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名师课例比较分析——以程翔、王开东、童志斌三位老师为例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Lessons of Famous Teachers in “Xiang Jixuan Zhi”—Taking Cheng Xiang, Wang Kaidong and Tong Zhibin as Examples
DOI: 10.12677/ae.2025.15101890,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徐 奇: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 合肥
关键词: 《项脊轩志》名师课例比较分析程翔王开东童志斌Xiang Jixuan Zhi Famous Teacher Lessons Comparative Analysis Cheng Xiang Wang Kaidong Tong Zhibin
摘要: 《项脊轩志》是高中语文的经典篇目,程翔、王开东、童志斌三位老师的课例总结出的启示主要有:立足教材,深度剖析;尊重学生,素养课堂;言文并重,把握内涵;重视朗读,浸润情感。希望能为中学教师提供启示和参考。
Abstract: “Xiang Jixuan Zhi” is a classic article of Chinese high school. Cheng Xiang, Wang Kaidong, Tong Zhibin three teachers’ lesson examples summarized the main inspirations: based on the textbook, in-depth analysis; respecting students and literacy classrooms; paying equal attention to words and texts, and grasping the connotation; paying attention to reading aloud and immersing yourself in emotions. It is hoped that it can provide inspiration and reference for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文章引用:徐奇. 《项脊轩志》名师课例比较分析——以程翔、王开东、童志斌三位老师为例[J]. 教育进展, 2025, 15(10): 710-71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01890

1. 引言

《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一篇抒情散文,情感真挚,语言质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本文选取程翔、王开东、童志斌三位名师的《项脊轩志》课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不同教学风格和教学理念对课堂教学的影响,以期为中学语文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

2. 《项脊轩志》文本介绍及教学价值

《项脊轩志》是明代杰出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明文第一”的回忆性抒情散文,风格质朴,情感真挚。文章分为两个时间段写成,第1至3段写于18岁时,第4至5段写于而立之年,是对前文的补充。本篇文章篇幅短小,言简意赅,但细节刻画生动活泼,轩中读书场景鲜活真实;即事抒情,真切感人,以项脊轩几经兴衰,穿插家族离析,亲人离世,既表达了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思念,也抒发了家道中落的无奈与仕途的艰辛。让读者既能感受作者之喜,亦能感受作者之悲。

王世贞曾称赞《项脊轩志》有:“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足以看出《项脊轩志》的文学价值的重要性,而作为抒情性散文《项脊轩志》更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健全学生人格起重要作用。

3. 三位名师《项脊轩志》课例概述

只有对《项脊轩志》课例的概述有清晰的认知,才能更好地深入比较课例。因此,现在将三位教师执教的课例进行梳理,见表1

Table 1. Lesson example sorting

1. 课例梳理

程翔

王开东

童志斌

教学目标

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探究文本,解读文化

言文并重,体悟真情

教学内容

重点分析文言字词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

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思想价值

聚焦字句的锤炼考究处,探寻作者言志载道情

教学方法

讲授法、品读法、讨论法

问题引导法、合作探究法、拓展延伸法

问题引导法,知识迁移法,对比阅读法

教学评价

注重学生课堂参与和情感体验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升

注重学生新旧知识整合和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

4. 三位名师《项脊轩志》课例比较分析

面对《项脊轩志》这样以情感见长的文言散文,三位教师各尽所能,在教学过程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现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展开比较研究,探寻其闪光点,为一线语文教学提供启示。

(一) 教学目标比较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考虑的问题,它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方向标和指挥棒,因此不同的教师会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正是这些差异展现出他们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亮点。

1. 三位名师教学目标的异同点分析

(1) 不同点

三位教师因其教学风格,教学理念以及学情、教材等多种因素不同。因此,三位教师的教学目标各有侧重。

程翔老师的教学目标侧重于品味语言,感悟情感,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程翔老师主张回归本色语文教育,承担母语教育的文化使命,做有灵魂的教育。因此,在教学目标中,他侧重引导学生赏析文本的结构句,抓住关键词,“多可喜,亦多可悲,”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提升学生的情感共情力,于概括、分析、联系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思维。如在分析文章“借书满架”时,比较动词“借”、“买”、“藏”,联系课外阅读,结合现实经验,从而推断归有光家境不富裕,只能“借”书,在此过程中发散学生思维;体会作者真挚情感时,细读文本,从字里行间感受亲人对归有光的期待,以及归有光对至亲亲人的深切缅怀,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王开东老师侧重于研究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王老师首先向学生提出以关键词为核心的主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接着要求学生根据问题畅谈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逐渐深入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针对学生的疑问适当拓展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内涵背后作者表露的情感。王老师的课堂生成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师生在平等对话中达到了真实、高效、和谐的课堂。

童志斌老师侧重言文并重,体悟真情。童老师首先让学生抓住文章细节“轩室”称谓变化,引导学生抓住情感变化的枢纽,从整体上把握作者情感的嬗变,接着将重点放在对比阅读之上,于对比之中体悟作者对家族分崩离析的痛心,亲人对自己读书、振兴家族的殷切期望,引导学生更加深入文本,更加真切体悟作者情感,使课堂呈现出独特的风采。

(2) 相同点:《项脊轩志》是回忆性抒情散文,因此,三位老师都不约而同将赏析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尤其归有光对三位至亲亲人的情感,是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三位老师的教学目标均围绕文言字词的鉴赏展开,通过赏析字词体会作者的情感,丰富学生体验,促进其全面发展。

2. 不同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综上,尽管三位教师的教学目标略有差异,都是立足于文本,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真情,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贯彻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 教学内容比较

教学内容的选择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选择怎样的教学内容会直接影响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走向,影响语文课程的育人效果。

1. 三位名师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分析

王荣生老师认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首先是个知识的问题”[1]。这说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与获得知识是密不可分的,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以语言知识的获得为基础,因此从获取知识的角度探究三位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的侧重点,可以有效分析教学内容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程翔老师的教学内容侧重于文言字词含义的理解,感悟情感,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最好能背诵”[2]。程翔老师认为如果学生对于文本以及文本内容不熟悉的话,对文言内容的鉴赏就会大打折扣,因此,程翔老师的教学内容更加侧重于对文言字词含义的理解,如在解释“爨”字时,引导学生通过造字法去探究字词背后的深意,进而更好理解归有光选择这个字的深意,理解大家族分崩离析的悲痛。程翔老师让学生上黑板默写以及学生阐释字词的组成加深对字的深义、字的妙处的学习,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浸润情感的熏陶。

王开东老师的教学内容侧重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王老师注重启发学生深究文本细节,探寻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因此,王老师通过学生的浅表层文本理解,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背后作者寄寓的高远志趣、民族文化以及承担家族期望的使命。在此过程中,既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童志斌老师的教学内容侧重于聚焦文言字词的锤炼考究之处,目的在于核心素养的综合提升。王荣生老师说:“文言文阅读教学着力点,是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具体把握作者的‘所言志所载道’”[3]。因此,童老师在执教《项脊轩志》课例时,首先就引导学生关注“轩室”称谓变化的不同,探究作者选用这两个字的意图,进而引导学生把握作者对这两个字倾注的真挚情感。在此过程中,可以看出童老师对文言字词的重视,在字词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敏锐感知力,发散学生的思维,落实文言统一,提升核心素养。

2. 不同教学内容的选择依据及教学效果

综上,三位教师的教学内容虽有差异,但殊途同归。无论是程翔老师对文言字词的理解,王开东老师探究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还是童志斌老师聚焦文言字词的锤炼考究处。他们都是在立足于文言字词的基础上,深入研读文本,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形成了“润物无声,育人无痕”的教学效果。

(三) 教学方法比较

教学方法是连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重要桥梁,恰当地教学方法会极大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因此,三位教师的教学方法面对全体学生,以促进语文发展,提升语文素养为目的。

1. 三位名师教学方法的特色分析

叶圣陶曾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一层不变的教法,不同的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它们按照教学的课堂活动顺序聚合,体现为教学的步骤”[4]。因此,在《项脊轩志》的课例中,三位教师都采取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

程翔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和品读法。在程翔老师执教的《项脊轩志》中,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对文本的细读,每当学生对教师的问题回答不上来,程翔老师就很耐心地告诉学生,再好好读读文本,深入文本的内涵;在讲授文本时,先抛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阐述自己的理解,再结合学生的回答,补充学生认知以外的知识,没有限制学生的主体性,反而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体会祖母见归有光整日在轩中默默苦读时的话语“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学生最先体会不出祖母的归有光的“怜爱”,认为祖母的话很幽默、刻薄,但程翔老师并没有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细读文本,带着学生一起品读字里行间的情感,共同感受祖母对归有光的心疼以及殷切地期盼,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强化学生的情感共鸣。

结合王开东老师的教学内容的侧重点,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是问题引导法。在王老师执教的课例中,教师首先围绕文本内容提出了一个以关键词为核心的主问题,让学生根据主问题的关键词,细读文本,阐发自己的见解,在此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一步步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的深层内涵,使学生能够准确感悟归有光在项脊轩中怡然自得的读书场景,目睹大家族分崩离析的悲痛,以及回忆三位亲人对自己的殷殷期望之情。此外,王老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疑问的地方适当拓展课外资料,当学生对归有光面对母亲和大母时情感宣泄的方式不同产生疑问,为什么对母亲是“无声的哭泣”,而大母则是“令人长号不自禁”,教师并没有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补充相关材料,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思考,有利于课堂的生成性,促进学生思维的进阶。

围绕课例中的主要内容和关键问题,童志斌老师采取的是对比阅读法。运用对比阅读法,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在对比中更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在课例中,童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项脊轩对作者的情感,他以“轩室”称谓变化,启发学生探究文言文的字词句的锤炼考究之处,让学生感悟称“轩”的特殊感情,称“室”时的普通的建筑物存在,并辅之以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和刘禹锡的《陋室铭》对比阅读,联想想象可喜的悠然自得地读书生活,可悲的家族变迁的悲痛,体会作者对这个重要的生活场所的特殊感情,拓宽学生的情感视野;对比母亲之“泣”与祖母“长号”,联系家庭衰败,亲人离世,自身的命运与家族的振兴,让学生自然而然体会到家族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会深层内涵,积淀文化底蕴。

2. 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综上,三位教师的教学方法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程翔老师的讲授法,侧重于教师在讲解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王开东老师的问题引导法,侧重于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深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童志斌老师的对比阅读法,侧重于在对比中把握文本内涵,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四) 教学评价分析

三位教师执教的《项脊轩志》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选择各有特色,故教学评价也是千差万别。因此,分析在教学评价分析三位教师的异同,以期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思考。

1. 三位名师教学评价方式的异同点分析

(1) 不同点

教学评价,能在一定程度上反馈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效果与不足之处。三位老师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下面将对课例中三位老师教学评价的不同之处进行探讨。

程翔老师的课堂朴实无华,但“语文味”十足。程翔老师一直围绕文言的语言学习,课例中通过对文言赏析来体会作者的真挚情感,是程翔老师“语文味”课程的具体体现。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声情并茂地引导学生走向情感深处,课堂既有欢愉,也有深沉,师生共同沉浸在情感的世界里感受温情。

王开东老师的课堂风格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整个课堂的生成性都是以学生的回答为主,教师的作用是建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走向文本的深入,教师以组织者的身份引导学生探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思维的进阶,同时,教学的新高度是在师生平等交流中产生,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思考更加深邃。

童志斌老师的课堂别具一格,重在探究文章的锤炼考究之处,引导学生在对比之中体会作者的深沉的感情;通过跨文本比较,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于文言的一体四面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全面提升。

(2) 相同点

三位教师的课堂充满文化底蕴,课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既在学生的知识掌握的范围之内,又能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达到更深层次的思维的进阶;既有知识的习得,更有思想上的熏陶,充满了人文性和知识性,是一场高效、精彩的师生盛宴。

2. 不同教学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的导向作用

不同的教学评价方式有着不同的导向功能,但都着眼于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品味文言的魅力,获得审美体验,积淀文化底蕴,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5. 三位名师课例的启示

三位教师执教的《项脊轩志》各有所长,总结他们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值得借鉴之处,以期给文言文教学提供参考和启示。

对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启示

以核心素养为中心,以新课标为基线,分析名师课例,深入探究《项脊轩志》的优秀教学价值,为教师如何在文言文中落实核心素养,尊重学生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思路和参考。

(一) 立足教材,深度剖析

名师的课堂给人一种深度感,知识学习向纵深处延伸,就在于他们深耕教材。余映潮老师说:“教材研读,是一切阅读教学设计的开端与基础。教材研读的深度与广度,影响着教学设计的质量。”[5]因此,深入研读教材几乎是每个教师的首要基本功,只有自己把教材吃透了,把教材厚读薄,才能游刃有余地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将课堂由薄引向厚。此外教材具有培根铸魂,启智增辉的作用,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因此教师要立足于教材,深度剖析教材中优秀的教学价值,利用教材强化学生的语文能力,沉淀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学生的必备品格。

(二) 尊重学生,素养课堂

名师的课堂与传统课堂有很大区别,他们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性,而区别于传统课堂的教师灌输,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成性回答给予引导和启发,而不是单纯地把结论告诉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赋予学生思考的自由度,发散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思考的火花,让学生枯燥的文言文课堂活起来。他们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和见解,不随意固化学生的思想,师生之间营造平等对话的氛围。对于学生的知识盲区及时补充资料,拓宽学生的思维。他们的课堂是高效、有质量且有人文情怀的,利于学生学习。

(三) 言文并重,把握内涵

名师课堂对于文言文教学始终秉持“言文统一”的原则。既不过度抓住文言字词着重讲解,也不抛弃文言字词只专注讲文本内容,而是将文言知识和情感内容结合,细读文本,把握深层内涵。三位教师都是着眼于文本细节引导学生细致研读,品析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言志载道处,尤其是在赏析回忆母亲、祖母、妻子三位亲人的细节,如“阖门”“亭亭如盖”等词语,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词语,感受作者含蓄内敛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落实了重点字词的学习,也深入领会作者的用情之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带领学生从‘言’切入,感知‘文’的深意,将‘言’‘文’融合在一起,把握文字背后的思想与情感,谋求两者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和谐共生。”[6]

(四) 重视诵读,浸润情感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关键,也是学生把握文言文语言风格、艺术特色的主要途径,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变化。”[7]教师注重通过诵读引导学生感悟情。要想学生对文言文的情感产生共鸣,诵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文言文与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学生不能很好地融入文本的情景空间,因此需要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深层内涵。《项脊轩志》的言辞质朴无华,情感真挚,景物描写活泼生动,人物回忆温馨深情,整篇文风充斥着“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的美学意境,非常有利于学生诵读,既能够提升学生鉴赏文章的能力,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力。

本论文旨在通过对程翔、王开东、童志斌三位名师关于《项脊轩志》的课例进行深入比较分析,探寻不同教学风格和方法背后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效果,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基金项目

合肥师范学院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项脊轩志》的课例比较研究——以程翔、王开东、童志斌为例”(2025yjs007)。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 简论制约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知识状况[J]. 学科教育, 2002(10): 23-26.
[2] 程翔. 程翔与语文教学[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9.
[3] 王荣生. 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8.
[4] 王荣生.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7.
[5] 余映潮. 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2: 1.
[6] 王成国. “言文并重”理念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究[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21(4): 46-48.
[7] 王成金.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以《赤壁赋》为例[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24(7): 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