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语”与“遮蔽”:巴基斯坦汉译英文小说在中国的传播困境及策略研究
“Aphasia” and “Invisibility”: A Study on the Dilemma of Communication and Strategies of Pakistani Chinese-to-English Novels in China
DOI: 10.12677/ml.2025.13101065, PDF, HTML, XML,   
作者: 刘少晨, 邓 燕*:江西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 赣州
关键词: 巴基斯坦文学翻译副文本传播困境 Pakistan Literary Translation Paratext Communication Dilemma
摘要: 作为巴基斯坦当代英语文学的代表作,《别人的房间,别样的景观》描绘了在现代与传统夹缝中挣扎的巴基斯坦社会图景。然而,该作中译本在中国的传播效果未及预期。本文结合翻译批评与副文本理论,对该译本进行个案研究,探究巴基斯坦英语文学在华的传播困境。研究发现,困境主要源于两大内因:一是译文存在明显的“翻译腔”,句法欧化现象损害了文本的可读性与文学性;二是译本副文本未能有效彰显其来源国文化身份,封面设计同质化与必要注释的缺失,共同削弱了作品的巴基斯坦民族特色。为破解此类小众国别文学的传播难题,本研究建议,应从提升译者跨文化转述能力、优化副文本建构策略以及强化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三方面协同发力。
Abstract: As a representative work of contemporary Pakistani Anglophone literature, In Other Rooms, Other Wonders depicts a social picture of Pakistan struggling between modernity and tradition. However,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work has not achieved the expected communication effect in China. This paper, adopting the perspectives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and paratextual theory, conducts a case study on its Chinese version to investigate the obstacles hindering the dissemination of Pakistani Anglophone literature. The study identifies two primary internal causes for the dilemma: firstly, the translation is marred by conspicuous “translationese”, with Europeanized syntax undermining its readability and literary quality. Secondly, the paratext of the Chinese version fails to highlight the work’s national identity, as homogenized cover designs and a lack of necessary annotations weaken its distinct Pakistani characteristics.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for literature from less-translated nations, this paper proposes a three-pronged strategy: enhancing translators’ cross-cultural competence, optimizing paratextual construction, and strengthening top-level policy support.
文章引用:刘少晨, 邓燕. “失语”与“遮蔽”:巴基斯坦汉译英文小说在中国的传播困境及策略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0): 349-357.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01065

1. 引言

全球信息传播时代,巴基斯坦当代文学是世界各国了解巴基斯坦当代社会发展面貌的一个重要窗口,因此国内想要加强对巴基斯坦的了解,进一步增进中巴友谊,因此,对巴基斯坦文学作品的译介与推广,对于增进中巴文化互鉴与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国内出版了不少巴基斯坦诗歌、小说的中译本,但存在传播不力的情况。这种研究视角的失衡,导致我们对小众国别文学在中国传播的内在机制缺乏足够了解,而这恰恰是深化跨文化理解的关键环节。针对翻译文学传播遭遇困境的原因,国内已有研究不仅从译者角度分析了译者的“本土情怀”和“本土意识”对翻译作品接受的影响[1],还将副文本理论与翻译研究结合在一起探讨译作正文之外的内容在文学作品传播中所起到的作用[2]。但是已有研究大多只局限在中文作品的海外传播,而很少将目光转向外国作品在中国国内的传播。然而,外国作品的成功译介与有效地在地传播之间并非总能划上等号。

除了中国出版商对其推广力度不够大以及文化差异这些外部因素以外,翻译问题也是影响巴基斯坦文学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的重要症结之一。在众多引进的巴基斯坦文学作品中,英语文学无疑占很大比重。英语文学虽属于巴基斯坦文学的副支,难以撼动乌尔都文学在巴基斯坦的主导地位,但随着英语作为其官方语言的地位不断攀升,巴基斯坦英语文学作品愈发有被纳入主流文学的趋势[3]。不过因其文学创作深受历史沿革的影响,熟练掌握英文且具有较高文学素养的作家又属于巴基斯坦精英阶层,所以大部分巴基斯坦英语文学作品是有意迎合西方读者的,从原作者角度就忽视了西方之外的受众,这也就为巴基斯坦英语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工作造成阻碍。受原文语境的影响,以及对英文小说的刻板印象,译者和出版商也会倾向性地把巴基斯坦英语小说当作普通西方文学作品来处理,一方面削弱原作中呈现的巴基斯坦民族性以及文学特色,一方面也让巴基斯坦文学作品在中国的传播受限。本文拟以巴基斯坦英语文学作品In Other Rooms, Other Wonders为个案,从文学翻译以及副文本角度分析,巴基斯坦英语文学小说在中国遇到的传播困境,以及应对策略。本文认为,该译本的传播困境集中体现为翻译层面的“失语”(Aphasia)与副文本层面的文化“遮蔽”(Invisibility)。前者指译文因“翻译腔”而丧失文学性与流畅性,后者指封面、注释等元素未能有效传递作品的文化身份。

2. 《别人的房间,别样的景观》作品介绍

达尼亚尔•穆伊努丁(Daniyal Mueeduddin)是巴基斯坦新一代英语文学作家中的翘楚,其作品In Other Rooms, Other Wonders (《别人的房间,别样的景观》)由八篇短篇小说组成,这些小说中没有描写动荡的政治斗争,也没有谈及让人生畏的恐怖暴力,只是从巴基斯坦人日常生活为出发点,讲述他们的悲喜情爱与欲望失意。八部短篇小说以八位主人公的视角展现了一个在传统与现代文明夹缝中生存的巴基斯坦。这部小说的特殊性在于,它的视野延伸到巴基斯坦人民内部,正如纽约时报书评所言,“In recent years, Pakistan has been regarded in the West with anger and horror. Perhaps Mueenuddin’s portrait will help to bring it a different kind of attention, colored with sorrow and even fondness”。书中人物言行举止,人物关系都是较为真实的巴基斯坦人民写照,对我们了解巴基斯坦国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其次,这部作品的研究价值还在于它具有大多数巴基斯坦英语文学中译本的共性:第一,通常只有一个翻译版本。巴基斯坦,乃至整个印巴次大陆的英语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英国治理时期,不过在这个时期,基本以英国作家的作品为主导。纵观巴基斯坦自己的英语文学史不过150多年的时间,中国对巴基斯坦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和引介仅始于20世纪后半叶,也就是1951年召开过第一次全国翻译工作会议之后。根据国际版权标准(巴基斯坦版权法的制定依据),作品的版权保护期限为作者终身加上50年。所以大多数译入的巴基斯坦文学作品基本都处于版权保护期内,只存在一个翻译版本。一个翻译版本带来的问题是读者无法通过选择比较,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原作的内涵和风格,译者的译本也就直接代表了原作者与原作,译本风格与质量成为影响原作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第二,出版商重视度较低。巴基斯坦英语文学本身属于小众文学范畴,受众有限。出版商出于商业考量,会自然地缩减巴基斯坦英语文学中译本在出版工作方面的权重,可能在译本编辑校对以及副文本建构方面存在漏洞。可想而知,不经过严加审核,精心对校的出版物将带给读者非常糟糕的阅读体验。

3. 追根溯源中译本传播困境

3.1. 《别人的房间,别样的景观》中译本存在的翻译症结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这个行为过程中,不管是外族文化借助翻译传入本民族,还是本民族文化经由翻译传入外族,都会产生或大或小的畸变,从而影响译入语受众对异族文化的直观印象,这种印象是正向还是消极,是准确还是曲解,是偏接受还是偏抵触,除了取决于译入语受众的自我认知,很大程度上还是由译者的翻译策略以及翻译能力所决定[4]。从此意义上而言,翻译可以说是一种“异族侵犯”行为(intrusion of the alien) (Robyns, 1994: 407)。翻译的侵犯性有时来自译者可控的翻译策略,有时还渗透在译者不可控的翻译能力中。它可以实现原作的价值增值,如金人译的《静静地顿河》和朱生豪译的莎士比亚戏剧都是因为译者对原作做出的适合中国语境的卓越改编,受到中国读者的青睐,大大提高了外国作品的知名度与传播范围,但这种侵犯性也可能体现在严重的翻译问题上,降低原作的可读性,影响市场或者大众对作品的接受。在《别人的房间,别样的景观》中译本中存在的翻译问题是翻译腔现象严重。

“translationese”由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陆谷孙先生在《英汉大词典》中把translationese译成“翻译腔”。翻译腔是指把原语的语言形式、表达方式、句法结构机械地移植到译语中因而形成一种不土不洋、不符合译语表达习惯的语言混合体,特点是能看懂,但读起来多少有些别扭。翻译腔让译文读者产生理解障碍,而且这种古怪的汉语表达方式还会使读者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影响译作的传播。《别人的房间,别样的景观》中译本中存在两种翻译腔的现象。

1) 拘泥于英语原文形合句法,主要表现为形容词的堆砌。

例1. Whenever the old man visited, Nawab would place himself night and day at the door leading from the servants’ sitting area into the walled grove of ancient banyan trees where the old farmhouse stood.

译文:每当这位老人回来时,纳瓦布就日夜守候在由仆人居住的区域通往古老的菩提树掩映中的农庄老式的中心建筑的那道门口。

例2. Nawab tended the household machinery, the air conditioners, water heaters, refrigerators, and water pumps, like an engineer tending the boilers on a foundering steamer in an Atlantic gale.

译文:纳瓦布照管着所有家用电器,包括几台空调、热水器、电冰箱、水泵,那阵势就像一名工程师正在照看在大西洋的风浪中即将沉没的轮船上的一台锅炉似的。

例3. My wife got this residence allotted to us by spending a month camped in the living room of her second cousin, a deputy additional secretary…

译文:我妻子通过在她那位身居下院的助理秘书职位的表远房哥的起居室里露宿一个月时间的方式,使我们分到了这处房子。

例4. …who nevertheless kept a huge clientele because of his abrupt and sure manner and his success at healing with the same few medicines the prevalent diseases.

译文:这位药剂师的小诊所还是维持了大量的主顾,这全都依靠他那有把握但生硬的态度,还有他仅仅使用为数不多的同样几种药就成功治愈所有疾病的医术。

余光中在《余光中谈翻译》中曾说道:“翻译体中,‘一个有关联合国的消息’之类的所谓‘组合式词结’,屡见不鲜,实在别扭。”[5]。上述列举的三句译文显然就是这种“组合式词结”,如例三译文中“为数不多的”与“医术”,形容词与被形容的名词之间距离太远,导致意思脱节。还有就如例一和例二的译文那样,大量的形容词堆砌,导致译文冗长啰嗦,这种欧化的长句结构,与现代汉语追求简洁、流畅的表达习惯相悖。

2) 译者缺乏对译文理解,逐字逐句死译。

例1. By his superhuman efforts he almost managed to maintain K. K. Harouni in the same mechanical cocoon, cooled and bathed and lighted and fed, that the landowner enjoyed in Lahore.

译文:通过他那超人般的努力,他差不多每次都能设法让KK哈鲁尼保养在同样的电器化织就的茧里,纳凉、冲澡、照明和食物供给,都跟这位地主在拉合尔市的排场没什么两样。

例2. All three have the mute expression of servants in a modest household such as mine: lordly dishonest valets, the sort who are immune to colds but are martyrs to dyspepsia, work for ampler men than me.

译文:这三个仆人全都具备一个像我家这样的中等家庭的仆人的沉默而对抗的表情:都是傲慢而狡诈的仆人,就是那种从来不会罹患感冒但总是被消化不良折磨着的,曾经为比我更富裕的人服务过的人。

相较于前者,此类生硬的直译对目标读者构成了更为严重的理解障碍。译者在翻译时对原文不加以分析和理解,翻译出来的文字如“超人般的努力”、“沉默而对抗的表情”、“从来不会罹患感冒但总是被消化不良折磨着的”,让人完全不知所云。

综上所述,《别人的房间,别样的景观》中译本翻译腔现象严重,中译本语言生硬不流畅,个别语句译的晦涩难懂,缺少文字之美,这为巴基斯坦英语文学的国内传播造成巨大阻碍。

3.2. 副文本影响受众对作品接受

法国叙事学家、文学理论家热奈特首次提出副文本概念,他认为一部文学作品除了实质内容以外,出于各种考量会增添一些装饰性内容,如封面、前言、插图、注释等,这些就是所谓的副文本[6]。以空间为标准,副文本可以划分为内副文本和外副文本。内副文本指的是和正文本处于同一本书籍内部的元素,譬如封面、排版、序跋、插图、注释、等;外副文本指的是独立于整本书籍之外的、作者(或者译者)和出版社为读者提供的与本书有关的信息,如作者访谈、出版社宣传广告语等[7]。虽然学界对副文本的研究一直处于隐性研究状态,但副文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可以说是一部文学作品的“门面”,映射作品内容的内在“秩序”。从读者角度而言,封面、前言、序跋是他们接触一部作品的第一道步骤,所以副文本直接会影响到读者对作品的初印象和后续的阅读兴趣;从作品的译本角度而言,副文本在翻译过程中往往也发挥着形象构建的作用,也就是说,副文本的翻译版本中传递的信息并非完全忠实于原作的语境,它充斥着译者的思想,交杂着译者所处文化环境的特色,甚至有时受到“一双看不见的手”——意识形态的操纵。在副文本概念出现的十多年后,也就是1996年,芬兰学者Urpo Kovala才第一次尝试将这一概念应用到翻译领域,副文本研究的加入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一部作品中最重要也是最明显的副文本就是封面,封面包括书名、作者名、出版社名和一些简单的书籍信息介绍,其设计往往传递着译者以及出版社想要表达的意象[8]。本节主要从内副文本角度展开讨论。

3.2.1. 封面和封底消解巴基斯坦民族特色

《别人的房间,别样的景观》英文原作的封面简单明了(见图1),四副油画竖向排列,色彩鲜明,三处间隔分别嵌入白色字体大写的英文书名和作者名字,封面内页左侧印有故事梗概。封面上的四幅油画对应着不同短篇小说中的场景,生动形象描绘了巴基斯坦人民的日常生活与行为举止。比如第二幅图,描绘了两位成年男性打扑克,一位成年女性旁观的场景,其所在房间的壁纸由青绿白三种颜色的方格图案交错排列组成,十分具有巴基斯坦特色。因为巴基斯坦是世界第二多人口的伊斯兰教国家,几何图案是伊斯兰建筑的重要装饰成分。其次是第四幅图,描绘了巴基斯坦人民秋收的场景,但从画中不难发现,三位进行收麦劳作的人物形象都是成年女性,十分直观地体现出巴基斯坦底层女性地位低下的现状。但反观《别人的房间,别样的景观》的中译本(见图2),这些极具特色的封面设计都去除了,剩下的只是简单的中英文书名的罗列,以及印有该作品所获成就和书籍简介的腰封,封面内页左侧的故事梗概在译作中也成为了对作者的简介。可以说,在译作中副文本的作用被弱化了,失去了原作副文本中丰富的文化元素。在中译本封面中,《别人的房间,别样的景观》的中文书名采用大号字体突出,原英文书名居中文名之上,作者名居下,这种设计方式从视觉上就弱化了读者在封面层面对“巴基斯坦文学”的印象感知。其次在腰封处,出版商为吸引读者特意强调了该作品所获成就,如“2009年度《时代》杂志十佳小说”字样。然而,这种过度依赖奖项背书的营销策略已显陈旧,易使目标读者产生审美疲劳,甚至可能引发逆反心理。将这部巴基斯坦作品在美国所获得的成就进行突出强调,并不会让其在众多的西方优秀文学作品的中译本中脱颖而出,恰恰会让读者产生审美疲劳。

Figure 1. Cover of the English edition of In Other Rooms, Other Wonders

1. 《别人的房间,别样的景观》英文封面

Figure 2. Cover of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In Other Rooms, Other Wonders

2. 《别人的房间,别样的景观》中译本封面

《别人的房间,别样的景观》中译本来自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短经典”系列第二辑。第二辑一共包括10本英语文学译作,其中,包括《别人的房间,别样的景观》在内的三本书来自亚洲国家(其他两本是日本和韩国),其余七本短篇小说集均来自西方国家(有四本来自美国)。通过对比不难发现,这十本短篇小说集中译本的封面设计大体一致,尤其是腰封:一张作家的照片、一句简介、一段文字摘录,此外无他,沿承了和封面一致的简洁。《别人的房间,别样的景观》本身就是一篇英文小说,在与其他的西方文学作品以相似的封面设计组成一个系列后,其副文本中体现的民族特色荡然无存,对于不加以深入了解的读者而言,这就是一本被同质化后的西方文学作品。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了封底的书评上,在英文原作当中作品封底引用了包括巴基斯坦在内的各种不同国家名人的书评,此类书评可以说是中肯的,是来自于巴基斯坦人民内部的视角。但中译本背面书评则堆砌了来自美国各界名人或杂志的赞美之词,这更加突出了《别人的房间,别样的景观》的“西方性”。对未知的好奇是产生阅读兴趣的第一动力,一些对这本书或原作者不甚了解的读者会认为,这是一本毫无特色的西方文学作品,阅读兴趣因此锐减,在阅读过程中也会本能地把这部巴基斯坦文学作品归类到西方语境当中。于是原作的“巴基斯坦文学”身份从译作封面和封底就开始瓦解,读者也开始走向译者和出版商描绘的“幻境”之中。在这个“幻境”中的巴基斯坦文学性,因为有书中具体文字细节的描写,算不上完全消失,但又因副文本中文化特色的缺失和西方文化的干扰,有别于真正的巴基斯坦文学。从此可以看出,《别人的房间,别样的景观》中译本的传播受限的原因,在封面、封底就有所体现:出版商重构的副文本既无法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也无法传递巴基斯坦民族特色。

3.2.2. 注释缺失带来的阅读障碍

英汉两种语言之间所涉及的历史、文化、和习俗之不同,译者可能在翻译某句话或某段文字时已经做到了意义相同、语义对等,但在文字细节方面,仍然没法让译文读者真正读懂译文,这时候就体现了注释的重要性。如果缺少有效注释,译文中陌生的词汇会给读者带来巨大的阅读障碍。在《别人的房间,别样的景观》中译本中有大量缺少注释的现象。第一是在地名方面,在这部作品中多次提及巴基斯坦的一些地区城市,如“旁遮普省”“杜尼亚布尔”“拉合尔市”“菲罗扎市”等这些地区在小说中多次出现,首先小说正文中并没有对这些地点加以解释,如果中译本也不提供注释,这些陌生的专有名词若无注释辅助,会频繁中断读者的阅读节奏,增加其认知负荷。第二是历史、文化、宗教方面,如“麦加朝圣”“古兰经”“玫瑰经”“乌尔都语”“土邦王公”。巴基斯塔是一个伊斯兰教国家,在这本书中有很多文字涉及到伊斯兰教,如在第六篇短篇小说《别人的房间,别样的景观》中多次提到的“麦加朝圣”,例如,对“麦加朝圣”若无注释,中国读者可能仅将其理解为一次普通的旅行或宗教活动。但若能简要注释其作为伊斯兰教“五功”之一对于穆斯林的极端重要性,以及完成朝觐后在社会地位和个人精神上的提升,读者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小说人物参与此活动背后的强大动机与心理变化,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注释的缺失,实际上是文化深度信息的流失。第三是饮食、服饰以及生活娱乐方面,如“纱丽”“萨莫萨三角饺”“戴巴雷”“拉米纸牌游戏”,饮食、服饰和生活娱乐最能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风土人情,如果在一部译作中缺少对这类词汇的注解,那么在读者眼中那些只是聱牙诘屈的陌生词汇。注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详尽的注释不仅能减轻读者阅读上的困难,还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作中的语言和文化细节,更好地沉浸在作品之中。

4. 破除巴基斯坦英文小说传播困境的多元策略

巴基斯塔文学属于小众国家文学作品,探索其在中国的传播策略,普及巴基斯坦国情文化、是搭建起中巴两国人文交流合作的一座重要桥梁。而且巴基斯坦英语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可以成为范例,对引进一带一路其他沿线小众国家文学作品,促进中国在国别区域研究方面的进展,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但究竟该如何优化小众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的传播呢?综合考量,应当秉持“多方合力、多管齐下、多措并举”的基本原则,以多元化的传播策略助推外国文化“引进来”[9]。具体而言,应当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针对译本中普遍存在的‘翻译腔’问题,首要策略是提升译者的跨文化转述能力。从《别人的房间,别样的景观》的中译本中我们可以看出,小众外国文学作品在国内传播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翻译质量问题,原作中优美的文字在中译本中成为了生硬别扭的中文。所以打破巴基斯坦英语文学作品传播困境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译者的翻译能力,确保翻译人员具备丰富的目标语言和源语言的语言能力,并熟悉巴基斯坦文化背景。其次,优化翻译策略。根据翻译目的论和读者接受理论,译者在进行文学小说翻译时要选择有利于读者对文本接受的翻译策略。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将译作为读者所接受,实现真正的文化海外传播。为此,在选择翻译策略时,要对异化与归化这两种策略做到取长补短,相互补充,打破局限。译文要像原作一样通顺流畅,就要在语言形式上尽量归化;要充分传达原作的意蕴,就要在文化差异上坚持异化。

第二,为破解译本副文本所造成的文化‘遮蔽’困境,必须高度重视副文本的建构策略。一部译作中的副文本是扩大作家知名度、让其作品到更广阔的文学世界闯荡的重要方式[10]。副文本参与译本意义的生成,扩大作品的传播范围,它的设计和翻译,对译者和出版社而言是不容敷衍的工作。内副文本方面,出版商和译者应该寻求标新立异,封面突出巴基斯坦特色,如增加一些与书中涉及到且与巴基斯坦宗教、服饰、人物形象有关的配图,吸引读者眼球,不要一味地罗列作品所斩获的奖项。同样,封底书评要多一些对作品客观独到的见解,不堆砌令人乏味的溢美之词。鉴于巴基斯坦的历史背景,又属印度次大陆一支,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大相径庭,其文学作品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读者陌生的词汇,涉及宗教、饮食、服饰等各种方面。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要增强注释的意识,减少读者的阅读障碍。如林小发的《西游记》德译本便是副文本建构方面的典范,其内副文本可以说是面面俱到,封面配图是孙悟空全身肖像,“西游记”以繁体字的字样紧贴于德语书名。封面虽然简朴但充满中国元素。其注释也十分详尽,细致入微地照顾到了异国读者阅读中会遇到的理解问题。

第三,超越文本与译者层面,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是解决小众文学传播困境的根本保障。通过制定系统的外国文学引进计划,鼓励翻译和引进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整合不同类型的翻译人才,将整体提高包括巴基斯坦在内的外国文学作品的译作质量与影响力。比如,今年6月份第二十九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发布了“中巴经典著作互译计划”首批成果新书,其中包括《无花果树的花:巴基斯坦短篇小说选集》和《我仍能活得像风:巴基斯坦女性文学选集》在内的五本图书,都是来自比较本土的巴方优秀作家作品。作为“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的一部分,“中巴经典著作互译计划”是个很好的新开始,里面选取作家的文本和内容都有非常明显的巴基斯坦特色。该计划凝结了政府和各大出版商的心血,他们广纳贤才,寻求中巴合作,对译文以及副文本精心打磨,从国家战略层面提高了巴基斯坦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力。

5. 结语

中国重视文化软实力,不仅要促进中国文学“走出去”,还要鼓励外国文学“引进来”,探索与优化外国文学“走进来”的路径和出版发行国内民众喜闻乐见的外国文学作品是今后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行动方向。法国著名批评家帕斯卡尔·卡萨诺瓦在《文学世界共和国》中认为,翻译是“世界文学空间建立和形成的重要驱动力之一”[11],并提出文学拥有自己的“中心”和“边缘”的主张,而翻译能使那些用影响力小的语言创作、处于世界文学“边缘”的作家作品向“中心”靠拢。巴基斯坦英语文学在国内的传播困境并非个例,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中国也同样存在文学吸引力,传播力不足的情况,所以本文探讨的传播困境与策略并不局限于巴基斯坦,这一主题同样适用于其他小众国家文学作品在中国国内的遭遇。从另一角度来看,巴基斯塔现代文学之于中国又何尝不是中国现代文学之于世界,都是本土文化在异域空间的生存求索,而翻译永远在这个过程中起着敲门砖的作用。翻译是连接不同文明的“敲门砖”。用好这块砖,不能仅停留在理论的“空中楼阁”上。本研究揭示的翻译与副文本问题,需要业界与学界共同将理论洞见落到实处:既要尊重并传递巴基斯坦文学的文化“异质性”,又要巧妙地寻求与中国文化语境的平衡点。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促成更多优秀的巴基斯坦文学译作在中国落地生根,赢得市场与读者的青睐,并最终服务于更深远的中巴文化交流事业。

注 释

①图1、2来源:https://m.douban.com/book/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胡安江, 胡晨飞. 再论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以寒山诗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为例[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2(4): 55-61+54.
[2] 陈卫斌. 《红楼梦》英译副文本比较与翻译接受[J]. 中国比较文学, 2020(2): 112-124.
[3] 刘成琼. 巴基斯坦的英语语言与英语文学[J]. 南亚研究季刊, 2003(2): 72-77.
[4] 谭载喜. 文学翻译中的民族形象重构: “中国叙事”与“文化回译” [J]. 中国翻译, 2018, 39(1): 17-25+127.
[5] 余光中. 余光中谈翻译[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 42.
[6] 耿强. 翻译中的副文本及研究: 理论、方法、议题与批评[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6, 39(5): 104-112.
[7] 翟文慧. 副文本视域下对徐淳刚《月亮与六便士》中译本的解读[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19(3): 114-117.
[8] 胡清韵, 谭渊.《西游记》德译本中副文本对中国文化形象的建构研究[J]. 中国翻译, 2021, 42(2): 109-116.
[9] 朱佳宁. 路遥小说海外传播的困境与策略——以《人生》英译本为例[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36(5): 11-18.
[10] 姜智芹. 从副文本看余华作品在英语世界的传播[J]. 小说评论, 2022(2): 160-167.
[11] Casanova, P. and Samoyault, T. (2005) Entretien sur La République mondiale des lettres. In: est la littérature mondiale,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Vincennes, 139-150. [Google Scholar] [Cross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