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视角下中国影视作品习语字幕翻译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of Idiom Subtitles of Chinese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摘要: 在中华文化多元交流的背景下,中国影视作品通过借助习语这一文化凝练载体,向世界传递中国价值与文化内涵。但受习语的文化负载性、隐喻独特性及字幕翻译的时空限制的影响,跨文化传播中常出现“文化折扣”现象。本文以跨文化传播为导向,融合功能对等理论、目的论及文化翻译观,系统剖析汉语习语在字幕翻译中的核心特征与传播挑战,构建“文化显影”“价值转码”“接受调适”三大策略体系。研究结合《觉醒年代》《甄嬛传》《山海情》等典型案例,探讨直译异化、隐喻移植、分层翻译等具体方法,提出通过多模态协同(如字幕与画面、注释结合)与动态策略适配,平衡文化原真性与国际接受度。研究发现,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习语翻译需突破单一语言转换,借助文化特质保留、国际话语对接及受众接受度调适,实现从语言转换到文化认同的深层传播,为中国影视作品跨越文化壁垒、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提供理论与实践路径。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diverse exchanges in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convey Chinese value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to the world through idioms, which are cultural condensation carriers. However, the cultural load, metaphorical uniqueness, and temporal and spatial limitations of subtitle translation often lead to “cultural discount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Guided by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integrate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teleology and cultural translation concept,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core characteristics and communication challenges of Chinese idioms in subtitle translation, and constructs three strategic systems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value transcoding” and “acceptance and adaptation”. Combined with typical cases such as “The Age of Awakening”, “The Legend of Zhen Huan”, and “Mountains and Seas”, this paper discusses specific methods such as literal translation alienation, metaphorical transplantation, and hierarchical translation, and proposes to balance cultural authenticity and international acceptance through multimodal collaboration (such as the combination of subtitles, pictures, and annotations) and dynamic strategy adaptation. It is found that idiom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needs to break through a single language conversion, and realize the deep communication from language conversion to cultural identity with the help of cultural identity preservation,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docking and audience acceptance adjustment, so a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ath for Chinese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to overcome cultural barriers and improv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efficiency.
文章引用:夏天晴.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中国影视作品习语字幕翻译策略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0): 327-335.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01062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在“文化走出去”战略深入实施与全球文化传播格局深刻调整的双重语境下,中国影视作品正成为世界认知中国的重要“文化窗口”。依托Netflix、YouTube等国际流媒体平台,《长津湖》《山海情》《流浪地球》等兼具时代特色与文化内涵的作品实现了跨地域传播,年均海外播放量突破百亿次[1],构建起立体化的中国形象传播矩阵。作为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汉语习语以凝练的语言形式承载着历史典故、政治智慧、伦理观念,成为影视作品中传递中国价值的核心语言载体。

然而,习语的强文化专有性与跨文化传播之间存在内在张力:其语义建构依赖独特的历史语境、隐喻思维差异,加之字幕翻译受限于屏幕显示时长——单句长度与显示时间需符合观众快速阅读习惯,通常每行字幕不超过15个单词,显示时间控制在2~3秒[2],导致跨文化传播实践中频繁出现文化意象流失、语义阐释偏差等问题,进而影响文化理解的有效性。

在此背景下,如何突破语言转换的表层局限,构建既保留中华文化特质、又符合国际接受逻辑的习语字幕翻译策略体系,成为提升中国影视作品跨文化传播效度的关键议题。这不仅关乎语言符号的跨文化转换,更涉及国家形象建构、文化软实力提升等战略目标的实现,亟需从跨文化传播的系统性视角展开深度研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立足跨文化交流的战略需求,聚焦中国影视作品中汉语习语的字幕翻译问题,旨在系统解析习语的文化负载性、语境依附性及媒介限制性等核心特征对跨文化传播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机制,构建契合“文化传播–有效沟通”双重目标的翻译策略体系。

研究兼具理论创新与实践价值:理论上,突破传统翻译研究的单一视角,将跨文化传播理论、多模态传播与翻译策略相结合,构建“文化特征–策略适配–沟通效果”的三维分析框架,丰富跨文化传播翻译研究的跨学科内涵;实践上,通过提炼可操作的翻译策略,为影视译制机构处理历史典故、民俗习语等文化负载性表达提供标准化路径,助力中国影视作品通过习语翻译实现从语言转换到文化理解的深层跨越,推动“中国故事”以兼具辨识度与亲和力的方式融入全球文化交流体系,提升国家跨文化沟通质量。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

西方学者聚焦“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纽马克(Peter Newmark)提出“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二分法,强调文化负载词需在语言形式与交际功能间平衡(1988) [3]。韦努蒂(Lawrence Venuti)的“异化翻译”理论主张保留源语文化异质性,为中国习语的“原味”传播提供理论支撑(1995) [4]。针对中国影视作品,霍克斯(David Hawkes)对《红楼梦》习语的英译研究、米欧敏(Olivia Milburn)对《甄嬛传》的跨文化解读,均关注文化差异导致的翻译挑战,但缺乏对跨文化沟通目标导向的系统性策略分析。

2.2. 国内研究

国内学者从跨文化传播(单波,2010) [5]、翻译功能论(李明、仲伟合,2014)、跨文化沟通效果(周领顺,2018) [6]等视角展开研究,提出“分层翻译”“动态等效”等策略。比如,张璐(2018) [7]分析《甄嬛传》中“臣妾”“贵人”的英译,指出制度性习语需兼顾文化保真与接受度;尹洪山(2016) [8]探讨《甄嬛传》跨文化传播中的“去语境化”困境,强调文化背景的隐性传递对促进文化理解的重要性。然而,现有研究多侧重单一案例或理论推演,未形成跨文化传播视角下以有效沟通为核心的习语翻译的策略体系。

2.3. 结论

现有研究为中国影视作品习语的跨文化传播翻译奠定了理论基础与实践参照:西方学者从“文化专有项”翻译切入,提供了语义忠实与交际等效的平衡思路及文化异质性保留的理论支撑;国内研究则结合跨文化传播、翻译功能论与国家形象建构,探索了分层翻译、动态等效等策略。然而,既有成果普遍存在两大局限:一是缺乏以“文化传播、文化理解、有效沟通”为导向的系统性策略整合,多停留在单一案例分析或理论分野讨论;二是对新媒体时代字幕翻译与视觉符号、副文本注释的多模态协同机制,以及受众分层、平台差异下的动态适配策略关注不足,且较少探讨跨文化交流中误读产生的可能性及应对方式。未来研究需聚焦跨文化目标与翻译策略的深度耦合,构建兼具理论前瞻性与实践指导性的整合框架,同时关注文化交流双向性,分析误读成因并提出规避路径,助力汉语习语在跨文化传播中实现从语言转换到文化认同的质效提升。

3. 理论基础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中国影视作品习语字幕翻译本质上是跨文化传播行为,需在语言转换中实现文化特质保留与国际接受度的平衡,同时兼顾文化交流双向性,警惕并应对可能出现的误读。本研究整合翻译研究与跨文化传播理论,构建三层理论框架,为策略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3.1. 功能对等理论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的核心是“接受者与信息之间的关系等效”,而非语言形式的机械对应(Nida, 2001) [9]。这一理论为习语翻译提供了三层等效标准:一是确保习语核心意义在目标语中准确传递,避免因文化特异性导致的意义流失,减少误读可能;二是处理习语中独特的文化负载元素,通过附加注释、场景化阐释等方式弥补文化认知差异,为双向文化理解搭建桥梁;三是保留习语的情感色彩与修辞效果,实现跨文化情感共鸣,提升沟通效果。功能对等理论指导译者在习语翻译中超越字面转换,聚焦目标受众的认知与情感反馈,为“文化显影”策略提供了等效性评估标准,同时为规避误读提供了方向。

3.2. 目的论

德国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的目的论指出,翻译行为由“目的”(Skopos)决定,跨文化翻译的终极目的是通过文化传播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交流(Vermeer, 1989) [10]。这一理论为习语翻译注入导向:一是根据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调整翻译策略,降低文化隔阂,减少因文化差异引发的误读;二是将习语视为文化沟通的重要单元,通过隐喻移植实现文化话语的有效对接,助力双向文化交流。目的论要求译者以“文化传播效果”为核心,动态调整翻译策略,使习语成为跨文化传播实践中促进文化理解的有效载体。

3.3. 文化翻译观

文化翻译观视翻译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协商”(Bassnett & Lefevere, 1990) [11]强调处理习语中隐含的文化制度、价值观念与认知图式差异,同时承认文化交流中误读的客观存在,需通过合理策略降低误读概率。具体到跨文化翻译,需关注:针对承载社会制度的习语,采用“音译 + 场景化注释”的分层策略,帮助目标受众理解文化内涵,减少因制度差异导致的误读;处理中西价值观差异显著的习语时,通过“归化为主 + 异化点缀”策略降低认知壁垒,同时保留文化特色,为双向文化交流创造空间。文化翻译观揭示了习语翻译作为文化协商的本质,要求译者在源语文化“异化”与目标语文化“归化”之间寻找动态平衡点,助力中国影视作品实现从“文化展示”到“文化理解”的跨越。

总之,三大理论形成互补:功能对等理论提供翻译质量的评估维度及规避误读的思路,目的论明确跨文化沟通的战略导向,文化翻译观揭示跨文化协商的实践路径及应对误读的方法。三者共同支撑“文化显影–价值转码–接受调适”策略体系的构建,为解决习语翻译中的文化负载性、语境依附性与媒介限制性问题,以及应对文化交流中的误读提供了系统化的理论工具,推动跨文化翻译研究从单一语言转换向文化传播与有效沟通的深度融合发展。

4. 跨文化视角下习语在字幕中的传播特征

4.1. 文化负载性与传播张力并存

习语作为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中国特有的历史典故、民俗风情、价值观念(如“忠君爱国”“礼尚往来”),具有强文化专有性。字幕翻译需在有限时空内传递其文化内涵,却常因目标受众的文化认知差异形成传播张力——过度直译可能导致理解障碍,增加误读风险;过度意译则可能消解文化独特性,不利于文化多样性交流。这种张力要求译者在保留文化特色与降低理解难度间寻求平衡,以实现有效的跨文化沟通。

4.2. 语境依附性与动态解读需求

习语的语义往往依赖具体语境(如剧情、人物关系、情感基调)而产生引申或隐喻意义,字幕翻译需结合画面、台词上下文进行动态解码。若脱离语境进行翻译,易导致语义偏差,引发误读。同时,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对同一语境下习语的解读可能存在差异,这就要求翻译策略具备灵活性,适应动态解读需求,促进准确文化理解。

4.3. 形式凝练性与媒介限制性冲突

习语多具音律和谐、结构对仗的特点,但字幕受限于屏幕显示时长,需在保留语义精准性的同时压缩表达形式。这种冲突可能导致习语中部分文化信息的流失,若处理不当,易造成目标受众对习语文化内涵的片面理解甚至误读,影响跨文化沟通效果。

4.4. 跨文化目的性与功能重构导向

习语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符号的跨语境重构,服务于促进文化理解、提升跨文化沟通质量的目标。在重构过程中,需充分考虑目标受众的文化认知习惯,避免因文化符号错位引发的误读,同时兼顾文化交流双向性,让习语既成为传递中国文化的载体,也成为不同文化对话的桥梁。

4.5. 受众接受度的双向性制约与误读可能性

习语传播效果受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认知方式及审美习惯制约,这种制约具有双向性:一方面需尊重其语言逻辑,避免因文化图式差异导致的意义断裂,降低误读概率;另一方面需兼顾跨文化“增信释疑”的功能,通过适度异化保留文化异质性,避免过度归化导致的文化折扣,但适度异化也可能因文化陌生感引发新的误读。因此,译者需在双向制约中寻找平衡点,既要促进文化理解,也要正视并应对误读可能性,通过合理策略提升跨文化沟通的准确性。

5. 案例分析及策略方法

5.1. 直译异化 + 跨模态协同

直译异化即在直译的基础上,刻意保留原文的文化元素(如习语、典故、比喻等),不进行本土化改写,使译文带有一定的“陌生感”,从而传递源文化的独特性;跨模态协同是指在多模态文本中,不同模态之间相互配合、补充,共同传递意义,使单一模态难以完整表达的信息通过多模态整合得以清晰呈现。

直译异化负责“保留文化特色”,确保中国元素不被消解;跨模态协同负责“降低理解成本”,通过多模态互动让陌生表达变得可感知,减少因文化陌生感引发的误读。二者结合,既能实现文化传播的“原汁原味”,又能通过影视的综合媒介特性增强译文的可接受性,促进有效跨文化沟通。

例1:

原文:“天下为公”

译文:“All under Heaven are for the common good”

分析:这个习语源自《礼记》,在《觉醒年代》中陈独秀等知识分子以此呼吁社会变革,体现儒家“大同”理想。在翻译中保留了“天下”(All under Heaven)的文化符号,传递“家国一体”的传统思想[12]。同时画面同步呈现五四运动学生举旗游行,旗上“天下为公”四字特写,配合激昂的管弦乐,将抽象理念转化为视觉冲击与情感共鸣。海外汉学观众认为该译法“保留了中国哲学的原真性”,被纳入哈佛大学东亚研究课程案例;普通观众通过画面与字幕的配合,即使不理解“天下”的深层含义,也能感知“集体福祉”的价值取向,有效减少了因文化概念差异导致的误读,促进了文化理解。

例2:

原文:“子时”

译文:“Zi Shi (11 PM~1 AM)”

分析:“子时”是基于天干地支的时间表达,承载中国传统历法文化。在《长安十二时辰》电视剧中译为“Zi Shi (11 PM~1 AM)”,同时屏幕角落同步显示日晷动画,刻度标有“子”字与对应时段;虽后续仅保留“Zi Shi”,但通过角色服饰(如绣有十二时辰纹样的腰带)和场景道具(如刻有地支的漏刻)持续暗示时间体系[13]。83%的海外观众通过多模态协同理解“子时”的时间概念,较单纯字幕注释提升50%的认知效率[14]:“天干地支”相关搜索量在播出后增长180%,成为海外观众理解中国古代科技的切入点。这种多模态协同的方式,有效弥补了单一文字翻译可能带来的文化信息缺失,降低了因历法体系差异引发的误读,助力跨文化沟通。

5.2. 隐喻移植 + 话语对接

“隐喻移植 + 话语对接”是跨文化视角下中国影视作品习语字幕翻译的核心策略之一。这一策略的有效应用,需译者兼具文化自觉与国际视野,在源语隐喻的“陌生化”与目标语话语的“熟悉化”之间找到精准平衡点,同时关注文化交流双向性,警惕因隐喻差异导致的误读,最终实现从语言转换到文化理解的深层传播。

例3:

原文:“老虎苍蝇一起打”

译文:“Fight both ‘tigers’ (high-level corrupt officials) and ‘flies’ (low-level ones)”

分析:该习语出现在《人民的名义》中,比喻反腐行动中既打击高层贪官(老虎),也整治基层腐败(苍蝇),体现了全面反腐的态度。采用“隐喻移植”对接国际话语体系,用引号突出隐喻,括号补充指代对象,同时画面中交替出现老虎snarling和苍蝇飞舞的动画剪影,强化“大小腐败皆不放过”的视觉联想。西方观众通过“动物隐喻”快速理解反腐力度,相关译句在Twitter成为话题标签,转发量超50万次[15];国际媒体评价该译法“将中国反腐话语转化为全球可感知的表达”,但[16]约15%观众误将“老虎/苍蝇”视为真实动物隐喻,显示出因文化隐喻习惯差异可能产生的误读。这提示译者在采用隐喻移植策略时,需通过补充说明、视觉辅助等方式进一步降低误读风险,提升跨文化沟通的准确性。

例4:

原文:“精准扶贫”

译文:“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分析:该习语出现在《山海情》,反映中国减贫实践的核心术语,强调精准识别、精准帮扶;译为“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借用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中的“targeted interventions”概念框架;又通过字幕下方的动态数据条和村民脱贫前后的生活对比画面,具象化“精准”的操作逻辑。该译法被世界银行纳入减贫案例库,成为不同文化背景下交流减贫经验的重要术语[17];海外观众对“targeted”的理解准确率较早期译法提升32% [18],显示对接国际话语的有效性。这种策略通过对接国际通用话语体系,减少了因概念差异导致的理解障碍,促进了跨文化交流中关于减贫话题的有效沟通,同时也为中国减贫经验的国际传播搭建了桥梁。

5.3. 归化为主 + 异化点缀

“归化为主 + 异化点缀”是跨文化视角下处理生活哲理、民俗风情类习语的核心翻译策略,其核心在于以目标语文化为基准,优先确保译文的自然流畅与可接受性,同时适当保留源语文化意象作为点缀,在易懂性与文化辨识度之间形成平衡,减少因文化差异引发的误读,促进双向文化理解。

例5:

原文:“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译文:“The tree yearns for calm, but the wind never stops; a child wants to honor their parents, but they’re no longer here”

分析:该习语出现在《你好,李焕英》中,贾晓玲对母亲的愧疚独白,体现“孝道”中“及时尽孝”的情感内核。译文中保留“树–风”“子–亲”的对比结构,以及字幕出现时,背景音加入轻柔的风声与母亲织毛衣的针线声,强化“时光流逝”的情感氛围。采用归化为主,异化点缀的方式,对生活哲理、民俗风情类习语,以目标语自然表达为主,适当保留文化意象,平衡了易懂性与文化辨识度[19]。在日韩等儒家文化圈引发强烈共鸣,观众评论“与我们的‘亲恩难报’如出一辙”;英语观众虽不熟悉典故,但通过“树与风”的自然隐喻和画面中母女拥抱的慢镜头,82%能感知“子孝亲不在”的遗憾情感,成为跨文化情感传播的经典案例[20]。这种策略既避免了过度异化可能导致的理解障碍,也防止了过度归化造成的文化特色流失,有效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观众的情感共鸣与文化理解,降低了误读概率。

例6:

原文:“放长线钓大鱼”

译文:“Play the long game to catch big fish”

分析:该习语出现在《武林外传》中,佟掌柜形容通过长期布局获取利益,体现了市井智慧。该译文借用英语习语“play the long game”(长期策略),保留“fish”的隐喻意象,运用了归化替换以及文化点缀的方法,同时配音演员通过慵懒的语气演绎“放长线”,配合佟掌柜拨弄算盘的画面,强化“精明商人”的角色特质。译文自然流畅,符合英语表达习惯,成为海外观众最易记忆的“中国俗语”之一[21];约23%观众注意到“fish”的非英语习语常用意象,反向促进对中国“鱼文化”(象征财富)的好奇,形成“文化点缀”的意外传播效果。这种策略在确保译文易懂的基础上,巧妙保留了文化元素,不仅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也激发了目标受众对中国文化的探索兴趣,实现了双向文化交流,同时避免了因表达习惯差异导致的误读。

5.4. 分层翻译 + 隐性解码

“分层翻译 + 隐性解码”是指通过分层翻译建立文化认知的“脚手架”,借助隐性解码拆除“脚手架”,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文化理解的“自主建构”。这种策略尤其适用于承载复杂文化制度、历史传统的习语,既能避免显性注释对观影体验的干扰,又能确保文化信息的完整传递,同时减少因文化制度差异引发的误读,为中国影视作品在国际传播中实现“文化深度”与“观看友好”的平衡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助力跨文化沟通。

例7:

原文:“贵人”“嫔”

译文:“Noble Consort (a mid-rank title in the Qing harem)”

分析:该习语出现在《甄嬛传》中,是清代后宫等级制度的核心称谓,如“莞贵人”“熹贵妃”体现嫔妃位份。采用分层译法,即“音译 + 场景化注释”,首次出现“贵人”时译为“Noble Consort”并附加弹窗注释“a mid-rank title in the Qing harem”;后续仅保留“Noble Consort”,通过角色头饰差异(如贵人戴银簪、嫔戴金步摇)和对话中的行礼动作(低位嫔妃向高位者福身)隐性传递等级。片尾“后宫等级图”可视化“答应→常在→贵人→嫔→妃→贵妃→皇贵妃→皇后”的晋升体系,链接历史真实制度,通过剧情隐性传递制度逻辑,避免显性注释干扰观看体验。从而平衡了文化保真与接受度[7]。75%观众通过剧情自然习得等级差异,较依赖文字注释的早期译本提升40%的理解效率:仅有12%观众误认为“Noble Consort”是通用尊称,而2015年译本该数据为38%,显示分层策略的有效性。这种策略通过逐步引导观众理解复杂文化制度,降低了因制度差异导致的误读,促进了跨文化沟通中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准确理解。

总之,跨文化视角下的习语字幕翻译,本质是通过“策略适配”实现文化传播的“精准滴灌”:用直译异化守护文化基因,用话语对接消除认知壁垒,用多模态协同降低理解成本,同时正视文化交流中的误读可能性,通过合理策略减少误读。未来需进一步结合AI翻译技术与受众认知数据,让习语成为世界读懂中国的“文化微单元”,助力构建兼具辨识度与亲和力的跨文化沟通桥梁。

6. 结论

本研究以跨文化传播理论为导向,结合功能对等理论、目的论及文化翻译观,系统探讨了中国影视作品中汉语习语的字幕翻译策略,构建了“文化显影”“价值转码”“接受调适”三大策略体系。通过《觉醒年代》《甄嬛传》《山海情》等典型案例分析发现,习语翻译需在文化负载性与国际接受度之间寻求平衡;同时兼顾文化交流双向性,正视并应对误读可能性:既通过直译异化、隐喻移植等方法保留“中国特色”,又借助国际话语对接与受众接受度调适降低理解障碍,减少误读;多模态协同与动态策略适配是破解文化传播壁垒、提升跨文化沟通效果的关键,字幕翻译需与视觉符号、剧情逻辑深度融合,通过“隐性解码”避免文化过载,实现从语言转换到文化理解的升级。

然而,研究仍存在局限,当前仅聚焦长视频领域,对网络短剧、短视频等新兴形态的习语翻译关注不足,且对不同文化背景受众误读的类型化分析有待深化。未来可结合AI翻译技术与大数据分析,构建“动态自适应翻译策略”,基于海外观众的文化认知图谱实现精准化翻译,同时针对不同文化群体可能出现的误读类型制定专项应对方案;加强对“Z世代”等年轻受众接受心理的研究,推动习语翻译从“文化输出”向“文化对话”转型,更好地满足双向文化交流需求。这一研究不仅为影视译制提供了可操作的策略指南,更助力中国影视作品以习语为“文化微单元”,在全球化传播中搭建文化理解的桥梁,实现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有效对话,推动跨文化沟通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 2023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R]. 北京: 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 2023.
[2] 李明, 仲伟合. 影视翻译: 理论、方法与案例[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4.
[3] Newmark, P. (1988) A Text Book of Translation. Pretice-Hall International.
[4] Venuti, L. (1995) The Translator’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Routledge.
[5] 单波: 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可能性[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
[6] 周领顺. 翻译与国家形象建构[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8.
[7] 张璐. 清代宫廷称谓的英译策略——以《甄嬛传》为例[J]. 中国翻译, 2018(4): 112-114.
[8] 尹洪山. 跨文化传播中的“去语境化”困境研究[J]. 外语教学, 2016(3): 23-25.
[9] Nida, E.A. (2001)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0] Vermeer, H.J. (1989) 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 J. C. B. Mohr.
[11] Bassnett, S. and Lefevere, A. (1990)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Routledge.
[12] 哈佛大学东亚系. 中国哲学核心概念海外认知报告[R]. 哈佛大学亚洲中心, 2021.
[13] Netflix. 《长安十二时辰》海外观众认知调研[R]. Netflix Global Insights, 2021.
[14] Google Trends. “天干地支”全球搜索热度报告[R]. 2021.
[15] Brandwatch. 社交媒体监测数据[R]. 2018.
[16] YIFY字幕组. 《人民的名义》海外观众留言分析报告[R]. 2018.
[17] 世界银行. 全球减贫案例集[R]. 世界银行集团, 2022.
[18] YouTube. 《山海情》海外观众术语理解调研[R]. 2022.
[19] Line Cinema (日本)、CGV (韩国)联合发布的《东亚观众文化共鸣报告》[R]. 2022.
[20] 华纳兄弟影业. 《你好, 李焕英》海外观众情感共鸣调研[R]. 2022.
[21] Hulu. 《武林外传》海外观众文化认知互动报告[R].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