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实用翻译的应用及基本原则——以汉藏翻译为例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and Basic Principles of Pragmatic Translation—Taking Chinese-Tibetan Translation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ml.2025.13101064, PDF, HTML, XML,   
作者: 泽绒拉姆: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实用翻译应用代表作基本原则Pragmatic Translation Application Representative Work Fundamental Principle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实用翻译”在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涉及的范围也很广泛,包括政治性理论、新闻报道、商标广告、法律文件、宣传资料、产品说明书、信函、契约、合同等的翻译应该都属于“实用翻译”,也可称之为“应用翻译”,因此这类翻译有一个系统的可以被广泛应用的翻译原则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了,本文主要结合汉藏语言的实用翻译,基于案例分析法和论述法,浅析实用翻译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pragmatic translation”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exchange between ethnic and international cultures. It involves a wide range of topics, including political theories, news reports, trademark advertisements, legal documents, promotional materials, product manuals, letters, contracts, etc., all of which can be classified as “pragmatic translation” or “applied translation”. Therefore, there is a systematic translation principle that can be widely applied in this type of translation, which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mainly combines the explanations of some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ts and scholars on pragmatic translation, starting from the basic principles that practical translation should follow, and briefly discusses some of my own views.
文章引用:泽绒拉姆. 浅析实用翻译的应用及基本原则——以汉藏翻译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0): 342-348.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01064

1. 实用翻译概述

1.1. 实用翻译简介

实用翻译,顾名思义,就是指非常实用的翻译,能够被应用到实际的翻译,亦可称之为“应用翻译”,它涵盖人们日常生活接触的实际应用的各类文字,涉及的有:政治性文章、新闻报道、商标广告、法律文件、宣传资料、说明书、信函、契约、合同等等。实用翻译,重在其实用性,起着宣传、指导、说教、解释说明等作用。

实用翻译在英语中称之为Pragmatic Translation,它区别于文学类,文学类翻译更倾向于传达某种情感意义和美学意义,而实用翻译则注重的是传递的信息在译出语语境中发挥的实际效果和可读性。对于实用翻译,国外的一些专家学者给出过定义,比如,美国学者约瑟夫·B·卡萨格兰德(Joseph B. Casagrande)的定义是:实用类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尽可能准确有效地翻译信息”,侧重“信息内容而非美学形式、语法形式、文化氛围”。法国翻译理论家让·德利尔(Jean Delisle),将实用类翻译定义为:以传达信息为根本目的,运用语用学的原则来进行翻译[1]。笔者认为,非文学类的翻译,基本都是可以纳入实用类翻译的范畴。20世纪70年代产生的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就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翻译活动是基于源语文本的一种翻译行为,根据目的使目的语与原语之间保持一定的联系,使交流跨越文化语言障碍得以顺利进行。为实现特定的翻译目的,可采用删译、增译和改译等方法,所有翻译策略都是依据翻译所服务的目的而定,即“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手段”。功能翻译理论则为这些不符合传统翻译标准的翻译方法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2]

1.2. 简述实用翻译在国内外的应用及代表作

1) 实用翻译在国外的应用及代表作

在西方,翻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实用类翻译非《圣经》翻译莫属。《圣经》翻译开始于17世纪,较为著名的有德国的马丁·路德用本族语翻译的《圣经》,以及早在1611年就已得以问世的英国《钦定本圣经》(Authorized Version; King James Bible)。《圣经》的原文是古希伯来语和希腊语,被视为西方文学源头之一的宗教经典著作,它被翻译的主要目的却并非像很多文学作品一样供人阅读,而是出于传播教义的实用目的。在信仰基督教的各国人群当中,用本国语翻译的《圣经》是维系他们的唯一经典。这种实用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圣经》迄今为止,已被译成三百一十种语言,这一著作的大量翻译本,不仅传播了基督教义,其英语译本对现代英语语言和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大影响。当然,也有很多中文版译本,在这些中文版译本中最常见的翻译方法以直译、意译、综合翻译为主。除了《圣经》,也有不少有关实用翻译的作品,这里将更多篇幅留给国内实用翻译的应用[1]

2) 实用翻译在中国的历史简述及代表作

在中国,从公元前中国与中亚各国进行丝绸贸易的商道开始形成时,中国就开始了与外国的经济和文化上的往来,也从此开始了实用翻译的历史。这条“丝绸之路”的商道,逐渐遍及亚欧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成为历史上一条重要的商业贸易通道。在这条通道上,中国商人用丝绸、陶瓷、金银等换回外国的珊瑚、宝石,同时,东西方思想与文化也在其中得以交流和沟通。其间,围绕这些活动展开的实用翻译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中国人古代先进技术和思想的“四大发明”得以传播海外,并为中国树立了正面形象。其次就是东汉末年的佛经翻译,持续到了唐宋时期,主要来自印度梵文佛经的汉译文,也正因为如此,佛教在中国广为流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翻译在其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再次,晚清时期的西学翻译,也是因国内不少有识之士,意识到要富国强兵,就必须引进西方先进知识,于是科技翻译工作也有了新进展,像严复的《天演论》《原富》[2]等等,采用了新词造法、意译、厚翻译等方法。后来,著名文学家鲁迅也曾翻译了凡尔纳的《月球旅行记》等科普作品[3],类似于这样的实用翻译类作品还有:徐光启与来华传教的西方耶稣会士合作进行的翻译,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翻译的《坤舆万国全图》,林则徐组织翻译的《四洲志》,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的《海国图志》等等,在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些作品的翻译,帮助中国人在认识世界地理和历史方面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还有《几何原本》《代数学》《泰西水法》《造洋饭书》《万国公法》等等一系列的译著,都对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和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

笔者身为藏族,自小在藏文化的熏陶下成长,现主要从事教师职业,工作中不少内容与翻译息息相关,藏文翻译的历史非常悠久,具体是从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派吞弥桑布扎至印度学习,而后返回吐蕃创制藏文,并第一次从印度将༼མདོ་རྒྱུད་ཉེར་གཅིག་མ༽即《二十一显密经》翻译成藏文,限于篇幅,这里仅是浅浅地说一些藏文翻译的“译入”部分,也就是其他语言翻译成藏文的部分。从《二十一显密经》的翻译可以看出,藏族最早的翻译是从佛经翻译开始,而佛经的内容以当代的视角分析,它虽与文学关系紧密,并且对文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根据佛经产生的社会背景以及从佛经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来看,它更实用与实际,所以佛经的翻译也应该归属于实用类翻译(应用翻译)的范畴。到了赤德祖赞时期,出现了汉译藏的《百业经》《金光明经》,佛经翻译被大规模地翻译是在赤松徳赞时期,当时出现了一大批译师,最有名的包括噶瓦拜则、毗庐遮那、祥益西黛等等,他们翻译的经典,都被收集于《大藏经》。而在朗达玛时期,受特殊事件影响,佛经的翻译也受牵连,直至后弘期,佛经的翻译又从阿里地区得以发展,后来在翻译界闻名于世的大译师仁钦桑布产生了,仁钦桑布从克什米尔迎请了许多的高僧,他们一起翻译佛经并校订前弘期的旧译本,再后来阿底峡尊者被迎请到卫藏地区传教,参加翻译或校订的佛经147种,另外,当时还有枯巴拉则、释迦益西以及印度的伽耶达惹译师等等翻译了大量的佛经。据记载,前后弘期翻译或校订的佛经全都收集在《大藏经》中,共4777种。综上可以看出,实用翻译光从藏族翻译之佛经经典来看,不仅历史悠久,数量还不计其数,除开纯文学类的著作,藏族的实用翻译还包含在与佛教有关,但不是单纯宗教所属的译本《佛所行赞》《方广大庄严经》《佛出现经》等等。除了佛经翻译,藏族的实用翻译还有医学、历算、语言学、逻辑学等等的翻译。比如:医学和历算类的有从文成公主进藏后开始的大天寿和尚和达摩廓厦等人翻译的《医学大全》、毗庐遮那译师和汉人医师悟慎翻译的《岳王》,再到赤松徳赞时期,那囊萨拉尊翻译的《五部遗教》,接着仁钦桑布译师翻译了来自印度的古代传统医学书记《八分医方集要》,以及后来来自汉地的《九部续》《密图十五卷》《算学七续圣典》《八支》,以及2017年来自印度的《时轮经》等等。实用翻译在藏文的词书和目录等里面都有体现,赞布时期最经典的就是至今仍会被学习被引用的《语合二卷》,为了使佛经译本方便被查阅,赤松徳赞时期编写了译经的三大目录,即《钦浦目录》《旁塘目录》《丹噶目录》这以后又出现了《翻译名义大集》,明代的《杂字》、清乾隆时期的《五体清文鉴》《西域同文志》,属于地名词典等,到17世纪,学者次仁旺杰编有《字母珠列》[4]一书,藏文的实用翻译类典著还有许许多多。20世纪以来,实用类翻译为国际交流、民族交流中遭遇的语言文化障碍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到公共场所随处可见的双语告示,大到各种权威性书籍等的翻译。

实用类翻译能用之处越来越广泛,逐渐成为了一个超大规模的服务性行业。实用翻译在翻译界关注度越来越高,但是就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不算多。它应该被研究出适合实用翻译的翻译原则。

2. 实用翻译的基本原则

翻译是把由一种语言(译出语)组成的材料所表达的意义或内容用另一种语言(译入语)组成的材料表达出来的实践活动[5]。笼统地讲,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用另外一种语言进行转换。它是一项有目的的交际活动。对于实用翻译,很多学者从借鉴国外先进理论入手,有目的地指导着实践,但是国外理论毕竟是“舶来品”,不一定适合我们,而我国的“实用翻译理论发展远远落后于实用翻译实践”[6],包括它的基本原则在内,都值得探索总结。

翻译一般分两个过程,就是理解和表达两大阶段。理解就是理解原文(翻译的准备阶段),表达就是用译文把理解到的东西全部表达出来(正式翻译阶段)有了翻译,就有了一系列翻译策略,当今很多学者在研究翻译时,习惯性地将翻译对象分为文学和非文学两种,对于非文学翻译与本文中所指的实用翻译基本相同。因笔者平时接触汉藏翻译类较多,所以接触和学习的翻译理论也属汉藏翻译类的居多。无论是文学翻译,还是实用翻译,它们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具体总结如下:

类别

不同点

相同点(主要从翻译策略总结)

实用翻译

文学翻译

实用翻译和文学翻译内容层面的不同点:

1) 目的不同:实用翻译的目的主要是向目的语受众传达具体信息, 接收者面向所有人群;而文学翻译是向广大学者、 读者交流文化信息、思想信息,接收者基本没有老百姓等参与;

2) 内容体裁不同:实用翻译包含方针政策类、法律法规、 产品说明、旅游宣传、广告、牌匾等等的翻译,它具有现实性; 而文学翻译包括各种小说、诗歌、散文、白话文、 戏剧等体裁的翻译,它具有想象性;

3) 功能不同:实用翻译主要负责传达信息,而且像政治类翻译 它不带有个人感情色彩;文学翻译则反应某种社会环境, 并且带有作者个人的感情色彩。

1) 翻译,无论是文学翻译还是非文学翻译(实用翻译),其宗旨都在于揭示真相,包括事实真相、美学真相、寓意真相、逻辑真相和语言真相,所以 翻译首先要做到准确[7]

2) 理解原文,也就是把译出语理解透彻,这是翻译的基础;

3) 译者必须精通且掌握该 译出语和译入语的文化背景,不能识字就进行翻译;

4) 译入语必须符合该语言的 语法规范,读起来须 朗朗上口。

翻译时遵循的基本原则的不同点:

1) 实用翻译主要将传达的信息作为重点来翻译,强调信息的清晰性、真实有效性;而文学翻译不仅要准确翻译译出语的内涵, 它还强调文本的风格;

2) 从现在的研究来看,许多专家学者更加重视文学翻译, 因此,认为文学翻译原则适合所有类型的翻译,但是, 可以清楚的是,实用类翻译要求翻译方法更加灵活。

翻译,就是通过另外一种语言再现源语的内容,作为实用类翻译,如:政治和经济、科技、法律,广告类,还有宣传、说明书等等这些在生活中起具体作用的,翻译的时候也要遵循实用翻译的基本原则。从古至今,有很多人提出与翻译相关的标准、原则,虽说这些术语都不一样,但实质谈的都是翻译的标准。具有代表性的比如藏语从赞布时期流传至今的《语合二卷》中,就有翻译的三大原则:1) 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语法规则༼བྱཱ་ཀ་ར་ནའི་སྒྲའི་ལུགས་དང་མཐུན་དགོས།༽;2) 译入语不能违背原佛经(译出语)的内容,即忠实原文༼ཆོས་གཞུང་གི་དོན་དང་འགལ་མི་རུང་།༽;3) 当藏族同胞阅读时译文应该是朗朗上口且好理解的。༼ བོད་མི་རང་གིས་གོ་བདེ་བ་ཞིག་ཡིན་དགོས།༽,再如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但,翻译它具有复杂性,所以从佛经翻译总结出来的翻译标准,不一定完全适合于文学翻译;从国外语种互译中总结出来的翻译标准,不一定完全适合国内各民族语的互译;古时候的翻译标准不一定完全适用于今天的翻译[5]

笔者近期在研究商铺牌匾的翻译现状,因此下文举例子时主要采用了牌匾的汉藏翻译的例子,并结合上述表格,总结以下原则:

2.1. 忠实原文,译笔流畅

由前面的叙述可以看出,不管是文学翻译还是实用翻译,不管谁提出的翻译标准,译者首先需遵循的原则应属忠实原文的原则,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根据译出语语境实际情况,适当地增词、减词或改译,只要把原文的信息准确无误传达给读者,都是可以的。

严复论译事之难时这样说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8]也就是说,翻译的时候忠实于原文并翻译得准确,译笔流畅明白,文字典雅。而忠实原文本来就不容易,如果这时候只注意准确却忽略了译笔的通达流畅,那么就等于翻译无效。比如;某个商铺牌匾,译出语是汉语,名字为“巴味藏餐吧”,被译为“པ་ཤི་བོད་ཟས་ཡིན་པས”。译出语中的“巴”指的是“巴塘县”,甘孜州十八县之一,这商铺所属巴塘县,所以从牌匾名可以看出,商家想传达给客人的是巴塘本地地道的藏餐,但是客人如果单看牌匾,且只认识藏语,那这客人只能大概了解到这个店经营的内容,无法接收具体信息,因牌匾只有“藏餐”两个字较为清晰,其他内容皆不知所云,再比如“康巴小吃”被译作“མཁས་པའི་ཟ་ཁང་།”这个译名的实际意思是文人贤士的饭馆,暂且不谈论“小吃”被错译(这一词汇应该译为“སིལ་ཟས།”),按牌匾译文的意思,这家店主是想表达非贤士就不得去他家用餐吗?答案肯定不是。牌匾译入语与译出语的意思差之千里,没有忠实原文。这译入语虽说只有几个字,但问题百出,以目的论角度出发,这译入语没有做到有效传达信息,未能达到它应达到的目的。再比如“化妆品”,被译成“བུད་མེད་ཀྱི་བྱུག་རྫས”,化妆品一般都是为女人所用,但是这不能把男士都拒之门外,当今社会,化妆品包罗万象,她包含彩妆和护肤品类的产品,这译入语是供藏族百姓看,藏族男士用彩妆的确实少见,但没有几个藏族年轻小伙不用护肤品的,甚至也有用彩妆的,所以译者在译文中强调女士,确实违背了译出语的初衷,没有做到忠实,这不仅在传达信息上出错,对商铺的经营也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之所以出现这种译语,最主要原因是译者的专业能力不足,缺少对原语和目的语文化的了解,当然,也有监督部门监督不到位的原因导致这一问题的出现。

2.2. 语言简洁、措辞精准

很多实用翻译的译文,面向各行各业的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信息,大部分实用类文本,语篇短小醒目,商铺牌匾语就是最好的例子,没有太多的修饰语或者夸张的表达法,它具有一定的发散性、公众性。

实用翻译,因为它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或应用性,所以翻译过程中力求语言简洁明了用词精准。只要不影响译出语传达的信息和达到的效果,有时候冠词、代词或助格词一类的能省则可省,把关键词和核心词用上就可以,否则有译入语冗长啰嗦的可能。比如:“联欢会”,很多人习惯性把它译作“མཉམ་སྤྲོའི་ཚོགས་པ།”译文意思没有问题,但是它确实有其他表述法,可以译作“དགའ་འདུན།”这样意思也到位,译文也不冗长,何乐不为之。再比如“人造毛”,也有不少人把它译作“མིས་བཟོས་བལ།”逐字翻译,太死板,用词不精准,人造毛就是人经过加工改造过的羊毛,重点是羊毛,可以译为“བལ་བཅོས་མ།”,相比“མིས་བཟོས་བལ།”,真正的藏族同胞更容易去理解和接受“བལ་བཅོས་མ།”一词。

2.3. 语法准确、规范得体

不管是实用翻译还是文学翻译,翻译过程中,译文必须符合译入语应有的语法规则,保证译入语的得体规范也是翻译工作的关键。想要译入语预期的功能得到非常完美的体现,就必须使用符合译入语本身的表达习惯的语言结构和词语,这样一来更容易使广大读者所接受。这就要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重视词义的理解和词语的译入语语言的搭配,以及语法的使用,要做到合乎合理。如果不顾译入语的语法规则,则容易出现与原文大相径庭的问题,闹笑话,甚至让读者不知所云。

生活中译入语不规范不得体的例子太多太多,比如“人造卫星”一词的翻译,有人这样翻“མིས་བཟོས་སྲུང་སྐར།”这种属于一字不漏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逐句翻的毛病,并不少见,这属于对藏语法不了解的翻译,卫星属于行星,行星在藏语中有“རྒྱུ་སྐར”一词,并且藏汉两种语言的语法顺序不完全相同,藏语中,一般情况下核心词在修饰词前,而汉语则相反,“人造卫星”核心词是“卫星”,所以“人造”一词的翻译应该放在后面,应被译为“རྒྱུ་སྐར་བཟོས་མ།”,这才是真正的符合藏语法规范的藏语。犯同样错误的由再比如“网红藏餐厅”被译为“དྲ་ཐོག་མིང་ཅན་བོད་ཟས”,看这译入语,对其意思也能略知一二,但这是汉语式的藏语,纯藏语应被译为“དྲ་ཐོག་བོད་ཟས་གྲགས་ཅན”或者“བོད་ཟས་ཁང་དྲ་གྲགས།”。“痴人说梦”被译作“འགྲུབ་རེ་མེད་པའི་གླེན་གཏམ་བཤད་པ།”,这从意思上来讲就属不规范译入语,应译为“གླེན་པས་རྨི་བཤད།”。

2.4. 传神达意、优美贴切

实用翻译作为应用性极强的翻译,它涉及面非常广泛,所以在翻译过程中除了以上提到的一些原则外,因为实用翻译具有灵活性强的特点,所以在实用翻译原则方面也尽可能做到不仅传神达意,还优美贴切的原则。除开法律性文件、方针政策等权威性译出语,因这类实用翻译要求用语严谨,无需华丽辞藻,但是像前面提到的商铺招牌的翻译、广告类的译出语,它们以传达信息和施加影响为主,偏重实用性和交际目的,经营者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达到招徕顾客的目的。为了实现译出语的预期功能,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选用灵活的翻译方法,努力克服文化差异等造成的障碍,尽可能使译入语传神达意、优美贴切[9]

实用翻译在翻译过程中具有灵活性的特征,但并非指可以随心所欲了,译者须仔细斟酌,在符合译语语法规范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译语原有的美感。比如:“ཡོན་ཏན་ཐོས་བསམ་གཞིས་ཀ”是一家民宿,被译为“云端悟居,藏式禅意民宿”,“ཡོན་ཏན”原指“རིག་གནས”,但在这里被译为“云端”,从语音上来讲与藏语的“ཡོན་ཏན”很接近,从意义上来讲,让客人瞬间有种住在云端的浪漫与美丽,再加上“悟居、禅意”等的用词,非常符合译出语的含义,非常具有吸引力。

3. 结论

综上所述,实用翻译涉及内容广泛,它的复杂性要求译者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和方法,但无论使用哪种翻译方法,最后的译文始终以译出语的内容为基础,结合译入语的语法规则或语用习惯进行有效翻译,实用翻译避免使用夸张的修饰语、极简翻译、冗长翻译。忠实原文、语法规范且准确、语言简洁是实用翻译最基本遵循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尽可能使译入语语言优美。翻译并不是一项轻松简单,信笔由来的事,它要求译者具备两种甚至多种语言文字的深厚功底,了解原文的历史文化背景、内涵等,还要具备严肃严谨的工作态度。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及时了解时政方针,使译文更容易被目的语接收者理解,被接受。

参考文献

[1] 陈小慰. 新编实用翻译教程[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 刘双喜. 德国功能理论指导下的实用翻译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保定: 河北大学, 2010.
[3] 姜椿芳. 繁荣科技翻译事业, 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J]. 翻译通讯, 1984(12): 1-4.
[4] 周季文. 民族语文翻译研究论文集第一集[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1987.
[5] 周季文, 傅同和. 藏汉互译教程[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5.
[6] 林克难. 从信达雅看易写到模仿-借用-创新-必须重视实用翻译理论建设[J]. 上海翻译, 2007(3): 5-8.
[7] 李长栓. 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2.
[8] 严复. 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论文集[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1983.
[9] 才让措. 关于汉藏招牌翻译之管见[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2010(3): 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