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位移到否定:“滚”在互动语境中的叹词化及其形成动因
From Displacement to Negation: The Interjectival Transformation of “Roll” in Interactive Contexts and Its Formation Reasons
DOI: 10.12677/ml.2025.13101069,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张梦琦, 卿雪华:昆明学院人文学院,云南 昆明
关键词: “滚”互动语境叹词化“Roll” Interactive Context Interjectival Transformation
摘要: “滚”用作位移动词时,主要表示“走开,离开(含斥责意)”,要求听话者离开说话者所在的位置。但在互动语境中,由于交谈双方处于同一时空,或相隔很远的距离,空间上移动的距离被弱化,且在交谈中听话人不需要通过空间移动来实施后续的动作,“滚”位移性减弱而表否定的功能增强。通过考察“滚”在互动语境中语法、语义和功能变异的表现,发现动词“滚”有正在向叹词化发展的趋势,进而探究动词“滚”叹词化的原因。
Abstract: When “Roll” is used as a positional verb, it mainly means “walk away, leave (with a reproachful meaning)”, requiring the listener to leave the speaker’s position. However, in interactive contexts, due to the fact that both parties in the conversation are at the same time and space, or far apart, the distance of spatial movement is weakened, and the listener does not need to perform subsequent actions through spatial movement during the conversation. The “Roll” displacement is weakened, and the function of negation is enhanced. By examining the grammatical, semantic, and functional variations of the verb “roll” in interactive contexts, it was found that the verb “Roll” is trending towards interjectival expression,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interjectival expression of the verb “Roll” were explored.
文章引用:张梦琦, 卿雪华. 从位移到否定:“滚”在互动语境中的叹词化及其形成动因[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0): 378-384.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01069

1. 引言

“滚”作为汉语一级词汇,其用法非常复杂,“滚”可以做动词、副词。“滚”的含义也比较丰富,其基本字义、词义、基本的用法学界研究较多,但是通过互动语境来考察“滚”的特征几乎没有。通过分析发现“滚”在不同语境下会产生新的意义和特性,进一步发现“滚”有叹词化的趋势,并且在互动语境中,语法和语义产生新的用法,语用功能发生了变异。本文主要探讨“滚”在互动语境中叹词化的表现;“滚”在互动语境中的功能变异;“滚”叹词化用法形成的动因。

2. 动词“滚”在互动语境中叹词化的表现

学界对于叹词化的定义,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第一,叹词的界定。学界也有不一样的观点,如刘丹青(2011)中认为叹词如同代词句,叹词的语义和代词一样[1]。王力(2019)认为应把表感叹、呼唤、应答等意义的词汇归为叹词[2]。第二,叹词的语法特征。对于叹词的词性问题,学界争议较大,黄伯荣、廖序东(2017) [3]和邵敬敏(2012) [4]认为是实词,马建忠(1983) [5]、邢福义(2002) [6]认为是虚词,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是非实非虚的词。从叹词的组合功能上看,吕叔湘(1980)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指出,叹词就是不与句中其它成分发生组合关系的词[7]。第三,叹词的语用功能。主要从修辞学和语用学的角度看。刘风铃(2007)认为叹词具有表态、表意和表情的功能[8]。刘丹青(2011)认为叹词具有和代词一样的交际功能和语用功能,并失去原有的组合能力和扩展能力[1]。第四,叹词的语音特征。叹词不同于拟声词、语气词。但王力(2019)认为叹词是一种声音,而不是语言单位[2]。吕叔湘(1980)认为叹词通过不同的语调来表达不一样的意义[7]。某些实词或短语派生成新叹词的过程就是叹词化。刘丹青(2012)认为实词或相关短语失去组合能力用作次生叹词的过程就是叹词化[9]。根据前人的研究,我们把叹词的特征概括为:语法上,独立使用,不能作句法成分,不具有句法组合功能;语义上,没有概念义,主要表达情感义,意义的表达与语境有关;语用上,具有表态、表意和表情的功能。

通过收集和整理BCC语料库、CCL语料库、以及互联网上的语料进行考察分析。我们将从语法、语义和语用这三个方面探讨在互动语境中“滚”叹词化的表现。

2.1. “滚”在语法上的表现

“滚”在互动语境中,“滚”不发挥动词的语法功能,不和其他成分组合使用,可以独立使用,且可以独立成句,具有独立性。马建忠(1983)指出,“叹字既感情而发,故无定位之可拘。在首者其常,在句中者亦有之,句终者概不见焉”[5],因此,“滚”作独立成分时,位置较灵活,可以用在句首、句中,或句末。同时,“滚”作独立成分时,语气强烈,声调发生明显变化,例如:

① 烈格雷下意识地把她推开,怒吼道,“滚你马上滚出去。”(比彻·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

② 她严重烫伤,但她不顾疼痛,也不顾衬裙着火,还想扑过去打他!她疯狂大吼:“不孝子!可恨的人!滚你滚!”(莱蒙特《农民们》)

③ 滚你这东西,滚!桂嫂说,什么东西?什么东西?福斯塔夫什么东西!(莎士比亚《亨利四世》)

④ “明天我们继续去游乐园玩吧!”,“滚,我不想再去那个地方了,并不好玩”(微博)

通过以上四个例子,我们发现“滚”都单独用于句子中,不和其他成分组合成词或句,独立成句,并且语气强烈,声调调值由原来的214,变成21,跟整句话的语调相协调,有些句子会加上感叹号来表达更强烈的情感。再看位置,例①中“滚”位于句首,例②和例④中“滚”位于句末,例③“滚”位于句首或句中,可见“滚”在互动语境中位置较灵活。具体看在例④,“滚”作为拒绝语,独立出来用来主要表达对前面命题的否定,而表“走开”、“离开”的含义减弱,例句中的“滚”单独成句,成为一个分句,这里的“滚”不跟句子成分发生组合关系,已经不具备组合功能。

2.2. 叹词化“滚”在语义方面的表现

() 不具有词汇意义

本文主要谈论词汇意义是狭义的,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意义,也就是理性意义。“滚”作为形容词、动词和副词是有具体的词汇意义的,可以通过查阅字典得知。“滚”在新华字典(第12版)中做动词的解释有“走,离开(含斥责意)”,“旋转着移动,使劲旋转着移动”,这种意义我们记为“滚1”。刘丹青(2011)中指出,“叹词的语义就像实词中的代词一样,相对空灵”,叹词主要表达情感意义,其意义和语境有关,没有具体词汇意义[1]。由此可知叹词化的“滚”是没有实在的意义,其意义和语境密切相关,不表示具体的理性意义,这种叹词化的“滚”意义记为“滚2”。例如:

⑤ 爷爷咬牙切齿地骂道:“老狗!你给我滚下来!”老头子从货堆上蹲起,友善地说:“哎,兄弟,别眼红吆,俺这是不惧生死从火里抢出来的!”(莫言《红高粱家族》)

⑥ 长工:“老爷,老爷,俺家里可是五世单传,我死了,就给俺老孙家绝了后了。”

老爷:“滚,别说你家绝后,今日个沙窝村家家都要绝后。”(莫言《丰乳肥臀》)

例⑤里的“滚”表示爷爷命令老头子从某个地方离开,语气强烈,表达一种强烈的命令行为,所以“滚1”具有固定的词汇意义,表示离开,带着斥责的情感色彩。例⑥里面,“滚”在当时的语境中,老爷对长工说的话表示强烈的不认同,并且想要打断长工说话,让他停止说话,所以“滚2”不具有像“滚1”从某地离开的词汇意义,“滚2”表示一种强烈的排斥、反感的情感,表示一种情感义。

() 情感义复杂

黄伯荣、廖序东(2017)认为叹词有着复杂且丰富的语义,语义和说话者的情感、状态密切相关[3]。所以,我们认为“滚”也可以表示说话者的主观态度在不同语境中表现不一样的情感色彩,例如:

1) 表示愤怒、不满

⑦ 陈鼻一直暴躁地叫骂着:“滚你们这些放高利贷的奸商,你们这些吃死尸的蛆虫,老子根本就不认识你们。”(莫言《蛙》)

例⑦中陈鼻在住院时,由于抢救、医疗费过高,他非常愤怒地指着医院骂,说医院是放高利贷的。通过形容医院是“放高利贷”的,是“吃死尸的蛆虫”,可见陈鼻愤怒的情绪。

2) 表示逗乐、打趣

⑧ 语境:男生因为忘记给女生买奶茶,惹女生生气了

男生:宝贝我知道错啦,我现在就去买。

女生:滚吧,你滚上几圈就到了(微博)

例⑧中,通过语用推理,女生没有真正生男生的气,并且通过让他滚几圈去奶茶店,来打趣男生,缓解紧张的交际氛围。

3) 表示拒绝、排斥

⑨ 他一进来我们班长就往外轰他:“滚滚滚没看到我们在批邓?”他不说话,过去拧开了班长床头柜上那台红灯牌收音机。(莫言《会唱歌的强》)

例⑨中,“他”指的是业务科的一个参谋,由于出奇的吝啬、喜欢占别人的小便宜,因此在科室并不受欢迎,这个参谋一进到房间时,班长明确地表示拒绝和排斥,连用三个“滚”,表示迫切的排斥和拒绝他的进入。

4) 表示不耐烦、反感

⑩ 顾秋水脚后跟往地上一踹,说:“滚别在我眼前晃悠,我讨厌看你那副德行”,吴为就憋着尿,提着裤子赶快逃走。(张洁《无字》)

例⑩中,顾秋水通过用脚踹地的动作和语言明确表达对吴为的反感,让想要吴为从说话人所在地离开,所以在句首用“滚”来表示对吴为的强烈反感,并说出让吴为难堪的话。

3. “滚”在互动语境中的功能变异

“滚”在互动语境中呈现出多种语用功能变异,语用功能的变异也是判断“滚”叹词化的依据,通过分析,可知“滚”在互动语境中的语用功能主要是:

3.1. 表情功能

表情功能就是说话人表达对外界客观事物或言语行为情绪或情感的功能。通过上文的分析,“滚”的感情义的不同主要依赖于语境的不同,听话者必须通过语境去理解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感情义,由此可知,语境具有阐释功能,可以阐释其具体的情感义。在具体的语境中,“滚”主要表达不耐烦、反感、拒绝、排斥、逗乐、打趣、愤怒、不满等情感。所以我们认为“滚”具有表情功能。

3.2. 主观评价功能

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在使用时必然会受到使用者的主观评级影响,在不经意间对某种言语行为做出主观的评价。“滚”具有表情功能,自然而然就发展出主观评价功能,从而表达自己的立场、态度和情感,例如:

⑪ 他从前认识的和尚道士们称他为施主,为善人,现在却老着面皮向他说:“拉洋车的,庙前不是停车处,滚!”当赵四把车停在庙外以便等着烧香的人们的时候。(老舍《老张的哲学》)

在例⑪中,在以前的时候和尚道士称赵四为善人,但当赵四落魄后,见到赵四表现为轻视和不耐烦,甚至称赵四为“拉洋车的”,叫他“滚”,自然而然地表达对赵四的蔑视,强调对赵四的厌恶之情。

3.3. 位移功能向话语否定功能变异

李先银(2013)指出“话语否定是说话人基于价值判断系统和情感判断系统对语境中听话人的言语行为做出的否定性评价。”[10]在普通的表示位移的句子中,表示位移的功能正在弱化,主要表达对言语行为否定性的评价,例如:

⑫ 语境:在微信群里,陈文希分享了自己吃的午饭,看起来很好吃,但是朱浩婷还没吃午饭。

陈文希:真香。(配午饭图)

朱浩婷:滚。

⑬ 巴勃罗说,又舀了一杯。“我醉了,你没看到吗?我不醉的时候不大说话。你从没听到过我说这么许多话。不过,聪明人和傻瓜泡时间,有时就不得不喝醉。”“滚,怕死鬼,”比拉尔对他说。(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

⑭ “滚,滚别费话,不然的话我就给你一下子,为你送行……”“算了吧,葛利高里!这可不像话了!”科舍沃伊赶忙过来劝解说,他把葛利高里的拳头从“钩儿”皱起的鼻子尖上拉开。(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在上面这个⑫例中,处于对话中的两人,通过微信聊天,两人并不处于同一个地方,并不能让受话人陈文希从说话人朱浩婷所在地方离开,主要目的时表达说话人不满的情绪,对上一位说话者的话语行为表示否定,并结束会话。例⑬中,巴勃罗、奥古斯丁、比拉尔三人正在喝酒,比拉尔认为巴勃罗是个胆小鬼,不愿意和他对话,所以这里的“滚”不是让他离开,而是打断巴勃罗讲话,用来争夺话语权,对其所说的话语表示否定。例⑭中,葛利高里使用“滚”来打断对话,表达自己不耐烦的情感,并否定了前面所说的话。因此,我们认为“滚”所代表的动作发出者从说话者的位置离开的位移功能弱化了,位移动词的一些典型特征越来越少。“滚”在上面的使用中,其位移动词的很多特征都没有了,像一个否定语,即在话轮中否定前一个说话人的话语行为,进而争夺话语权。它在功能变异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地方:

第一,“滚”不与其他句子成分组合起来使用,都是单独使用,明显的特点是“滚”前后会使用逗号或者感叹号等隔开,使它独立成句。动词“滚”在互动语境中逐渐叹词化,它表示“离开”义的基本特征就看不出来,没有显性或隐性的地点,也不表达说话人让听话人离开说话人所在的位置,更多表示对其言语行为的否定,表达不满、愤怒等情绪。

第二,作为位移动词的“滚”不能叠连使用或重复使用,但是在互动语境中,叹词化的“滚”可以重复使用,也可以叠连使用,具体如下。

⑮ “滚,滚别费话,不然的话我就给你一下子,为你送行……”“算了吧,葛利高里!这可不象话了!”。(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⑯ 他一来我们班长就往外轰他:“滚滚滚没看到我们在批邓?”他不说话,过去拧开了班长床头柜上那台红灯牌收音机。(莫言《会唱歌的强》)

第三,叹词化的“滚”在句子中是可以被删除的,并且不会影响句子的合理性,对句子的表意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做动词的“滚”在句子中是不能被删除的,删除后整个句子的意思就不完整了,整个位移事件也是不完整的。具体如下。

⑰ 斯佳丽怒不可遏地回过头。“你一给我滚”(玛格丽特·米切尔《飘》)

*斯佳丽怒不可遏地回过头。“你一给我

⑱ 刘朴和春生关切地问候:“老爷,您不要紧吧?”余如梦初醒般地看着他们,狐疑地问:“你们为什么还跟着我?滚,滚,你们不要跟着我!”(莫言《檀香刑》)

在例⑰中,将动词“滚”删去后,整句话的语义不完整。在例⑱中,删去做叹词的“滚”,句子语义几乎没差别,但删去后的句子感情色彩没有之前的强烈。

综合来看,在上述语境中,“滚”表示位移的功能在减弱,表示否定的语用功能在增强,在一些特定的语境中,“滚”不再表示位移,而表示否定,这些表示否定用法的“滚”,也是“滚”叹词化主要的表现之一。

4. 动词“滚”叹词化的机制

4.1. “滚”叹词化符合语义相宜性要求

“滚”从动词语法化为叹词符合语义相宜性的要求,语义相宜性也是叹词化的必要条件。李先银(2013)认为词汇单位在语法化的过程中初始的词汇意义和语法化后形成的语法意义之间应该有一定程度的和谐一致的关系[10]。动词“滚”表示离开、走开(斥责义)之意,动词“滚”就是要求他人以说话人为基点,要求他人离开说话人所在的位置,可以看作是说话人对受话人发出的一个驱赶指令,这就为“滚”叹词化的发生提供了语义基础。因为,对话双方在交流时不处于同一个面对面交流的空间中时,并且对话双方明显距离较远,那么“滚”就不是一个实际的位移指令。相反,如果对话双方处于同一空间,并且可以面对面交流,那么“滚”就是一个实际的位移指令。前者从说话人的立场来看,不再表示位移性的指令,可以看作是说话人对上一个说话人的言语行为表示否定,并表达不满、愤怒等情绪。在其叹词化后仍保留斥责的情感色彩,其内在语义具有一致性。姚京晶(2007)认为事物的位移除了在真实的物理空间外,也可以在心理空间层面发生位移[11]。所以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叹词化的“滚”是带有隐性位移特征的,“滚”可以看作是在心理层面发生了位移,这种位移可以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的远离,这样叹词化的“滚”就和动词“滚”具有内在的联系和内在的一致性。

4.2. “滚”在互动语境中的主观化

沈家煊(2001)指出:“主观性是指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情感。”[12]李先银(2013)认为“当利益中的一方发出某种言语行为时,会自然激发利益共同体中的另一方做出评价反应。”[10]这种评价体现出说话人的立场、态度和情感,具有很高的主观性,根据对话双方日常生活经验、价值观等做出“好或坏”、“应该或不应该”、“对或错”的判断,在做出这些判断时,也会带来情感判断,比如对好的事情表示褒扬,其情绪就是开心,对不好的事情持批判态度,其情绪就是愤怒、生气、斥责、不耐烦等。超出这种判断的预期越多,情绪表现得就会更强烈,伴随着强烈的语气,语调的变化。

“滚”的叹词化最开始也是在互动对话语境中,说话人对听话人做出价值性和情感性的评价,这种评价主要是否定性的主观评价,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原本表示驱离的实义逐渐在互动语境中发展为表示主观的否定,主观性不断加强,实际上是经历了语义虚化的过程。

5. 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在互动语境中,动词“滚”逐渐叹词化,我们通过分析“滚”在语法上、语义上和语用上的叹词化的特征,来判断“滚”在互动语境中已经叹词化了,并且发现“滚”在互动语境中的功能变异,具有三种功能,分别是表情功能、主观评价功能,话语否定功能,上文还着重分析了位移功能向话语否定功能的变异。“滚”单独用时间,“滚”的位移性减弱,主要用来表达不满、愤怒叹词情感的功能,最后分析了“滚”叹词化的机制。同时,要重点强调的是,很多学者不认为一定要把每一种新的用法都明确规定出一种新的属性,这些新的功能可以看作是这些词在一些特定语境中临时产生的用法。如果生活中每一种特殊用法都要划分出新的语义属性,那么很多词都可以化分出各种各样不同的属性,就会让汉语学习变得更加困难,但是这样的研究更好地推动叹词研究向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

基金项目

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民族多语区语言服务调查——以漾濞县湾坡村为例”(编号:2024Y799)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 刘丹青. 叹词的本质——代句词[J]. 世界汉语教学, 2011, 25(2): 147-158.
[2] 王力. 中国现代语法[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9.
[3] 黄伯荣, 廖旭东. 现代汉语(増订6版)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
[4] 邵敬敏. 现代汉语通论精编[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2.
[5] 马建忠. 马氏文通[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
[6] 邢福义. 语语法三百问[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
[7] 吕叔湘. 现代汉语八百词[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
[8] 刘风铃. 现代汉语感叹词的语用功能[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复旦大学, 2007.
[9] 刘丹青. 实词的叹词化和叹词的去叹词化[J]. 汉语学习, 2012(3): 3-13.
[10] 李先银. 表达祈使的“去”在对话语境中的主观化与叹词化[J]. 世界汉语教学, 2013, 27(2): 192-201.
[11] 刘双艳. 现代汉语叹词词类特征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金华: 浙江师范大学, 2013.
[12] 沈家煊.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4): 268-275+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