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农村电商凭借“低成本接入大市场”的优势,成为破解农村“产销脱节”“增收难”的关键抓手。河南省民权县丁楼村的转型极具典型性:2013年,少数村民尝试通过淘宝销售演出服,逐步形成“家家户户做电商”的氛围,成为豫东首个“淘宝村”;2020年后,通过延伸产业链、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从“个体增收”到“集体共富”的跨越——2023年全村电商交易额超8亿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8万元,并通过“电商 + 帮扶”带动周边3个行政村发展,获评“共富示范村”。其路径既体现农村电商的迭代升级,也为“产业发展促共富”提供了鲜活样本。
本研究以丁楼村为案例,聚焦其从“淘宝村”到“共富村”的转型,核心目的包括:梳理电商产业演进阶段,明确各阶段核心特征、驱动因素与关键事件;剖析“电商兴村”到“共富落地”的内在逻辑,揭示要素整合、产业升级与利益分配的协同机制;提炼可复制的乡村发展经验,为其他农村通过电商实现“产业振兴–农民增收–集体共富”提供参考。
1.2. 相关研究概述
国内农村电商研究已形成较完整的“形成机制–赋能效应–挑战应对”分析框架,核心成果集中于三方面:
(1) 产业集聚与“淘宝村”形成机制
阿里巴巴研究院(2014)在《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2014》中首次界定“淘宝村”需满足“网商集聚度、年交易额高、产业生态协同”三大标准,强调其本质是“草根创业与平台经济的结合”[1]。张红宇(2018)基于浙江义乌、江苏睢宁案例,提出“能人带动 + 低风险试错 + 政策初期扶持”的驱动模型[2]。然而,该模型对中西部基础设施薄弱区域的适用性缺乏验证(刘俊杰,2022) [3]。
(2) 电商对乡村振兴的赋能效应
黄祖辉(2020)提出电商通过“市场接入、三产融合、就业创造”三维度助力产业振兴[4]。孔祥智(2021)的实证研究表明,电商从业农户收入平均提高34%,但非从业群体增收有限,存在“数字鸿沟”风险[5]。值得注意的是,现有研究多聚焦“个体增收”,对“个体增收如何转向集体共富”的机制探讨不足(罗必良,2019) [6]。汪三贵(2022)进一步指出,政府需通过“技能培训+金融支持”保障弱势群体参与,但未结合产业链延伸分析红利共享路径[7]。
(3) 电商兴村的挑战与共富路径创新
研究指出三大共性问题:
同质化竞争:陈文胜(2022)对比浙江永康保温杯与山东曹县演出服产业,揭示缺乏品牌导致利润降低,呼吁通过“区域公共品牌 + 差异化设计”破局[8];产业链短板:魏后凯(2021)测算发现中西部农村物流成本比东部高,主张政府建设县级集散中心降本增效[9];组织:组织机制缺位:罗必良(2019)强调,集体经济组织如合作社是协调个体利益与集体行动的关键载体,但未阐明具体分红机制设计[6]。
现有研究多停留在“淘宝村形成”或“电商增收”的单一截面分析,缺乏对“淘宝村向共富村转型”的动态追踪与深层机制解剖(韩俊,2022) [10];地域局限性:案例集中于东部发达地区,对中西部普通村庄无特色农产品、非遗资源的电商路径研究较少(叶兴庆,2023) [11]。
本研究创新点:以中西部丁楼村为案例,填补“中西部淘宝村转型共富村”的研究空白;从“演进阶段–内在逻辑–经验启示”三维度构建框架,揭示“组织协同(协会/合作社) + 政策托底(分阶段扶持)”双向赋能的共富机制
2. 丁楼村电商兴村的内在逻辑分析
丁楼村从零散网商到“共富村”的转型,本质是通过“产业发展匹配需求、组织协同与政策托底双向赋能”,构建“自我造血 + 外部支撑”的良性循环。本章从“产业发展逻辑”与“社会组织与政策支持”两大维度,拆解其核心运作机制。
2.1. 产业发展逻辑
丁楼村电商以“本地资源可利用、市场需求有缺口”为起点,从“单一销售”升级为“全链条掌控”,核心逻辑是:以“小切口”产品打开市场,再通过产业链延伸提升抗风险能力与利润空间。
2.1.1. 本地资源与市场需求的匹配
(1) 本地资源:依托闲置手工能力降成本
2013年前,丁楼村以传统农业为主,村民尤其妇女具备针线手工基础,村内有小作坊为周边剧团加工演出服。“闲置手工技能+低成本劳动力”构成核心优势:一是成本低,初期以“家庭作坊”组织代工,演出服手工缝制成本远低于沿海;二是上手快,村民经简单指导即可掌握裁剪、缝制工序,降低产业启动门槛。
(2) 市场需求:瞄准电商细分空白避竞争
2013年前后,淘宝、天猫快速发展,但演出服仍是小众品类——传统销售依赖线下批发市场,线上供给少;学校、剧团“小批量、定制化”订单遭线下批发商拒绝,形成市场缺口。
村民刘向阳为代表的首批网商切入演出服领域:定位准,聚焦50~200元中低端产品,覆盖学校汇演、乡村庙会场景,避开高端市场;响应快,“前店后厂”模式(线上接单、家庭生产)3天内发货,快于线下批发商;见效快,利润率提高,远超传统农业,吸引村民跟风,2013~2015年形成“演出服电商”初步标签,为产业集聚奠基。
2.1.2. 产业链条的构建与优化
初期“家庭作坊 + 淘宝店铺”模式虽能盈利,但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物流成本高、议价能力弱”等问题。2016年后,通过“自发协同 + 外部引入”,丁楼村逐步构建“生产标准化、销售品牌化、物流集约化”的全链条模式,实现产业从“松散”到“闭环”的升级。
(1) 生产端:从“家庭作坊”到“共享工厂 + 代工网络”
2016年全村日均订单量增高,分散作坊难以满足“质量统一、产能稳定”需求,丁楼村通过两点优化:一是建立“共享工厂”,2017年由村电商协会牵头、核心网商出资,建成工厂,统一负责面料采购、版型设计、质量检测;二是构建“中心工厂 + 散户代工”网络,将“缝制、装饰”环节外包给村民,按件计酬,2019年覆盖丁楼村及周边多行政村,以60岁以上老人、留守妇女占比居多,既补产能缺口,又扩大村民参与度。
(2) 销售端:从“淘宝散店”到“多平台运营 + 自有品牌”
2016年村内近百家店铺销售同款演出服,价格竞争导致利润下降。2018年后推动升级:一是拓展多平台,保留淘宝的同时引入拼多多、抖音、1688,2020年多平台营收占比提高,摆脱单一平台依赖;二是培育自有品牌,核心网商注册“丁楼舞韵”“豫东戏服”等品牌,通过“差异化设计融入豫剧元素、售后升级免费修改、包邮退换”,将单价提高,利润率回升,2023年自有品牌销售额占比提高,摆脱“低价代工”标签。
(3) 物流端:从“零散发货”到“物流集散中心”
初期村民需到15公里外县城发货,每单成本运费较高,运输时效长。2017年实现突破:一是引入物流服务商,在政府协调下设立“村级集散中心”,快递公司每日上门取件,成本降低,时效缩短;二是拓展“仓储 + 代发”服务,2020年为中小网商提供货物存储、订单代发,降低其运营成本,2023年日均处理包裹上万单,辐射周边更多行政村。
2.2. 社会组织与政策支持
2.2.1. 村民组织与合作社的作用
初期“各自为战”导致“同质化竞争、资源浪费、新手入门难”。2016年,丁楼村成立“电商协会”与“专业合作社”,实现从“无序竞争”到“协同共赢”的转变,核心作用体现在三方面:
(1) 协调功能:规范市场秩序
2016年,村两委牵头、核心网商成立“丁楼村电商协会”,制定《电商行业公约》:价格协同,设定主流款式“最低指导价”,禁止恶意低价;客户共享,超大型订单由协会协调多家承接,按贡献分利;纠纷调解,设立委员会处理客户争抢、代工薪酬争议。
(2) 服务功能:降低新手门槛
电商协会与2018年成立的“演出服专业合作社”联合提供“全流程帮扶”:免费培训;资源共享,中小网商可通过合作社以核心网商价格采购面料;代工对接,建立“代工信息平台”,匹配村民能力与网商需求。
(3) 集体行动功能:争取外部资源
协会与合作社以“组织名义”对接外部主体:2019年可向民权县政府申请电商专项扶持资金,升级共享工厂设备;2021年与郑州电商运营公司合作,指导网商直播;2022年联合开发“儿童汉服”“节日装饰服”,稳定产能。村民组织与合作社是丁楼村“个体电商”走向“集体产业”的“粘合剂”,让电商红利从“少数网商”向“多数村民”扩散,为共富奠定组织基础。
2.2.2. 政府支持与基础设施建设
民权县、绿洲街道办两级政府通过“精准识别需求、分阶段投入”,解决村民自组织难以应对的“公共品”问题,支持措施聚焦四大领域:
(1) 基础设施:补“网络、交通、物流”短板
网络升级,2015年丁楼村仅通4G且网速不稳定,2016年县政府协调铺设光纤,实现“全村50M宽带全覆盖”,2020年推进5G进村,网络成本下降;交通改善,2017年投资土路升级为水泥路,增设公交专线,2019年村内修5条产业路连接工厂、物流中心与居住区;物流配套,2017年牵头设立物流集散中心,给予快递公司补贴,提供免费场地。
(2) 政策扶持:分阶段降低产业成本
起步阶段,给予首次开淘宝店补贴,年交易额超一定值可免村级管理费;集聚阶段,提供共享工厂投资补贴,设计团队补贴;升级阶段,提供自有品牌补贴,跨境电商出口奖励。此外,设立“电商专项贷款”。
(3) 人才培育:“引进来 + 留下来 + 本土化”
“引进来”,2018年起每年组织专场招聘会,邀郑州、商丘电商企业入驻,提供“免费场地 + 税收减免”,截至2023年引入多名专业人才;“留下来”,将丁楼村纳入县城优质学校招生范围,建设“电商人才公寓”,多名外地人才长期入住;“本土化”,与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设“电商培训班”,结合演出服产业设“摄影技巧”“服装设计”等课程。
(4) 公共服务:优化发展环境
简化审批,设“电商服务站”,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驻点,“营业执照办理、商标注册”等快速结办;质量监管,2019年县市场监管局联合协会建立“抽检制度”,每月公示结果,维护“丁楼演出服”声誉;品牌推广,助其申报“河南省电商示范村”、“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政府通过“补短板、降成本、优环境”搭建“外部保障框架”,村民组织在框架内实现“微观协同”,形成“1 + 1 > 2”的赋能效果,推动丁楼村向“共富村”转型。
3. 丁楼村电商发展的演进阶段与经验启示
丁楼村电商经历“从零散尝试到集群成熟、从单一销售到全链升级”的渐进过程。梳理其发展脉络,可明确各阶段核心任务,提炼“从生存到共富”的底层逻辑,为同类地区提供参考。
3.1. 发展阶段划分与特征
结合关键节点与产业形态变化,丁楼村电商可划分为“初期探索阶段(2010~2014年)”与“成熟发展阶段(2015年至今)”,各阶段特征显著。
3.1.1. 初期探索阶段(2010~2014年)
2010年前,丁楼村是典型的豫东农业村,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人均年收入低微,青壮年多外出务工。2010年后,部分村民开始尝试电商,这一阶段的核心特征是 “个体自发、产品单一、基础薄弱”,本质是“用低成本试错寻找市场机会”。
(1) 起步契机:从“外出务工经验”到“淘宝开店尝试”
丁楼村电商的起点,源于“外出务工者带回的电商信息”。2010年,村民刘向阳在浙江义乌务工时,发现当地有大量网商通过淘宝销售小商品,利润远超传统务工。2011年,他返乡后尝试开设淘宝店,初期销售“小商品如饰品、文具”,但因“无货源优势、竞争激烈”,半年内仅实现月均销售额几乎亏损。
2012年,刘向阳偶然接到一笔“演出服定制订单”——邻村学校需要10套儿童舞蹈服,线下市场难以找到合适款式,最终通过他的淘宝店定制。这次订单让他发现“演出服”的市场缺口:一方面,丁楼村及周边村民有手工缝制基础,可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线上演出服供给少,需求集中学校、剧团、婚庆。2013年,他正式将店铺转型为“演出服专卖”,通过“家庭作坊生产 + 淘宝接单”模式,实现月均订单几十单,月利润达破万元,成为丁楼村“首个盈利的电商户”。
(2) 扩散过程:“邻里模仿”带动零散入局,形成初步氛围
刘向阳的成功产生了“邻里示范效应”——2013年底,其邻居、亲戚开始上门请教,部分人直接模仿开设演出服淘宝店。截至2014年底,丁楼村电商户从1家增至几十家,主要集中在刘向阳所在的村民小组,形成“小范围集聚”;全村电商交易额高达几百万元,其中大部分来自演出服销售,其余为少量周边产品如舞台道具、化妆品。
这一阶段的“扩散”呈现两个特点:① 低成本复制:村民多采用“家庭作坊”模式,无需租厂房,雇佣家人或邻居代工,初始投入仅需“电脑 + 淘宝保证金”;② 技术门槛低:店铺运营以“简单上架商品、线下沟通订单”为主,无专业设计、推广,依赖淘宝自然流量,产品图片多为手机拍摄,款式以模仿刘向阳店铺为主。
(3) 阶段短板:基础薄弱制约发展,产业呈“松散态”
尽管初期探索取得突破,但2010~2014年的丁楼村电商仍面临三大短板,限制了规模扩张:a) 基础设施不足:全村仅通4G网络,网速不稳定高峰时段下载速度不足,上传产品图片、处理订单时常卡顿;物流需到县城发货,每单成本较高,且需自行运输,耗时耗力;b) 生产分散无序:无统一标准,村民代工的演出服“尺寸偏差大、缝制质量参差不齐”,2014年客户投诉率、退货率较高;c) 市场认知有限:仅依赖淘宝单一平台,无品牌意识,产品单价集中在50~100元,利润空间窄,且易受平台规则变动影响。
总体来看,初期探索阶段是丁楼村电商的“萌芽期”——虽未形成规模化产业,但通过“个体试错”找到了“本地手工资源 + 电商细分需求”的匹配点,为后续发展奠定了“产品定位基础”与“村民参与基础”。
3.1.2. 成熟发展阶段(2015年至今)
2015年是丁楼村电商的“转折点”——随着电商户数量增加,分散发展的矛盾(同质化、物流成本高、质量不稳定)集中爆发,倒逼村民与政府协同推动“产业升级”。这一阶段的核心特征是“集群化、品牌化、全链条化”,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机制,实现产业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并逐步向“共富”迈进。
(1) 2015~2019年:集聚整合,解决“分散化”问题,构建产业基础
这一时期的核心任务是“整合分散资源,形成产业合力”,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生产端:从“家庭作坊”到“共享工厂 + 代工网络”:2017年,由村电商协会牵头建立“共享工厂”,统一负责面料采购、版型设计、质量检测,将“缝制、装饰”环节外包给村民,形成“中心工厂 + 散户代工”模式。截至2019年,代工网络覆盖丁楼村及周边行政村,带动村民参与,全村演出服不合格率大幅度下降,产能提升;物流端:从“零散发货”到“村级集散中心”:2017年,在政府支持下建立物流集散中心,引入中通、圆通等快递公司,物流成本下降,到货时效缩短;市场端:从“淘宝单平台”到“多平台布局”:2018年起,村民开始拓展拼多多、1688,2019年多平台营收占比高,全村电商交易额突破亿元。
(2) 2020年至今:品牌升级与共富延伸,实现“产业增值 + 利益共享”
2020年后,丁楼村电商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核心是“从卖‘产品’到卖‘品牌’,从‘个体增收’到‘集体共富’”:
品牌化突破:核心网商注册“丁楼舞韵”“豫东戏服”等多个自有品牌,通过“差异化设计融入豫剧、民权画虎村等本土文化元素、售后服务升级免费修改、退换货包邮”,将产品单价提升,利润率显著增加。
产业链延伸:从“单一演出服销售”向“设计、生产、培训、服务”全链条拓展——2021年成立“丁楼电商培训中心”,为周边村庄提供电商培训;2022年引入“舞台设备租赁”业务,形成“演出服 + 道具 + 租赁”的复合业态;
共富机制落地:通过“合作社分红 + 帮带机制”让红利覆盖更多村民:① 合作社从共享工厂、物流集散中心的收益中提取部分金额作为“集体发展基金”,用于帮扶村内低收入家庭如为贫困家庭免费提供电商培训、代加工订单;② 核心网商与低收入家庭建立“一对一帮带”,累计带动上百户贫困家庭脱贫,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收入差距缩小。
此外,这一阶段丁楼村还开始探索“跨境电商”2021年入驻亚马逊平台,产品出口至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实现“从服务国内市场到拓展国际市场”的突破。
3.2. 经验启示与推广价值
3.2.1. 对其他农村地区的启示
丁楼村的成功,本质是“将电商工具与本地资源深度融合”,而非盲目复制外部模式。其核心启示可归纳为四大逻辑,其他农村地区可结合自身实际参考:
(1) “本地化”是起点:先找“资源–需求”匹配点,再谈电商落地
农村电商的核心风险是“脱离本地实际,盲目跟风”如东部农村卖工业品,中西部农村也跟风,导致无优势。丁楼村的启示是:先盘点本地“可利用资源”,再匹配电商市场“未被满足的需求”,找到“小切口”产品。
资源盘点维度:包括“闲置劳动力如丁楼村的手工妇女、特色物产如农产品、手工艺品、本土文化如非遗、民俗”;
需求匹配逻辑:避开红海品类如服装、日用品,聚焦“小众、定制化、线下难买”的细分需求如丁楼村的演出服、云南某村的民族服饰、山东某村的手工农具;
试错原则:先由“能人带头试错”,避免“全村盲目入局”,待盈利模式跑通后再逐步扩散,降低集体风险。
例如,中西部农业村可参考:若本地有种植特色水果如猕猴桃、樱桃,可先通过电商做“产地直供”,避开中间批发商;若有传统手工艺如竹编、刺绣,可聚焦“文创产品”如手工竹编收纳盒、刺绣笔记本,通过电商对接年轻消费群体。
(2) “电商化”是路径:分阶段推进,从“基础配套”到“全链升级”
农村电商的发展需“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丁楼村的“梯度推进”路径值得参考,可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期:优先补“基础设施短板”,解决“网络、物流、技能”三大基础问题——政府需推动网络进村、引入物流站点降低发货成本,同时开展“入门级电商培训”如开店、接单、售后;
第二阶段集聚期:通过“自组织 + 政策支持”整合资源,解决“分散化、同质化”问题——成立电商协会或合作社,建立共享工厂、集采平台,推动多平台布局避免依赖单一平台;
第三阶段升级期:向“品牌化、产业链延伸”迈进,提升利润空间——培育自有品牌融入本土文化、拓展关联业态如丁楼村的舞台设备租赁、探索跨境电商,同时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如合作社分红、帮带机制,让红利覆盖更多村民。
(3) “组织协同”是关键:村民自组织与政府形成“互补合力”
农村电商不是“政府大包大揽”,也不是“村民各自为战”,而是“自组织与政府的协同”。丁楼村的启示是:
村民自组织协会、合作社:聚焦“微观协调”,解决“村民间竞争、资源共享、利益分配”问题如制定行业公约、对接代工订单、组织培训,成为“村民与市场、政府的桥梁”;
政府:聚焦“宏观保障”,解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政策扶持”等村民自组织难以解决的问题如网络升级、交通改善、人才引进补贴,避免“过度干预”如不直接参与企业经营,而是“搭建平台、降低成本”。
例如,其他农村在发展电商时,可先由村两委牵头成立电商协会,再由政府根据协会提出的需求如网络慢、物流贵,针对性出台扶持政策,形成“协会提需求、政府做保障、村民搞经营”的良性循环。
(4) “共富导向”是目标:从“个体增收”到“集体受益”,避免“富了少数、穷了多数”农村电商的最终目的是“带动乡村共富”,而非“培育少数网商富豪”。丁楼村的经验是建立“三层利益联结机制”,其他农村可参考:就业联结:通过“代工网络”吸纳低收入群体如老人、留守妇女,按件计酬,实现“人人可参与”;资源联结:通过“共享工厂、集采平台”让中小网商享受“大网商的资源优势”如低价面料、专业设计,避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收益联结:从集体产业如共享工厂、物流集散中心中提取部分收益作为“共富基金”,用于帮扶贫困家庭、改善村内公共设施如修路、建文化广场,让电商红利转化为“集体福利”。
3.2.2. 面临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尽管丁楼村电商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同质化竞争加剧、高端人才短缺、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这些也是多数农村电商普遍面临的挑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丁楼村的实践与外部经验,可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1) 问题1:同质化竞争加剧,利润空间受挤压
表现:随着全国演出服电商村增多,丁楼村演出服面临“低价竞争”——2023年,村内部分无品牌的演出服单价降低,利润率下降;同时,村内仍有部分的中小网商依赖“模仿款式”,缺乏差异化优势。
应对策略:短期:强化“集体品牌 + 差异化设计”,避免内部竞争——由电商协会牵头注册“丁楼演出服”区域公共品牌,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与设计规范,禁止村内网商模仿同款;同时,设立“创新设计补贴”,对开发新款如融入民权画虎文化、豫剧元素的网商,给予补贴,鼓励差异化;长期:拓展“高附加值细分市场”,跳出低价竞争——针对“专业剧团定制”“儿童高端礼服”等细分领域,组建“专业设计团队”,提供“一对一设计服务”;同时,延伸“服务链”如提供演出服清洗、租赁、维修服务,形成“产品 + 服务”的复合盈利模式。
(2) 问题2:创新能力不足,产业抗风险能力弱
表现:丁楼村电商仍以“演出服”为主,品类单一;且产品创新多依赖“模仿改进”,缺乏“原创设计”,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响应速度慢。
应对策略:建立“市场需求监测机制”,提升响应速度——由电商协会联合第三方数据公司,每月分析淘宝、抖音等平台的“演出服搜索趋势、热门款式”,形成《需求分析报告》免费提供给网商,指导产品开发;推动“品类多元化”,降低单一依赖——依托现有手工基础与物流优势,拓展“儿童礼服、民族服饰、节日装饰服”等关联品类,2025年前将演出服占比下降;同时,探索“电商 + 农业”融合,将本地种植的小麦、玉米加工为“文创农产品”,通过电商销售,形成“双产业支撑”。
3.3. 推广价值总结:中西部农村电商的“丁楼范式”
丁楼村的电商发展路径,为中西部农村尤其是农业基础薄弱、缺乏特色物产的村庄提供了可参考的“范式”——其核心不是“依赖特殊资源”,而是“通过电商激活本地闲置资源,通过组织协同与政策支持构建产业能力,最终实现从‘增收’到‘共富’”。
这一范式的推广价值在于:
1) 普适性强:无需“特色农产品”“非遗手艺”等稀缺资源,只要农村有“闲置劳动力 + 基础手工能力”,即可通过“细分品类电商”起步;
2) 成本可控:分阶段推进,初期无需大规模投入,通过“能人试错 + 邻里模仿”降低风险,后期通过“共享资源”降低个体成本;
3) 共富导向明确:通过“代工网络 + 合作社分红 + 帮带机制”,确保电商红利覆盖多数村民,避免“贫富差距扩大”。
当然,“丁楼范式”并非“万能模板”,其他农村在借鉴时需“因地制宜”——例如,东部农村可依托“产业集群优势”如浙江义乌的小商品、江苏苏州的纺织,跳过“初期探索”直接进入“品牌升级阶段”;西部偏远农村可先聚焦“农产品上行”,再逐步拓展手工品类。但核心逻辑一致:以本地资源为基础,以电商为工具,以组织协同为保障,以共富为目标。
4. 总结
丁楼村从“传统农业村”到“电商共富村”的转型,并非依赖稀缺资源的偶然成功,而是遵循农村电商发展底层逻辑的必然结果。其实践样本的核心价值,在于为全国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发展阶段的农村,提供了一套可参考、可调整的“电商兴村 + 共富落地”通用框架,其普适性规律可归纳为三大核心维度,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从产业发展逻辑看,“资源–需求精准匹配”是农村电商的通用起点,“分阶段整合升级”是产业持续壮大的必由之路。丁楼村依托“闲置手工能力”对接“演出服细分需求”的起步路径,证明普通农业村无需依赖特色农产品或非遗资源,只要挖掘本地可利用要素如劳动力、传统手艺,瞄准电商市场未被满足的小众需求如定制化、场景化产品,就能找到低成本起步方向;而其从“家庭作坊”到“共享工厂 + 全链条闭环”的升级过程,则揭示了农村电商需围绕“解决当前核心矛盾”动态调整——起步期破“从无到有”的生存难题,集聚期解“分散无序”的效率难题,升级期攻“品牌弱、利润薄”的质量难题。这一“问题导向的梯度发展”逻辑,适用于东中西部所有农村电商的产业演进。
从利益协调逻辑看,“组织协同 + 政策托底”是农村电商实现“共富”的关键保障,也是避免“富少数、穷多数”的核心机制。丁楼村通过电商协会规范竞争、合作社搭建共享平台,证明村民自组织是连接“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核心纽带——只有通过制定行业规则、共享资源、帮扶弱势群体,才能让电商红利从核心从业者向全体村民扩散;而政府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培训、政策上的托底支持,则补齐了农村自组织难以解决的“公共品短板”。这种“村民自治抓协同、政府发力补短板”的双向赋能模式,突破了农村电商“单打独斗”的局限,为所有追求共富目标的农村提供了可复制的治理思路。
综上,未来,随着数字技术进一步向农村渗透,这一范式将持续迭代,但“立足本地找方向、协同发展促共富、拥抱数字谋长远”的核心逻辑,将始终是所有农村通过电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共同遵循,也将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落地提供坚实的实践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