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该文章以教育强国为背景,探讨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并对该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践行文化自信及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等方面有重要价值。为深入探讨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堂的路径,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多个维度进行了系统分析。分析发现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发展现状,并提出实践路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达成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在教育强国背景下将充分挖掘时代内涵的思政元素,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机制,推动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value and implication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educational power, and analyzes the practical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is course. The study points out tha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spects of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important value in promoting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ractic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implementing the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n order to deeply explore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to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room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literature method and logical analysis method were used to systematically analyze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The analysis finds that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proposed, and the practical path is proposed. In the context of education power, it will fully expl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times,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novat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ethods, improve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ollege education, and help build an educational power.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以来,教育强国建设已经成为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强国必先强教,体育作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强国战略目标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首次提出:“培养德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具体任务和目标。202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强国规划纲要(2025~2035年)》中指出:“要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各学科体系,到2035年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这标志着课程思政从“局部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工程”。到2035年,课程思政将实现全课程渗透、全链条协同,并具备全球影响力,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体育与健康作为高等院校非体育专业学生的必修公共基础课,如果能落实好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必将推动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公共体育课程作为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然而,当前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有效融入思政元素,提升育人质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1]。本文基于教育强国战略,深入探讨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现状及实践路径,以期为体育课程改革提供有益借鉴[2]。
2. 教育强国背景下体育课程思政价值意蕴
2.1. 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非常关注学校体育工作,学校体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体育运动承载着国家荣誉与民族精神,通过体育课程思政,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历程,感受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体育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进而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远大理想。公共体育课程通过身体实践与精神塑造相结合,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顽强拼搏精神,成为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载体[3]。
2.2. 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
人的全面发展涵盖个性、智力、能力等多个方面,而这些方面的发展均可通过教育来实现。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最佳途径。体育具有突出的可操作性,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在体育课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将体育精神与思想政治理念相结合,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这种不屈不挠的意志不仅能帮助学生在体育领域取得进步,还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使学生具备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很多体育项目都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取得成功,如篮球、足球等。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组织团队体育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让学生在团队中学会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为今后融入社会集体生活奠定基础[4]。公共体育课程不仅是锻炼身体的平台,也是培养学生健康观念的重要途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将健康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认识到健康是个人幸福、社会发展、国家富强的基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锻炼习惯,自觉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健康,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贡献力量[1]。
2.3. 文化自信的实践平台
通过在公共体育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体育精神等思政元素,学生了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起源和发展,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实践。体育文化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我国体育文化的历史与发展、体育精神的内涵与传承等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体育文化的精髓,感受体育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5]。在武术、太极教学中,通过练习抱拳礼等动作,引导学生了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意蕴内涵,帮助学生感受到独特的文化魅力,传承民族体育文化,开拓学生思维与眼界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的使命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其从内心对传统文化有正确的认知和认同,由内而外地建立文化自信,能够自觉地为传承与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而努力,成为中华文明的保护者和传承者。
3. 教育强国背景下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3.1. 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深入与教学教法单一
思政课教师具备深厚的思想理论基础,能够满足职业要求,其教学任务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而公共课教师的教学任务中也包含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然而,并非所有公共课教师都能将思政元素合理地融入公共课程中,部分公共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存在不作为的现象。体育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但目前许多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未能充分挖掘这些元素。例如,在讲解体育项目的历史与发展时,未能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自豪感;在组织体育竞赛时,未能有效引导学生体会团队合作与公平竞争的意义,导致思政教育内容单薄,针对不同的体育项目,未有针对性地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无法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5]。
在公共体育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互动环节。传统教学方法直接有效,但手段比较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过度依赖课堂讲解,实践环节和案例分析不足,无法有效实现课程思政教育与体育教学深度融合。
3.2. 教师课程思政素养缺乏与人文知识空洞
在各学科分门别类的教学模式下,部分公共课教师形成了单科单项教育的固定思维模式,这种思维定势根深蒂固,难以改变。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和思想意识的塑造被认为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所进行的。部分体育教师教育思想僵化,对本学科是否真正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较为困惑。由于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积累不足,对“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理解不深,自然会产生“排斥心理”,不会积极参与“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将思政元素融入体育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6]。一些教师个人能力和专业素养很强,但认为体育课程主要是传授运动技能与知识,思政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任务,与体育教学关联不大,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思政教育的渗透,无法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还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虽有意融入思政内容,但由于人文知识的匮乏,将思政内容生搬硬套,甚至与当前教学环境相悖,导致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差。
3.3. 教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以学生的运动技能和体质测试成绩为主,而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指标缺失或不够完善。这种评价体系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学习成效。这种评价体系不利于教师对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价与改进,同时也难以激发教师开展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7]。
现有的评价体系多以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为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缺乏科学性和时效性。
4. 教育强国背景下体育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4.1. 充分挖掘不同运动项目中的思政元素,强调爱国主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传统教学往往局限于知识传授本身,缺乏与育人的有机结合,对于“课程思政”而言,始终存在教学与育人“两张皮”的现象。课程思政的核心在于利用课堂教学深入挖掘文化价值、文化素养及思政元素,将学科知识置于社会发展需求的层面,提升其文化价值,从而把握国家意识形态导向,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运动项群,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例如:在篮球教学中,通过组织团队比赛,引导学生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与团队协作意识;在田径教学中,可以结合我国田径运动员在国际赛事中取得的优异成绩,如苏炳添打破亚洲纪录等事例,向学生讲述运动员的拼搏精神与为国争光的信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在介绍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历史时,向学生讲述奥林匹克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以及我国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贡献,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教师在讲授理论观点、技术原理时加强社会实践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技术部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渗透体育精神与体育文化,增设一些和人文知识有关的理论课程。比如在讲解每一个动作时,都将与之相关的体育理念、体育历史、体育文化作为授课内容,巧妙地融入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程吸引力。收集与筛选与体育课相关,且能够作为体育课“课程思政”教学的辅佐材料和教学资源。
4.2. 加强教师对课程思政方面的意识,提高其思政能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以及对新时代新思想的认同,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前提和关键。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理论同思想政治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检验理论的正确性。高校应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参加课程思政专题培训,邀请思政教育专家与优秀教师进行讲座与经验分享,帮助体育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与价值,帮助教师掌握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的方法与技巧,提升其课程思政意识与教学能力。鼓励体育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开展跨学科教研活动,共同探讨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与教学方案。通过跨学科交流与合作,促进体育教师与思政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借鉴,拓宽教师的教育视野,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与思路。
4.3.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思政课程与体育课程的深度融合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可以创设与体育教学内容相关的思政情境,帮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思政元素。例如,在进行接力、起跑等教学中,教师模拟创设比赛场景,将团结、友爱、拼搏的思政元素融入其中,激发学生的胜负欲,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在讲解不同运动项目的起源和发展时,可采用数字化技术,如雨课堂、慕课等,在课前将相关视频上传至学习平台,以便学生观看后对运动项目有基本了解。课中则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历史场景和人物故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课后由学生进行小结,以检验本节课的思政教育效果。采用案例教学法,收集与体育相关的思政案例,例如,可收集优秀运动员的事迹、体育比赛中的感人故事等作为案例,在教学中善加运用,引导学生思考体育中的思政元素。以中国女排的奋斗历程为案例,分析女排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引导学生学习女排精神中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品质,引导学生在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活动中讨论与体育相关的案例,加深学生对体育精神和价值观的理解,让思政教育更具有感染力[8]。
4.4. 完善评价机制
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纳入考核范围,建立涵盖知识技能、思想政治素养、学习态度、团队精神等多个维度的公共体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教师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跟踪监测学生的学习热情、内心情感状态、价值观念等,从而了解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学习情况,以评促教。在评价学生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评价。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全面评价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和行为表现。如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爱国情怀、团队意识、不屈不挠的意志等,使评价更加全面客观[9]。
5. 结语
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背景下,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体育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通过深入挖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素质,完善评价体系,可以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在体育课堂中的实施,实现体育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10]。
基金项目
兵团开放大学2024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般课题《人工智能背景下开放大学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耦合路径研究》(24JYB06)。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