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背景
近年来,中央及地方陆续出台政策文件,持续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强调将党的领导融入医院治理全过程。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首次系统全面地对公立医院党建工作作出部署,标志着公立医院党建进入新阶段[1]。文件明确要求“推进智慧党建,创新党组织活动形式”,公立医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强化党委在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方面的领导作用。国家深化医改要求公立医院强化党建引领,公立医院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党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执政根基,承担着引领医院发展方向、凝聚职工力量、保障医疗服务质量的核心作用[2] [3]。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和数字化转型加速的新形势下,公立医院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提升管理效能、强化党建与业务融合等新要求。大数据技术通过数据整合、智能分析和流程优化,通过整合党员参与组织生活、民主评议等数据,实现“三会一课”出勤率、学习完成率等指标的实时监控,为公立医院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创新路径,推动党建工作向精细化、智能化、高效化转型。
2. 公立医院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2.1. 党建技术支持不足,难以提供系统化的信息支持
大部分的公立医院存在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不畅和信息孤岛问题仍然存在,未能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党建工作。现在大模型、大数据竞相开放的大环境下,干部和党员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力不足,缺乏相关的信息化培训。在党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许多基层党组织面临技术支持不足的问题,例如,在党员信息管理、组织关系转接、党建活动记录等环节,由于缺乏稳定的技术支撑,数据采集不及时、信息更新滞后、系统兼容性差等问题频发,难以形成统一、动态、可追溯的信息管理体系。
2.2. 部分党务工作者缺乏创新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存在“亮点不足、创新不够”现象
部分党务工作者存在“小进则满、小富则安”的心态,缺乏进取精神,不愿主动探索新的工作方法,习惯于沿用传统模式开展党建工作。一些党务工作流于表面,如为应付检查而准备资料,未能将党建学习要求真正融入日常管理,缺乏长效机制。在贯彻上级政策时,缺乏深入理解和创造性转化,往往采取“照抄照搬”的方式,不能结合本支部实际举一反三、灵活应用[4] [5]。部分管理者虽开展现场巡查,但存在“走马观花”现象,未能发现并解决深层次问题,影响了问题整改的实效性。
2.3. 党务干部晋升难、任务重、压力大等问题影响工作积极性
公立医院党务干部作为党建工作的核心力量,其职业发展与工作状态直接影响医院党建质量。当前,公立医院普遍存在职业晋升路径单一固化、工作任务繁重与激励不足、岗位归属感与专业化建设滞后等问题。部分医院存在“入口大、出口小”现象,党务干部转岗至其他行政部门较困难、且职称晋升多需与业务科室竞争,专业匹配度低。党务工作兼具政治性与事务性,内容重复且周期长。同时,激励机制存在“重精神轻物质”倾向,以表扬、承诺为主,缺乏职务晋升、待遇提升等实质性激励,导致工作活力不足。部分医院对党建工作重视不足,将其等同于一般行政事务,未建立差异化考核机制,此外,党务干部专业化培训方法创新不足,履职能力与党建高质量发展要求存在差距。基层党务工作者普遍面临事务繁重、人手不足的困境,若不能借助智能化手段提升自动化水平,难以实现党建工作的提质增效[6]。
2.4. 党建与业务“两张皮”现象尚未完全消除,融合机制仍需深化
一些机关党组织未能深刻把握“服务中心、建设队伍”这一党建工作的核心职责,对党建与业务融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业务工作偏重于具体事务,周期短、见效快,而党建工作侧重于人的思想建设、周期长、见效慢,容易造成“重业务、轻党建”的倾向。还有些基层党组织虽然认识到党建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缺乏有效的融合机制、载体和路径,导致党建工作流于形式[7]。
3. 大数据赋能公立医院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具体举措
3.1. 加强智能化党员教育培训,推动技术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
依托党建信息化平台建立党员数据库,量化考核党员参与组织生活会、志愿服务、学习培训等情况。加大对党建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搭建统一的党建信息平台,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和高效流转。定期组织干部和党员参加信息化技术培训,提高他们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党建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探索信息化技术在党建工作中的应用场景,如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开展党员教育、通过社交媒体加强党员沟通交流等,以技术创新推动党建工作模式创新。
3.2. 构建科学的激励机制,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党建实效
建立健全与党务工作创新成效挂钩的绩效考核和奖惩机制,明确党务岗位的晋升通道,对在党建工作中积极创新、成效显著的党务工作者给予表彰奖励和优先晋升机会,增强其职业荣誉感和工作积极性。推动党建工作运行机制,改变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两张皮”的现象,推动党建工作与科研、临床、运营等中心工作深度融合,探索建立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的联动机制,使党建工作真正融入中心、服务大局,在服务中心工作中体现创新价值。倡导党务工作者坚持走动式管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每天检查发现问题,并督促落实解决,对未及时整改的问题及责任人坚决进行考核,确保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避免“走马观花,水过地皮湿”。建立科学的党建绩效考核模型,将党建工作、医疗服务质量、运营效率等关键指标纳入考核范围,通过大数据动态监测指标完成情况,实现考核结果与薪酬、职称晋升挂钩[8]。
3.3. 构建多元化职业发展体系,提升专业化能力与岗位认同
整合医院内部党务、人事、医疗等数据资源,打破部门数据壁垒,构建覆盖党员管理、组织生活、考核评估、服务群众等全流程的数字化平台。推行“职务–职称双线晋升”机制,明确党务干部职称序列,拓宽晋升通道,建立岗位流动机制,允许党务干部与医疗、行政部门双向交流,打破职业路径壁垒。创新培训模式,通过“仁术思政讲堂”“书记讲坛”等载体,融合党史教育与医疗职业精神,增强身份认同感。按医院职工一定比例配齐专职党务干部,加强系统性培养,推动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研究表明,通过分析患者满意度数据与党员示范岗服务质量的关联性,可量化党建对医疗服务的提升效果。
3.4. 党建与业务融合数据化,完善数智化治理体系
通过大数据平台整合医疗业务与党建工作数据,实现“党建 + 业务”联动分析。将医疗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学科建设等指标与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岗履职情况关联,通过数据可视化呈现党建对业务的推动成效。利用大数据技术优化组织生活流程,实现“线上 + 线下”融合管理。例如,通过智能预警系统对支部“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对未按时完成的任务自动提醒。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强化大模型等 前沿技术应用,以党建为引领,构建“数据驱动、协同高效、安全可控”的治理机制。
4. 结论
公立医院基层党组织建设正朝着标准化、规范化、融合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公立医院亟需破解传统党建效率低、考核形式化的问题,大数据已在医疗流程优化和医保管理中验证价值,为党建赋能提供技术底座,党建数据需与医疗数据联动分析,才能体现“党建促业务”的实效。通过公立医院实施大数据赋能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可以为医院提供可复制的“数据驱动党建”方法论,真正实现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未来,大数据赋能需进一步强化“技术 + 制度 + 党建”协同,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推动党建工作数字化转型,实现党建赋能业务高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