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背景下促进慈善捐助的影响研究
Study on the Impact of Promoting Charitable Donations in the Context of Common Prosperity
DOI: 10.12677/ap.2025.1510552,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庞 瑜, 吕 邈:曲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山东 曲阜;谭旭运: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北京
关键词: 慈善捐助意愿共同富裕信心社会公平感社会安全感Charitable Donation Intention Confidence in Common Prosperity Sense of Social Equity Sense of Social Security
摘要: 慈善捐助作为第三次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对福建省1805位居民开展调查研究,测量了共同富裕信心、慈善意愿,以及相关变量,分析了居民的共同富裕信心对慈善意愿的影响,并探讨了社会公平感与社会安全感在其中的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多数民众对实现共同富裕持乐观积极态度,慈善意愿较高。共同富裕信心正向预测慈善捐助意愿,社会公平感、社会安全感在共同富裕信心与慈善捐助意愿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未来可以通过加强社会治理,提高居民的社会公平感和社会安全感,以激发更广泛的慈善捐助意愿,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Abstract: As a crucial component of the third distribution, charitable donations serve as an important means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This study conducted a survey among 1805 residents in Fujian Province using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It measured residents’ confidence in common prosperity, charitable intentions, and other relevant variables, analyzed the impact of residents’ confidence in common prosperity on their charitable intentions, and explored the chain mediating role of social equity and social security in this relationship.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ost people held an optimistic and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the realiz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and had relatively strong charitable intentions. Confidence in common prosperity positively predicted charitable donation intentions, and social equity and social security played a chain mediating role between confidence in common prosperity and charitable donation intentions. In the future, we can enhance residents’ sense of social equity and social security by strengthening social governance, thereby stimulating broader charitable donation intentions, promoting th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social resources, and ultimately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文章引用:庞瑜, 谭旭运, 吕邈 (2025). 共同富裕背景下促进慈善捐助的影响研究. 心理学进展, 15(10), 121-131. https://doi.org/10.12677/ap.2025.1510552

1. 引言

1.1. 共同富裕信心

共同富裕一直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恒久愿景。中国式现代化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核心标识,其历史展开不仅蕴含文明形态跃迁的深远意涵,更塑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范式,为迈向光明前景的全球文明叙事贡献了中国智识与中国路径(赵坤,2024)。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始终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既致力于持续解放和提升社会生产力,又注重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决防止贫富差距扩大,确保全体人民在共同富裕道路上持续迈出坚实步伐(韩振峰,202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以2035年与2050年为战略节点,勾勒出共同富裕从“实质性进展”到“基本实现”的梯度时间表。这几个时间点,清晰明确共同富裕从发展理念到国家战略,继而向具象化的制度–行动体系的深刻转换(高帆,2023)。如今,共同富裕不再是一个遥远目标,共同富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促进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我们要深刻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必须厘清一些错误的认识和观念。共同富裕体现的是从不平衡至平衡的动态发展过程,是相对平衡的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它强调“全体人民”而非少数人,强调“逐步共富”而非同步平均,强调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富裕(陈娟,2023)。这一内涵决定了共同富裕的实现不仅取决于经济制度创新,也需以一定的社会心态为基础(王俊秀,张衍,2021)。中国民众能否在认知层面正确理解其要义,是否具有实现共同富裕的心态基础,关系到这一宏伟事业的推进速度与质量(王俊秀,张衍,2023)。近年来,研究者尝试将宏观战略转译为可以测量的社会心态指标。刘一伟等(2023)构建的“共同富裕社会心态”指标体系中,“共同富裕信心”被界定为公众对共同富裕目标及其实现路径的心理预期与信任程度。社会信心是连结宏观制度与微观行为的关键纽带:它一方面凝聚社会共识,另一方面引导个体行为取向。大多研究者强调其为人们基于当前社会发展而形成的对未来的一种心理预期,指向于未来的社会发展(陈志霞,元帅,2021)。研究也发现多数民众对实现共同富裕的信心较高,对共同富裕内涵和实现路径有正确的认识(王俊秀,张衍,2023)。信心不足或溃散会延滞人们的预期行为或者改变行为取向,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张彦等,2015)。因此实现共同富裕的信心既是民众对未来生活的预期,也是凝聚共识、步调一致奔向共同富裕的向心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

1.2. 慈善捐助意愿

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第三次分配作为社会自主主导的调节机制,日益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创造有利于第三次分配的制度环境,鼓励多方力量自愿参与各类公益分配,这不仅是分配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张其伟,章高荣,2025)。与初次分配的市场逻辑及再分配的国家逻辑不同,第三次分配遵循自愿性、非营利性与公益性原则,其效率边界取决于个体的亲社会动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首次将慈善事业纳入“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的制度框架,意味着慈善行为已超越道德自治范畴,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构成要件。由此可看出,充分释放第三次分配的活力、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王俊秀,张衍,2023)。第三次分配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意义(任甜甜,2022)。而通过慈善来调节社会的分配关系是在社会发展中追求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周中之,2022)。因此,如何激发公众的慈善捐助意愿,成为落实共同富裕战略的关键环节。

1.3. 社会公平感和社会安全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共同富裕不仅要求“物质共富”,也追求“心态共富”。据刘一伟和宇航(2023)指出,公众对共同富裕的“感受”维度体现在了社会公平体验上。社会公平感指全体居民合理、平等享受政治、经济和其他利益的状况。是全体居民对社会公平程度的一种主观价值判断,包括机会公平感和结果公平感。其中结果公平追求实质公平,要求收入和财产等有价资源在社会成员之间相对均等分配,结果公平感反映了人们对这种分配结果是否公平的感受。即社会总体公平感受。研究表明,随着共同富裕战略的推进,我国居民的公平感显著提升(王俊秀,张衍,2023)。而公平感不仅是静态的认知结果,更是动态的心理资源,也会产生一系列心态影响。有研究表明,结果公平感越强,居民的社会安全感越高(王积超,李俊南,2023)。

Figure 1. The chain mediating role of sense of social equity and sense of social security

1. 社会公平感和社会安全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而心理状态又会影响人的亲社会行为。谷晓丽(2022)认为公平感显著正向预测了居民的社区内亲社会行为。有研究者以流动青少年、青春期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安全感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其认为安全感对亲社会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是亲社会行为的积极影响因素(董江会等,2015a,2015b)。修稳君(2018)认为大学生在安全性较高的社会环境中能够体验到更多的安全感,进而促使大学生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张鹏等(2018)的研究发现通过安全依恋启动实验可以暂时提升个体的安全感,并且使个体产生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综上,尽管已有研究揭示两两之间的关系,但鲜有研究直接探讨社会公平感和社会安全感在共同富裕信心和慈善捐助意愿之间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通过线问卷调查,旨在构建一个链式中介模型(如图1所示),深入探讨共同富裕信心对慈善捐助的具体心理影响机制。期望在共同富裕这一宏观背景下,揭示如何有效提升居民的慈善捐助意愿,并据此提出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可行路径。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通过手机推送链接或二维码的形式,请居民在线上问卷平台填答。本次线上调查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805份,年龄跨度为18至70岁,平均年龄37.31 ± 9.708岁。抽样居民28.5%为本地城市户口,62%为本地农村户口;71.0%婚姻状况为初婚有配偶,21.3%未婚;32.7%有一个子女,37.8%有两个子女;72.7%的居民有两个及以上老人需要赡养;受教育程度较高,大专及以上学历占63.8%;63.7%的人家庭月收入集中在1001~1万元。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Table 1. Demographic information of the sample

1. 样本人口学信息

变量

类别

人数/人

有效百分比/%

年龄

18~29岁

348

19.3

30~39岁

821

45.5

40~49岁

419

23.2

50~59岁

171

9.5

60岁以上

46

2.5

户口类型

本地城市户口

515

28.5

本地农村户口

1120

62.0

外地城市户口

23

1.3

外地农村户口

127

7.0

其他

20

1.1

婚姻状况

未婚

384

21.3

初婚有配偶

1281

71.0

再婚有配偶

40

2.2

离婚

52

2.9

丧偶

17

0.9

同居

29

1.6

其他

2

0.1

子女数量

无子女

438

24.3

怀孕中

10

0.6

有一个子女

591

32.7

有两个子女

683

37.8

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子女

83

4.6

赡养老人情况

无老人需要赡养

196

10.9

有一个老人需要赡养

296

16.4

有两个老人需要赡养

652

36.1

有三个老人需要赡养

230

12.7

有四个老人需要赡养

378

21.0

有五个或以上老人需要赡养

53

2.9

受教育程度

小学及以下

69

3.8

初中

260

14.4

高中(中专,职高和技校)

323

17.9

大学专科

446

24.7

大学本科及研究生

705

39.1

不清楚

2

0.1

家庭月收入

1000元及以下

42

2.3

1001元~5000元

563

31.2

5001元~1万元

587

32.5

1万~2万

337

18.7

2万~4.5万

95

5.3

4.5万~10万

102

5.7

10万及以上

79

4.4

2.2. 研究工具

1) 共同富裕信心

使用题目“您对实现共同富裕的信心是?”来进行测量(吕邈,谭旭运,2024),采用李克特量表的方式7点计分,被试从1 (完全没信心)到7 (非常有信心)进行选择,作为共同富裕信心的具体得分。分数越高表示对共同富裕的信心越强。

2) 慈善捐助意愿

使用题目“您是否愿意为以下活动提供慈善捐助”来测量民众的慈善捐赠意愿(吕邈,谭旭运,2024)。将慈善活动分为“扶贫、济困”“应急救援”“场馆硬件建设”“社会化服务”“科学研究”“传统文化”6个类型,题目内部一致性良好(Cronbach’s α = 0.92)。采用李克特量表的方式7点计分,被试从1 (非常不愿意)到7 (非常愿意)进行选择。分数越高表示慈善捐助意愿越强。将6道题的均分作为总体慈善意愿的得分。

3) 社会公平感

本研究采用一道题测量了民众的总体公平感:“您认为当前社会总体公平情况如何?”(吕邈,谭旭运,2024),被试从1 (非常不公平)到7 (非常公平)进行评分,作为社会总体公平情况的具体得分。分数越高表示感受的社会总体公平感越强。

4) 社会安全感

使用题目“您觉得当前社会生活中以下方面的安全程度如何?”来测量社会安全感(吕邈,谭旭运,2024)。将社会安全分为“人身安全”“个人和家庭财产安全”“个人信息安全”“医疗药品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环境安全(水、空气、辐射等)”“劳动安全”“家周围或居住地的安全状况”“总体上的社会安全状况”10个类型。题目内部一致性良好(Cronbach’s α = 0.95)。采用李克特量表的方式7点计分,被试从1 (非常不安全)到7 (非常安全)进行选择。分数越高表示安全感越高。将10道题的均分作为总体慈善意愿的得分。

5) 其他变量

本文还测量了居民的年龄、家庭月收入、受教育程度、户口类型、婚姻状况、子女数量、赡养老人数量七个人口学变量。

2.3. 数据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2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通过Hayes (2013)提供的SPSS插件对其进行链式中介效应检验。

3. 研究结果

3.1. 民众对共同富裕信心的基本概况

从民众对实现共同富裕的信心概况来看(图2),对实现共同富裕怀有信心的民众占总样本的65.6%,其中对实现共同富裕有信心、有点信心、和保持中立的民众分别占总样本的11.5%、23.0%、22.7%。而实现共同富裕的信心非常有信心的人占31.1%。可见,多数民众对我国将来实现共同富裕持乐观积极态度。

Figure 2. Basic overview of the public’s confidence in common prosperity

2. 民众对共同富裕信心的基本概况

3.2. 民众对慈善捐助意愿的基本情况

根据图3图4可知,居民总体慈善意愿处于中等偏高水平(M = 5.21, SD = 1.03)。关于各维度慈善捐助意愿,多数居民的选择集中在“4中立”和“6愿意”之间;“5有点愿意”和“7非常愿意”的比例次之,仅有较少居民对各维度表示出“1非常不愿意”、“2不愿意”和“3不太愿意”的慈善意愿。各个维度中,传统文化维度(M = 5.54, SD = 1.18)最高,随后依次是应急救难维度(M = 5.34, SD = 1.18)、扶贫济困维度(M = 5.17, SD = 1.24)、场馆硬件建设维度(M = 5.11, SD = 1.21)、科学研究维度(M = 5.09, SD = 1.22)、社会化服务维度(M = 5.00, SD = 1.22)。

Figure 3. Proportion of scores in each dimension of charitable intention

3. 慈善意愿各维度得分占比

Figure 4.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public’s charitable intention and scores of its various dimensions

4. 民众慈善意愿及其各维度得分的总体情况

3.3. 相关分析

表2可见,自变量共同富裕信心与社会公平感、社会安全感、慈善意愿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 < 0.001);社会公平感、社会安全感与因变量慈善意愿之间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01)。社会公平感、社会安全感之间两两也呈现显著正相关(p < 0.001)。

Table 2.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confidence in common prosperity, charitable intention and various variables

2. 共同富裕信心、慈善意愿和各变量的相关分析

变量

年龄

户口

类型

婚姻

状况

子女

数量

赡养

老人

受教育

程度

家庭月

收入

社会公

平感

社会安

全感

共同富

裕信心

慈善

意愿

年龄

1

户口类型

−0.074**

1

婚姻状况

0.373***

0.038

1

子女数量

0.453***

−0.013

0.401***

1

赡养老人

−0.193***

0.000

−0.023

0.076***

1

受教育程度

−0.350***

−0.157***

−0.266***

−0.317***

0.203***

1

家庭月收入

−0.036

−0.021

−0.024

0.010

0.045

0.170***

1

社会公平感

0.095***

0.005

0.053*

0.060**

−0.035

−0.009

0.042

1

社会安全感

0.079***

−0.018

0.075***

0.069**

−0.051*

−0.015

0.051*

0.688***

1

共同富裕信心

0.058*

−0.005

0.018

0.037

−0.025

0.042

0.060*

0.433***

0.409***

1

慈善意愿

0.168***

0.026

0.082***

0.110***

0.036

0.025

0.124***

0.304***

0.321***

0.287***

1

注:*p < 0.05,**p < 0.01,***p < 0.001。

3.4. 社会公平感、社会安全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采用Hayes (2013)提供的SPSS插件PROCESS的模型6,以共同富裕信心为自变量X,以慈善捐助意愿为因变量Y,以社会公平感M1、社会安全感M2为中介变量,以年龄、户口类型、婚姻状况、子女数量、赡养老人情况、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月收入为控制变量,用Bootstrap抽样的方法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模型分析结果如表3图5所示。

共同富裕信心能正向预测慈善捐助意愿(β = 0.268, t =12.081, p < 0.001)。加入中介变量社会公平感和社会安全感后,共同富裕信心正向预测社会公平感(β = 0.427, t = 20.046, p < 0.001)和正向预测社会安全感(β = 0.137, t =7.298, p < 0.001);社会公平感也正向预测社会安全感(β = 0.626, t = 33.380, p < 0.001)。当所有变量作为慈善捐助意愿的预测变量共同纳入方程时,共同富裕信心对慈善捐助意愿有正向显著的预测作用(β = 0.155, t = 6.427, p < 0.001);社会公平感对慈善捐助意愿的预测作用显著(β = 0.097, t = 3.193, p < 0.01);社会安全感对慈善捐助意愿有显著性预测作用(β = 0.176, t = 5.860, p < 0.001)。

整个回归方程显著,R2 = 0.207,F = 52.150,p < 0.001。以社会公平感为中介的间接效应(0.026, 95% CI [0.008, 0.044])、以社会安全感为中介的间接效应(0.015, 95% CI [0.009, 0.023])均显著,表明两者存在单独中介效应。同时以社会公平感和社会安全感为中介的间接效应为(0.030,95% CI [0.019, 0.042]),所有间接效应合计(0.099,95% CI [0.069, 0.129])。且共同富裕信心到社会公平感、社会公平感到社会安全感、社会安全感到慈善捐助意愿这三条路径系数均显著,即社会公平感、社会安全感在共同富裕信心与慈善捐助意愿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Table 3.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chain mediating effect of charitable donation intention

3. 慈善捐助意愿的链式中介效应分析结果

变量

M1

M2

Y

Coeff.

SE

p

Coeff.

SE

p

Coeff.

SE

p

X (共同富裕信心)

0.427

0.018

0.000

0.137

0.013

0.000

0.155

0.015

0.000

M1 (社会公平感)

0.626

0.016

0.000

0.097

0.023

0.001

M2 (社会安全感)

0.176

0.028

0.000

R

0.440

0.701

0.423

R2

0.194

0.492

0.179

F

53.920

192.942

39.014

Figure 5. The chain mediating role of sense of equity and sense of social security in the promotion of charitable donation intention by confidence in common prosperity

5. 公平感、社会安全感在共同富裕信心促进慈善捐助意愿中的链式中介作用

4. 讨论

研究发现,超半数居民对实现共同富裕有信心,这既反映出他们对当前社会的满意度,也体现了对未来发展的乐观预期。这种积极心态与国家政策宣传、社会持续发展以及民生福利改善密切相关。贫困人口减少和经济水平升,进一步增强了居民对共同富裕的信心。研究还显示,居民整体慈善意愿较高。在各维度中,传统文化相关捐赠意愿最强,其后依次是应急救难、扶贫济困、场馆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化服务。这一排序可能深受传统文化价值观影响。慈善捐赠成为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的一种重要方式。

共同富裕信心可以正向预测个体的慈善捐助意愿。有研究表明,做出慈善捐助行为的人是希望通过慈善捐助能够达成他们的特定愿望,例如使财富分配更平等、减少贫困等(Lu & Ren, 2014);而共同富裕信心越高的人可能更相信社会会给予公平的对待,有稳定的物质保障而不用过多担心自己资源的减少。基于强互惠理论,捐助行为惠及他人的同时,捐款者本身也能从互惠行为中预期获得不同形式的收益(Gintis, 2000),居民的共同富裕信心越高,他们可能认为社会资源分配更加公平,因此更愿意进行慈善捐助,以期待社会整体福祉的提升最终也能回馈到自己。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而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对社会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会随之增强,他们更愿意为集体做贡献,因此也会促进个体的慈善捐赠行为。

居民对共同富裕的信心增强了公平感,进而提高了慈善捐助意愿。公平感是指个体对于社会资源分配和制度公正性的主观评价(柳建坤等,2023)。根据公平理论,当人们感觉到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公平的,社会是稳定的,他们有更大的动力去做出亲社会行为,如慈善捐助(豆格格,2024)。居民对共同富裕的信心影响慈善捐助意愿的过程中,社会安全感也起着一定的中介作用。共同富裕信心的提升意味着居民对于未来的生活的预期是更加稳定和安全的。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更可能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如自我实现,这包括通过慈善捐助来帮助他人。因此居民共同富裕信心的提高可能会通过增强个体的社会安全感来增强慈善捐助。

同时研究还发现,居民的共同富裕信心对慈善捐助意愿的积极影响可以通过公平感和社会安全感这一链式中介来作解释。研究通过问卷测量发现,当居民有更强的共同富裕信心时,会产生更强的公平感,还会促进他们产生强大的社会安全感,以进一步提高居民的幸福水平,从而产生更高的慈善捐助行为。居民对于共同富裕抱有较大乐观时,可能就更会对国家政府给予更大的信任,更相信社会是公平公正的,而对政治信任水平的提高能减少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增强居民的社会安全感(王积超,李俊南,2023),在有一定保障的基础上个体更愿意进行慈善捐助。共同富裕理念核心在于全民一起富裕,共享繁荣成果。在这一理念推动下,大家不断地共同努力。共同富裕信心的提高,个体对未来的预期更稳定,也享受着更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个体也更倾向于会关注到弱势群体,愿意伸出援手以帮助,以实际行动帮助那些需要支持的人。通过这种帮助,社会的整体福祉得以提升,共同富裕的目标也可以更好的实现。

5. 结论

(1) 共同富裕信心与慈善捐助意愿呈显著的正相关;

(2) 社会公平感和社会安全感在共同富裕信心与慈善捐助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基金项目

本研究得到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青年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获得感提升的机制与路径研究”(2023JXQ012)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陈娟(2023). 新时代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误区辨析. 江汉论坛, (8), 31-39.
[2] 陈志霞, 元帅(2021). 社会景气与社会信心的概念内涵及其双轮结构模型. 贵州省党校学报, (3), 107-115.
[3] 董江会, 郭丽, 卢婷, 凌莉, 龚家辉(2015a). 流动青少年的情绪行为与分离经历的关系.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9(8), 606-610.
[4] 董江会, 郭丽, 卢婷, 朱麒臻, 李孟洁, 龚家辉, 等(2015b). 早年分离创伤对青春期流动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 中国学校卫生, 36(5), 651-654.
[5] 豆格格(2024). 慈善捐赠研究综述: 动机、影响因素、财务效应. 现代管理, 14(4), 605-612.
[6] 高帆(2023). 共同富裕测度的基本准则和指标框架. 国家治理, (5), 14-20.
[7] 谷晓丽(2022). 公平感对社区居民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8] 韩振峰(2025). 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人民逻辑. 马克思主义研究, (9), 45-56+152.
[9] 刘一伟, 宇航(2023). 共同富裕背景下个体禀赋如何影响慈善捐赠.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45(6), 60-69.
[10] 柳建坤, 何晓斌, 张云亮(2023). 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投资的阶层化逻辑. 社会学评论, 11(5), 171-192.
[11] 吕邈, 谭旭运(2024). 县域民众共同富裕信心与慈善意愿的特征及关系——以福建晋江为例. 见 王俊秀, 谭旭运(编), 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pp. 231-261).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2] 任甜甜(2022). 第三次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西部学刊, (22), 17-20.
[13] 王积超, 李俊南(2023). 社会公平感、政治信任与社会安全感的关系研究——基于CSS2017数据的分析.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36(4), 1-11.
[14] 王俊秀, 张衍(2021). 2019-2021年中国迈向共同富裕的社会心态基础. 见 王俊秀, 陈满琪(编), 社会心态蓝皮书: 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pp. 41-64).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5] 王俊秀, 张衍(2023). 共同富裕的社会心态基础.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7(4), 105-117.
[16] 修稳君(2018). “95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现状、归因及应对之策.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9), 43-45.
[17] 张鹏, 张斌梅子, 邹建科, 刘翔平(2018). 安全依恋启动影响社会行为: 方法、效果与机制. 心理科学, 41(3), 615-620.
[18] 张其伟, 章高荣(2025). 第三次分配中的国家角色: 国家能力视角下的学理阐释. 求实, (5), 19-31+109-110.
[19] 张彦, 魏钦恭, 李汉林(2015). 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景气与社会信心——概念、量表与指数构建. 中国社会科学, (4), 64-84+205-206.
[20] 赵坤(2024).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文明史变革意蕴——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 经济问题, (2), 1-7.
[21] 周中之(2022). 共同富裕的慈善伦理支持. 求索, (1), 50-57.
[22] Gintis, H. (2000). Strong Reciprocity and Human Sociality.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206, 169-179.[CrossRef] [PubMed]
[23] Hayes, A. F. (2013). Introduction to Mediation, Moderation, and Conditional Process Analysis: A Regression-Based Approach. Guilford Publications.
[24] Lu, K. W., & Ren, X. P. (2014). Charitable Giving: Antecedents and Mechanisms. Advances in Psychology, 4, 163-179.[Cross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