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当前本科教育普遍面临人才培养质量不均衡、专业特色弱化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教育部提出“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的核心方针,强调高校应回归人才培养的本质使命,并将教育产出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中医类专业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与管理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医药传承创新人才的培养成效。本文以“四个回归”为实践路径,聚焦中医类专业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旨在探索符合中医药教育规律、凸显专业特色、提升人才培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推动中医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参考。
Abstract: Currently,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generally faces problems such as uneven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weakened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gainst this backdrop,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s proposed the core policy of “returning to th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s the foundation and promoting the four returns”, emphasizing that universities should return to the essential miss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take educational output a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quality evalua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medical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qual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related majors directly affects the effectiveness of cultivating TCM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talents. This paper takes the “four returns” as the practical path, focusing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of TCM-related majors, aiming to explore effective ways that conform to the laws of TCM education, highlight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providing references for promoting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TCM higher education.
1.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程的快速发展,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已进入提高质量的升级期、改革创新的攻坚期,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本科教育仍然存在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突出问题。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指出,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把“培养人”作为根本任务,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1]。而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密不可分,专业建设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所以高等学校加强专业建设是当前乃至今后的一项重要课题。近年来,各大高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中医院校也正在从不同途径、不同规模加强学校的专业建设。目前我国各大中医院校对中医学专业的建设比较充分,并且具有相当长的研究历史。在2013年教育部颁布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暂行)》,这为中医学专业教育质量监控及教学工作自我评价提供了重要的依据[2]。聚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学(5 + 3一体化)、中医学(5 + 3一体化,中医儿科学)等专业尚未建立国家级本科教育标准框架,导致院校间培养方案存在差异,教学质量参差,出现优质教育资源分配存在区域性失衡,学科师资结构呈现非对称性分布,课程体系趋同化现象突出等问题。因此,审视中医类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四个回归”为实践路径,探索中医类专业建设与管理,对于促进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中医类专业共同发展及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 高等教育“四个回归”的提出及内涵
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陈宝生部长作了题为“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的主旨发言,会议指出“四个回归”的内涵主要包括:一是回归常识:要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改变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二是回归本分:要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坚持以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实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三是回归初心: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四是回归梦想:要推动办学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3]-[5]。“四个回归”的提出,是对高等教育发展基本规律和基本逻辑的通俗表达,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系列讲话和论述的高度概括,在我国高等教育推进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3. 中医类专业建设与管理的国内外现状
3.1.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现代中医高等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截至2024年,我国由政府或教育部门出资和管理的公办高等中医药院校共24所[6]。自2003年,我国高等院校开始实行自主招生改革,到2024年,拥有自主招生资格的试点院校已增至90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会议上对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提出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将“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与“文化自信”等时代主题相结合等指导意见,体现了习总书记对中医药发展始终高度重视和支持,更指明了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的方向[7]。
“一流大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一流的学生,一流学生培养的关键在于一流的本科教育,更有赖于一流的本科专业建设,而专业建设包括专业布局规划、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模式革新以及作为其后续工作的一系列评估、验收等多方面内容[8]。当前我国医学院校专业建设与管理研究多聚焦于综合性院校的专业设置问题[9],而针对中医药高等院校的专业结构调整机制研究仍显不足。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和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需求的日益凸显,中医类专业建设面临三重困境:其一,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尚未健全,导致部分院校追求设置“热门专业”,缺乏对区域中医药产业人才需求特征和自身办学条件的科学评估;其二,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不足,难以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专业集群;其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滞后,普遍存在“重理论传授、轻临床实践”“强标准统一、弱个性发展”等问题,制约了中医药人才的多元化培养[10] [11]。
3.2. 国外研究现状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更是我国当代文化软实力的基因和标识[12]。目前,中医已经传播到世界上196个国家或地区。
美国的中医学院已成为培养美国中医、针灸师的主要途径[13]。美国中医药院校中医相关专业课程设置多为中西结合,体系较为完善,存在师资队伍数量及师资力量不均衡的情况。在专业建设方面,美国中医药院校共开设三个专业,分别为针灸与东方医学专业、针灸与中草药专业、针灸专业,可见美国中医药教育专业和学位建设偏重于中医针灸的学习。教师队伍建设以全部为美国籍教师,或美国籍和中国籍教师相结合为发展趋势[14]。所用的中医药教材大多译自中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统编教材。过去十年内,美国的中医教育正在从传统的学时数标准转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发展趋势。这一转变意味着教育的最终目标不再只是完成规定的课时数,而是确保毕业生具备所需的知识、技能与能力(Knowledge, Skills, and Abilities) [15]。通过严格的课程设置和能力培养体系,美国的中医教育在国际中医传播和教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为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
日本的中医专业建设主要以针灸专业为主,包括四年制针灸大学、三年制短期针灸大学,以及针灸专科学校三种类型。其中医课程建设及专业教师建设开展相对其他国家来说较早[16]。日本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学习中医、西医课程,较为重视中西医结合[17]。捷克除在查理大学(Charles University)等高等院校中开设中医课程外,于上世纪90年代成立了布拉格第一中医学校,设有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等专业,培养了一批中医药国际化人才[18]。
澳大利亚是最早在高校中设立中医学位的西方国家[19],其专业建设已形成一定规模。目前,共有5所高等教育机构获得澳大利亚卫生从业人员监管局认证,构建了公立大学与私立院校协同发展、涵盖本科至博士层次的完整学位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各院校均全面涵盖中医学科的核心领域,并强调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在课程设计与教学重点上呈现出差异化特色。教学实施层面,师资队伍构成与教材选用均体现多元化特征,教学模式灵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然而,相关学术资源建设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学位认证工作由对应专业机构负责,确保了教育质量的规范性[20]。综合来看近年来,通过持续的课程创新与广泛的国际合作,澳大利亚中医药教育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并在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本土化路径。
通过对国内外中医类专业建设与管理现状的比较分析,可见二者在发展路径与价值取向上呈现出显著差异。我国在中医学理论体系、教材系统化建设与师资传承方面具备深厚积淀和优势,体现出鲜明的文化主体性。然而,长期受计划体制影响,专业设置趋同、办学模式单一,导致人才培养同质化严重,难以适应社会对中医药人才多元化、创新性的需求。反观国外,尽管其中医教育普遍面临理论本土化不足、文化接受度有限和专业标准缺失等困境,但其在教育个性化、教学灵活性和学生中心理念等方面——如模块化课程、自主选修机制、临床实践创新管理等——体现出可资借鉴的现代教育治理特点。从教育哲学层面审视,“四个回归”不仅是一组实践原则,更深刻体现了高等教育向育人本质的回归、向人的全面发展回归的价值取向。在中医类专业建设发展中体现的则是中医药人才培养中“传承”与“创新”之间的核心矛盾:它既要求扎根传统、保持中医的本体性,又要求面向未来、拥抱现代教育理念与管理机制。因此,中医类专业建设应在坚持主体性的基础上,增强制度弹性、拓展办学形态、完善评价体系,构建一种既能深植传统、又能面向未来的融合教育生态。这不仅关乎专业建设的质量,更关系到中医药能否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语境中持续焕发生机。
4. “四个回归”在中医类专业建设的实现路径
4.1. 回归常识
回归常识,就是学生要刻苦读书学习。要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成为实干家。要强化中医人文精神的培养,对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适当开展中西方传统文化课程,有助于培养中西医结合的思维方式;对于中医学(5 + 3一体化)专业增设中国古代哲学、自然辩证法、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古代历史和古典文学等传统文化课程,使医学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互渗透,全面提升学生的中医传统文化素质,养成独特的中医思维方式;中医学(5 + 3一体化,中医儿科学)专业应增加与中医儿科经典著作进行学习,从而把握中医儿科理论精髓,提高研习中医儿科的兴趣。中医学专业在课程体系中应适当增加中医药经典著作的授课比例,提高对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使之加深对经典内涵的理解。通过对中医药经典的强化学习,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中医的独特思维方式和逻辑推理能力,不断提高对中医人文精神的把握和临床能力的培养。
4.2. 回归本分
回归本分就是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打造专业化教学团队。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保障专业建设的关键。积极探索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完善5个中医类专业教师团队的建设。首先要规范及优化师资队伍建设,针对各个专业的课程,制定科学高效的师资队伍建设方案,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中医类专业的师资培训,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教学方法娴熟,能为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强制度约束,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和奖惩机制,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科研业绩以及敬业精神进行多维度考评,对于在师德师风上存在较严重问题的教师在职称晋升和职务提拔上实行“一票否决制”;对于在讲课评分过低的老师,实行“休眠”,并进行整改。因此,我们今天的专业建设,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升华中回归,回归教学,回归育人,从改变政策环境开始,从师资队伍建设入手,不断激发教师抓教学、抓育人的内在动力[21]。
4.3. 回归初心
回归初心,就是坚持立德树人之教育根本。中医类专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质量的教育,因此,要加强专业管理与发展建设,提升中医类教育教学水平。① 充分发挥学院管理职能,成立学院专业建设质量保障管理委员会,明确委员会及其成员的任务、职责和权限,形成专业建设质量保障的组织体系,做到全面负责和协调各个专业建设工作。② 实行专业负责人管理机制。各个专业建设实行学科带头人引导、专业负责人责任制,学科带头人及专业负责人共同负责制订各专业建设规划及建设任务落实工作,并进行日常管理等。定期对各专业建设情况进行检查与监督,加强教学检查力度,做到教学检查学期全覆盖,教学过程全闭环管理,并建立和健全各个专业建设的竞争激励机制。③ 明确各专业长远发展规划。从各个专业发展的定位和实际出发,加强各个专业的调研论证与管理工作,定期修订各专业建设规划。从教学目标、培养方案、考核方法等多个环节入手,主动探索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切实强化学生能力培养,不断推进与更新专业发展规划。
4.4. 回归梦想
回归梦想,即坚持中医梦,努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的梦想。高校争创“双一流”建设,培养卓越人才是我们实现教育强国梦想的必由之路。高等院校应积极推进本科教育改革,做好专业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课程培养体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要深化教学改革,为建设优良学风提供内生动力;二要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使各类课程设置能够既调动学生兴趣又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目标。三要不断深化改革,推动办学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同时,高等教育“回归梦想”必须融入“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双一流建设”是培养一流学生的前提,培养一流学生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要素和最终目的,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22]。
5. 中医类专业落实“四个回归”的现实挑战与推进路径
尽管“四个回归”为中医类专业的建设与管理提供了清晰的改革路径,但在实践推进过程中,必然会遭遇来自传统惯性与现实条件的多重挑战。首先,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结构性短板。中医教育特别强调“传承”与“临床”并重,但现实中既深挖传统中医理论又掌握现代教育方法的复合型教师较为稀缺。许多青年教师虽然学历较高,但临床经验和教学能力有待提升,而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对新兴的教育技术相对适应较慢。这种师资结构的不平衡,可能会影响“回归常识”和“回归本分”的落实效果。其次,学生专业兴趣与学习动力有待加强。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医理论体系抽象难懂,需要大量记忆和潜心感悟,导致部分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最后,传统教育模式与现代教育要求存在张力。中医教育特别强调师承教育和临床实践,这与现代大学标准化、规模化的培养模式之间存在一定矛盾。如何在大班制教学中保持师承教育的精髓,保障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都需要深入探索。针对这些挑战,建议采取以下应对策略:一是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多维度”构建教师发展体系,促进师资队伍整体提升;二是创新教学模式,将经典理论与临床案例相结合,增强学习体验感和获得感;三是探索“现代师承”教育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破解传统教育与规模化培养的矛盾。只有直面这些现实挑战,才能推动“四个回归”真正落地见效,实现中医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是高校的第一使命和首要任务。人才培养,专业为基,中医专业建设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中医人才培养质量。将“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的核心要求贯穿于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初步构建了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术质量为生命线、以传承创新中医药梦想为使命的专业发展模式。未来,中医类专业的建设与管理仍需持续深化。下一步研究与实践应着重于:一是建立更加科学、多元的长效评价机制,以准确衡量“回归”的实质成效;二是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医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索智慧教育新形态;三是进一步深化医教协同、产教融合,打破高校与行业壁垒,构建开放协同的中医教育新生态。唯有坚守初心、持续创新,方能真正实现中医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为振兴中医药事业、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石。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