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理论在魔术艺术研究中的应用与拓展
The Application and Expansion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Theory in the Study of Magic Art
DOI: 10.12677/arl.2025.144059, PDF, HTML, XML,   
作者: 周屹卿:华东政法大学韬奋新闻传播学院,上海
关键词: 接受美学魔术理论艺术理论Reception Aesthetics Magic Theory Art Theory
摘要: 当前魔术领域中,观众观看姿态与心态的非严肃性已成为制约魔术艺术表达的核心问题,而针对该问题的接受美学研究尚显匮乏。本文立足魔术本质,结合文化系统分析,从公共性接受美学与个体性读者反应双重视角,旨在构建魔术接受美学理论框架。研究发现,魔术接受理论的分析需围绕期待视野、剧场心理学、文本对观众的效果展开,并结合现有接受美学理论成果;同时指出,魔术接受状态的改善,其核心路径是在文化系统内实现魔术的艺术化。本文研究为魔术艺术理论的建立与魔术艺术化发展奠定基础,也为后续魔术史研究及魔术实践的艺术化提供必要理论支撑。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magic field, the lack of seriousness in the audience’s viewing posture and mentality has become a core issue restricting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of magic, while the research on reception aesthetics addressing this problem is still insufficient. Based on the nature of magic and combined with the analysis of cultural systems, this paper aims to construct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magic reception aesthetics from the dual perspectives of public reception aesthetics and individual reader-response.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analysis of magic reception theory should focus on the horizon of expectations, theater psychology, text and its effects on the audience, and integrate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theories. It also points out that the core path to improve the magic reception state is to realize the artistry of magic within the cultural system. This study lays a founda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magic art theory and the artistic development of magic, and also provides necessary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subsequent research on magic history and the artistry of magic practice.
文章引用:周屹卿. 接受美学理论在魔术艺术研究中的应用与拓展[J]. 艺术研究快报, 2025, 14(4): 373-381. https://doi.org/10.12677/arl.2025.144059

1. 引言

在当代魔术领域,魔术艺术的创作与表演实践不断丰富,但学界对魔术接受层面的理论探索却明显滞后,尤其以接受美学为核心视角的系统性研究尚处空白。正如研究所呈现的,“魔术状态”已成为制约魔术突破娱乐属性、实现艺术化表达的核心桎梏——观众在接受过程中多聚焦技巧展示、追求即时快感,忽视魔术的深层思想内涵与审美价值,这种非严肃性的接受姿态,严重限制了魔术作为一门独立艺术形式的价值释放。

事实上,现代魔术实践的艺术化探索与接受美学理论的成熟发展,已为魔术接受美学理论的构建奠定了必要基础。一方面,部分魔术师尝试通过表演形式创新、叙事逻辑优化等方式引导观众转变接受姿态,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伽达默尔的“前见”、伊瑟尔“召唤结构”等接受美学理论,为解析魔术接受规律提供了成熟的理论工具。

基于此,本文立足魔术本质与文化系统分析,旨在构建一套完整的魔术接受美学理论框架。研究将从双重视角展开:在公共性接受维度,聚焦“魔术状态”的内涵、成因与突破路径,并结合剧场心理学剖析魔术剧场的多角度反馈与集体心理体验;在个体性接受维度,以“勒令结构”与“理想观众的片面化实现”为核心,探讨魔术文本对个体认知路径的引导机制。通过理论建构与实践分析的结合,本文期望为魔术艺术理论的完善、魔术艺术化发展及后续魔术史研究提供必要支撑。

2. 论公共性的接受理论

在接受美学理论体系中,既有姚斯所倡导的、侧重由艺术传统建构的“期待视野”这类公共性维度的接受理论分析,亦有伊瑟尔、霍兰德等学者提出的,更加强调个体性维度的接受理论主张。尽管这种二分法并非绝对严谨,但其他相关理论划分,基本可在这一宏观分类框架下展开更为细致的探讨。本节的研究范畴,显然归属于前者。

在公共性接受理论的维度内,一方面可围绕魔术的各类伴随文本与魔术文本的互动关系,及其相关固有属性,展开关于“魔术状态”的论述;另一方面也可从魔术本身的双重维度——即魔术的文学性与剧场性——切入分析。不过,魔术的文学性更偏向文本内部研究,且魔术文本的部分属性,在探讨个体接受层面时会有更适配的论述空间。因此这方面的论述,本节将聚焦于舞台呈现维度,围绕“剧场心理学”展开具体论述。

2.1. 论“魔术状态”

2.1.1. “魔术状态”的内涵、特征与形成原因

“魔术状态”这一概念,可视为伽达默尔的“前见”或姚斯“期待视野”理论在魔术领域的具体应用,伽达默尔对“前见”的历史实在性曾说:“在理性的绝对的自我构造的观念下,表现为有限制的前进的东西,其实属于历史实在本身。”[1]具体而言,该状态的存在是由文化系统中魔术的定位坐标,以及大众视野中对魔术的接受范式共同决定的。结合国内剧场魔术实践与电视魔术演出的现实样态,可对“魔术状态”的核心内涵做出如下具体阐释:

其一,观众在接受过程中,会将注意力高度聚焦于魔术技巧的展示层面,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魔 术所承载的其他价值维度,如理念的表达;其二,观众多以消闲娱乐的姿态进入观看魔术的过程,并未将魔术视作一门能够引发深度思考与精神共鸣的严肃艺术形式;其三,部分观众存在认知倾向,即认为魔术本身就缺乏足够的艺术性,更多偏向技术性呈现,其观看目的主要是获取由魔术效果带来的震撼感所衍生的即时快感,而非欣赏魔术整体编排所蕴含的审美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除上述由观众接受习惯与文化系统共同塑造的“魔术状态”核心内涵外,在个体接受层面所分析的“勒令结构”与“理想观众的片面化”这两种机制,在当前“魔术状态”占据主流的接受语境下,同样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接受中的共性特征。

在“魔术状态”主导的观众接受中,观众对魔术各构成要素的感知常陷入“不融化的联想”困境——具体表现为对魔术中各道具、台词、效果,产生的联想脱离魔术所传达和营造的意涵和意境。而在接受过程中产生的愉悦感层面,这种认知局限进一步导致体验失衡:快感必然占据主导地位,美感则被显著压制。

需要进一步辨析的是,魔术特有的感性体验虽以“震撼感”为核心载体,但快感与美感对这一核心体验的解读逻辑及延伸路径存在本质差异。其中,快感的生成源于震撼感触发的特定心理联想,如观众有时会不自觉地将魔术技巧代入日常生活场景,进而产生类似拉康所说的镜像阶段的“全能自我”的想象,而这种心理活动本质带有明确的功利性指向。受此功利性驱动,观众的注意力更倾向于探究魔术效果背后的运作原理,而非聚焦魔术本身的艺术表达逻辑与深层内涵。

与之相对,美感的核心在于对魔术表演的有机的整体性的感受:它不将“震撼感”视为孤立的体验终点,而是将其定位为魔术艺术系统中的关键有机要素,通过对震撼感的合理设计与铺陈,使其服务于魔术整体想要传递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意蕴。由此可见,以快感为主导的接受姿态,本质是对魔术的“消费式接纳”,仅停留于表层体验;而以美感为核心的接受方式,才能突破这种消费关系,真正构建起观众与魔术艺术理念之间的深度对话。

而导致“魔术状态”形成与强化的原因,除了观众在接受前已内化的“前文本”,如之前看过的缺乏艺术性的魔术表演,以及文化背景所预先规定的“型文本”之外,即认为魔术只是技法的展示,还存在多维度的现实影响因素。

事实上,许多魔术师在演出宣传与海报设计中,并未脱离商业化与娱乐化的核心导向,海报上突出各种引流量的字号,其呈现的“副文本”不仅未引导观众关注魔术的艺术性,反而进一步固化了“魔术即娱乐”的认知,构成对“魔术状态”的深度强化。

同时,魔术师在台词设计中融入的“链文本”,有时多为机械性添加——例如生硬的玩笑、无关的调侃,未能与魔术效果、叙事逻辑形成有机互动,既无法辅助观众理解魔术的深层意涵,反而割裂了接受体验,间接阻碍了观众突破“魔术状态”的认知局限。

此外,互联网传播的影响同样显著:部分魔术效果在观众观看线下魔术秀前,已通过网络平台被提前接触,但网络内容出于商业化变现与博取流量的需求,普遍缺乏对魔术艺术化表达的重视,仅聚焦于“炫技”、“猎奇”的效果呈现,这种碎片化、娱乐化的传播方式,进一步加深了观众对魔术的片面认知,强化了“魔术状态”;而观众此前接触过相关魔术效果的“前文本”,也会直接影响其在现场魔术秀中对效果的感知——既可能因“提前知晓”降低惊喜感,也可能因网络传播的片面引导,更难从把欣赏严肃艺术的姿态理解魔术表演的价值。

2.1.2. “魔术状态”的调整尝试、突破路径与革命价值

“魔术状态”已成为当前制约魔术突破“大众视野中仅为娱乐消费品”这一固化定位的核心桎梏。在今天的魔术领域,一批渴望推动魔术艺术化发展的魔术师群体,已着手开展调整“魔术状态”的实践探索,但从行业现状来看,鲜少有魔术师从理论层面对“魔术状态”展开系统且细致的剖析。

在具体实践中,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也多局限于单场魔术秀内的有限引导,尚未形成彻底且体系的调整路径。其中不乏一些颇具巧思的方法:例如,在表演前向观众发放文本材料,通过文字引导重新界定观众认知中“魔术”的内涵,进而实现观众观看姿态的转变;部分魔术师会选择提高演出票价,以票价门槛筛选观众,减少以纯粹消遣心态观看魔术的群体;还有魔术师通过优化宣传文案的内容导向,在前期吸引更契合艺术化接受需求的观众群体。

然而,若想从根本上改变“魔术状态”,关键在于推动魔术在文化系统中实现艺术化转型,而这一转型的核心基础,是构建一套完整的魔术艺术学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涵盖魔术本体论、魔术接受理论、魔术史论以及魔术艺术批评等核心板块,通过理论框架的系统化搭建,为魔术的艺术化发展提供学理支撑。

在完善理论体系的基础上,还需进一步开发更具艺术性的魔术创作和表演模式,推动魔术实践向艺术化方向深度转型——打破传统以技巧展示为核心的创作和表演逻辑,融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叙事结构与审美表达,让魔术实践真正具备艺术作品的核心特质。针对魔术创作方面,应当在魔术具体创作中合理安放魔术效果的位置,此位置相比现在魔术实践中以效果展示为核心,以营造震撼感为中心而缺乏或多是机械性的拼合,进行理念传达为主的魔术创作,更多的当是营造一种现实逻辑的断裂感、异质感体验,来保证魔术本身的魔术性并以理念传达为核心,有机的编排魔术各要素,使效果的安放为整体传达服务的创作模式。

与此同时,需积极推动艺术化魔术实践的产业化发展:如可通过搭建专业的艺术化魔术传播平台、完善艺术化魔术的演出市场机制,让更多大众有机会接触并接受充满艺术性的魔术作品,逐步扭转大众对魔术“仅为娱乐消费品”的固有认知。

在此过程中,可进一步寻求权威艺术与文化机构对艺术化魔术的认可——例如推动魔术纳入艺术展演体系、参与专业艺术评审等,同时持续开展魔术艺术化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艺术化魔术展、魔术艺术论坛等),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反哺理论、以权威认可强化影响力,最终形成魔术艺术化发展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重塑魔术在文化系统中的艺术定位,彻底改变“魔术状态”。

2.1.3. 论魔术中的“自动化”和接受层面范式革命的影响

在魔术师的具体魔术实践中,通过针对性设计可在一定程度上干预“魔术状态”的形成。姚斯提出的“美学距离”理论,本身便为魔术从消遣性艺术向严肃性艺术的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方向——当魔术与观众固有“期待视野”形成合理的美学距离时,便能引导观众跳出单纯的娱乐心态,以更具审美性的姿态接受魔术。

依据形式主义美学的“陌生化”理论,艺术的核心特质源于“陌生化”处理,什克洛夫斯基对此有如下论述:“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是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2]而这种“陌生化”本质上是作品与观众既有期待视野之间形成的特定距离。具体到魔术领域,“陌生化”可拆解为两个关键维度:其一为前文所论述的“艺术形式陌生化”,如表演结构、叙事方式、舞台语言的创新;其二为“效果陌生化”,如魔术效果的新颖设计。若仅侧重“效果陌生化”,忽视艺术形式的革新,魔术仍难以突破消遣艺术的固有范式;反之,若只追求“艺术形式陌生化”,缺乏对效果新颖性的打磨,也无法实现魔术范式的根本性革新——毕竟,观众对熟悉的魔术效果已形成认知惯性,难以再产生魔术特有的震撼感。唯有将“艺术形式陌生化”与“效果陌生化”进行综合发展,才能推动魔术完成向严肃艺术的转化范式革命。

在此需进一步探讨“魔术效果自动化”的问题。“自动化”特指某一艺术形式经观众反复欣赏后,其原本的“陌生感”逐渐消解、观众对其产生审美疲劳的现象。当观众首次接触某一魔术效果时,震撼感会驱动其主动回溯魔术的完整表演,尝试探寻效果产生的原因;若无法通过回溯找到答案,观众还会调动自身知识储备,对魔术效果进行“缝合性解释”。

但当魔术效果进入“自动化”状态后,观众的接受心理会发生显著转变:此时观众更倾向于回忆首次接触该效果时的感受,而非聚焦当下表演本身。这种转变会带来两重影响:一方面,观众对魔术效果的震撼感体验大幅减弱;另一方面,观众会减少对表演整体的关注,进而降低进行“缝合性解释”的意愿,这种降低不同于在扬弃“魔术状态”后的,对于理念有所关注并追求美感的“理想状态”,而是类似观看视频时的“回放”操作——观众的注意力仅停留在对过往体验的复刻,而非对当下作品的深度感知。而缺乏对表演整体的回溯,会导致魔术所承载的深层内涵难以被观众领会,最终使观众的认知再次局限于对魔术效果本身的片面关注,进一步固化原有的“魔术状态”。

“魔术状态”的革命,其价值维度具有鲜明的双重性:它既从创作理念、呈现形式等核心层面推动魔术突破“技艺展演”的传统定位,迈向更具审美深度与思想内涵的艺术化新阶段,也为“魔术事件”的成型奠定基础。在此过程中,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提出的“文学事件与历史事件”二分理论,霍拉勃曾评价其是极为重要的贡献:“开宗明义,要恢复历史作为文学研究中心的地位。”[3],且其为理解“魔术事件”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理论参照。他指出,历史事件侧重客观事实的发生,而文学世界则始终在特定时代的“期待视野”下,对既往历史进行回溯性的评价、解读与意义重构。这一理论迁移至魔术领域,恰好能为“何为魔术事件”提供清晰界定:并非所有魔术表演都能成为事件,只有在“期待视野”中被赋予独特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的魔术实践,才可被视作真正的“魔术事件”。而这类“魔术事件”的明确确立,更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它不仅是梳理魔术发展脉络的核心节点,更是魔术史进行科学分期、展开深度分析的必要前提与基础,使魔术史研究得以摆脱对零散表演事实的简单罗列,进入更系统、更具逻辑性的研究维度1。“魔术状态”的改变更具有社会作用。魔术的流程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以大众熟悉的日常经验为背景展开——无论是道具的选择,还是情节的铺陈,都与日常认知紧密相连。可以说,魔术的艺术展现与观众的日常经验之间,并不存在一条不可跨越的鸿沟,反而始终保持着可感知、可共鸣的紧密联结。

那种认为魔术乃至所有艺术都与真理、伦理相分离的观点,本质上是现代美学对艺术其他维度的遮蔽——它割裂了艺术与生活本质、价值认知的深层关联,忽视了艺术对人精神世界与认知方式的塑造作用。事实上,魔术通过打破日常经验的常规逻辑、重构事物的呈现形态,能够潜移默化地重塑观众的日常认知,孕育出观众看待世界的全新视域,而这种认知转变又会进一步反作用于观众的社会行为,影响其对生活、社会的判断与选择2

而且魔术对现实逻辑的刻意破坏,天然蕴含着一种解放性的维度:它能打破理性主义思维的固化束缚——反抗那种将理性奉为唯一普遍真理、压抑感性体验、审美认知等其他维度的思想倾向。魔术通过解构常规理性逻辑,让那些被理性霸权压抑的多元话语得以释放,在一定程度上反抗了卢卡奇认为的现代社会中“形式对内容的压抑”:“如果我们追溯劳动在从手工业经过合作生产和工场手工业再到机器生产的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道路的话,我们就能看到一个更加合理的,逐步消除工人的质上的、人的和个人的差别的不断进步的趋向。另一方面,劳动过程被逐步分解为许多抽象的、合理的和专门化的操作,使得工人不同最终的制成品发生接触,并且工人的劳动简化为一套专门化操作的机械性的重复行为。另一方面,随着加强机械化和合理化,完成一件工作所必要的时间周期(这是合理计算的基础),则从仅仅是一个经验的平均数转化为一个客观上可以计算的,作为工人所面对的固定的和既成的现实的工作定额。随着对劳动过程的现代‘心理分析’(在泰勒制中),这种合理的机械化一直扩展到工人的‘心灵’中……”[4]

2.2. 魔术的剧场心理学

本章对魔术接受理论的论述,将聚焦于魔术的基本性质之一——剧场性展开。19世纪法国著名魔术师罗伯特·胡丁曾明确提出“魔术师实际上就是扮演魔法师的演员”,这句箴言深刻揭示了魔术与戏剧之间高度的共性关联。

正如戏剧艺术始终兼具文学性与剧场性双重维度——文学性指向剧本的叙事结构、思想内涵等文本层面,剧场性则聚焦舞台呈现、演员表演与观众互动等现场体验层面;魔术同样具备这两重属性:其文学性体现在魔术的叙事逻辑、主题表达等文本设计中,而剧场性则凸显于舞台道具的运用、魔术师的表演状态、与观众的即时反馈互动等现场感知环节。

鉴于魔术剧场性直接关联观众的现场接受体验,对这一维度的观众接受理论研究,自然需要以剧场心理学为核心分析框架——唯有深入探讨剧场场景中观众的感知规律、心理变化、情绪共鸣机制,才能精准把握魔术剧场性如何影响观众的接受过程,进而构建更贴合魔术现场体验的接受理论体系。

2.2.1. 多角反馈

魔术与戏剧在剧场场景中存在共通的多角反馈机制,这种反馈始终围绕“演员与观众”这一核心关系展开,具体可拆解为三组关键互动形态:其一为演员与演员之间的反馈,体现在同台表演者通过动作、台词或眼神交流形成的表演配合;其二为演员与观众之间的反馈,即魔术师通过肢体语言、话术引导与观众形成即时互动,同时观众的反应如惊叹、掌声、回应,又反向影响魔术师的表演节奏;其三为观众与观众之间的反馈,表现为观众群体内部因共同的观看体验产生的情绪感染与氛围共鸣。

在这三组反馈关系中,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无疑是最根本的存在——它不仅是连接表演主体与接受主体的核心纽带,更直接决定了剧场氛围的走向与魔术效果的最终呈现:魔术师的表演设计需以观众的接受心理为依据,而观众的参与感与反馈又为魔术的艺术感染力赋予了现场生命力,二者的动态互动共同构成了魔术剧场多角反馈机制的基础。

在实际的魔术表演中,魔术师会通过表演节奏把控、话术设计与效果铺陈等手段,主动激发观众的自觉心理过程反应。需明确的是,这类心理反应并非突发或偶然产生的认知现象,而是魔术师基于对观众接受心理规律的预判,在预设表演框架内主动引导、精准把控的结果。观众在接受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自觉心理活动,会潜移默化地对魔术的整体表演进行“结构化整合”——即使是表演中的静场环节,也能以观众的心理反应为中介,将看似空白的停顿转化为承载想象与情绪的载体,进而喷涌出丰富的艺术内涵,使静场成为魔术表达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事实上,在实际表演场景中,观众的即时反应与魔术师的表演状态之间存在显著的双向影响关系:观众的反馈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魔术师的情绪状态,更会对其表演发挥产生直接且关键的影响。当观众呈现出积极反馈时,往往能正向激励魔术师,促使其更精准地推进表演,形成“观众积极反馈–魔术师状态提升–表演效果优化–观众反馈更积极”的良性循环;反之,若观众反馈消极,则可能导致魔术师产生紧张或懈怠情绪,进而影响表演节奏与效果呈现,陷入“观众反馈消极–魔术师发挥受抑–表演质量下降–观众反馈更消极”的恶性循环。

相较于戏剧表演,魔术的这一互动维度具有额外的重要性,二者的核心差异体现在“第四堵墙”的存在与否。戏剧表演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的“当众孤独”理论强调,演员需依托“第四堵墙”构建虚拟表演空间,隔绝与观众的直接互动,专注于角色塑造与内心表达;而许多魔术表演恰恰打破了这一界限,不存在戏剧式的“第四堵墙”,互动式魔术中的魔术师无需处于“当众孤独”状态,反而需以真实身份与观众展开即时、直接的互动,这种互动本身就是魔术艺术特性的重要体现。也正因此,观众的状态对魔术表演的影响更为显著:若观众始终拘泥于“魔术状态”,甚至以故意打断、质疑等方式破坏表演秩序,则极易打破魔术师预设的心理引导逻辑,导致魔术效果无法正常呈现,最终使表演难以顺利推进。

在魔术剧场的多组反馈关系中,若以“演员与观众互动”为核心,那么仅次于这一核心的,便是“观众与观众之间的反馈关系”。这一关系的关键作用,集中体现在观众群体内部的情绪传染效应上:当部分观众对魔术表演展现出积极投入的状态——如专注的神情、适时的惊叹或主动的回应时,其所营造的沉浸式氛围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引导力,带动周围其他观众调整自身的接受姿态,逐步从被动观看转向主动投入,进而使整个剧场形成统一的审美感知场域,强化魔术表演的现场感染力。

此外,观众群体对魔术的反应并非完全随机,而是受多重客观因素影响,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特征。一方面,特定社会背景会塑造观众的集体认知与情感倾向,使其对魔术中的特定台词或效果产生差异化反应。例如,处于被异化劳动制约的社会情境中的观众,因日常承受着标准化、工具化的生存压力,往往会对具有解放性的魔术产生更强烈的情感共鸣与心理认同;另一方面,观众的个体属性差异,如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地域文化背景等,也会影响其对魔术的接受与反应:儿童观众更易被色彩鲜明、互动性强的魔术效果吸引,成年观众则可能更关注魔术背后的叙事逻辑与思想内涵;而具备一定艺术素养的观众,往往能更敏锐地捕捉到魔术在舞台语言、节奏设计上的审美价值,反应也更具深度。

事实上,个体属性的各种差异中,最影响观众反馈的往往是其人格发展程度如:口欲期、肛欲期固着的观众面对魔术效果时往往会引起其缺乏现实稳定感的焦虑、自我边界不清晰等问题,从而违反剧场规则,破坏表演……

2.2.2. 集体心理体验

魔术的剧场性天然具备“现场性”与“共在性”两大核心特征:现场性意味着表演与接受在同一时空即时发生,共在性则强调演员与观众处于同一情感场域,这两种特征共同为“观众与演员被同一种情绪笼罩”提供了现实可能——而这种超越个体、连接群体的共同情绪,在剧场心理学范畴中通常被定义为“集体心理体验”。

尽管在当下“魔术状态”占据主导的语境中,我们很难在具体魔术实践里清晰观察到这种集体心理体验,但结合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情境,不难做出这样的设想:当那些被劳动异化所困、陷入“单向度”生存状态的观众,观看一场具有解放性的魔术表演时,这种表演极有可能激发出强烈的集体心理体验。

究其原因,魔术本身具有打破日常生活逻辑、释放被压抑话语的天然属性,能够让观众在突破认知惯性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同时,魔术特有的震撼感又能为观众带来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特殊感性体验,这种体验会逐步累积并推动情绪走向高潮,最终让观众与演员在同一情感频率上形成共振,达成具有高度凝聚力的集体心理体验。

3. 个体层面观众反应的分析

除上文所分析的公共层面接受理论外,我们亦需关注个体观众反应所呈现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源于观众作为独立认知主体的差异性,无法被公共接受规律完全涵盖。然而若要深入剖析这一层面的接受逻辑,则需分析魔术文本自身特有的引导机制,即魔术通过流程设计、效果铺陈、话术暗示等文本属性,对观众的认知路径与心理活动形成的定向引导,这一点一定程度上能显示出公共性,只不过相比“魔术状态”分析中呈现出的对伴随文本和文化系统中魔术定位这些相对外部因素的分析,这里更多的将聚焦于魔术文本本身的性质。值得注意的是,前者的改变可以依靠改变相关因素,而这里分析的则一定程度上是魔术本身的性质,较难进行重塑。

论“勒令结构”与“理想观众的片面化实现”

本节所论述的“勒令结构”与“理想观众的片面化实现”,虽与前文关于“魔术状态”的探讨存在一定共性——二者均围绕魔术接受过程中的认知逻辑与互动规律展开,但其论述视角存在清晰分野。

本节的分析始终以魔术文本本身对个体观众的引导作用为核心切入点,聚焦于文本通过自身属性对个体观众形成的“召唤机制”,即文本如何主动塑造个体的认知路径、调动个体的接受心理,进而实现对个体接受过程的定向影响。这种聚焦“文本–个体”互动的论述维度,与“魔术状态”所代表的公共性接受语境形成鲜明差异:“魔术状态”的形成,更多源于艺术接受传统、文化系统定位、大众媒介引导等公共性因素的长期规训,是一种具有普遍性与群体性的接受范式;而本节所探讨的内容,则跳出公共性框架,转而关注文本对个体的差异化引导,着力揭示魔术文本如何针对个体观众的接受特征构建独特接受逻辑,展现出与公共性接受视角截然不同的分析重点与理论指向。

魔术中的“勒令结构”,在功能层面与伊瑟尔提出的“召唤结构”存在一定相似性,二者均指向文本符号对接受者的作用机制,但“勒令结构”具有魔术领域的专属内涵,需结合魔术的艺术特性加以明确界定。

具体而言,“勒令结构”特指在魔术表演中,因魔术对现实逻辑的刻意破坏,会迫使那些具有完整现实逻辑认知的观众,不得不对魔术中被打破现实逻辑的部分进行“缝合性解释”。这种“缝合”通常表现为观众主动猜测魔术背后的实现方法——无论是对道具设计、手法技巧的推想,还是对整体表演的拆解,本质上都是观众为填补“现实逻辑断裂”所产生的认知空白,而进行的自我说服与逻辑补全。从深层机制来看,这种结构的形成,源于社会文化所建构的一整套用来理解现实的符号系统:个体在这套系统中形 成了对“合理秩序”的固有认知,当魔术打破这种秩序、展现出“世界观层面的创伤”时,这套符号系统会具有一定“自治性”,驱动个体通过“缝合性解释”修复裂痕。

相较于伊瑟尔的“召唤结构”,二者的差异更为显著:“召唤结构”强调文本通过预留“空白点”与“未定点”,引导接受者调动自身经验,从整体上参与文本意义的建构,其核心是让文本的透视视角全面引导接受者理解文本内涵;而“勒令结构”则呈现出不同的作用逻辑——魔术的整体文本往往难以对观众形成全面的“召唤”功能,反而更多是通过制造“现实逻辑断裂”这一核心冲突,“勒令”观众将注意力聚焦于被破坏的逻辑环节,进而强制启动“缝合性解释”的认知过程,其作用指向更具针对性与强制性,与“召唤结构”的开放性、整体性引导形成鲜明对比。

基于魔术“勒令结构”的核心特性,我们可进一步推导出“理想观众片面化实现”的结论。此处的“理想观众”,与伊瑟尔提出的“隐藏读者”概念具有相似性——它并非现实中具体存在的观众,而是魔术创作者在设计魔术、编排文本时所预设的“理想接受者”,即创作者期望中能够完整领会魔术文本内涵的观众形象。

然而,“勒令结构”的存在,从根本上制约了“理想观众”的完整实现:由于“勒令结构”会通过打破现实逻辑的魔术效果,强制引导观众将注意力聚焦于“逻辑断裂点”,观众往往难以从整体上把握魔术的完整意涵——他们的接受过程更多停留在两重层面:一是被魔术效果带来的震撼感所吸引,二是本能地投入对“现实逻辑被破坏部分”的缝合性解释。这种被定向牵引的接受状态,使得观众无法达成创作者预设的“完整领会”目标,最终导致所有观看魔术的观众,都不可避免地陷入“理想观众片面化实现”的境遇——即仅实现了“理想观众”在“效果接受”与“逻辑补全”层面的部分功能,却未能完整触及魔术文本的整体艺术价值与深层意涵。

4. 结论

本文以接受美学理论为核心,结合魔术实践与文化系统分析,围绕魔术接受问题展开研究,旨在推动魔术艺术化发展。研究明确“魔术状态”是制约魔术艺术表达的关键,即观众聚焦技巧、追求即时快感而忽视审美价值,并从文化定位、观众认知、商业传播等方面剖析其形成与强化原因。

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公共性与个体性双重视角构建魔术接受美学框架:公共性维度以姚斯理论为支撑,提出“艺术形式陌生化”与“效果陌生化”结合的突破路径,同时解析魔术剧场的多角反馈与集体心理体验;个体性维度参照伊瑟尔理论,界定魔术“勒令结构”,指出“理想观众片面化实现”的困境,并明确魔术艺术化需以理论体系构建为基础,联动实践、产业与权威认可。此外,研究还揭示“魔术状态”革命兼具推动魔术成为严肃艺术、确立“魔术事件”学术意义,及重塑观众认知、反抗理性霸权的双重价值。

本文同时也存在未引入精神分析视角深入解读接受心理,也未深入探讨更多伴随文本对魔术接受的作用等局限,未来可围绕这两方面进一步研究,以完善理论体系。

致 谢

本论文的写作离不开同挚友吴谦予的探讨,是他带我步入魔术研究之境,助我以严肃态度深耕此域,更感谢他为本文提出的宝贵意见和魔术技术上的支持。亦谢友人周星兆,与他的交流,让我了解了一个对尚未艺术化却有潜力艺术化的领域抱有尊重的人观看魔术时的心态,也感谢他同我分享他对作为“第九艺术”的游戏的理解。

NOTES

1然而正如姚斯的文学理念难以实践一样,这种模式下的魔术史编写也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依私拙见,目前较现实的魔术史编撰方法应基于魔术作为艺术本身的历史性:在世界观中现实逻辑带有强烈神秘主义色彩的时代,魔术难以作为艺术存在,而多作为巫术或与神秘学挂钩;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未来,魔术的震撼感也会减弱,因为观众的解释空间增大,神奇度下降。因此,唯有结合各历史阶段的世界观、现实的魔术组织和魔术具体的存在形式,才能编写出较合适的魔术史。

2正如王尔德所言:“生活模仿艺术。”同样的,魔术对生活的塑造作用方面是很有潜力的。只不过依笔者拙见,作为这一潜力实现的前提:一方面需要改变“魔术状态”,另一方面要让魔术中呈现出逻辑上断裂性的效果被合理的安放,为整体的体验营造和理念传达服务,而非拘泥于技巧展示,但同时也保证以创造断裂感、震撼感的感性体验为中心,保证魔术性。这两点中,前者是接受层面的变革的要求,后者是对魔术本体艺术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 诠释学I: 真理与方法[M]. 洪汉鼎,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 392.
[2] [俄]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 俄国形式主义论文选[M]. 方珊, 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9: 6.
[3] [联邦德国]H.R.姚斯, [美]R.C.霍拉勃. 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 周宁, 金元浦, 译. 沈阳: 辽宁出版社, 1987: 340.
[4] [匈]卢卡奇. 历史和阶级意识[M]. 王伟光, 张峰, 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89: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