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当代数字社会背景下,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催生了新兴网络语言的广泛传播与应用,这一语言变体以其简洁、幽默和创新的特征深刻影响着现代汉语的表现形式与交际生态。现有国内外研究较多关注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成因及传播效应,为理解该现象提供了初步基础;然而,现有国内外既有成果大多缺乏对语法结构与生成机制的系统分析,对网络语言发展规律不规范现象,没有进行深入探讨。故此,本文旨在系统考察新兴网络语言的语法特征与生成机制,重点分析其结构创新性与语用适应性,以期为促进语言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2. 网络流行语的来源
网络流行语的来源和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多维度的过程,它们反映了当下社会的语言创新和文化多样性。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流行语的来源和传播方式也在不断演变。
2.1. 网络自发
很多网络流行语都是从短视频平台和网络直播中衍生出来的,比如“YYDS (永远的神)”“芭比Q了(无力回天)”“针不戳(真不错)”等等。这类网络词汇于特定的网络情境中产生并快速流转传播,渐渐发展成为网友们冲浪的日常用语。还有一部分网络流行语源自网友对特定现象或者事件的戏谑与幽默解读,以“元芳体”为例,其灵感来源于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角色狄仁杰惯用的提问方式“元芳,此事你怎么看?”,这一魔性的问话被网友们截取并模仿,从而渐渐走红,最后演化为具有独特网络文化特征的语言模式。
2.2. 文娱作品
经典的电影、电视剧中出现的台词或情节,因具有广泛的传播性和强烈的共鸣效应,常被互联网用户广泛引用与模仿,进而演化为网络流行语。“真香”一词,起源自电视节目《变形计》中某期主人公的喊话,在节目中“真香”出现是饥肠辘辘的主人公吃下了他之前不愿尝试的食物而发出的感慨。现用来形容或嘲讽先前下定决心不做某事、后来又自行反悔的行为。同样的,综艺节目与游戏活动也是网络热门梗与流行语产生的主要渠道之一,粉丝社群在为偶像或作品提供支持的过程中,发明并广泛运用特定术语及表达方式,此类语言元素通过社群间的互动与传播,在网络空间内迅速流行起来。例如,“绝绝子”这一词,它表示“绝了”“太棒了”等极度赞美之意,它的走红是粉丝对综艺节目《青春有你2》中爱豆艺人的极高赞誉。总而言之,娱乐作品以多种途径影响并塑造网络流行语,此类网络用语不仅扩充了网络语言体系,也反映了当代社会的文化现象和交流方式[1]。
2.3. 社会事件与热点话题
网络流行语往往与社会重大事件、热点话题紧密相连,它们通常反映了公众的关注焦点和集体情绪。例如,“躺平”一词的流行反映了部分年轻人对于生活压力和竞争压力的无奈和逃避心态,这种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职业选择和生活方式。而“内卷”一词则揭示了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引发了公众对于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关注和思考。同时,近期国内的重要事件如“巴黎奥运会”、“黑神话悟空”等,也催生了“干饭哥”“还是太全面了”“吗喽”相应的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流行是社会文化现象的一部分,它们不仅仅是语言的创新,也是社会动态的反映[2]。
2.4. 科技发展与创新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技术、新概念层出不穷,这些创新成果往往成为网络流行语的直接来源。例如,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术语,随着技术的普及和应用,逐渐从专业领域走向大众视野,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词汇。这些词汇不仅反映了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也丰富了人们的语言表达[3]。同时科技产品的不断创新和普及,也催生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网络流行语。比如,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APP”、“二维码”等词汇迅速走红;在元宇宙概念兴起后,“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词汇也成为了网络上的热门话题。这些词汇的流行,不仅体现了科技产品对人们生活的深刻影响,也反映了公众对科技发展的高度关注[4]。
2.5. 语言创新与表达需求
网络流行语还体现了人们对语言创新和表达多样化的需求。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倾向于使用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例如,“×不了一点”“主打一个××”、“i人e人”等词汇就是语言创新的结果,反映了人们对新鲜感和变化的追求,以及对语言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期待。网络流行语的流行,是人们对语言创新和表达多样化需求的体现,它们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形式,增强了交流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同时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的特点和时代精神[5]。
综上,网络流行语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和网民智慧的体现。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最开始是网民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诙谐、逗乐等特定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形成了特定语言,也逐渐成为了人们网络生活乃至现实生活中习以为常的部分。
3. 新兴网络语言概述
新兴网络语言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语言现象,由网民创造并广泛传播使用的语言形式,是现代汉语在网络环境中的特殊变体。这些网络用语不仅反映了社会热点、文化趋势及公众情绪,还体现了网络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通过新兴网络用语,我们可以窥见社会变迁的脉络,感受文化演进的节奏。
3.1. 新兴网络语言的定义
新兴网络用语,顾名思义便是运用于网络空间的一种新兴语言,它包括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拼音、图标和文字等多种组合,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中产生与应用的新兴语言形式。起初,网络语言的产生主要是网友们追求个性和创新,为提高网聊的效率,通过谐音、缩写等方式创造新词,以表达自己的个性身份和特殊情感态度的一种语言形式[6]。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兴网络语言便如雨后春笋般产出,造梗的新型语言层出不穷,其影响力发展势头强劲,并有溢出网络空间融入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趋势,渐渐成为人们日常使用的习惯用语。
3.2. 新兴网络语言的特征
新兴网络语言作为当下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本身具有一系列鲜明的特点,这不仅反映了网络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展现出新兴网络语言的强大造词力与自由创造力。
1) 创新性
新兴网络语言以极强的创造力不断推陈出新,大量新词新义的出现使其成为语言创新的重要源泉。
例子:“city不city”
“city不city”是中英文融合的产物,通过巧妙的组合和引申,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表达形式。在网络传播的演绎下“city”成了城市化、洋气、新颖,甚至是“刺激”的形容词。它不仅能够表达对某个地方或事物是否具备现代都市格调的看法,还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开放性,为使用者提供了广阔的语义空间。
2) 简洁性
网络语言追求简洁高效,其常用简化词句的语言表达以适应速交流的需求。
例子:“包的”
“包的”一词简洁明了,其中“包”表示“保证”“肯定”的意思,表达“那必须的”“肯定啊”的自信态度。该词的用法源自某地的方言,“包的”一词以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表达形式,在社交网络平台迅速传播开来,增强了社交互动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3) 趣味性
新兴网络语言常通过谐音、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加语言的趣味性和幽默感。
例子:“打工人”
“打工人”是打工一族的自称,同打工仔,也是很多上班族真实的样子。“打工人”既有自嘲的意味,又透露出一种无奈和坚韧。这一词以轻松幽默的方式描述了当代年轻人的工作状态和身份认同得以传播,其语言风格贴切地描述了时下青年人的心态与当下处境,使得“打工人”一词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并广泛传播。
4) 时代性
新兴网络语言通常反映了当下人民所处的时代特征和网友们自嘲自洽的乐观心态。
例子:“班味”
“班味”在构词上可以拆分为两个部分:“班”和“味”。“班”在这里指的是“上班”或“工作”,“味”则表示“味道”或“气质”。合起来,“班味”可以理解为“上班的味道”或“工作的气质”。“班味”最初用于形容职场人由于现代社会工作压力过大,任务繁重、条件艰苦等方面原因,从而展露出的身心疲惫、面容憔悴、不修边幅等状态。在特定的社会群体中,尤其是年轻一代,“班味”成为职场人的一种无奈自嘲和趣味调侃的表达,以此缓解压力。“班味”的出现是年轻职场群体对现代社会快速节奏和高压力生活方式的一种回应,同时还增强了彼此之间的共鸣和理解[7]。
综上,新兴网络用语通过其创新性、简洁性、趣味性、以及时代性的特征,展示了网络语言的动态性和生命力。语言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变而不断更新。甚至新兴网络语言的产生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现象与时代缩影,体现出了网络语言在新时代的活力和适应性。
4. 新兴网络语言的语法特点
同传统书面语言相比,新兴网络语言由于较少受到外来束缚,可以更多地自由发挥创造力和创新力。这种创新体现在语言形式上,就是用各种手段变异使用已有词语、创造新词新语,以及突破常规语法。
4.1. 构词特征
1) 数字化
在新兴网络语言中,数字往往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用以简洁而生动地表达情绪或态度。例如,“666”原指数字6的重复,源自游戏中的“666”在网络语境中,它常用来称赞某人或某事极为出色、厉害,相当于“牛牛牛”或“太棒了”;“88”则通常用作告别语,源自中文“拜拜”的谐音;而“9494”则是“就是就是”的数字化简写,表示对对方的赞同。
2) 字母化
字母化构词是新兴网络语言的另一大特色,在网络交流中,为了方便快捷地表达某些常用或特定的意思,而采用字母组合来代替完整词汇或句子的现象。它通常借用英文单词或者中文拼音的首字缩写,形成简洁且具有特定含义的表达。如“emo”表示“情绪低落”或“忧郁”,源自英文“emotional”的缩写。这个词在网络语境中被广泛使用,用来描述一种忧伤、低落的情绪状态,如“我今天有点emo了”;“pyq”指的是微信朋友圈的拼音首字母缩写,指代朋友圈或社交媒体上的朋友圈功能[8]。
3) 谐音化
谐音化构词通过利用汉语中同音或近似音的字词,创造出新颖有趣的表达方式。如“X鼠了”,这里的“鼠”并非实指老鼠,而是利用“鼠”与“死”谐音的特点来起到避谶的作用。“X鼠了”在网络语境中用于表达一种夸张的、自嘲的情绪,如“我鼠了,这题太难了”;“栓Q”由英文短语“thank you”的谐音演变而来,因桂林阳朔县的农民刘涛一句奇特诙谐的发音,“栓Q”由此引发全网关注走红网络。
4) 缩略化
网络语言缩略化也是新兴网络语言语法的一大特征,缩略化指通过缩减原词语或词组的长度,形成简短的表达形式,以便在网络交流中更快速、更便捷地使用。频繁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网络缩略词便有“高大上”“白富美”“社死”“断舍离”等[9]。网络缩略语已经在向线下生活扩散,不断“进军”人们的语言体系,已开始融入日常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表达方式和社交方式。
5) 外来化
外来化构词是指从其他语言(主要是英语)中直接借用词汇,或将其音译、意译后融入汉语表达中。这类词汇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异域风情。如“爱豆”,这一词汇源自英文单词“idol”的音译,意指偶像或崇拜对象。在网络语境中,“爱豆”常被粉丝用来称呼自己喜爱的明星或偶像,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和崇拜色彩[10]。除了“爱豆”之外,还有许多类似的外来化构词,如“欧巴”(韩语“哥哥”的音译)、“卡哇伊”(日语“可爱”的音译)、“种草”(源自英文“plant seeds”,意为激发他人的购买欲望)等。
4.2. 句法特征
1) 词根与词缀的结合
词根与词缀的结合是网络流行语创新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给词根添加不同的词缀,可以生成一系列具有相似含义但具体指向不同的新词。例如网上流行的“麦门”“豚门永存”,在此语境中,“X门”中的“门”并不是我们日常所指的“门”,而是解释为“喜爱的门派”或者是“X的忠实门徒”。与此同时,网上所流行的“上班族”“低头族”“月光族”等各个“族类”,这都体现了新兴网络语言强大的能产性与创新性[11]。
2) 构式的衍生与偏离
在新兴网络语言,存在一些固定的构式,而在网上交流使用过程中便会衍生出新的形式,或出现偏离传统语法的现象。例如,“我X了”在这个构式中,“X”是构式里的变量,这里“X”可以是形容词、动词或名词[12]。“好羡慕啊,我酸了。”“我太难了”“我自闭了。”
3) 符号充当句法功能
在网络交流中,符号可以作为独立语使用,独立于句子的其他成分,表达情感或态度。例如“?!”表示对此事件的疑惑与震惊;“……”表示沉默、无奈,对对方无话可说的态度。还有各种网络火星文字,以单一符号的形式表达内容情绪充当独立语。
5. 新兴网络语言的不规范现象
网络语言作为新符号,利弊参半。网络词语的海量涌现,以及它们形象生动的表现力,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表达。然而,网络语言在丰富现代汉语词汇,增强沟通表达效果的同时,具有随意性和低俗粗鄙性,给语言交流和沟通带来一些消极因素。这些现象都对语言文字的传承和主流文化传播造成不利影响,由此遭到社会的诸多诟病和抵制。
5.1. 粗俗浅薄化
网络语言的粗俗浅薄化现象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不少词语存在低俗、轻佻、粗鄙的现象,迎合了一些人的低级趣味,使语言表达失去美感如“土肥圆”“逼格”“牛掰”等词。甚至还出现不少具有负面感情色彩、违背文化禁忌、反映社会丑恶现象以及不健康思想观念等的语言成分,像“碧池”“草泥马”“屌丝”这一类词。这些粗俗的网络用语不仅影响了网络环境的健康,还可能会歪曲心智未成熟的青少年的价值观。长期接触和使用这类语言,可能导致他们在日常交流中不自觉地模仿,甚至将其视为一种“时尚”或“个性”的表达方式,从而影响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13]。
5.2. 语码混合杂糅化
网络用语反映了网络时代语言文化的演进,它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结果。其中“蓝瘦香菇”(方言谐音)、“芭比Q了”(源自“barbecue”的谐音转义)或中英夹杂的“我不care”、“好man”这样的词汇,本质上是语言接触与语码转换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言使用的创造性与身份构建功能。然而,这些网络用语的产生是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异的自然现象,但可能会损害语言的核心美感。虽然它们在特定的网络语境中能够被人们所理解,但在一些正式场合和书面表达中可能会造成误解,导致语用障碍与理解歧义,甚至被误解为语言能力不足或沟通诚意欠缺。因此,其争议往往并非源于语言结构本身,而是语用层面的语境错配与社会接受度问题。它们不能登上“大雅之堂”,在日常生活中也容易对主流文化产生不良影响。
5.3. 字词歧义混淆化
互联网发达的今天,网络语言在快速产出与传播中,混淆了中国的字词的本义,例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奇葩”“绿茶”等词。“奇葩”的定义是指奇特而美丽的花朵,常用来比喻不同寻常的优秀文艺作品或非常出众的人物,其表达的情感是赞美褒扬的。但因网络语言的滥用,“奇葩”一词逐渐脱离了其原始含义,甚至带有贬义嘲讽的意味。现今人们渐渐忘记它的本义,而用其来形容一些令人费解的人或行为。“绿茶”一词更是深受其害。“绿茶”,顾名思义是茶叶的一大类,但在现代网络语境中,“绿茶”逐渐脱离了其原始含义成为带有贬义与讽刺意味的网络流行语,用来形容外表清纯无害但实际善于算计的女性。网络语言的随意性和滥用现象,不仅模糊了字词的本义,还将导致语言的混乱和误解[14]。这些语言不规范现象警醒我们,在享受网络语言带来的便捷和乐趣的同时,必须重视语言的规范性和纯洁性,避免其对传统语言文化造成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
6. 新兴网络语言规范的方法与措施
新兴网络语言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活力与时代感。然而,它们在带来新鲜与趣味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语言的不规范性的问题。不规范的网络用语不仅增加了信息理解的难度,还可能引发误解和冲突,甚至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探索和实施新兴网络语言规范的方法与措施,已成为维护网络文明、促进有效沟通的重要任务。
6.1. 国家出台相关网络规范法规
在网络语言乱象的现象下国家应进一步完善网络语言规范的法律法规,明确网络语言的使用标准,强化对网络语言的监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已对网络语言的规范使用提供了基本依据,语言规范需要政府与社会组织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语言文字及其使用进行干预的语言规划工作,是对语言文字本身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目的是更好地满足社会交流的需求。例如制定语言文字的使用标准、统一字形、字音等,矫正规范网络用语的不规范化与滥用浅俗化[15]。
6.2. 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用语的引导
青少年阶段是个体对新事物具有高度接纳能力的时期,若此时让他们暴露于非规范网络用语的环境中,日后将难以有效纠正这种习惯。鉴于青少年是网络用语的主要传播者和使用者,加强对他们网络用语规范的引导显得尤为关键。具体而言,国家应当在国民教育体系内专门设立网络用语规范教育的课程,旨在为广大青少年提供系统学习规范用语的机会。课程内容应聚焦于纠正、规范并引导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非规范网络用语,为青少年网络语言使用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16]。学校应将规范使用网络语言纳入语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语言,避免在正式场合和书面表达中滥用。家长应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语言,避免盲目追捧不规范的网络用语。
6.3. 加强互联网网络用语的规范化宣传
网络用语是在网络平台上发展起来的,为了纠正和规范它,我们应该利用其广泛的传播范围,在各大网络网站上设置标语,深入探讨规范网络用语的重要性和意义,并指出不规范的网络用语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负面影响。主流媒体和网络平台应成为规范用语的典范,通过曝光网络用语不规范使用的典型案例,提高公众对此类问题的认识,明确禁止低俗、暴力、负面信息的传播。同时,平台还通过技术手段对违规内容进行过滤和删除。通过各方合力平台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纠正网络用语的泛娱乐化现象。
6.4. 个人树立网络规范用语的意识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也带来了语言使用的混乱与不规范。因此,个人树立网络规范用语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维护网络文明、促进有效沟通的需要,更是展现个人素养、塑造良好网络形象的关键。作为互联网的一份子,我们应有主人翁意识,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平,正确使用网络语言。自觉抵制粗俗、侮辱性语言,采用准确、礼貌的表达方式,为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17]。
语言是我们民族文化生存的基石,也是民族审美意识最鲜明的体现,爱惜我们的语言就是爱惜我们的文化。网络语言的演变也提示我们,语言规范需从“静态纯化”转向“动态管理”。在规范层面,我们应摒弃“一刀切”的管控思维,转而构建多层次、动态化的语言治理体系。例如,可区分“技术性用语”“社群内用语”与“公共传播用语”,采取差异化的规范策略。同时,强调语言教育不应局限于“正确性”,而应增强青少年对语言变体的认知能力和语用选择能力。
7. 结语
网络语言的兴起远非一种单纯的语言现象,它既是群体身份构建的工具,也是话语权争夺的场域。新兴网络语言的出现与广泛流通,折射出社会热点、民众情绪和文化变迁,是当今时代精神的镜像的表现。然而,作为一种过于灵活和不够成熟的语言表达方式,网络语言本身存在许多不规范之处。如果不加以引导和放任,它可能会对我们的日常交流,特别是青少年的语言学习和成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需要在尊重语言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引导其在创新与规范之间保持健康平衡。同时,我们也应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接纳网络语言中的创新元素,推动语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继续深入探讨网络语言的语法特点和规范问题,为构建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