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核心素养是时代的重要命题,是实现教育育人为本的集中体现。大单元教学将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任务进行有机整合,是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也是小学语文课程发展改革的需要。在明确核心素养与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内涵关联的基础下,立足语文核心素养,凝练大单元教学主题、聚焦素养型大单元教学目标、有效整合大单元教学内容、设计驱动型大单元教学任务、多元实施大单元教学评价,以勾勒更为明确科学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
Abstract: Core literacy is an important proposition of the times and a concentrated manifestation of achieving education and nurturing as the foundation.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subject core literacy and subject teaching tasks in large unit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th to implement the core literacy of Chinese language subject, and also a need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elementary Chinese language curriculum. 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connot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e literacy and the teaching of elementary Chinese language units, based on the core literacy of Chinese language, we will condense the teaching themes of large units, focus on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of literacy oriented large units, effectively integrate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large units, design driving teaching tasks, and implement multiple evaluations of large unit teaching, in order to outline a more clear and scientific teaching model f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units, and enable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bject core literacy.
1. 引言
教育以育人为本,随着时代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时代的重要命题,是新课程改革及教育改革的重要特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明确指出,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要使得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达到课程育人的目的。传统的单篇教学学生难以形成结构化的认知及系统的知识体系,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及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就要求语文课程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语文大单元教学呼之欲出。大单元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同时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本文希望通过提出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以期为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以助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与实施。
2. 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关联
(一) 核心素养的内涵剖析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其内涵与维度分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1]。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素养的基础与核心,强调学生在语言实践中逐步掌握汉语规律、形成语言能力,并实现有效沟通与表达。“文化传承与理解”是培养学生文化认同、家国情怀和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关键维度,体现了语文课程“以文化人”的根本价值。要求在语文学习中厚植家国情怀,传承文化基因,培养全球视野。“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培养学生高阶认知能力的关键维度,强调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激活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形成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旨在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鉴赏力和初步的创造力,使其在感受语言文字美的过程中,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总而言之,四大维度中语言是载体,思维是内核,审美是升华,文化是根基,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体系。
(二) 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内涵解读
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打破传统单篇课文孤立教学的局限,围绕特定主题、任务或大概念,通过整合教材单元内外资源,以结构化设计实现深度学习的教学模式。
1. 统整性
打破传统单篇教学的碎片化状态,以更宏观的角度对大单元教学的主题、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进行总体规划。横向上,打破壁垒,消除单篇课文、知识点、技能训练的割裂状态,整合教材内外资源,进行跨学科融合,实现学生的多方面发展。纵向上,用“大概念”或“驱动性任务”统领单元,设计不同难易程度的任务,帮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下实现思维的进阶发展。
2. 情境化
将学生置于真实或拟真的社会文化场景中,通过创设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内在动机,促进知识迁移与素养转化。其内涵不仅是简单的“生活化举例”,而是构建“语言实践与意义建构相融合”的生态系统。为学生设计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下,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真实的问题。在实践中将知识内化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思维能力的高阶发展,发展学生的社会性能力,真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3. 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实施策略
(一) 凝练大单元教学主题
明晰教材编写意图。明晰教材编写意图是教师精准教学的前提。首先要深入分析新课标与教材的联系,例如2022年语文义务教育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及审美鉴赏能力,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围绕“美丽自然”展开,通过《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等课文,引导学生在诵读感知中建立对自然之美的初步体验与表达基础。其次要把握教材编排结构,初中语文教材的单元编排通常蕴含着明确的主题线索,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准确把握单元主题。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传统节日”为主题,可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感受民俗,传承文化”,引导学生在了解春节、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认同感,提升阅读理解与口语交际能力。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主题。要根据学生的学情特点、兴趣爱好及地域资源来确定大单元主题。这就要求教师选择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具有吸引力的大单元主题。可以选择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可爱的小动物”、“少年成长”大单元教学主题。学生对这些主题比较熟悉,会更愿意主动接受知识。还可以选择“寓言故事”、“科学幻想”,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思考与探索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高年级的学生例如五六年级可以选择更有深度和广度的主题,例如“家国情怀”、“历史足迹”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自信心。教师还可以结合当地的地域资源,例如结合当地的革命历史遗迹或英雄人物事迹,确定“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的主题,组织学生开展实地参观、采访老革命家的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革命文化的精神与内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 聚焦素养型大单元教学目标
明确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的学情特点制定科学、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确保涵盖核心素养所要求的四个方面的内容。以“小人物,大品格”大单元教学为例,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目标可设定为学生能够了解并积累作家作品及相关的文学常识,扫清文言文字词障碍,运用课文不同风格的语言进行表达;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可将目标设定为学会从文章标题、详略内容把握文章重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要求感悟“小人物”身上闪现的优秀品格,引导学生向善、务实、求美,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目标可设为感受平凡人身上具有的伟大光芒,学习他人闪光的品格,获得积极的人生启示。
将核心素养目标细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为便于教学实施与评价,教师要进一步细化核心素养目标。例如“小人物,大品格”主题单元可以继续细化目标,分别为自读四篇课文,圈画文中能表现小人物品格情怀的句子,掌握描写人物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课文内容,制作人物介绍表,体会小人物的平凡性和光辉性并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和归纳总结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勾勒人物画像,为课文配插图,展示人物画像,品味人物特色(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文本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认识小人物在书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价值,并思考这些品格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与传承。
(三) 有效整合大单元教学内容
合理重组教材内容。教师要深入剖析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结构,分析各单元内课文的相似点和联系点,根据大单元教学主题和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重组。例如,将二年级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三年级下册《花钟》以及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等课文整合为“探索植物的奥秘”主题单元。这些课文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植物的生长、传播与特性,能够激发学生对自然世界的探究兴趣,培养观察能力、科学思维以及读写结合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通过教材的仔细剖析,不难发现,大多数单元内容的编排就是一个大单元教学主题。但是老师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合理调整教材内容的顺序,让教学更具连贯性和逻辑性[2]。
积极引入课外资源,跨学科教学。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学资源和手段也更加丰富多样,教师要合理利用不同渠道搜寻课外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在“寓言中的智慧”大单元教学中,教师除了讲解语文教材中的《狐假虎威》《坐井观天》等寓言之外,还可以引入《小马过河》《乌鸦喝水》等经典寓言故事,并组织学生开展“寓言故事大王”讲述活动,让学生在听与讲的过程中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教师可以播放相关动画短片,如《三个和尚》《揠苗助长》等片段,通过对比动画和文本的异同,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初步的比较与鉴赏能力,并鼓励学生通过绘制寓言四格漫画或表演简单情景剧的方式,将寓言故事呈现出来,此教学手段可以有效融合语文与美术、戏剧学科,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和审美能力。
(四) 设计驱动型大单元教学任务
创设真实的大情境,实现知识的迁移。首先,要明确单元核心目标,深入分析本单元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提炼出核心任务(如制作、设计、策划、表演、报告、辩论、解决实际问题等),这个任务本身就是情境的核心驱动力。例如新闻单元的核心任务是让学生作为校园记者,策划一期反映近期热点事件的专题报道;其次,要链接学生生活与社会现实,从学生熟悉的校园、家庭、社区中寻找切入点,将单元学习与当下的社会关注问题联系起来,赋予学生特定的社会角色,让他们在角色体验中学习。例如演讲单元可以举办古人演讲比赛,让他们代入古人角色,进行演讲,讲述心里话。然后,教师要利用多元媒介与资源,如图片、视频、音频、实物等营造氛围,创设沉浸式环境。例如,在学习《孔乙己》这篇小说时,可以播放一段反映旧社会人情冷暖的短片片段,或展示一张老茶馆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氛围。
设计问题链驱动探究,围绕核心任务或挑战设计一系列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核心概念,掌握关键技能,最终完成任务。任务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个人独立完成、小组合作完成等。例如在“探索昆虫的奥秘”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观察不同昆虫的形态特征与习性,并制作昆虫观察报告;在“谁是最可爱的人”大单元教学中,让学生独立完成一篇介绍身边最可爱的人的作文或以绘画的形式画出最可爱的人,通过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展示身边闪闪发光的人,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还可以引入适度的良性竞争元素,让学生在良性的合作与竞争中取得学习的动力与成就感。
(五) 多元实施大单元教学评价
评价内容多元化,全面考量学生发展。要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必须突破传统评价中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素养”的局限,其本质是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不仅考查知识能力,还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品质、情感态度、行为表现。如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学习态度、创新思维能力、价值观等。例如在“吟诵经典,感悟先辈之美德”大单元教学中,除了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外,还要考查学生在参与吟诵经典的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并且情感态度是否发生转变等方面。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特点,设计基础任务和挑战性任务,确保全体学生能掌握基础核心知识,还能通过思考分析开发出高阶思维能力。
评价方式多元化,综合评定学生表现。实现评价多样化需要突破传统纸质笔测验的局限,全面捕捉学生的学习表现。首先评价要贯穿大单元教学的全过程,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确保评价做到准确、客观、全面、公正;教师评价要及时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指导。例如,学生在回答完问题,老师要针对性的评价,提出优点和不足,给予改进建议。其次评价主体不局限于老师,学生可以自评和互评,培养自我反思能力和合作意识。例如,学生在完成小组合作任务之后,先自评再互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的同时学习他人的优点,共同学习和进步。此外,还可以结合家长评价和社会评价,全面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例如,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大单元教学,让家长参与评价,了解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和实践能力[3]。
核心素养导向下落实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师通过凝练大单元教学主题、聚焦素养型大单元教学目标、有效整合大单元教学内容、设计驱动型大单元教学任务、多元实施大单元教学评价等手段,能够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提升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质量。然而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例如教师水平有限、学生能力参差不齐、整合教学内容难度大、教学时间安排不灵活、实施困难等问题。因此,作为教师要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与同行之间的分享与交流,共同成长。只有这样,才能完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策略,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新时代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