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视角下“一站式”学生社区大学生党员志愿者的培育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Path of College Student Party Member Volunteers in “One-Stop” Student Commun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Work
摘要: “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创新模式,为大学生党员志愿者培育提供了新的场域和机遇。本研究基于社会工作的专业视角,聚焦“一站式”学生社区场景中大学生党员志愿者的培育,通过案例研究和理论建构,系统探讨了当前培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培育路径。研究发现,当前“一站式”学生社区大学生党员志愿者培育存在专业能力不足、联动机制缺失、激励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而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及理论为破解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路径。应通过充分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方法着力构建学生社区相关工作机制,结合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理念及相关服务原则,为大学生党员志愿者的价值取向提供指导,运用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模式及各类专业工作方法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参考,以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职业性等为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和评估机制提供新的视角等等。研究认为,通过构建“专业引领–协同联动–能力建构–支持保障”的培育体系,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党员志愿者的服务效能和社会影响力,为完善高校“三全育人”格局和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同时,要重点培育大学生党员志愿者,激发其内生动力,使其从“要我服务”向“我要服务”方向转变,进而更好地促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one-stop” student communities, as an important innovative model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vides a new field and opportunity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 volunteer Party members. Based on the professional perspective of social work,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 volunteer Party members in the “one-stop” student community context. Through case studies and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it systematically explor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cultivation work and proposes targeted cultivation paths.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professional ability, lack of linkage mechanisms, and incomplete incentive syste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 volunteer Party members in “one-stop” student communities. However, the professional methods and theories of social work provide effective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It is necessary to fully utilize the professional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social work to build relevant working mechanisms for student communities,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 volunteer Party member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helping others to help themselves and related service principles, an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volunteer service activities by applying the general model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and various professional working methods. The professional nature and occupational nature of social work can also provide new perspectives for the incentive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s of volunteer services. 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by constructing a cultivation system of “professional guidance—collaborative linkage—capacity building—support and guarantee”, the service efficiency and social influence of college student volunteer Party members can be effectively enhanced, providing theoretical references and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improving the “all-round education” patter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romoting the innov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At the same time, it is necessary to focus on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 volunteer Party members, stimulate their internal motivation, and transform them from “I am asked to serve” to “I want to serve”, thereby better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ne-stop” student communities.
文章引用:赵旭, 何林娜, 谢本林. 社会工作视角下“一站式”学生社区大学生党员志愿者的培育路径研究 [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10): 204-217.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10886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023年3月,教育部强调要将学生社区建设成为“学生党建前沿阵地、‘三全育人’实践园地、智慧服务创新基地、平安校园样板高地”[1]。这一政策导向凸显了“一站式”学生社区在高校育人体系中的战略地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治理创新的结合点,“一站式”学生社区通过整合教育资源、下沉管理力量、创新服务模式,为大学生党员志愿者的培育提供了全新场域。截至2025年,全国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已从试点阶段进入全面推广阶段,但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如党建引领实效不足、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不高、多元主体协同机制欠缺等挑战。与此同时,大学生党员志愿者作为高校志愿服务的核心力量,其培育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校育人成效和社会治理水平。根据《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高校志愿者队伍以其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思想素质,逐渐成为各类志愿服务领域的中坚力量,但在专业性、持续性和创新性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2]。社会工作作为以“助人自助”为核心理念的专业学科,其价值理念、理论框架和方法技术为优化大学生党员志愿者培育体系提供了专业支撑。如何将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与“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场域特点相结合,构建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党员志愿者培育路径,成为当前高校党建和志愿服务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首先,通过将社会工作理论与“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有望在多个层面丰富和拓展相关理论体系。包括构建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党建 + 社工 + 志愿”协同育人理论框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以及深化对“一站式”学生社区治理规律的系统认识;并从增能赋权、协同治理等多个维度出发,构建一个立体化的培育理论体系。通过多维度的理论构建,不仅能够更好地激发大学生党员志愿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和能力,为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本研究所展现出的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本研究为“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志愿者培育方案,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在党建引领下的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还为社区志愿服务的规范化、系统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通过优化大学生党员志愿者的能力结构和服务效能,本研究能够更好地激发他们在“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其在思想引领、实践服务等方面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三是本研究积极探索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介入高校志愿服务的有效路径,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宝贵的基层实践经验,填补了相关领域的实践空白。最后,本研究致力于促进高校与社会资源的有机整合,通过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志愿服务生态系统,有效推动了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完善与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了积极力量。

1.2. 概念界定

1.2.1. “一站式”学生社区

“一站式”学生社区是指高校将管理、服务与育人功能集于一体,在学生社区探索形成的“一站式集成、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综合管理模式。它突破了传统宿舍区的单一生活功能,整合了党建思政、学业指导、心理咨询、就业服务等多元资源,成为集思想引领、成长成才、生活服务、文化建设于一体的复合型育人场域[3]。教育部提出要将学生社区建设成为“学生党建前沿阵地、‘三全育人’实践园地、智慧服务创新基地、平安校园样板高地”,凸显了其在高校育人体系中的战略地位。

1.2.2. 大学生党员志愿者

大学生党员志愿者是指具有中国共产党党员身份的在校大学生,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无偿服务的群体。他们兼具大学生、党员、志愿者三重身份,既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又承担着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政治责任,在志愿服务中应体现出更高的政治觉悟、服务意识和责任担当[4]。与普通志愿者相比,大学生党员志愿者更强调政治引领、思想示范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1.2.3. 社会工作视角

社会工作视角是指运用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理论框架和方法技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其核心包括:“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强调激发服务对象的内在潜能;“人在情境中”的系统观点,注重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专业方法的应用。从而能够聚焦“激发志愿者内生动力”,平衡“组织要求”与“个体需求”[5]。在本研究中,社会工作视角特指将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理论融入大学生党员志愿者培育过程,提升了培育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1.3. 研究方法

1.3.1. 案例研究法

选取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案例(如对南京审计大学“社区党委–楼栋党支部–楼层党小组–党员宿舍”四级架构、苏州大学“党员成长工坊”项目等进行为期3个月的追踪,记录服务频次、需求匹配率、志愿者留存率等指标,验证培育路径的有效性),并深入剖析这些高校在大学生党员志愿者培育方面的具体实践做法。通过详细研究其在组织架构、活动策划、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全面总结这些高校在党员志愿者培育过程中所积累的成功经验和取得的显著成效。同时,客观指出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以便为其他高校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党员志愿者培育工作的优化和发展。

1.3.2. 问卷调查法

设计一份专门针对“一站式”学生社区内的大学生党员志愿者的调查问卷,旨在全面收集他们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的现状情况、所需提升的能力需求、参与志愿服务的内在动机等多维度数据。采用“志愿者动机量表”“服务效能量表”,通过SPSS 26.0进行描述性统计、因子分析(提取“组织驱动”“价值认同”“能力提升”3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解释率68.9%),量化“组织要求”与“志愿精神”的张力程度。通过这些详实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能够为深入剖析当前大学生党员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提供有力的实证依据,同时也为后续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志愿服务路径设计和优化策略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确保问题分析和路径设计的精准性和可行性。

1.3.3. 半结构式访谈法

半结构式访谈法是一种特殊的访谈形式,它在开始之前有一定的访谈大纲和问题框架,但在实际访谈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被访谈者的回答,灵活调整问题。在收集“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及大学生党员志愿者培育现状的相关资料过程中,笔者依据“党建工作者–社工–志愿者”三方视角设计访谈提纲,聚焦“组织考核的具体影响”“社工方法的应用障碍”等核心问题,采用Nvivo 12.0进行编码分析(主轴编码提取“行政化压力”“专业适配性”“动机转化”3个核心范畴),对高校党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学生党员志愿者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深入了解培育过程中的实际挑战和专业需求,获取质性研究资料。

2. 理论基础与话语互动分析

2.1. 核心理论支撑

2.1.1. 协同理论

协同理论由赫尔曼·哈肯提出,认为系统中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又相互合作的关系,通过协同作用可以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和功能。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场景中,大学生党员志愿者的培育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涉及多个主体的复杂系统运作过程。这些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学校党委、专业的社工机构、团委组织、各个学院以及学生党支部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主体交织的培育网络。在这个网络中,各主体之间的协同互动程度直接决定了大学生党员志愿者培育工作的实际效果。通过引入协同理论,我们能够更加科学地构建起各主体间的良性互动机制,促使这些主体在目标一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形成强大的培育合力,从而有效提升整个培育系统的整体效能,为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大学生党员志愿者奠定坚实的基础。

2.1.2. 增能理论

增能理论,又称为赋权理论,最初由学者所罗门提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个体的无力感并非天生固有,而是源于外部环境的压迫以及资源的匮乏[6]。具体而言,当个体所处的环境对其施加过多限制,或者个体无法获取必要的资源时,便会产生一种无力感,进而影响其行为和心态。通过增能理论的指导,大学生党员志愿者可以实现从“被动服务”到“主动创造”的显著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服务态度上,更体现在服务方式和效果上。志愿者不再仅仅是任务的执行者,而是能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付诸实践的创新者。增能理论尤其适用于解决当前志愿者队伍中普遍存在的能力不足、主动性不强等问题,为提升志愿服务的整体水平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2.2. 社会工作与党建话语的碰撞与调适

社会工作与党建话语的碰撞时所产生的独特“化学反应”、面临的挑战及调适路径。可从目标导向、方法路径、主体定位三维度呈现,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Table 1. Collision points and adjustment paths between social work and party-building discourse

1. 社会工作与党建话语的碰撞点与调适路径

维度

党建话语体系

社会工作话语体系

碰撞点

调试路径

目标导向

政治引领、组织凝聚力提升

个体赋权、需求精准匹配

组织目标优先与

个体需求优先

建立“党建引领 + 个体成长”双目标

方法路径

统一部署、量化考核

专业评估、个性化介入

行政化指令与

专业化自主

考核指标融入“服务质量”“需求匹配度

主体定位

志愿者为“组织执行者”

志愿者为“服务共创者”

被动服务与

主动参与

设立“志愿者自治小组”参与方案设计

在访谈过程中,社工A (某高校社工)提到一个具体实例,他说:“最初的时候,党建部门明确提出了‘每月开展2次红色宣讲’的工作要求,这是上级部门下达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在实际工作推进中,我们发现社区里的学生群体对红色宣讲的兴趣并不高,相比之下,他们更迫切需要的是‘学业帮扶’,尤其是在课业辅导和学习方法指导方面的需求更为突出。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尝试将‘红色宣讲’与‘学业辅导’进行创新性融合设计,通过把红色文化融入学业帮扶的过程,既完成了党建部门布置的宣讲任务,又切实回应了社区学生的实际需求。这样一来,不仅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样,还显著增强了活动的吸引力。志愿者们也因为这种形式更贴近学生需求,参与热情有了明显的提升。”这一案例生动地印证了“调适路径”的可行性,表明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通过灵活调整方式方法,可以在满足上级要求的同时更好地贴合基层实际需求,从而实现双赢的效果。

3. “一站式”学生社区大学生党员志愿者培育存在的问题

3.1. 当前培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3.1.1. 专业性不足,服务效能有待提升

尽管“一站式”社区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开展频繁,但专业性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一方面,党员志愿者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在服务需求评估、方案设计、过程执行等方面能力欠缺,导致服务内容与社区实际需求匹配度不高。如部分志愿服务活动“形式简单、缺乏延续性和规划性”,服务内容“偏向不需要专业技能的普适性服务”,难以满足复杂的社区需求。另一方面,志愿者在面对社区居民的个性化需求时,缺乏专业的沟通技巧和问题解决能力,服务效果有限。调研显示,超过半数的党员志愿者认为自己“缺乏必要的专业服务技能”。具体而言,当前各大高校虽然都开展了各类志愿者培训,但内容主要以“党建理论”(78.6%)、“安全知识”(65.2%)为主,涉及“需求评估”“沟通技巧”的专业内容仅占21.4%;且培训形式以“讲座”(89.3%)为主,缺乏“情景模拟”“实践演练”。例如,志愿者B (大三党员)反馈:“培训只讲‘要服务群众’,但没教‘怎么了解群众需求’,第一次去帮助老人教他们如何使用智能手机,不知道怎么沟通,反而让老人不耐烦”。

3.1.2. 联动机制缺失,多元协同不足

“一站式”学生社区强调多元主体协同育人,但在党员志愿者培育过程中,各主体间的联动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当前全国范围内已有六所高校均建立“社区党委–楼栋党支部”二级架构,其中南京审计大学进一步细化为“社区党委–楼栋党支部–楼层党小组–党员宿舍”四级网格,实现“党员下沉全覆盖”[7]。但调研显示,仅38.7%的社区建立“党建–社工–志愿者”协同会议机制,导致“各主体各自为战”——思政工作者C (某农林类高校)坦言:“学工部门管考核,团委管活动,社工管培训,信息不互通,有时候志愿者刚参加完培训,又被安排重复的服务任务。”学校党委、学工部门、团委、社工机构、社区组织等主体之间缺乏明确的职责分工和沟通协调机制,存在“各自为战”的现象。如“学校各部门的管理、教育和服务力量下沉社区很难一步到位,存在迫于要求、流于形式的现象”,各场域育人队伍“沟通匮乏、活动设计不协调或各自推诿”。这种状况导致资源分散、重复建设,难以形成培育合力,也限制了党员志愿者接触多元资源和锻炼综合能力的机会。

3.1.3. 激励机制不完善,内生动力不足

当前党员志愿者的激励机制仍以外部激励为主,如学分奖励、评优表彰等,而忽视了志愿者的内在需求和成长发展需要。部分大学生党员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主要在于学生党支部党员培养考核指标体系中的客观要求”,尚未将志愿服务内化成自觉行动。此外,当前志愿服务存在“任务化”倾向,难以激发志愿者内生动力。根据问卷调查显示,82.1%的社区每月开展至少三次志愿服务,但仅32.1%的活动有“持续6个月以上的规划”;67.3%的志愿者表示“参与服务是为了党员考核”,仅19.8%“会主动调研社区需求”。典型案例:某高校“党员示范岗”要求“每周值班2次”,但志愿者“仅坐班不服务”,服务对象满意度仅28.5%。激励机制的单一化导致志愿者参与热情难以持续,尤其在服务遇到困难或缺乏即时反馈时,容易出现倦怠情绪。此外,缺乏对志愿者个人发展的长远规划和支持,如职业发展指导、能力提升通道等,难以激发其持续参与的内生动力。

3.1.4. 社工介入待深化,系统工作难开展

当前,仅有大约三分之一的高校将社工服务引入校园之中,而这些高校与社工服务的合作模式大多属于“项目式合作”。例如,开展一些短期的、类似于“成长工坊”之类的项目活动。这种合作模式存在较大的局限性,缺乏一种常态化的支撑机制来保障社工服务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具体来说,由于项目周期较短且目标较为单一,往往难以深入满足学生的需求,也无法为社工服务提供长期发展的平台。苏州大学虽然在这一方面有所创新,设立了“社区社工岗”,试图通过驻点形式加强社工服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依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社工D指出:“目前人手不足,平均下来1名社工需要对接5栋楼的志愿者,这样紧张的人力资源状况使得我们只能采取‘应急式辅导’,而无法按照计划开展系统性的个案工作或者小组工作。”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短缺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高校“一站式社区”党员志愿者培育以及社工服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之一。

3.2. 核心问题:“组织要求”与“志愿精神”的张力

3.2.1. 张力表现:基于实证数据的三维解构

(1) 动机维度:通过因子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组织驱动”这一因素的载荷量为0.82,而“价值认同”的载荷量则是0.79,两者之间呈现出一种负相关的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42,并且在统计学意义上达到了显著水平(p < 0.01)。这也就意味着,当来自组织方面的考核压力越大时,志愿者内心深处对于志愿服务的价值认同感就会相应地变得越低。举个例子来说,在那些每月服务时长达到或者超过8小时的志愿者群体当中,有高达61.2%的人认为参与志愿服务其实是一种负担;然而,在没有明确服务时长要求的志愿者群体里,持有这种“志愿服务是负担”观点的人数比例则仅仅只有23.5%,二者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2) 行为维度:“任务化服务”的特征表现得较为显著。具体而言,在志愿者群体中,有48.7%的人仅仅满足于完成最低的服务时长要求,还有39.2%的人表示自己不会主动去对服务内容进行优化改进。南京审计大学所开展的一项追踪调查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数据显示,在那些以考核为导向的志愿者当中,他们在提供服务过程中的主动沟通次数平均仅为1.2次每小时,这个数值要远远低于那些以价值为导向的志愿者,后者的主动沟通次数平均可以达到3.8次每小时,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差距。

(3) 效果维度:志愿服务与需求之间的匹配度处于较低水平。统计数据表明,只有41.5%的服务对象觉得志愿者所提供的服务真正解决了他们的实际问题,同时却有28.3%的服务对象希望能够更换志愿者。在一些典型的访谈案例中,有一位社区居民E (学生)这样说道:“志愿者们来到我们这里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但实际上我们更需要的是考研资料分享方面的帮助。他们只是按照上级的要求来发放传单,并没有询问过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内容。”这种情况反映出当前志愿服务在满足服务对象实际需求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不足之处。

3.2.2. 张力成因:制度与文化的双重困境

在制度层面,考核体系存在着“过于重视量化”的倾向。具体而言,高达72.3%的高校在对志愿服务进行考核时,把“服务时长”以及“活动次数”当作核心指标来衡量。然而,仅有18.5%的高校将“服务质量”和“需求匹配度”纳入到考核体系之中。思政工作者F对此作出解释:“量化指标操作起来相对简便,而质量评估则要复杂得多,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做细致入微的调研工作。”这种过度重视数量而轻视质量的导向,对志愿动机带来了直接影响,使得同学们更多地只是关注如何凑够数量,而非真正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

从文化层面来看,志愿精神方面存在“认知偏差”的现象。有38.7%的志愿者持有这样的观点:他们认为党员参与志愿活动是一种“义务”,而不是出于个人意愿的一种“选择”,并且简单地把“组织要求”等同于“志愿责任”,从而忽略了志愿精神中“自愿、无偿、利他”这些最为核心和本质的内涵。在访谈过程中,志愿者G (大二党员)表示:“在入党那个时候就知道自己需要去做志愿活动,但是当时并没有深入思考为什么要去做志愿活动,想着反正只要完成规定的时长就可以了。”

在专业层面,则出现了社工支撑“缺位”的情况。由于缺乏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介入,这就导致了“组织要求”很难有效地转化为“志愿动力”。相关调研数据表明,在那些有社工介入的社区里,“组织要求”转化为“志愿精神”的转化率能够达到51.2%,而在没有社工介入的社区,这一转化率仅仅只有22.8%。这充分说明了社工的专业支撑在推动志愿活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如果没有社工的介入,仅靠简单的组织要求,很难激发起志愿者真正的内在动力,从而影响整个志愿活动的效果和意义。

4.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培育路径重构

4.1. 专业引领:以社工方法激活内生动力

4.1.1. 个案工作:个性化培育助力能力提升

针对大学生党员志愿者的个体差异和特殊需求,运用个案工作方法开展个性化培育。社会工作者通过一对一的面谈、需求评估和目标设定,为志愿者制定个性化能力提升计划。此外,针对“任务型”的志愿者(占比67.3%),也可开展个案辅导,通过运用“生态图”梳理志愿者的“组织压力(如考核要求)”“个人优势(如擅长写作)”“社区需求(如公众号运营)”,建立“压力–优势–需求”匹配模型。例如,对于服务中存在沟通障碍的志愿者,设计专门的沟通技巧训练方案;而对于缺乏自信的志愿者,通过优势视角理论,帮助其发现自身优点,增强服务信心。具体步骤包括:

一是建立专业关系:社工与志愿者建立信任、尊重、接纳的专业关系,创造安全的沟通环境。

二是需求评估:运用SWOT分析、生态图等工具,全面评估志愿者的能力现状、优势资源和面临的挑战。

三是目标设定:与志愿者共同制定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的个人成长目标,如提升活动策划能力、增强团队领导力等。四是介入实施: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情绪疏导等方法,帮助志愿者提升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五是评估与跟进:定期评估介入效果,根据进展调整方案,并提供持续的跟进支持。

4.1.2. 小组工作:同伴互助强化志愿精神

利用小组工作方法,将具有相似需求或目标的党员志愿者组成小组,通过互动合作实现共同成长。小组工作的重点及主要类型包括:

朋辈互助小组:包括以特定主题为核心(例如“一站式”学生社区服务技巧的提升、党建知识的深入学习等),精心组建而成的互助小组。该小组通过多种互动形式,如成员间的经验分享、针对主题的小组讨论、以及共同完成合作任务等,旨在有效促进志愿者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彼此支持。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活动,不仅能够增进志愿者们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还能加强他们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形成良好的互助氛围,从而共同推动志愿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不断提升。

成长小组:专门针对志愿者群体在服务过程中普遍遇到的共性问题(例如服务动力不足、职业规划迷茫等),设计一系列富有针对性的小组活动。例如,动机激发小组:以“志愿故事分享”“价值观澄清”为核心,邀请有积极“价值导向”的志愿者分享经验,就像志愿者H (大四党员)讲述“帮低保家庭孩子辅导功课,看到孩子进步时的成就感”,带动“任务型”志愿者反思。这些活动可以巧妙地结合了游戏互动、角色扮演模拟以及案例分析等多种创新方法,旨在通过多元化的互动形式,帮助志愿者深入探索自我内心,逐步明确个人发展方向,并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此外,小组工作的实施应遵循社会工作的专业原则,如接纳、尊重、保密等,营造开放、包容的小组氛围,激发志愿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1.3. 社区工作:场域营造促进服务优化

运用社区工作方法,优化“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志愿服务生态环境,整合多方资源支持党员志愿者的培育,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社区需求评估: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焦点小组等方法,全面了解“一站式”学生社区的社区居民需求和志愿者的服务能力,为培育工作提供依据;同时,要做到需求共研:组织“党建工作者–社工–志愿者–社区居民”四方座谈会,每季度开展1次“社区需求普查”,形成《需求清单》,例如苏州大学2024年普查后,将“学业帮扶”“心理疏导”列为核心服务,替代“形式化的红色宣讲”。

二是资源链接与整合:链接学校各部门、社工机构、社区组织等资源,建立“志愿服务资源库”,为志愿者提供培训、场地、资金等支持;也可链接其他高校专业教师(如心理学教师提供督导)、社区企业(如打印店捐赠学习资料),为志愿者提供支撑——南京审计大学资源库建成后,志愿者“服务资源获取难度”评分从3.7 (5分制)降至1.9,可见此举成效显著。

三是社区倡导:通过组织志愿服务成果展、社区论坛等活动,宣传党员志愿者的先进事迹,提升其社会认同和影响力,营造支持志愿服务的社区氛围。可通过举办“志愿成果展”,邀请服务对象分享感受。例如受助学生I讲述“志愿者帮我制定考研计划,最终上岸”,从而进一步提升志愿者的社会认同——调研显示,参与成果展的志愿者,“志愿精神认同度”提升27.6%。

四是项目化运作:将志愿服务与社区治理项目相结合,如设计“党员先锋社区服务项目”,通过项目化运作的方式,提升志愿者的策划、执行和评估能力。

通过以上多维度构建支持性场域,能够有效整合资源、激发志愿活力,从而实现志愿服务生态优化与服务质效的提升。

4.2. 协同联动:多元主体参与的培育机制构建

4.2.1. 党建引领下的多方协同架构

需构建“党建–社工–志愿”三维机制。这一机制的核心在于将党建工作作为引领方向,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同时紧密结合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服务职能,以及志愿者的积极参与和奉献精神,形成三位一体的协同工作模式。

首先,党委牵头定方向:学校党委充分发挥其领导核心的作用,将党员志愿者的培育工作纳入到“一站式”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之中,特别是要将“志愿精神培育”纳入社区党建总体规划,考核指标从“时长量化”转向“质量导向”(如“服务对象满意度 ≥ 80%”“需求匹配度 ≥ 70%”)。在此基础上,精心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培育政策和明确的目标体系,同时积极协调校内各部门的资源,确保各项培育措施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和执行。

其次,社工配合抓专业:社工介入方面:学校专门设立专职的社会工作岗位,或者通过购买专业的社工服务,来负责对党员志愿者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针对性的个案辅导以及全面的项目督导工作,从而提升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可在校设立“一站式学生社区社工站”,配备专职社工,负责志愿者培训、个案辅导、项目督导,正如南京审计大学社工站运行1年后,志愿者留存率从45.2%提升至72.3%。

最后,志愿者自治促参与:成立“志愿者自治小组”,由5~7名骨干志愿者组成,参与服务方案设计、考核标准制定——志愿者J (大三党员)说:“我们提出‘按兴趣分组服务’(如学业组、心理组),党建部门支持后,大家参与热情明显高了。”

通过这样的三维机制,能够更好地整合资源、凝聚力量,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实现学生社区治理和服务群众的目标,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完善,提升整体工作效能,为“一站式”学生社区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与动力。

4.2.2. 校社联动中的资源共享机制

为进一步深化高校与社会各界的协同育人模式,应积极构建一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综合性培育机制,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着力打造实践基地:通过与社区居委会、各类公益组织、不同行业的企业等多方力量紧密合作,共同创建党员志愿者实践基地。这些基地将为志愿者们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场景和广阔的实践平台,确保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锤炼技能、增长才干。其次,大力开展联合项目:与专业的社工机构携手合作,精心设计一系列“党建 + 社工 + 志愿”三位一体的融合项目。例如,“社区红色管家计划”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通过这类项目的具体实施,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志愿者的服务能力,还能全面增强他们的组织协调和问题解决等综合能力。最后,构建资源互通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数字化协同。通过搭建“智慧志愿平台”,整合“需求发布、志愿者匹配、服务记录、质量评估”功能,实现“线上协同”——南京审计大学平台上线后,服务响应时间从48小时缩短至12小时,志愿者“服务便捷度”评分提升34.5%。类似这样的平台能够系统整合高校和社会两方面的培训课程、场地设施、服务需求等各类信息资源,通过高效的资源配置,确保各方资源得到最优化的利用,从而为志愿者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在这个线上平台中,志愿者们可以自由分享各自的服务经验、优质资源,互相学习、互相启发。通过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逐步形成一个充满活力、互助共进的学习共同体,进一步激发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和创新能力。

4.3. 能力建构:基于需求的分层培育体系

4.3.1. 分层分类的培育目标设计

依据志愿者的“服务年限”以及“能力水平”这两项关键指标,可将其细致地划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即基础层、进阶层和精英层。通过这种科学合理的分层方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志愿者实施具有差异化的培育策略,具体培育内容及培育方式如表2所示。

Table 2. Hierarchical cultivation to match “organization-individual” needs

2. 分层培育匹配“组织–个体”需求

层级

培育对象

核心目标

培育内容

培育方式

基础层

新入党或首次参与服务的 志愿者

理解组织要求、

建立志愿认知

党建基础理论、

志愿服务礼仪、

基本安全知识

一个月基础培训

(讲座 + 观摩)

进阶层

服务时长六个月及以上的 骨干志愿者

平衡组织要求与志愿精神,提升专业能力

需求评估、

沟通技巧、

项目策划

两个月进阶培训

(小组工作坊 + 实践)

精英层

服务时长一年及以上的 领袖志愿者

引领志愿方向、

创新服务模式

战略思维、

社会倡导、

资源整合

“领袖计划”

(导师带教 +项目孵化)

4.3.2. 贯穿全程的能力发展路径

设计涵盖志愿者成长全周期的培育路径:(1) 招募与筛选:在招募环节引入社会工作的需求评估方法,了解申请人的动机、能力和兴趣,实现志愿者与服务岗位的精准匹配。初阶培训:开展为期1~2个月的基础培训,内容包括“一站式”社区概况、志愿服务礼仪、安全知识、基础社工方法等,采用工作坊、案例教学等互动形式。实践锻炼:为志愿者安排合适的服务岗位,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同时配备专业督导(社工或资深志愿者)提供即时指导。(2) 进阶培养:通过专题讲座、小组工作坊、外出考察等形式,提升志愿者的专业能力和创新思维,鼓励其参与复杂项目的策划与执行。(3) 领袖培养:选拔优秀骨干参与“党员志愿者领袖计划”,通过系统的领导力培训、项目孵化、社会交流等,培养其战略眼光和社会影响力。

4.3.3. 基于场景的实践能力提升

领袖培训结合“一站式”学生社区的不同场景,设计针对性的实践能力提升方案:一是社区服务场景:培养志愿者的社区需求评估、同学沟通、活动组织等能力,如开展“大学生就业压力疏解小组”,学习学校社会工作方法。二是党建工作场景:提升志愿者的党建活动策划、理论宣讲、党员发展等能力,如组织“微党课进社区”活动,锻炼其政治理论素养和表达能力。三是危机应对场景:通过模拟演练、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志愿者的应急处理、危机干预等能力,如开展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模拟训练。四是创新项目场景:鼓励志愿者运用社会工作的创新方法,设计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志愿服务项目,如“红色基因传承”创新项目,提升大学生志愿者的创新思维和项目管理能力。

4.4. 支持保障:动态激励巩固培育效果

4.4.1. 制度保障:从“量化考核”到“多元评估”

建立健全党员志愿者培育的制度体系。一是建立培育规划制度:将党员志愿者培育纳入学校“一站式”社区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培育目标、内容和保障措施。二是培训认证制度:设计标准化的培训课程体系,建立培训学分制度和能力认证制度,将培训成果与党员发展、评优推先等挂钩[8]。例如,可建立“志愿能力认证体系”,完成基础培训获“初级认证”,参与进阶培训获“中级认证”,孵化项目获“高级认证”,认证结果与党员评优挂钩。三是服务记录制度:采用“时长 + 质量”双记录,“质量”由服务对象、社工、自治小组三方评分,权重分别为40%、30%、30%,以此来规范志愿服务记录的方法,建立统一的服务时长、服务质量记录标准,为志愿者的成长发展提供客观依据。四是考核评价制度: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综合考虑服务时长、服务质量、能力提升、社会影响等维度,采用自评、互评、服务对象评、督导评等多元评价方式。可在每季度开展“星级志愿者”评选,标准包括“服务质量(40%)”“需求匹配度(30%)”“团队协作(30%)”,避免“唯时长论”。

4.4.2. 激励保障:从“外部奖励”到“内生满足”

建立完善党员志愿者培育的资源保障和激励体系:一是多元化投入。建立“学校拨款 + 社会捐赠 + 项目资助”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保障培育工作的经费需求。二是场地设施支持。在“一站式”社区内设立专门的志愿者培训室、会议室和服务站,配备必要的设备和资料。三是发展性激励。除传统的学分奖励、评优表彰外,增加职业发展支持(如实习推荐、就业指导)、学习机会(如参加高端培训、学术会议)等发展性激励措施。可通过建立“志愿成长档案”,记录志愿者的服务经历、成果与反思,毕业时赠送“志愿纪念册”,增强其情感认同。四是社会认同激励。通过媒体宣传、成果展示、社区表彰等方式,提升党员志愿者的社会认同感和荣誉感,强化其内在激励。具体而言,可通过学校官网、“一站式”社区公告栏宣传优秀志愿者事迹,例如志愿者K (大四党员)因“长期帮扶低保家庭”被评为“校园公益之星”,其事迹被地方媒体报道,带动更多志愿者主动参与。

5. 培育体系的批判性反思与可行性讨论

5.1. 现实阻力:张力破解的潜在障碍

5.1.1. 行政壁垒:部门协同的制度性困境

当前,“一站式”学生社区中党员志愿者的组织设置仍沿用传统模式,难以适应社区化管理的特点。部分学生社区党支部“按照学院、专业划分,往往过于分散,资源和人员配置不足”,存在“一个党支部涵盖多个学院、同一学院学生党员分散在不同楼栋”的情况,导致“集中理论学习、交流研讨困难”,组织生活和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效率低下[9]。这种组织设置上的不合理,使得党员志愿者的管理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难以发挥组织的凝聚和引领作用。调研显示,62.5%的高校存在“学工部门、团委、组织部权责交叉”问题——思政工作者L (某理工类高校)提到:“志愿者培训归社工站管,但考核归组织部管,有时候培训内容与考核指标脱节,志愿者不知道该按哪个标准做。”行政壁垒导致“党建–社工–志愿”协同效率低下,需通过“校级统筹文件”明确各部门权责,建立“月度协同会议”制度。

5.1.2. 资源限制:不同高校的差异化困境

理工类以及农林类高校在社会工作专业方面所拥有的资源相对比较薄弱,其中仅仅只有28%的此类高校设立了社会工作专业。由于社工专业资源的匮乏,这些高校很难依靠自身的力量来支撑起常态化的社会工作服务。所以,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可以采取“校际合作”的方式,例如与那些文科院校进行资源共享,将文科院校较为丰富的社工资源引入到理工类和农林类高校中来。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购买服务”的办法,也就是从校外引进专业的社工机构,借助外部力量来弥补自身社工资源不足的问题。

地方高校则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境,在地方高校中,年均用于志愿者培育的经费不足十万元的比例高达58.3%。这一情况严重制约了地方高校志愿者相关工作的开展。针对这一问题,地方高校需要积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可以探索“社会捐赠 + 项目资助”的模式。具体而言,地方高校应当主动与本地的企业寻求合作机会,共同设立“志愿基金”,这样既能缓解资金压力,又能为志愿者培育工作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通过这种方式,地方高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推动志愿者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

5.1.3. 动机异化:激励机制的潜在性风险

如果激励手段过于偏向于“物质化”,例如采取诸如“成为星级志愿者能够获得更多学分加分”这类的措施,就很有可能引发“功利性志愿”现象的反弹。一位大二的党员志愿者M就坦率地表示:“要是取消了学分加分这项激励政策,我可能就不会投入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了。”所以,在此基础上,需要充分运用“情感激励”与“发展激励”这两种方式,来逐渐减少对物质激励的依赖程度,进而不断强化志愿者们对于志愿价值的认同感。通过情感上的共鸣、精神层面的鼓舞,以及着眼于志愿者个人长远发展的激励举措,让志愿者们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可志愿服务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仅仅为了获取物质利益才去从事志愿服务工作。

5.2. 可行性讨论:不同类型高校的适配路径

5.2.1. 综合类高校

优势方面,社会工作专业所拥有的资源极为丰富多样,其中包括了大量专业的社工人才、完善的社工培训体系以及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等。同时,其面临的需求也是多元的,涵盖了社区治理、弱势群体帮扶、心理疏导等多个领域,这种多元化的需求也促使社工专业不断拓展自身的服务范围和服务深度。

在适配路径上,要全方位地推广“党建–社工–志愿”这三维机制。其中,要把重点放在打造“精英层志愿者项目孵化”之上,积极发掘和培养具有潜力的精英志愿者,为他们提供项目策划、资源整合、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指导和支持,从而孵化出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的志愿服务项目,并且努力将其打造成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可复制性的品牌,以便能够在更多的地区和领域进行推广应用。

5.2.2. 理工类/农林类高校

这类高校的优势在于其具备鲜明的专业特色,例如在农业技术或者工程技能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这使得其能够很好地与社区中的“技术服务”需求相对接。这些专业特色就像一把精准的钥匙,可以开启社区对特定技术服务需求的大门,满足社区居民在农业技术指导、工程技能支持等方面的迫切需求。

适配路径方面,可以采取简化“社工介入”环节的方式。具体来说,就是采用“校际合作引入社工督导”加上“依托专业特色设计服务项目”的模式。比如说,云南农业大学开展的“社区农技推广”志愿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校际之间的合作,引入专业的社工督导,这样可以从外部获取更多的专业指导力量,同时结合学校自身独特的专业特色来精心设计服务项目,让服务更加贴合社区的实际需求并且富有成效。

关于推广建议,应该优先构建“基础层 + 进阶层”的培育体系。这样的体系能够循序渐进地培养人才,从基础到进阶逐步提升能力水平。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过度追求所谓的“精英层”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因为过度聚焦于精英层可能会忽视大多数人的需求,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很多基础性的工作得不到足够的支持,最终影响整体的发展效果和资源的利用效率。

5.2.3. 地方高校(如某地方师范学院)

地方高校的优势:由于与本地社区之间建立了十分紧密的联系,因此能够非常明确地了解到社区中的服务需求,这种精准的需求把握为后续开展相关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适配路径:将工作的重点聚焦于“基础层培育”这一关键环节,构建起一种能够让“社区需求”和“志愿服务”直接实现对接的有效机制。例如,可以开展像“课后辅导”这种针对社区中小学生学业帮扶的轻量级项目,还可以推出“老年手机教学”这类帮助社区老年人掌握现代通讯工具使用方法的小型志愿服务项目,从而以点带面地推动整体工作的发展。

资源建议:高校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获得专业的社工支持,这样一来,既能够有效减轻高校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的自身投入压力,又能够充分利用政府资源来保障服务的质量和持续性。

6.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基于社会工作视角,系统探讨了“一站式”学生社区大学生党员志愿者的培育路径,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一是场域价值凸显:“一站式” 学生社区作为集多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育人场域,为党员志愿者培育提供了创新空间和资源支持,但其多元主体协同、智慧化管理等特点也对培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是社工介入有效: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如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和理论(如协同理论、增能理论)能够有效弥补传统培育模式的不足,特别是小组工作方法中的教育小组、成长小组尤其适合在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中采用[10],从而提升党员志愿者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效能。此外,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理念与党建“政治引领”存在协同空间,通过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运用,能够实现从“组织要求”到“志愿精神”的转化。

三是路径需要系统:构建的“党建引领–专业支撑–能力赋权–动态激励”培育体系,需通过批判性反思规避行政壁垒、资源限制等风险,针对不同类型高校设计适配路径。同时,科学的培育路径应包括专业引领、协同联动、能力建构和支持保障等多个维度,形成 “党建引领、社工支撑、多元协同、能力导向”的培育体系。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拓展:一方面是探索“人工智能 + 志愿培育”的融合模式(如AI需求评估系统),提升培育精准性;另一方面是开展跨区域比较研究,分析不同地域高校(如东部和西部)的培育差异;此外,要长期追踪志愿者毕业后的“志愿精神延续性”,评估培育体系的长效效果。

总之,本研究通过“实证数据支撑 + 理论话语调适 + 路径实践验证”,为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党员志愿者培育提供了新视角,也为社会工作与党建话语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参考,以期推动“三全育人”格局的完善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基层实践。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召开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作推进会[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2303/t20230327_1052950.html, 2025-05-27.
[2] 高文兴. 我国志愿者总人数达2.17亿[N]. 公益时报, 2022-07-05(015).
[3] 王辉, 邱杨.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党建工作的困境反思与路径探索[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5(3): 92-95.
[4] 孙正嘉.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党建工作的价值意蕴、现实问题与机制路径[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 42(6): 27-30.
[5] 齐勇, 王一萌. 社会工作理念融入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 北京教育(德育), 2025(5): 74-78.
[6] Solomon, B. (1976) Black Empowerment: Social Work in Oppressed Communitie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45-62.
[7] 王小莉, 曹卢. 党建引领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治理的实践探索[J]. 高校辅导员, 2024(6): 56-60.
[8] 杨恩正, 王彬. 大学生党员“社工+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建设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 18(3): 204-205.
[9] 姚明新. 浅析学校社会工作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契合与促进[J]. 西部学刊, 2024(22): 115-118.
[10] 樊宁娜, 陈美霞. 社会工作视角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机制浅议[J]. 南方论刊, 2020(11): 94-9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