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极限飞盘运动的高校实践响应与价值契合
1.1. 政策导向与实践响应
“健康中国2030”战略强调全民健身、体教融合及青少年体质提升,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政策指引。极限飞盘运动凭借其低门槛、强社交、低风险的特性,成为高校响应政策的重要实践载体。研究发现,飞盘运动能显著提升学生肺活量、耐力及灵敏素质[1] (许森,2023),契合“健康中国”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指标要求。同时,其“无裁判”规则与团队协作模式,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体育精神,符合体教融合的育人导向。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已试点将飞盘纳入体育选修课,但仍需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强化政策落地效果。未来,可通过“课程 + 社团 + 赛事”模式,推动飞盘运动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助力“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实现。
1.2. 健康促进与运动特性
极限飞盘运动以其独特的有氧–无氧混合供能特性,有效提升参与者的心肺耐力,完美契合“健康中国2030”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核心要求。其无身体对抗的运动形式显著降低运动风险,符合全民健身的安全性原则。该运动通过团队协作和自我裁决机制,同步促进参与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实现“体卫融合”的健康促进目标。研究证实,每周3次、每次60分钟的飞盘训练可使大学生达到WHO推荐的中等强度运动标准,为高校落实“每天锻炼1小时”政策提供创新方案。
1.3. 教育改革与创新
极限飞盘运动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创新路径。其“课程–社团–赛事”三维体系突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研究显示,将飞盘纳入体育选修课后,学生出勤率提升23%,课堂参与度显著高于传统项目。该运动创新性地采用“学生自治”教学模式,通过精神规则培养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自主管理能力,完美契合新时代“体教融合”的育人要求。部分高校试点“体育学分置换”制度,允许学生通过飞盘赛事获奖置换选修学分,为体育评价体系改革提供新思路。这些实践不仅响应了“健康中国2030”关于创新体育教育形式的政策号召,更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鲜活案例。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极限飞盘指的是一项运动,同时又是该运动的器具,英文名称为 Ultimate Frisbee,台湾称其为飞盘争夺赛,香港称其为终极飞盘,国内一般称为极限飞盘,且相关研究也都引用极限飞盘这一名称。
2.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极限飞盘运动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逐渐关注新兴运动项目的引入。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政策导向与体育教学改革学者普遍认为,“健康中国2030”强调全民健身和体教融合,为高校体育课程多样化提供了政策支持(柴华、张宇白,2024) [2]。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于传统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对极限飞盘等新兴运动的政策适配性探讨较少(廖晓奇,2024) [3]。
(2) 飞盘运动的教育价值部分研究表明,飞盘运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具有积极影响。例如,朱华轩[4] (2024)通过实验发现,参与飞盘训练的学生心肺功能显著提升(肺活量平均增长9.2%)。此外,飞盘的“无裁判”规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陈奕霖,2021) [5]。但相关研究样本量较小,且多集中于东部地区高校,缺乏中西部高校的实证数据。杨宝倩提到极限飞盘运动具备集群性、社交性、竞争性、趣味性、健身性等特点,深受大众热爱。优秀的体能、快速的移动、敏锐的判断以及稳定的控盘技巧是极限飞盘制胜因素。进而得到极限飞盘体能训练模型:力量–速度–耐力。极限飞盘运动心肺功能是基础、快速多变是灵魂、技战术运用是手段、力量爆发是保障[6]。
(3) 推广困境目前,国内高校飞盘课程的普及率较低。调查显示,仅12%的本科院校将飞盘纳入体育选修课(《全国高校体育课程调查报告》,且面临场地不足、师资缺乏等问题(胡飞,2025) [7]。
3. “健康中国2030”视阈下极限飞盘运动在高校教学中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3.1. 学生认知了解情况不全面
Table 1. Survey on the cognitive level of students from Sichuan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N = 120)
表1.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学生认知程度调查表(N = 120)
调查维度 |
选项/指标 |
频数(人) |
百分比(%) |
认知程度 |
完全不了解 |
36 |
30.0 |
|
仅听说过名称 |
62 |
51.7 |
|
了解规则并参与过 |
22 |
18.3 |
本研究通过对四川工业科技学院120名学生的调查发现(表1),极限飞盘运动在高校的认知普及面临严峻挑战。数据显示,高达81.7%的学生对飞盘运动缺乏正确认知,其中30%完全不了解,51.7%仅停留在名称知晓层面,仅18.3%的学生了解规则并参与过。这种认知缺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55.8%的学生通过社交媒体获取信息,导致认知碎片化;其次,仅15%通过正规体育课程接触,反映教学体系缺位;再者,58.3%的学生将飞盘误判为儿童游戏或休闲活动,对其竞技属性和体育价值认知不足。这种认知偏差与48.3%学生反映的“不知道哪里能玩”、34.2%担忧“被嘲笑不专业”等参与障碍相互强化,形成了制约飞盘运动在高校发展的认知壁垒。研究建议,应从课程建设、专业指导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维度入手,系统性地改善学生对极限飞盘运动的认知偏差,为“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新兴体育项目在高校的推广提供支持。
Table 2. Survey on understanding channels among students of Sichuan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N = 120)
表2.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学生了解渠道调查表(N = 120)
调查维度 |
选项/指标 |
频数(人) |
百分比(%) |
了解渠道 |
社交媒体 |
67 |
55.8 |
朋友介绍 |
45 |
37.5 |
体育课程教学 |
18 |
15.0 |
本研究通过对四川工业科技学院120名学生的调查发现(表2),极限飞盘运动的认知渠道存在显著失衡现象。数据显示,社交媒体成为最主要的认知来源(55.8%),其次是朋友介绍(37.5%),而通过正规体育课程教学了解的比例最低(15.0%)。这种渠道分布反映出三个突出问题:首先,过度依赖社交媒体导致学生对飞盘运动的认知呈现碎片化、娱乐化倾向;其次,朋友介绍虽然占比较高,但信息传递往往不够专业和系统;最重要的是,作为学校教育主渠道的体育课程教学在飞盘运动普及中严重缺位,未能发挥应有的教育引导作用。这种渠道失衡直接影响了学生对飞盘运动的正确认知,也制约了该运动在高校的规范化发展。
Table 3. Cognitive status of students from Sichuan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N = 120)
表3.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学生认知情况(N = 120)
调查维度 |
选项/指标 |
频数(人) |
百分比(%) |
属性认知偏差 |
误判为儿童游戏 |
28 |
23.3 |
归类为休闲活动 |
42 |
35.0 |
正确识别为竞技运动 |
15 |
12.5 |
|
其它 |
35 |
29.2 |
本研究调查发现,学生对极限飞盘运动的属性认知存在明显偏差。表3数据显示,仅12.5%的学生能正确识别其竞技运动属性,而58.3%的学生存在认知误区,其中23.3%误判为儿童游戏,35.0%简单归类为休闲活动,另有29.2%选择其他模糊认知。这种认知偏差反映出三个关键问题:首先,学生对飞盘运动的竞技性和规则体系缺乏基本了解;其次,其作为正式体育项目的专业形象尚未建立;最重要的是,当前校园环境中缺乏权威的认知引导渠道。这种认知偏差严重制约了飞盘运动在高校的规范化发展,亟需通过课程建设和专业指导加以改善。
Table 4. Participation barriers for students at Sichuan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N = 120)
表4.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学生参与障碍(N = 120)
调查维度 |
选项/指标 |
频数(人) |
百分比(%) |
参与障碍 |
场地信息不明确 |
58 |
48.3 |
担心形象负面 |
41 |
34.2 |
其它 |
21 |
17.5 |
通过对四川工业科技学院120名学生的调查发现,极限飞盘运动在高校推广面临显著参与障碍。表4数据显示,48.3%的学生因“场地信息不明确”而却步,34.2%担心“形象负面”影响参与意愿,另有17.5%存在其他障碍因素。这些数据反映出三个关键问题:首先,近半数学生因场地信息缺失而无法参与,凸显学校在运动场地管理上的不足;其次,超过1/3学生存在形象顾虑,表明飞盘运动的专业形象尚未建立;此外,近两成学生面临其他未明确的参与障碍。这些障碍共同制约了飞盘运动在高校的普及与发展,亟需通过完善场地管理、加强专业宣传等措施加以解决。
3.2. 学校教学发展情况教缓慢
通过访谈法收集到,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极限飞盘运动多作为选修课或社团活动开展,课程学时有限(通常16-32学时),尚未纳入必修体系。尽管这项运动蕴含着独特的“飞盘精神”文化内核——强调诚信自律、团队协作和相互尊重,但当前教学目标仍侧重基础技能训练,与“健康中国2030”要求的健康行为养成、心理健康促进及慢性病预防等核心指标衔接薄弱。师资层面存在结构性短板:专职教师占比不足15%,多由其他项目教师或辅导员兼职授课,这些教师不仅普遍缺乏飞盘专项资质认证及运动健康指导能力(如运动处方设计、健康风险评估),更难以将飞盘文化中“自我裁判”“性别平等”等特色育人元素融入教学,导致难以满足“体医融合”政策要求。教学评价仍以技术达标和出勤率为主,忽视了飞盘运动特有的团队协作、应激管理、终身运动习惯等健康素养维度,使得这项运动的“尊重、理解、包容”文化价值未能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功能。亟需在课程重构中注入飞盘文化基因,使其成为践行健康中国战略的特色载体。
3.3. 课外飞盘锻炼参与情况较低
Table 5. Barriers to extracurricular participation among students at Sichuan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N = 120)
表5.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学生课外参与障碍(N = 120)
参与频率 |
人数(人) |
占比(%) |
每周 ≥ 3次 |
18 |
15.0 |
每周1~2次 |
42 |
35.0 |
偶尔参与 |
30 |
25.0 |
从未参与 |
30 |
25.0 |
调查显示(表5),仅15%的学生达到健康中国2030建议的周锻炼 ≥ 3次标准(18人),而低频参与群体(≤2次/周)占比高达75% (90人),其中25%从未参与(30人)。数据凸显课外飞盘锻炼存在严重参与不足,与“青少年每周中等强度运动 ≥ 3次”的战略目标差距显著。亟须针对25%零参与群体实施精准干预,并通过激励机制扩大稳定参与者比例,以缩小政策目标与现实落差。
4. “健康中国2030”视阈下极限飞盘运动在高校教学中的发展措施
4.1. 极限飞盘运动应建立完善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建立健全完善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上使用理论与技战术相结合,循序渐进,科学合理,检验和训练相辅相成,通过考核反应训练效果,由考核促进训练,使知识理论更加体系化,可先参与选修课,不断修正完善。
4.2. 极限飞盘运动应扩大宣传途径,成立社团,选修课、校级飞盘运动队
通过组建队伍,使运动人群群体缩小,把体验娱乐组学生和职业专业发展学生做一个筛选,同时做一个运动员选材,将团队能力竞技水平不断提高,率先培养一批优秀的教练员和裁判员。
4.3. 极限飞盘运动应将其竞技飞盘文化与当地文化进行融合
小众运动项目的发展需要在文化和项目上与当地体育文化结合,完善发展体系,赋予一定的文化能力,使运动项目沉淀下来更加规范有序,将项目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同时加强体育资源共享,使竞技飞盘蕴含历史底蕴。赋予文化后,加大竞技飞盘理论指导,使运动项目表现形式上更加饱满。
4.4. 极限飞盘运动应增加赛事申请校级比赛和院级比赛
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不同飞盘玩法,对能力运动员开设竞技飞以达到用高超技战术,吸引群众感受飞盘运动魅力,同时给体验的学生设置娱乐级飞盘,通过胜负欲激发运动员对技能战术的追求。
4.5. 极限飞盘运动强化极限飞盘精神,促进心理发展
传承强化极限飞盘精神至各个运动项目中,同时将竞技体育参与到不同学科之间,促进极限飞盘对在校大学生心理情绪干预,使体育锻炼真正地响应身心健康,通过运动项目改善学生相应的身心疾病,达到真正的快乐体育。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健康中国2030”视阈下,极限飞盘运动在高校教学中开展的探究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及价值。有针对性的发展学校竞技飞盘知识体系,培养学生主动参加到飞盘活动中来,应利用各种形式提升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增强其身心健康素质重要性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