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质生产力与三苏文化结合的耦合逻辑
1.1. 新质生产力的教育内涵
1.1.1. 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质生产力的教育内涵,是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生产力形态对教育领域的深刻重塑,强调通过技术赋能、模式创新与资源整合,推动教育体系向更高效率、更高质量、更公平普惠的方向发展。在当今社会,将教育视为生产力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教育“新质生产力”是教育生产力的新质态,也是新质生产力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契合高科技、高质量、高效能的先进生产力,其核心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作为教育生产力的新质态,教育“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新质生产力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对教育生产力“未来性”的进一步阐释与发展[1]。
1.1.2. 技术驱动的教育变革
新质生产力对教育的改造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引发教育系统的变革。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技术,全方位革新教育模式(如表1)。人工智能助力个性化学习,通过分析学生学习数据,智能推送适配的学习资源与练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节奏与需求。大数据为教育决策提供精准依据,学校可基于学生成绩、行为等多维度数据,优化教学安排、资源分配。
Table 1. A multi-dimensional comparison table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models and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empowered education models
表1. 传统教育模式与新质生产力赋能教育模式的多维度对比
对比维度 |
传统模式 |
新质生产力赋能模式 |
核心理念 |
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侧重标准化教学 |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聚焦个性化成长与创新能力培养 |
培养目标 |
以应试为导向,侧重学科知识掌握 |
面向未来社会需求,培养创新思维与数字素养 |
课堂主体 |
教师主导知识输出,学生被动接受 |
学生主导探究过程,教师转型为学习引导者 |
课程结构 |
固定课表,学科壁垒分明 |
弹性学习路径,支持跨学科融合与动态调整 |
资源供给 |
以纸质教材为主,内容更新滞后 |
构建数字化资源体系(如三苏文化数据库、VR场景) |
教学方法 |
讲授式为主,互动形式单一 |
混合式教学(VR/AR + AI辅助)与项目式学习结合 |
家校协同 |
家校分工明确,文化传承以学校单向输出为主 |
家校共建“文化浸润 + 实践赋能”模式,双向互动育人 |
评价体系 |
以标准化考试为主,侧重结果性评价 |
过程性智能评估,结合学习数据与多元能力评价 |
文化传承路径 |
文本诵读与历史讲解为主,缺乏沉浸式体验 |
技术赋能文化场景复原,实现“古今对话”式传承 |
新质生产力的教育内涵本质是用技术创新教育,以教育驯化技术,短期内提升教学效率,促进教育公平,长期内培养兼具数字素养与文化底蕴的“未来公民”。新质生产力的技术赋能特性,为三苏文化中“文道合一”“家训文化”等抽象理念提供了具象化的传播载体,例如通过数字课程、沉浸式体验等形式,增强文化传承的实效性。
1.2. 三苏文化的精神内核
三苏文化蕴含四大核心精神,与新质生产力的创新需求形成价值共振(如表2):
1. 文道合一:“文道合一”理念主张学问修养与人格塑造的统一,如苏轼在《教战守策》中,将高超的文学审美与深刻的政治见解巧妙融合。在教育实践里,我们可以借助跨学科教学的方式,将文学经典研读与哲学思辨课程相结合,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与新质生产力所倡导的“学科融合”理念不谋而合。
2. 经世致用:苏洵在《六经论》中提出的“法因时变”思想,充分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治学态度,强调做学问要紧密关注现实问题、致力于解决实际困难,这和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实践”的核心要义高度契合。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引入科技赋能社会治理的现实案例,引导学生以三苏的问题意识为出发点,激发创新思维,让知识真正服务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3. 开放包容:三苏展现出广阔的学术胸怀,在学术探索中积极吸收佛道思想,苏轼的《赤壁赋》便是典型例证,文中多处体现出庄子哲学的影子,如对宇宙人生的豁达态度、对自然变化的深刻感悟等,将道家思想与文学创作完美融合。在新质生产力时代,我们可以依托“三苏文化国际论坛”等合作模式,借助5G、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促进中外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人才。
4. 家训文化:三苏家训(以《苏氏家语》《二苏教子帖》为代表)蕴含着极为丰富且深邃的教育智慧,其核心命题构成了一套完备且极具前瞻性的育人理念体系。通过深入挖掘三苏家训的内涵,并将其与现代教育实际相结合,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出兼具高尚品德、健康心理与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让古老的家训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Table 2. A table of core keywords’ connotations in the Su family’s precept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s with modern education
表2. 三苏家训核心关键词内涵解析及与现代教育的对应关系表
家训关键词 |
内涵解析 |
现代教育对应 |
慎独 |
道德自律 |
德育评价体系 |
养气 |
心性修养 |
心理健康教育 |
通变 |
创新思维 |
科创课程设计 |
三苏文化的精神内核为以新质生产力为导向的教育创新提供文化根基,其倡导的实践精神、开放视野与创新意识,可转化为技术应用的价值指引(如科技伦理、文化数字化传播),二者共同服务于“培养兼具文化底蕴与创新能力”的育人目标。
1.3. 新质生产力与三苏文化结合的耦合机制:内在学理与实践路径
1.3.1. 耦合机制的内在学理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对于“耦合”的定义为:物理学上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最早提出耦合关系的是上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维克,他在深入分析学校组织成员之间相互联系却又彼此保持独立的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松散耦合系统”理论。自2010年以来,国内一些学者在探索和倡导“科教融合”过程中,也引申提出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是一种耦合关系”[2]。“耦合”概念的起源与早期应用领域聚焦于物理学,其最初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均围绕物理学展开。伴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入推进与学科体系的交叉融合,不同事物间的动态关联逐渐成为推动多学科协同发展的核心动力。在此背景下,对“耦合关系”的研究不再局限于物理学范畴,而是逐步延伸至多个学科领域,成为跨学科研究的重要议题。从本质上看,这一概念在多学科场景中的应用,核心是用于刻画不同系统之间,通过物质交换、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等关键要素的循环转化过程,最终达成动态平衡状态的内在规律与外在表现,为解析复杂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了统一的分析视角。
1.3.2. 三苏文化的精神内核对技术应用设计原则的引导
1. “文道合一”对“素养融合”设计原则的引导
“文道合一”主张“学问修养与人格塑造统一”,这一精神内核要求新质生产力的技术应用不能仅停留在知识传递效率提升层面,而需面向认知能力与价值素养的协同培养。例如在设计“三苏文化AI数字课程”时,设计思路需围绕“文本研读 + 人格感悟”展开。AI不仅要推送《赤壁赋》的字词解析、文学背景等知识内容,更要通过情感分析算法提取文中“豁达处世”“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核,结合学生的性格特质与生活场景,生成个性化的文化感悟任务,实现“技术赋能知识学习”与“文化滋养人格”的融合。
2. “经世致用”对“问题导向”设计原则的引导
苏洵“法因时变”的经世思想,为技术应用注入实践属性,要求新质生产力的教育工具必须指向解决现实问题,而非单纯的技术展示。例如在开发三苏文化VR实践平台时,技术设计需突破场景复原的浅层功能,围绕“古代智慧解决现代问题”构建互动任务。通过VR模拟苏轼治理西湖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借助大数据工具分析“西湖淤塞的成因”“民众饮水与灌溉的矛盾”等问题,再结合现代水利工程知识,设计古今结合的湖泊治理方案。由此,VR技术可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现实问题的桥梁,三苏的“经世致用”的精神内核则让技术应用从“沉浸式体验”升级为“创新实践训练”。
3. “开放包容”对“跨界协同”设计原则的引导
三苏吸收佛道思想的学术胸怀,决定了新质生产力的技术应用需具备“跨文化、跨领域”的协同能力。在三苏文化国际传播场景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并非简单将“三苏诗文”翻译成多国语言,而是基于“开放包容”的精神内核设计文化对话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不同国家的教育需求与文化语境(如针对欧美学生,侧重三苏“人文精神与自然哲学”的关联;针对东南亚学生,侧重三苏“家训文化与家庭伦理”的共鸣),再借助5G实时交互技术,搭建中外学生共研三苏的在线平台——中国学生用VR展示眉山三苏祠的历史场景,外国学生用AI生成 本民族文化与三苏思想的对比报告,实现技术打破时空壁垒与文化促进文明互鉴的协同。
4. “家训文化”对“伦理约束”设计原则的引导
三苏家训中的“慎独”“养气”等理念,为技术应用设定伦理边界,避免AI、大数据等技术因过度量化而背离教育的人文本质。例如在构建“基于三苏家训的AI德育评价系统”时,技术设计需遵循量化与质性结合的原则。AI可通过分析学生的课堂互动、作业完成度等数据,初步判断其自律程度,但不能仅凭数据下结论,还需结合教师观察、家庭反馈,形成“数据 + 人文”的综合评价。同时,系统需设置“隐私保护机制”,禁止过度采集学生的私人行为数据,这正是“养气”所倡导的“尊重心性修养隐私”的文化理念在技术伦理中的体现。
1.3.3. 创新动能重构三苏文化的传承形态
1. 技术创新动能重构三苏文化传承的场景
以VR、AR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打破了三苏文化依赖文本、地域的局限,通过“场景复原+沉浸交互”重构文化体验形态。例如对“三苏治学场景”的传承,传统模式仅能通过《三字经》中“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的文字描述让学生想象,而数字技术可基于历史文献、考古资料,构建1:1还原的苏洵书房数字场景。学生佩戴VR设备进入场景后,不仅能看到书房内的典籍、砚台、油灯等细节,还能通过动作捕捉技术模拟苏洵批注《六经》的过程——系统会根据学生的批注内容,实时生成苏洵的虚拟反馈,让学生从“读文化”变为“入文化”,实现文化传承的场景化、互动化升级。
2. 模式创新动能重构三苏文化传承的流程
新质生产力倡导的“个性化学习”“项目式学习”模式,重构了三苏文化“线性、标准化”的传承流程,形成“需求导向–自主探究–协同创造”的新流程。例如在三苏家训传承中,传统流程是教师讲解《苏氏家语》→学生背诵家训条文→完成读后感,而在新模式下,流程被重构为:
第一步:AI基于学生的年龄、性格、家庭环境,生成个性化家训学习需求(如给叛逆期学生推送“苏洵教子‘通变’”的案例,给焦虑的学生推送“苏轼‘养气’以调节心态”的内容);
第二步:学生以“解决家庭问题”为项目主题,自主借助三苏文化数据库(含家训原文、专家解读、历史案例),设计家训应用方案;
第三步:通过家校协同平台,邀请家长、教师、文化学者共同评价方案的可行性,学生根据反馈优化方案并实践。这一流程让文化传承从“知识记忆”变为“生活应用”,实现“文化流程”与“教育流程”的深度融合。
2. 新质生产力与三苏文化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2.1. 政策可行性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三苏祠的重要指示精神为三苏文化的保护与弘扬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眉山市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突出三苏文化,深挖内涵。2022年8月30日,中共眉山市委五届五次全会通过《中共眉山市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传承三苏文脉弘扬东坡文化的决定》,强调要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推进新时代文化强省建设的决策部署,坚持文塑城、以文化人、以文兴业,以传承三苏文脉、弘扬东坡文化为核心,进一步塑造坚定文化自信的“眉山载体”,把东坡文化融入城市规划[3]。推动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人才梯队建设与高端人才培养,针对不同专题设立研究中心;以能力素质建设为核心,重点培养、建设高层次领军人才、复合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四支队伍;逐步实现博物馆与眉山市其他文化、旅游、科研等机构间的人才通用、共用。
2.2. 技术可行性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网民规模从1997年的62万人增长至2024年的11.0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升至78.6%。互联网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助力[4]。现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新质生产力与三苏文化结合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一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为三苏文化资源的整合与管理提供了便利。通过图像审核、文字OCR、物体识别、语音技术、语义技术等,可以构建全面且精准的三苏文化数据库体系,涵盖三苏关联的文化、文物、活动、创作等多方面资源数据。另一方面,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能为三苏文化的展示与传播带来全新体验。游客可以借助VR设备,身临其境地感受三苏祠的历史氛围,仿佛穿越时空与三苏父子对话;AR技术可以让三苏文化相关的古籍、文物“活”起来,以动态的形式呈现给观众。此外,5G技术的普及使得文化内容的传播更加高效、流畅,能打破地域限制,将三苏文化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中。如“东坡大家讲”系列讲座及宣传活动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发展移动客户端、手机网站等新应用新业态,不断提高技术研发水平,通过“线上 + 线下”系列文化讲座、知识挑战赛、话题营造、多渠道传播等方式,实现“大家”引领“大家”参与。
2.3. 文化可行性
三苏文化的内涵丰富多元,从文学艺术到精神哲学,都与当代社会价值观形成强烈共鸣。在文学领域,苏洵政论文章中“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的忧患意识,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与哲思。这些不仅是文学瑰宝,更是当代社会思考个人价值、社会治理、文化传承的重要参照。这些文化精髓与新质生产力强调的创新、融合、高质量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在精神哲学层面,苏轼被贬黄州时仍能“侣鱼虾而友麋鹿”,以豁达心态笑对人生困境,这种乐观精神对缓解当代人焦虑情绪、构建积极心理具有现实意义。将这些文化内涵与新质生产力结合,开发心理健康课程、文创疗愈产品,可让传统文化成为现代人心灵的“解药”,实现文化价值的当代转化。同时,随着居民文化消费能力提升与消费结构升级,传统文化市场呈现井喷态势,市场对高质量文化产品与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将新质生产力融入三苏文化,可以开发出更多新颖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如数字化的三苏文化课程、基于三苏文化的沉浸式演出等,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文化层面具备较强的可行性。
3. 新质生产力与三苏文化结合对中小学教育创新的影响
3.1. 系统性解决传统文化教学困境
当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深陷教学内容碎片化、教学方式单一化的发展困境。新质生产力与三苏文化的深度融合,为突破这一困局提供了创新路径。通过构建数字化三苏文化教学资源体系,能够达成以下教学革新:第一,在知识建构层面,以整合诗词、文章、传记及历史背景等多元要素为基础,构建“作品–人物–时代”三维知识框架,实现立体化知识呈现;第二,借助虚拟现实(VR)技术重现“乌台诗案”历史场景,运用混合现实(MR)技术复原三苏书院讲学情境,创设沉浸式学习体验;第三,依托学习分析技术,对学习者的知识掌握程度、学习进度等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动态生成个性化学习图谱,规划智能化学习路径,系统性地解决传统文化教学困境。
3.2. 驱动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下,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往往受制于单向知识传输与固定思维框架,致使创新潜能难以充分释放。新质生产力与三苏文化的深度融合,构建起以技术赋能与文化浸润为核心的新型创新思维培养范式。一方面,借助VR场景重构技术,将苏轼创作《赤壁赋》的时空场景进行数字化复现,使学生能够沉浸式感知创作情境,深度解构“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中的辩证哲学思维,在具象化体验中实现认知重构。另一方面,依托自然语言生成(NLG)技术与人工智能辅助创作系统,以三苏诗词的韵律、意象、情感表达为范本,通过算法拆解创作逻辑,为学生提供动态化创作指导与即时反馈,引导其开展三苏风格诗词的仿写实践。这一过程既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理念,又通过人机协同创作模式,打破传统写作训练的局限,激发学生的语言创新能力与文化创造力,实现认知维度的多维拓展与创新思维的内生培育。
3.3. 整合培育核心素养
三苏文化承载着北宋苏氏父子的精神特质与文化内涵,以人文精神、文学艺术成就和家风理念为核心;新质生产力则是当代科技变革催生的先进生产力形态,强调创新驱动与高质量发展。二者融合为核心素养培育提供创新路径。在知识建构维度,三苏文化蕴含文学、哲学等多领域知识,新质生产力关联前沿科技与产业知识。二者结合可使学生在研习苏轼诗词创作技巧时,融入新质生产力下数字创意产业的内容创作要求;在感悟其对自然规律认知的基础上,对接生态科技知识,打破学科界限,构建综合性知识体系。能力培养方面,三苏文化中的创新精神与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相契合。学生可学习苏轼艺术创新、苏辙政治革新的精神,在编程、人工智能应用等科技创新实践,以及新兴电商模式分析等产业研究中,锻炼创新与实践能力。同时,借鉴三苏父子的交流协作经验,通过参与科技创业团队等模拟项目,提升沟通协作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价值观念塑造上,三苏文化的仁爱、家国情怀与新质生产力追求社会福祉的目标一致。学生在学习新质生产力产业知识时,能领悟到科技创新服务民生、产业发展兼顾环保公平的理念,从而树立正确价值观,强化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实现核心素养的全方位培育。
4. 基于新质生产力与三苏文化结合的中小学教育创新实施路径
4.1. 课程体系创新
4.1.1. 现状
尽管眉山市教育局出台《三苏文化东坡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并开发《三苏成长足迹》等10余套校本教材。但部分学校将三苏文化简化为每周一节诗词朗诵课,内容仅局限于《水调歌头》等名篇背诵;部分学校过度依赖校外专家讲座,导致教学内容零散、缺乏连贯性。这种“单点突破”模式难以形成从启蒙教育到深度理解的进阶体系。此外,现有校本读物多以故事汇编、诗词注释为主,如《苏洵小故事》《东坡诗词诵写画》,缺乏对三苏精神内核的深度挖掘。如眉山市东坡区大北街小学在美育的活动设计方面,程式化问题突出,依赖传统艺术节、书画比赛等形式,缺乏常态化、沉浸式体验场景。此外,该小学跨学科整合不足,科学美、劳动美、文化美等资源开发滞后,尚未形成以美育为主题的综合性课程群[5]。
4.1.2. 措施
在新时代文化传承与教育革新的双重使命下,课程体系创新成为推动三苏文化与新质生产力融合的关键载体。作为四川省首批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传习基地,东坡小学以“像东坡一样”为校训,将苏轼的《惠崇春江景二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作为下课铃声,并创作了多首东坡校歌,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东坡故事、学习东坡诗词,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在课程内容重构方面,学校将苏轼诗词纳入校本教材,并创新开发“东坡诗词操”,以身体运动与文化诵读相结合的形式,打破传统文本学习的单一性,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有机融合。在实践教学环节,依托三苏祠博物馆等文化资源,打造沉浸式研学教育体系。通过古纱縠行历史展等场景化体验,将“修身齐家”的传统价值观融入实践教学,契合2022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中“丰富实践教学资源”的政策导向[6]。同时,将三苏家教家风教育深度融入国学课程,与“双减”政策下的课后服务形成协同效应,构建起校内课程与校外实践互补、文化传承与素质培养并重的课程体系。
4.2. 教学方法创新
4.2.1. 现状
传统讲授式教学仍占主导,互动性、体验性活动比例偏低。许多学校在开展有关三苏的趣味活动时,仍以知识背诵为主,缺乏对诗词意境的情景再现或创作实践。其次,尽管部分学校尝试引入动画《少年苏东坡传奇》、东坡诗词操等创新形式,但尚未形成常态化教学手段,且技术应用停留在“辅助展示”层面,未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沉浸式体验优势。
4.2.2. 措施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核心路径,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与知识建构。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教育数字化转型为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将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引入三苏文化教学场景,通过还原苏轼生活时代的历史场景、模拟诗词创作情境,增强学习的交互性与真实性。同时,运用项目式学习方法,围绕三苏文化主题设计跨学科探究项目,如“苏轼诗词中的生态智慧”“三苏家风与现代家庭教育”等,引导学生通过团队协作、资料收集、成果展示等环节,提升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此外,利用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系统,构建个性化学习路径,根据学生学习数据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实现精准化教学。
4.3. 师资队伍建设
4.3.1. 现状
尽管眉山组建了68人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骨干讲师团”,并通过高校合作开展培训。但调研显示,大多数教师对三苏生平、作品的了解仅停留在教材注释层面,对苏轼“民本思想”“人格修养”等深层内涵缺乏系统研究。如眉山市东坡区大北街小学师资培养方面,美育教师队伍存在结构性失衡。教师评价体系建设尚未完善,对在岗教师的激励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专职美育教师以及非艺术学科教师课程创新的积极性[5]。
4.3.2. 措施
教师是教育、科技、人才三大重点领域交汇的核心节点,在新质生产力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组织相关培训,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推动数字技术在教育场域的运用,帮助教师向智慧教师进阶[7]。一方面,通过分层分类的定制化培训项目,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与技术应用能力,涵盖教育大数据分析、智能教学工具使用、数字资源开发等核心模块。另一方面,搭建跨学科教研平台,鼓励教师开展协同创新,突破学科壁垒,形成“文化 + 技术 + 教育”的复合型知识结构。此外,建立智慧教师发展激励机制,通过教学改革试点、创新成果孵化等举措,推动教师从传统教学范式向智慧教学范式转型,为新质生产力与三苏文化深度融合的教育创新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4.4. 家校共育协同
4.4.1. 现状
尽管眉山多次开展“三苏家风家教”主题活动,但调研显示,只有少部分家长能完整讲述三苏家风故事,大多数的家庭还未形成共读三苏作品的习惯。且有部分家长认为“学习三苏文化会影响主科成绩”,对学校相关活动参与度不高。
4.4.2. 措施
在家校共育协同创新路径中,构建“文化浸润 + 实践赋能”双轮驱动模式。学校依托三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体系,设置“三苏家风故事会”“东坡诗词创意工坊”等特色课程,邀请家长以“文化导师”身份参与课堂,分享家族文化传承故事,促进家庭文化记忆与学校教育内容深度融合。同时,家校联合打造 “新质生产力研学基地”,组织学生走进三苏祠、非遗工坊等实践场所,家长与教师共同设计包含文创产品开发、数字文化传播等任务的研学项目,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领悟三苏文化精髓,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此外,建立家校文化共建平台,定期举办“三苏文化家庭日”,开展亲子诗词创作大赛、家风家训共话沙龙等活动,通过双向互动将文化传承从校园延伸至家庭,形成家校协同的文化育人闭环,为学生成长注入文化基因与创新动能。
眉山中小学传播三苏文化的困境,本质上是传统文化教育现代化转型的缩影。唯有打破“文化灌输”的传统思维,构建“沉浸式体验–批判性思考–创造性转化”的育人链条,才能让三苏文化真正融入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实现从“被动传承”到“主动创新”的跨越。
5. 结语
本研究深入探究三苏文化传承与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小学教育的创新路径,揭示了文化基因与创新动能的深层耦合机制。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为三苏文化的现代化传承提供技术支撑;三苏文化蕴含的“文道合一”“经世致用”等精神内核,为教育创新注入文化底蕴,二者共同构建“技术赋能文化传承,文化引领创新方向”的育人格局,有效破解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碎片化、模式僵化等现实困境,为培养兼具文化自信与数字素养的新时代人才提供理论与实践范式。
展望未来,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深化,需进一步强化以下方向:一是推动生成式AI、元宇宙等前沿技术与三苏文化深度融合,开发“沉浸式历史课堂”“智能诗词创作系统”等创新应用,构建“虚实融合”的教学新生态;二是深化跨学科课程整合,如将苏轼诗词中的生态哲学与新能源技术、三苏家训中的思辨思维与人工智能伦理相结合,培育学生的复合思维;三是完善“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机制,依托“三苏文化数字传播中心”等平台,扩大文化传承的社会辐射效应。
唯有持续探索文化基因与创新动能的动态平衡,才能让三苏文化在中小学教育中实现从“静态传承”到“动态创新”的跨越,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续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基金项目
国家级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视域下三苏文化的“新质推广策略”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2410649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