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教师教育家精神培育的价值与路径
On the Value and Path of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Educators
DOI: 10.12677/ae.2025.15101882,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夏菊慕, 刘 梦, 冶延梅, 杨 橙:四川工业科技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四川 德阳
关键词: 高校教师教育家精神价值意蕴推进路径University Teachers Educator Spirit Value Connotation Promotion Path
摘要: 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引领教师教育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校教师教育家精神培育的价值与路径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认为,教育家精神包含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与弘道追求6个层面的重要内容;新时代高校教师教育家精神培育是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和助推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精神引擎;在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引导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教师日常生活、在自我修炼中注重对教育家精神联通的基本策略下,能够有效强化高校教师对教育精神的理解与运用。
Abstract: The educator’s spirit constitutes a vital component in building an education powerhouse and serves as the core value guiding teac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This study employs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ology to conduct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value and pathways for cultivating educators’ spirit among university faculty. The research identifies six essential dimensions of educator’s spirit: ideals and convictions, moral integrity, pedagogical wisdom, dedication to teaching, compassionate heart, and pursuit of educational excellence. Cultivating educators’ spirit in modern universities acts as a crucial spiritual engine for developing high-quality teaching teams and advancing educational power. By consistently upholding the fundamental miss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tegrating educator’s spirit into daily university life, and emphasizing strategies for connecting this spirit through self-cultivation, we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university teachers’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al ethos.
文章引用:夏菊慕, 刘梦, 冶延梅, 杨橙. 论高校教师教育家精神培育的价值与路径[J]. 教育进展, 2025, 15(10): 655-66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01882

1. 引言

202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推动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贯穿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各环节,构建日常浸润、项目赋能、平台支撑的教师发展良好生态”[1]。新时代实现教育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教师承载着教书育人、以文化人、铸魂育人的重要使命。新时代教师称谓可谓繁多,“大先生、筑梦人、系扣人”等均表达出对教师的殷殷期盼,更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4把标尺,丈量教师的精神海拔。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提出,是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教育家精神不仅关乎教师职业追求的核心,更是推动教育现代化,助推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那么,何为教育家精神?如何以教育家精神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培育方法为何?将成为高校教师教育家精神培育的三个关键命题,其解答能够有效回应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素养发展问题。基于此,研究以高校教师教育家精神培育为题,尝试回答上述三个命题,以期为教师队伍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2. 何谓: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

全面清晰掌握教育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关键内容是教育家精神培育的关键与基础。通过网络访谈的方式,获取了全国知名高校教师对于教育家精神内涵认识或理解的重要资料,最后对比得出各教育名师对教育家精神内涵的几个方面。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与弘道追求是教育家精神的6个重要内容,其中理想信念是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内容,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与仁爱之心是教育家精神的实践要求,弘道追求则是教育家精神的动力源泉[2]

2.1. 理想信念: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理想信念是以文化人、铸魂育人的前提基础。无论过去、现在、将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引力。高校教师教育家精神培育,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培养教师增强信仰、信心。一方面,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要有有德之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教师始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将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科学素养、科研素养以及教育育人之素养放在首位,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铸牢理想信念。另一方面,有德之师离不开对整个世界的深刻客观认识,对祖国、对人民、对事业需要有客观的理想与发自内心的热爱。只有从内心真正热爱教育事业,才能将大部分时间投入教育行业,进而才能培养出合乎时代发展的新人。

2.2. 道德情操:言为士则,身正垂范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积累了很多有关教育的经验与智慧,对新时代高校教师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言为士则”的古训流传至今,鞭策着每一代青年教师,引领教师不断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教师不断进步、完善。进入新时代,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批好教师。可见,培养新时代“好老师”对于进一步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价值。

2.3. 育人智慧:启智润心,因材施教

启迪智慧、温润心灵、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中国教育家成长故事节律中的思想升华。在教学中,唯有精准把脉与动态调试,方能破解“满堂灌”的教学迷思。教育教学的问题,一直都是古今中西教师密切关注的重大教育问题,教师需要将教学问题合理转化为学生能够接受的信息,叩击学生智慧的船舵,通过分层设计建构认知途径,借助情景化场景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使课堂变为“有温度、有深度、有效度”的“头脑风暴场”,同时又温润学生心灵的栖息地。教学策略则要按照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改“工人制造厂”为“个性挥发所”,真正意义上激活学生的特色,做到长善救失。教学评价则改变原有的标准统一量尺为个性标尺。如此,教育家精神所倡导的育人生态才能真正形成,也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出高素质、有涵养、能创新的时代新人。

2.4. 躬耕态度:勤学笃行,求实创新

教育的意义在于唤醒人的生命意义,即引出学生的求知欲并能及时地给予满足。在功利化极其严重的今天,教育行业概莫能外,绝大多数教师依靠单向度的知识灌输,只为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拿到薪水,而将塑造灵魂、培根铸魂的育人任务抛之脑后,这是绝对错误的。面对培育时代新人的时代命题,仅靠单向度的知识传授显然不可能完成,还需要加强教育实践环节,将科学理论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学生掌握知识与实践的闭环系统。可以简单地将理论看作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即“知”,实践看作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即“行”,“知”是前提、是基础,“行”是必要、是关键,唯有二者结合,“知行合一”,才能将学生真正培养成才[3]。高校教师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按照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在理论上、实践上下功夫,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进而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勇担使命。

2.5. 仁爱之心:乐于奉献,关爱学生

爱国,并非一句口号,而是要真正付出实践行动,青年学生要将自己的伟大理想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起来,扎根人民、奉献国家。为此,学生必要立志,如何立志?这就需要教师真正热爱学生、甘为人梯,在教学实践中循循善诱,切合实际地将学生心中的火热光芒放大,以自身行为感染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矢志报国的伟大志向。真正的教育者,应该始终犹如一团永不熄灭的炙热的火焰,让眼中无光的学生心中充满光,让自甘堕落的学生充满希望,让沉默寡言的学生变得心胸宽阔,以自身火热的光照亮每一位学生。如用生命点滴书写教育华章的张桂梅校长,她就像太阳,让山村的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了温暖,这就是爱的力量、教育的力量。因此,高校教师更应该有一颗仁爱之心,用心爱每一位学生。

2.6. 弘道追求:以文化人,胸怀天下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自古以来,我国就重视教育的社会教化作用,有弘道之传统,教师更是身负教化国民、营造良好社会风气的重任。教师作为先进知识分子,是人类精神财富创造、积累与传播的重要人群,不能固守校园一地,而应把弘道作为自身的重要使命并自觉担当。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天人合一、天下一家、世界大同协和万邦的天下思想,体现了中国人独有的天下观。新时代以来,党将教育看作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赋予教师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重要使命,如果教师眼界狭隘,没有开阔的胸怀与远大志向,那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培养方向就会偏差。新时代教师一定要有卓识的远见与深远的格局,以“胸怀天下”的教育情怀与教育境界去培养学生,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自觉传播真理大道,始终坚定文化自信,学生才有可能成为能够担当时代大任的新人。

3. 为何:高校教师教育家精神培育的价值意涵

3.1. 精神引擎:助推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滚滚而来,教育、科技、人才成为国运兴衰的关键因素。同时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对人才的需要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而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唯一途径。当然,此处说的教育是广义的,不仅仅指代校园内的教育。2035年要把我国建设成为教育强国,从时间维度来看,留给我们的时间仅有10年,从目前教育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教育在硬件、软件、师资、教学科研等方面距离教育强国目标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因此,时间紧、任务重是当前我国教育建设必须正面回应的关键问题[4]。新时代,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可以为教育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贡献更加主动的精神力量。因为教育家精神与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的殷切期盼是一脉相承的,是理论的升华。同时,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充分发挥其在教育行业发展中的精神引领作用,是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有学问、大智慧、大格局、有担当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

3.2. 精神引领:建设新时代高质量师资队伍

新时代,国家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如《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等。短期内各种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文件的出台,意味着国家强教、强师行动势在必行,也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于教育强国建设的深切厚望。当前,教育强国建设如火如荼展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已被视为是助推教育强国建设的必要手段,全国优秀教师也在不断涌现,如张桂梅、施一公、王树国等不仅是优秀的校长,而且是教育家精神的创造者与践行者,他们用自身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教师应有的品德与风范,为广大教师群体树立了模范带头作用和精神旗帜,为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引领。

4. 何为:高校教师教育家精神培育的推进路径

4.1. 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师必须贯彻执行的[5]。立德树人,对于老师而言,立的是“师德”,高校教师教育家精神培育要将师风师德建设作为一项关乎教育强国建设全局的重要任务来抓。回顾百年教育史,我们党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教育任务,强国建设势在必行且不可逆转,教师更是强国时代的国之大者,主要任务就是在于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进入社会最后阶段的导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好每个学生,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筑基与建魂,以教育现代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社会建设。高校教师教育家精神培育要坚持科学观的指引,顺应时代变化。一是发挥教育家精神的指引价值。教师需要时刻怀揣民族情怀和天下情怀,将自己的志向与祖国的未来紧密结合起来,将自己的爱国情怀显露于教学之中,实现培养与启志的有机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储备知识力量。二是强化教师评价机制。将师风师德作为评价教师业绩考核的重要方面,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改革评价导向,完善评价内容,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将定性和定量结合起来,评价过程、评价内容、评价结果以及分类评价相结合,促进教师教育家精神的培育。三是增强教师的理论说服能力,将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作为关键支撑,把提高教师对学生解惑能力作为教师教育攻关的关键词,在攻坚克难中创立立德树人新局面。

4.2. 引导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教师日常生活

教育是一项艰难复杂而久远的利民事业,需要将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教师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做到真学真信真用。教育不仅是一项事业,更是一种情怀。传道者首先必须明道,教师一定要热爱学习、勤于学习,确保传给学生的知识永远是最新的,让教育价值观成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只有自己真学真懂才能教好学生。学生立足生活依据生活而获得的知识本身就是一种经验升华,也最接近教育现状。其次,高校教师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教育生涯的指导思想,将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教师只有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具备高度责任感,讲课时才能讲得理直气壮,如果教师将崇高事业降格为谋生手段,那等待他的只有信仰塌方、立场不坚定,还会误导学生、贻害社会。最后,做到知行合一。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践知,才能做到知行合一。教育家精神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部,需要教师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去践行教育家精神,把教育这项关乎全人类幸福的事业落到实处,唯有如此,才能把真学真懂真用统一起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4.3. 在自我修炼中注重对教育家精神的联通

高校教师教育家精神的培育涉及诸多客观条件,但自身内部主观能动性却是形成教育家精神的关键因素。教师从技能提升与师德修养两个方面加强自我修炼,不断朝着教育家的方向迈进,从而具备教育家精神。一方面,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技能的形成一般有泛化、分化、自动化3个阶段,每达到一个阶段技能都会有所提升,直到达到无意识操作阶段即自动化阶段。教师教学技能的形成同样需要遵循这样的规律,针对不善教者对标会教者,会教者对标善教者,不断学习、模仿,来指导自身知识、理论、技能的提升。然而,不是每个教师都能从不善教者到达善教者,如果中途不巩固、设法提升,技术动作会产生消退现象,自动化并不意味着教学质量可以得到保障,而是要持续学习,不断检查与反思,达到精益求精的地步。另一方面,教师要主动对标教育家精神,从思想上行动上正确认识教育家精神,从而在自我认知上建立对教育家精神的长期依存;认同是指个人情感上存在与别人或群体的密切联系,在思想、态度、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接近,模仿教育家。

5. 结语

教育家精神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时代内涵,是引导新时代教师成长的优势资源。高校教师教育家精神的培育,不仅是助推新时代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将教育家精神融入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教师生活等各方面,能够实现对高校教师的培养。

基金项目

“医防融合”:基本内涵、重点领域与推进路径,编号GKY23B20。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EB/OL]. 2025-01-25.
http://zggc.org.cn/index.php?f=view&id=13846&m=article, 2025-08-19.
[2] 周洪宇, 李慧方. 教育家精神的基本内涵、价值意蕴及培育路径[J]. 中国教育学刊, 2025(5): 18-24.
[3] 徐春喜. 教育家精神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升的价值、机理和路径[J].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5, 39(4): 1-7.
[4] 倪玮蔓. 教育家精神引领下教师发展生态的建设研究[J]. 新闻研究导刊, 2025, 16(14): 162-165.
[5] 冯楚蓝, 皇甫科杰. 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范生培养: 可为、难为与何为[J]. 继续教育研究, 2025(9): 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