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健身气功是中华健康文化的瑰宝,已有五千多年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精神内涵。在当今竞争激烈、生活节奏紧张的社会环境中,健身气功对预防和缓解身心疾病具有积极意义。作为其中重要功法之一,“八段锦”因其简单易行、健身效果显著而广泛流传。它融合了中医养生理论、脏象学说和“治未病”理念,倡导阴阳平衡、天人相应、形神合一,强调将精、气、神等理论融入日常锻炼,以实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目的。
中医养生注重“未病先防、未老先养”“天人相应、形神兼备”“调和阴阳、补偏救弊”以及“动静结合、和谐适度”。“八段锦”的四大特点——形神合一、气蕴其中;质朴端庄、行易效宏;松紧结合、动静相兼;舒展柔和、圆活连贯——正是对这些养生理念的体现,通过天人、形神、阴阳、动静的结合,达到增强体质、防病保健的效果。因此,“八段锦”不仅是一套健身功法,更承载着中医“治未病”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将“八段锦”术语进行准确且通俗易懂的英译,有助于其在国际范围内的推广,也可为太极拳、五禽戏等其他健身功法及中医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借鉴,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惠及更多人群。然而,其术语中包含大量文化负载词,如“三焦”“丹田”“脾胃”“心火”等,这些术语蕴含中医对人体功能的独特认知,动作设计亦暗合阴阳五行与经络理论,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简单的字面翻译往往难以传达其深层文化内涵,甚至可能导致误读。因此,译者应深入理解相关术语的文化背景与中医内涵,力求准确传递原意,以更好推广这一传统文化瑰宝。
本文依托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1],选取“八段锦”中五个招式名称中的术语“三焦”、“脾胃”、“五劳七伤”、“火”和“怒目”,对其英译进行研究,探讨直译、意译、音译加文外注释等翻译策略等适用性及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八段锦”及其他中医健身文化等国际传播提供借鉴。
2. 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历史渊源及中医内涵
“八段锦”一词最早见于东晋葛洪《神仙传·栾巴传》,两宋时期出现立式和坐式两类八段锦。明朝时期,其功法内容逐渐成熟稳定,在民间也有了广泛传播。新中国成立以来,八段锦不管是在功法技术层面,还是在理论层面,都得到了迅猛发展。二十一世纪初,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编纂出版《健身气功·八段锦》[2],同时举办了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健身气功推广活动,极大地推动了这一中华传统养生文化在海内外的传播。
“八段锦”蕴含着丰富的中医理论,它包括了中医养生理论、中医脏象学说、中医治未病思想等,倡导阴阳平衡、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主张将精、气、神等理论运用于日常锻炼之中,以达到健身驱病的功效[1]。中医养生讲究未病先防、未老先养;天人相应、形神兼具;调整阴阳、补偏救弊和动静有常、和谐适度,而“八段锦”的四个特点,即形与神合、气蕴其中;质朴端庄、行易效宏;松紧结合、动静相兼和舒展柔和、圆活连贯,也强调通过天人、形神、阴阳、动静的结合,来达到增强体质,“防未病”的效果。由此可见,“八段锦”有着极其深刻的中医内涵。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该首先正确理解这些中医文化内涵,从而准确传递原文所承载的信息,这样才能更好地宣传和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3. “八段锦”英译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3.1.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八段锦”术语英译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成果数量有限,研究多以个案分析为主,缺乏系统化、标准化的术语研究框架,特别是实证研究较为稀少。
部分学者从文化翻译角度出发,关注“八段锦”中医术语的文化负载属性。如赵霞、王曦探讨了气功文化英译的策略,强调应深入理解中医内涵,避免直译造成文化误读[3]。王婷婷则基于翻译适应选择论,分析“八段锦”实训功法的英译特点,主张在忠实基础上进行策略性调整,以增强译文的传播效果[4]。
另有研究关注多语种传播与历史语境中的翻译活动。Reyner Collado Gayoso从西班牙语翻译角度出发,结合语言文化差异,探索适用于海外传播的表达方式[5]。白冰、米城成以清末英国传教士德贞对中医气功译本的海外传播为例,提供了传统术语在早期跨文化传播中的实践参考[6]。
在术语英译的具体研究方面,赵紫琪针对国家体育总局版《健身气功·八段锦》英译本进行了副文本分析,指出现有术语翻译缺乏统一标准[7]。尹祝辉、朱安博则利用语料库方法分析了“预备势”译为“Ready position”的适切性,强调语料驱动在术语可接受性研究中的价值[8]。
综上,目前国内研究已涵盖翻译理论、文化阐释、语际传播及语料方法等多个维度,初步呈现出多元发展态势,但在翻译标准统一性以及数据支持下的实证路径方面仍有待深入。
3.2. 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关于“八段锦”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其健身功效与临床应用,对其文化内涵及术语英译的系统探讨仍明显不足。通过SPORT Discus with Full Text运动科学全文数据库检索,共获得45篇相关文献。其中,仅一篇涉及“八段锦”名称的由来与文化意涵,另一篇关注其动作序列识别与评估,其余43篇均围绕其在运动康复、慢性病干预、心理调节等方面的效用展开,尚未见聚焦其术语翻译或翻译策略的研究。
尽管“八段锦”在国际上的传播日益扩大,部分国家已将其纳入健康干预体系,但相关研究多停留在操作层面与疗效验证,缺乏对翻译标准、术语体系及跨文化传播策略的系统建构。这不仅制约了“八段锦”在国际语境中的有效传播,也揭示出国外学界在传统中医术语英译与文化传播研究中的空白。
4. “八段锦”招式名称术语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 两手托天理三焦
英译:Holding the hands high with palms up to regulate the internal organs.
其中,“三焦”翻译成the internal organs。
三焦,在中医中是指心肺(上焦)、脾胃(中焦)和泌尿生殖系统(下焦),为六腑之一,它的功能实际上是五脏六腑全部功能的总体。三焦是人体气血津液运行的主要通道,当三焦通畅时,气血流通无阻,身体各部位都能得到充足的滋养。在招式名称里,把它翻译成the internal organs,简洁明了,也能让读者大约了解这一功法动作的功效,但是却无法传达“三焦”的中医内涵,也就是说,在翻译过程中出现了文化信息的流失。而如果音译为Sanjiao,虽然可以保留源语文化负载,却无法让读者顺利理解和接受。因此,在后边对这一功法效果的解释中,三焦是这样翻译的:Sanjiao, the three portions of the body cavities housing the internal organs。与单纯音译成Sanjiao,或者翻译为the internal organs相比,这种音译加注释的方法同时使用了归化和异化策略,在保留文化负载的同时,也能够更加准确全面地传递信息,从而更好地帮助读者正确掌握这一功法动作。
4.2. 调理脾胃需单举
英译:Holding one arm aloft to regulate the functions of the spleen and stomach.
其中,“调理脾胃”翻译成to regulate the functions of the spleen and stomach。
脾胃,是中医里经常出现的一个名词。它指脾经和胃经,属于中焦,同为“气血生化之源”,共同承担着化生气血的重任,是“后天之本”。人在出生后,成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都是由饮食而来,但是饮食则必须通过脾和胃共同工作才能转化为气血能量。需要注意的是,中医里的“脾胃”和西方现代解剖学里的脾和胃不是同一个概念。中医所谓的“脾胃”是从脏象的角度提出的,是古人在长期生活实践及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当中,对人体有关生理和病理的经验归类,是人体的一个功能单位。而现代解剖学中的脾和胃,就是指这两个脏器,英语为spleen and stomach。由此可见,把“调理脾胃需单举”中的“调理脾胃”翻译成to regulate the functions of the spleen and stomach是不合适的。可以同时使用归化加异化的翻译策略,即音译加文外注释的方法,这样既能保留招式名称的简洁明了,又能让读者更加准确地领悟这一术语的文化内涵。
4.3. 五劳七伤往后瞧
英译:Looking backwards to prevent sickness and strain.
其中,“五劳七伤”翻译成sickness and strain。
“五劳”,指的是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行伤筋;“七伤”指的是大饱伤脾、大怒伤肝、强力举重久居湿处伤肾、寒饮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恐惧不节伤志。“五劳七伤往后瞧”这一招式是通过展肩、悬臂、扭头后瞧等动作,挤压和打开经脉、刺激穴位,从而实现调节五脏六腑功能、改善脑部供血、增强肌肉力量、缓解视觉疲劳等功效。把“五劳七伤”翻译为sickness and strain,当然是简单明了,易于读者理解,但却完全无法传递出其承载的文化信息。而如果使用归化加异化的翻译策略,改用直译加文外注释的翻译方法,则既能满足招式名称简洁干脆的要求,又能充分解释说明其丰富的中医内涵,兼顾简洁性与文化深度,是比较合适的翻译方法。
4.4. 摇头摆尾去心火
英译:Swinging the head and lowering the body to relieve stress.
其中,“去心火”翻译成to relieve stress。
“火”,也是一个常见的中医术语。它其实是一个很宽泛、很抽象的概念,描述的是人体阴阳失衡,内火旺盛的状态。“上火”也分很多种类,如心火、肝火、脾火、肺火、肾火等等。心烦易怒、心悸失眠等症状,就是心火太过旺盛的表现。“摇头摆尾去心火”这一招式中,“摇头”可以开通心经脉气,“摆尾”时肝脾温升、心肺凉降,因此这一功法动作可以提升阳气、通经泄热、平衡阴阳。而在这里,“去心火”被翻译成了to relieve stress,即缓解压力,完全没有体现出中医里边“火”的内涵及机理。可以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改成直译,即to clear heart fire/heat。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输出推广,很多中医里的专用名词也逐渐被外国友人所熟悉和接受,如“阴”和“阳”就可以音译为Yin and Yang;因此,把“火”直译为fire/heat是可行的。
4.5. 攒拳怒目增气力
英译:Thrusting the fists and making the eyes glare to enhance strength.
其中,“怒目”翻译成to make the eyes glare。
中医认为,肝主筋,肝开窍于目,怒目圆睁可刺激肝经,使肝血充盈,肝气疏泄,从而缓解下肢无力、眼睛干涩、心烦失眠等症状,使人神清气爽。在这里,“怒目”翻译成make the eyes glare。其中glare一词,意思是“怒目而视、瞪眼”,英文释义为to look at sb/sth in an angry way。很显然,“怒目”里边的“怒”字并不是愤怒的意思,而是圆睁双目,以刺激肝经,调畅经络血气。因此,这样翻译并不准确,且可能会引起读者的误解。更准确的翻译应该是stare with widened eyes。这样翻译既能够保留中医养生的独特文化特征,又能让外国读者容易理解和掌握动作要领,符合归化加异化的翻译策略。
5. 结语
通过对中国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健身气功·八段锦》英译本中招式名称的翻译研究,发现存在很多问题,如误译、中英文信息不对等、文化信息流失等等。中医文化术语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转化,更是文化和知识体系之间的交流与对接。健身气功“八段锦”中有着大量的中医术语,翻译起来并不容易。作为译者,首先要正确理解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然后在翻译过程中要灵活采用音译、意译、直译加注释等等各种翻译方法,才有可能达到比较好的翻译效果。同时,翻译研究者也应该努力构建更加规范统一的翻译标准,从而推动包括“八段锦”在内的中医养生文化走向世界,并为跨文化医学术语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贡献力量。
基金项目
本文系山东省文化厅“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项目编号:25ZB2002189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