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吸波材料作为防电磁干扰和电磁污染的有效屏障,广泛应用在军事隐身、航空航天、个体防护等领域[1]。铁镍磁性金属是传统的吸波材料,具备良好的磁性、低毒性、高相容性和强自旋极化性,但是,铁镍磁性金属的缺点同样显著,比如其密度大、高温稳定性差[2] [3]。这些缺点使其在吸波领域的应用受到了很大限制。
为了克服传统吸波材料的缺点,科研人员发展了许多新型吸波材料,碳化硅材料具有吸波性能可调、密度小、耐高温、强度大等优点,有望实现轻质、薄层等优良特性,因而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门[3] [4]。碳化硅的主要吸波机理为介电损耗,即通过介电材料在交变电磁场下的反复电子极化、离子极化等,将电磁波能量转化为热能损耗[5] [6]。但是因其与空气的阻抗匹配程度较低,高纯碳化硅在微波频段的吸波性能表现并不突出,难以发挥其吸波作用[7] [8]。为了提高碳化硅材料的吸波性能,本研究将碳化硅材料与铁镍磁性金属相结合,使其同时具备磁损耗机制和电损耗机制,从而提升其吸波性能。
2. 实验设计
2.1. 材料制备
2.1.1. 制备陶瓷结合剂
根据陶瓷结合剂成分比例,共配制30 g备用,称重后干磨混料、过筛(见表1)。
上述十二份样品每份总质量均为30 g,按照表1称量好各组分后,反复搅拌混合物,直至几乎无颗粒状物质残留,然后将混合物均匀涂覆在玻璃皿上并压实固化。待样品完全固化后,用切割机、磨床和砂纸加工样品至符合吸波性能测试时要求的样品标准尺寸:大块22.86 mm × 10.16 mm × 2 mm (8.2~12.4 GHz的波导测试),小块15.799 mm × 7.899 mm × 2 mm (12.4~18 GHz的波导测试)。
Table 1. Composition proportion table of ceramic binder
表1. 陶瓷结合剂成分比例表
成分 |
SiO2 |
Al2O3 |
H3BO4 |
Na2CO3 |
K2CO3 |
Li2CO3 |
H2O |
质量分数 |
52.9 |
11.3 |
6.1 |
14.6 |
10.2 |
4.8 |
2 |
2.1.2. 制备陶瓷复合材料
配置分别含有5%、10%、15% Ni的SiC,每份30 g备用。将SiC-Ni与陶瓷结合剂按质量比4:1进行称量,每组总重30 g,即24 g SiC-Ni与6 g陶瓷结合剂。将配好的样品进行混料湿磨,干燥后再加入5~8 wt%浓度为5 wt%的PVA造粒,干压成型后放入管式炉内进行烧成。
总共做五组对照实验,分别为5% Ni、1000℃;10% Ni、1000℃,15% Ni、1000℃;10% Ni、1200℃;10% Ni、1350℃。
2.2. 性能测试和结构表征
吸波性能利用中电科3656D矢量网络分析仪(VNA),采用波导传输法测试陶瓷复合材料的电磁参数[9]-[11]。材料结构表征则采用Rigaku的X射线衍射分析仪确定复合材料的物相组成;使用Phenom Pure扫描电镜(SEM)观察复合材料的表面形貌,借助Zeiss扫描电镜(SEM)做X射线能谱分析(EDS)确定表面形貌的具体信息[12] [13]。样品烧成时管式炉内的气体条件为真空环境,升温速率10℃/min,保温1 h。烧成后将样品打磨至所需尺寸(22.86 mm × 10.16 mm × 2 mm)。
3. 结果与讨论
3.1. 表面形貌
从五组碳化硅陶瓷复合材料样品表面形貌测试结果可以清晰地看到Ni颗粒较均匀地分布在样品表面,因而样品的掺镍效果良好(见图1)。
注:(a) 5%~1000℃样品的表面形貌;(b) 10%~1000℃样品的表面形貌;(c) 15%~1000℃样品的表面形貌;(d) 10%~1200℃样品的表面形貌;(e) 10%~1350℃样品的表面形貌。
Figure 1. Surface morphology of ceramic composites
图1. 陶瓷复合材料表面形貌
3.2. 成分测试
经过研磨、烧结、打磨加工后的样品存在Ni的损耗,且原本所含镍百分数越多的样品,损耗越多。其原因归结为两点:球磨时间不够,导致Ni并未完全分散开,烧结后打磨时Ni部分聚集在表面,因此打磨过程中会损失部分Ni;烧结过程中氧气混入与Ni反应使得Ni聚集于偏表面位置。虽然镍含量有损失,但是含镍量仍然呈现递增趋势,因此有比较吸波性能的意义。EDS能谱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Table 2. The percentage of nickel content in samples with different temperatures/compositions
表2. 不同温度/成分样品的镍含量百分比
成分 温度 |
5% |
10% |
15% |
1000℃ |
3.94 |
5.03 |
8.48 |
1200℃ |
|
3.88 |
|
1350℃ |
|
4.07 |
|
3.3. 物相分析
根据X射线衍射图谱可知,样品主要含SiC相,部分Ni2Si相,以及少量的SiO2相,因此基本得到了期望的物相组成(见图2)。
(a)
(b)
Figure 2. X-ray diffraction patterns of samples at 1000˚C (a) and 1200˚C (b)
图2. (a) 1000℃样品的X射线衍射图谱;(b) 1200℃样品的X射线衍射图谱
3.4. 电磁参数测试
吸波材料性能优劣的一个重要参数是反射率RL (Reflection Loss),数值为负[14] [15]。材料的反射率越小,表明材料对电磁波吸收能力越强。对于本实验,通过使用矢量网络分析仪测试材料的电磁参数,用波导传输法测得S11和S21参数[16] [17],两个参数与反射率,透射率的关系如下:
因此可以看出,测出的S11的值越小,说明材料对反射波的吸收性能越好;测出的S21的值越小,说明材料对透射波的吸收性能越好。
电磁参数测试结果如图3所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到:对于反射波的吸收,含镍浓度越高的样品吸收效果越好,1350℃的样品的吸收效果最优,1200℃的样品的吸收效果最差;对于透射波的吸收,含镍浓度越高的样品吸收效果越好,1200℃的样品的吸收效果最优,1000℃的样品的吸收效果最差。
注:(a) 不同含镍量样品的S11参数值;(b) 不同烧成温度样品的S11参数值;(c) 不同含镍量样品的S21参数值;(d) 不同烧成温度样品的S21参数值。
Figure 3. Microwave absorption properties of samples with different nickel contents/temperatures
图3. 不同镍含量/温度样品的吸波性能
4. 结论
本研究在不同温度下烧结不同镍含量的碳化硅样品,并用网络分析仪对样品的吸波性能进行测试,得到结论如下:
(1) 含镍量越高的样品对于透射波和反射波的吸收性能越好;
(2) 1200℃的烧成温度为转折温度,在此温度下烧结的样品具有最优的对透射波的吸收性能,1000℃具有最差的对反射波的吸收性能。
本研究对于掺镍碳化硅复合材料的制备有重要指导意义,进一步的研究可通过划分更细的温度梯度和镍含量梯度,有望找到最合适的烧结温度和掺镍量,为新型吸波材料的制备提供思路。
基金项目
清华大学实践教学教改研究项目(DX07-02)。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