反映出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与数字化时代的不适应性。要突破当前的发展瓶颈,必须系统分析网络思政教育面临的多维挑战:

(1) 网络生态的复杂性挑战。当代网络空间已逐渐形成社会化“平台治理场域”[8]。一方面,算法推荐技术导致信息茧房效应加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被局限在3~4个商业平台;另一方面,“后真相”时代的情绪化传播消解着理性讨论空间[9],网络民粹主义、对历史事实的曲解或片面解读等思潮通过短视频、网络小说、表情包等“软性”载体进行渗透,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2) 教育对象的代际差异挑战。Z世代大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其认知方式呈现出去中心化、碎片化等特征,这种认知方式的变革使得传统系统化的思政教育模式面临实效性困境。同时,学生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对社会主流价值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性”等问题持保留态度。

(3) 教育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当前网络思政教育存在重技术应用轻内容创新、重形式呈现轻实质互动、重短期效应轻长效机制等问题,例如公众号内容仍以政策宣传为主,AI设备及大数据模型不足,教师网络素养培训不足等现象普遍存在。

5.2. 技术赋能下的伦理挑战与边界反思

尽管智能技术为思政教育带来创新机遇,但其应用也伴随着诸多伦理与社会风险。首先,算法推荐机制可能导致“信息茧房”效应加剧,局限学生的信息视野[10]。其次,数据隐私问题日益突出,学生在平台上的行为数据若被滥用,可能侵犯其隐私权。此外,AI技术的透明性与问责机制尚未健全,其在思政评价中的应用需谨慎考量[11]。因此,高校在推进技术赋能的同时,应建立伦理审查机制,明确技术使用的边界,确保教育创新在合规与合理的轨道上运行。

6. 网络思政未来的展望与建议

面对网络思政的多维发展,我们必须树立全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主动迎接挑战,积极引导大学生向积极的方面建构自己的意义[12]。破传统线性思维,构建包含制度保障、能力提升和协同治理在内的立体化应对体系。

6.1. 深化智能技术赋能教育创新

(1) 构建智能教育基础设施。建议打造“思政AI”助手,建设校级智能思政大数据中心,内涵党课、青年团课、思政微课等优秀资源,面对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的智能推荐。

(2) 开发沉浸式教育场景。利用创新创业项目、科技竞赛等机会,积极应用拓展现实技术,打造虚拟仿真思政课堂,建设“红色VR教育基地”场景,通过场景还原技术使学生沉浸式参观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中的场景,体验党史发展重大事件,提升学习效果。

(3) 完善智能评价体系。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多维评价模型,收集学生进行网络思政学习的反馈,将传统的总结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例如建立“思政素养数字画像”系统,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构建学生发展评估体系。

6.2. 推进教育内容供给侧改革

(1) 从理论灌输到问题导向。建议建立“社会热点–学生困惑–理论阐释”的内容生成机制,例如我校公众平台“辅导员说”,每周按时更新推文,辅导员在谈心谈话、日常交流中接收到学生反馈的、存在的问题,结合时下热点,编辑为文章推送,解决学生日常问题。

(2) 从单向传播到交互共创。鼓励学生参与内容生产,形成UGC (用户生成内容)模式,例如建立“青年说”栏目,学生自主创作文字、视频、图片等内容,提升学生的互动性、参与度,使推广内容更具亲和力。

(3) 从统一供给到精准推送。构建基于用户画像的智能分发系统,例如将微信公众平台粉丝进行分组,个性化推荐内容,可使文章打开量、阅读量等提升。

6.3. 构建多元协同育人新生态

(1) 家校协同数字化平台。开发家校共育APP,实现学生成长数据的实时共享,家长可了解学生在校情况,与学校及辅导员保持联系沟通。

(2) 校地合作实践基地。与红色教育基地、高新企业等共建实践平台,利用组织生活会、团日活动、寒暑期社会实践等机会到合作基地参观或实习,保持良好的校企联动。

(3) 校企协同内容生产。挖掘优秀媒体资源,与主流媒体合作打造精品栏目,或推送优秀网络思政内容给主流媒体进行宣传。

6.4. 打造专业化创新性教师队伍

(1) 实施数字素养认证制度。建立教师数字能力标准体系,将技术应用能力纳入年度考核评审指标或数字能力认证。

(2) 创新团队建设模式。组建“思政教师 + 技术专家 + 学生助教”的跨界团队,组建思政工作室,录制并产出优秀网课进行推广宣传。

(3) 完善发展保障机制。设立专项培训经费,保证教师及辅导员年均网络素养培训不低于10学时。同时建立奖励机制,鼓励教学创新。

面向未来,网络思政教育需要在守正创新中寻求突破。通过技术创新驱动、内容质量提升、协同机制完善和队伍能力建设四轮联动,必将开创网络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7. 结语

本文通过对高校网络思政育人的系统考察,揭示了其在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规律与实践路径。研究表明,网络思政教育已从辅助手段发展为育人主渠道,其成效取决于技术赋能、内容创新、协同机制与队伍建设的有机统一。面对网络生态复杂性和教育对象代际差异等挑战,需要构建智能化、精准化、协同化的新型育人体系。

展望未来,网络思政教育应立足“大思政”格局,深化技术应用与教育本体的融合创新。通过持续优化智能教育平台、完善内容供给机制、强化多元主体协同,不断提升育人实效,为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提供有力支撑。这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基金项目

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项目(EGD202509)资助。

参考文献

[1] 郭同峰. 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18.
[2] 翟中杰.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导论[M]. 北京: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7.
[3] Katz, E. (1959)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nd the Study of Popular Culture: An Editorial Note on a Possible Future for This Journal. Studies in Public Communication, 2, 1-6.
[4] Noelle-Neumann, E. (1979) The Spiral of Silence: Public Opinion-Our Social Ski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5] Hebdige, D. (1979) Subculture: The Meaning of Style. Methuen & Co. Ltd.
[6]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第5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2025-07.
[7] 潘强, 许钟元, 刘旭, 主编.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9.
[8] 吕鹏, 周旅军, 范晓光. 平台治理场域与社会学参与[J]. 社会学研究, 2022, 37(3): 68-91.
[9] 李彪, 喻国明. “后真相”时代网络谣言的话语空间与传播场域研究——基于微信朋友圈4160条谣言的分析[J]. 新闻大学, 2018(2): 103-112, 121, 153.
[10] Pariser, E. (2011) The Filter Bubble: What the Internet Is Hiding from You. Penguin Press.
[11] Zuboff, S. (2019) The Age of Surveillance Capitalism: The Fight for a Human Future at the New Frontier of Power. PublicAffairs.
[12] 刘镭.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M].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