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现代化”目标下高校思政课育人逻辑的价值建构进路
The Value Construction Approach of the Educational Logic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Goal of “Human Modernization”
DOI: 10.12677/ass.2025.1410893,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宋春霞: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关键词: 现代化高校思政课价值建构Moderniz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Value Construction
摘要: 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战场,在“人的现代化”目标下,其育人逻辑的革新就成为关键。本文提出以政治–法律与文化–心理的双重定位为学生奠定自我认知基础,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融合激发公共精神,并通过公共思维与公共调适能力的培育塑造公共理性,进而引导青年成长为兼具家国情怀与文明素养的现代公民,使青年真正成长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担当者。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main battlefield for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Under the goal of “human modernization”, the innovation of its educational logic has become the key. This paper proposes to lay the foundation of self-cognition for students with the dual orientation of politics-law and culture-psychology, stimulate the public spirit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national spirit and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and shape the public reason through the cultivation of public thinking and public adjustment ability, so as to guide the youth to grow into modern citizens with both national feelings and civilized literacy, so that the youth can truly grow into the undertaker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文章引用:宋春霞. “人的现代化”目标下高校思政课育人逻辑的价值建构进路[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10): 265-271.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10893

1. 引言

中国式现代化绝非器物层面的单向突进,其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1]。所谓“人的现代化”,绝非技术驯化下的效率工具,而是指向具有主体性自觉、共同体情怀、文明观自信的现代人格生成,即身处于现代化潮流中的人,既需赓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基因,亦需涵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现代素养;既能以理性精神驾驭技术洪流,又能以价值定力抵御虚无侵袭。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战场,其核心功能正在于锻造这一现代性人格的精神基底,即在历史坐标中,塑造具有政治理性的“人”;在实践场域中,培育具有公共精神的人;在文明维度中,为现代化的“人”树立价值标杆。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逻辑是学界持续关注的重要议题,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承担着价值引领、政治认同和人格养成的重要功能。近年来,研究逐渐从单一的“知识传授逻辑”转向“价值建构逻辑”,强调思想政治教育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坚定理想信念为中心,以坚定政治立场为内在要求。与此同时,也有学者提出,思政课在实践中仍面临大学生主体性“伪在场”,需要探索更具主体性的教育模式[2]。这些研究为本文提出的“三阶段逻辑框架”提供了理论背景,但尚缺乏系统阐释如何在“人的现代化”语境下整合自我认知、公共精神与公共理性三个环节。本文以“人的现代化”为切入点,深入剖析思政课如何通过价值建构进路,使青年真正成长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担当者,这既是回应“培养时代新人”的战略命题,更是解码人类文明新形态中“人之为人”的精神密码。

2. 确立政治–法律与文化–心理的自我双重定位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与社会变革的不断推进,个体身份确认即“了解自己并给自己在世界上定位”[3]日益成为现代人格不可或缺的情感基石。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对于青年大学生身份确认集中表现为对于大学生政治–法律身份即“作为公民,我能享受哪些权利”“我需要承担哪些义务”,文化–心理公民身份即“我是谁”“我属于谁”等问题的确认中。具体而言,就是通过“身份归属的宏观塑造”“政治意识的理性提升”以及“使命担当的实践导向”[4]三种方式进行确证。

2.1. 确立身份根基:强化民族-国家身份归属与认同

高校思政课的重要议题之一便是宏观视野下的身份归属和认同。身份归属和认同一方面强调的是“本身、本体、身份”,即对个体对于“我是谁”“我属于哪个群体”“我归属于哪种文化”“我要去往何处”等的认知。另一方面强调的是“共同性、一致性”,即个体对于与自己有共同性、一致性事物的认知。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身份归属和认同实际上就是指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以及中华文化的认同,即确认“我是中国人”“我属于中华民族”“我归属于中华文化”“我要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等的身份认知。在现代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呈现出新的张力。一方面,他们普遍具有更强烈的自我意识与个性表达欲望,在价值选择上更注重个人体验与自我实现,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传统意义上的集体主义精神。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大学生拥有更多的机会和渠道与世界相连接,这种跨文化的接触与交流虽拓展了青年视野,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爱国主义的承载主体与情感归属。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身份认同与归属感的建构成为一个突出的现实问题。高校思政课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主阵地,必须承担起帮助新时代青年在个人–集体、民族–世界之间找到合理平衡的使命。其核心任务在于引导青年既能保持鲜明的个体意识,又能在家国情怀与公共责任中确立价值定位,从而真正成长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担当者。

具体而言,高校思政课不仅要从哲学的高度强调人的本质,帮助学生形成“人是什么”的科学认识,形成相应的人生观,同时还要从宏观的角度帮助学生形成自身的身份归属与认同。即通过讲清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帮助学生确立“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身份考量。中华民族是一个由血缘、地缘和精神等多重因素共同构建的共同体。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各民族在长期共处、频繁互动中不断构筑起深厚的文化纽带与历史情感,逐渐形成了共同的历史记忆、价值取向和文化心理结构。这一认知趋同与情感融合,不仅为构建统一的精神家园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提供了深厚滋养。在多次社会转型进程中,各族人民始终风雨同舟、守望相助,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锻造出强烈的国家归属感与民族认同意识。高校思政课正是要以此深层的历史共生关系为依托,凸显多民族一体格局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内在逻辑,从而促使青年学生成员超越狭隘族属认同,汇聚于中华民族这一更高层次的身份认同之中。

2.2. 提升政治理性:涵养公共意识与价值自觉

当前,青年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普遍展现出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与公共事务的潜在意愿。但由于其政治意识尚处于生成与塑形的关键阶段,政治判断力、辨识力与实践操作能力尚不成熟,导致其对民族国家认同往往停留在感性认同与符号化表达的层面,难以深入把握其背后的制度逻辑、政治价值和历史使命。这一现象的出现,既与社会转型带来的价值多元化和信息碎片化有关,也与大学生自身成长阶段的特征密切相关。在新媒体环境的推动下,青年更容易通过即时化的情感表达来彰显立场,却缺乏将情感认同转化为理性理解与制度自觉的能力。同时,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使得青年在政治认知上往往表现为“兴趣有余而理解不足”。因此,高校思政课必须在强化政治理性培育、深化制度价值阐释、引导学生将情感认同转化为理性认同等方面下更大功夫,以帮助青年真正成长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在思政教育体系中,需通过强化政治意识培养、阐明国家制度优势、厘清政党治理逻辑等方式,引导青年向理性化、制度化、历史化的政治认同转变。这不仅有助于构建青年对国家整体运行逻辑的系统理解,也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将个体命运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真正实现从“被动认同”向“主动担当”的跃升。

值得注意的是,高校思政课各类思政课程中都包含着对于五个认同的教育,特别是在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然而,由于各个课程的相对独立性以及授课过程中教师并不是从一而终的,极易造成学生理解不全面、不系统的问题。如爱国主义的本质为什么是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中华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在今天焕发着什么样的活力,为何会有此种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如何接续发展的,是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本土化发展的?等等。对于这类问题的回答,需要广大学生对于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整体脉络有充分的了解和系统的把握。

2.3. 锻造使命品格:强化行动逻辑与责任实践

“知”与“行”的统一是衡量高校思政课育人效果的重要标准。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和成长主动性,积极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但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突如其来的挫折以及沉重的时代使命时,他们往往会出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容易陷入自我质疑与价值迷茫之中。这一现象既源于青年个体在心理发展阶段上的不稳定性,也与社会转型背景下价值体系的多元化密切相关。若思政课仅停留在理论传授层面,容易导致学生在“知”的层面形成价值认同,却在“行”的层面缺乏将价值观内化为行动的动力与能力。因此,高校思政课不仅要帮助大学生在认知上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应通过实践导向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实现价值观念的转化与践行,从而真正做到以知促行、以行为知,促进青年在自我实现与时代使命的统一中成长为兼具理想信念与实践能力的现代公民。因此,高校思政课需要引导学生理性认识个人价值与国家责任的关系,将使命担当内化为实际行动。

高校思政课通过深入的理论分析来增强青年学生对使命担当的认知,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明确在新时代其所肩负的使命,理解为何要承担这样的使命,并且明白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听从党的指挥、跟随党的步伐。具体而言,一方面,可以以党的领导与青年共同奋斗的历史经验和成就为主要内容,阐明青年学生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关系,用党的初心和使命感召大学生团结在党的周围。另一方面,可以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为逻辑主线,详细梳理不同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以及各个时代特别是新时代青年学生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使学生自觉将国家最高利益、民族根本利益和个人具体利益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和践行使命担当。此外,通过深刻的实践体验促使大学生落实使命担当,就是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帮助青年学生将爱国主义转化为实际行动,产生显著效果。高校思政课可通过精心安排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活动,在实践中找感觉、深体会、感悟,内化使命担当,外化为实际行动。

3. 激活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双维赋能公共精神

在“人的现代化”宏大叙事中,高校思政课的根本任务在于塑造能够适应并引领现代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公民。这一素质的核心维度,便是超越个体私利、融入公共生活的公共精神。“公共精神”就其内涵规定而言,是指孕育于现代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之中的,位于最深的基本道德和政治价值层面,以全体公民和社会整体的生存和发展为依归的一种价值取向,它包含着对民主、平等、自由、秩序、公共利益和责任等一系列最基本的价值目标的认同与追求[5]。究其本质而言,公共精神本质上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在个体身上的融合与体现。民族精神为其提供文化根基和价值锚点,使其深厚而坚定;时代精神为其注入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使其敏锐而有为。

青年群体之所以亟需公共精神,原因在于其既是国家现代化进程的直接参与者,也是社会公共生活的新生力量。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世界观定型的关键期,他们在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也需要承担社会责任与公共义务。如果缺乏公共精神的支撑,青年极易陷入过度的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甚至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语境下出现价值漂移,导致其与社会整体发展的使命感脱节。当前现实中,部分大学生表现出对社会问题的高度关注和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但这种热情往往停留在情感认同和象征性表达层面,难以转化为持续稳定的理性认同和实践行动;同时,也存在公共责任感不足、公共规则意识薄弱等问题。因此,高校思政课绝不能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割裂,而必须通过内容的重构与方法的创新,实现“古今贯通”与“知行合一”,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响中,系统地、有效地引导学生筑牢民族魂、把握时代脉,帮助他们将个人追求与社会责任有机结合,最终成长为既怀有家国天下情怀,又具备现代公民素养的、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全面发展的人。

3.1. 植根历史,赓续血脉:以民族精神滋养公共情怀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集中表现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民为本、和而不同等思想观念以及勤劳勇敢、诚实守正、仁民爱物等价值理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我国全体公民团结统一、昂扬向上的精神支柱,有利于消弭公民群体内部冲突和实现公民个体团结统一。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精神作为支撑,中华民族才能实现永续发展,而这一精神也成为今天中国公民精神和公共道德培育的重要思想资源。问题的关键在于,既然公共精神是孕育于现代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之中的,那么作为传统意义上的一些民族精神是否还应当继承发展?可以说,虽然某些民族精神并不孕育于现代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但是其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是在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精神文化的有益成果中形成的,对于中国式现代化仍具有重要意义。当然,为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积极探寻民族精神的当代形态,赋予其时代内涵,塑造、培育中华民族新的“民族精神”。

具体而言,高校思政课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中,不仅要讲清历史事件和理论脉络,更要重点解读贯穿其中的精神主线。如讲解古代治国理政思想中的“民本”思想,近代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牺牲精神,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以及脱贫攻坚、抗震救灾中展现出的众志成城。将这些内容作为民族精神的具体载体,生动呈现“大我”与“小我”的辩证关系。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系统梳理和创造性转化“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等传统美德中的公共性元素。例如,将“仁”阐释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与帮扶,将“义”阐释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勇气,将“信”阐释为现代社会赖以运行的诚信基石。

3.2. 立足当代,回应变革:以时代精神塑造公共能力

每一时代都有其特定的精神气质。当今中国的时代精神,核心是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所激发出来的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开放包容、崇尚科学、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它回应了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强调效率、法治、民主、公平、可持续等现代性价值。时代精神要求公共精神必须直面当代问题,如网络空间的秩序构建、市场经济的诚信建设、生态环境的协同治理、全球性议题的合作应对等。它赋予了传统公共性以新的表现形式和实践场域,推动公共精神不断与时俱进。脱离时代精神的公共精神,将是僵化保守、脱离实际的。

高校思政课必须直面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课题,培养学生的现代性素养,使其具备有效参与复杂现代公共生活所必需的理性、知识与技能。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强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升其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其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中能保持清醒、明辨是非。同时,深入进行宪法法律教育,明确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边界,树立“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思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课程中,重点讲解新发展理念、科技自立自强、共同富裕、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让学生理解时代潮流的走向和国家发展的需求,认识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从而将个人才华与时代需要相结合。鼓励并指导学生参与“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竞赛,积极组织社会实践调研,倡导学生深入基层撰写调查报告,为解决真实公共问题提供青年方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将公共关怀转化为创造性的担当行动。

4. 以公共思维和公共调试能力的培育为抓手有效塑造公共理性

何谓公共理性?简言之,即理性的公共运用[6]。每一个体所面对的世界首先是私人的世界,然后才是共有的世界。每个人都是理性的存在者,都具有运用自己理性的能力,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利益是什么,并从自身利益出发做出选择,即每个人都具有私人理性。然而,从生存的角度而言,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脱离不了自己与他人、与共同体、与自身关系的考量。如果过度依赖私人理性而忽视社会维度,个体的理性就容易固化甚至失效,这时便需要公共理性的介入。具体来看,公共理性包含的内容是极为广泛的,如解决公共问题时所具有的非线性、总体性与共赢的思维;应用公共思维解决各种公共问题的公共逻辑;以及参与、沟通、宽容、协调等内在的公共调适能力。

青年群体之所以尤其需要公共理性,首先在于他们是社会公共事务的潜在主力军。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和公共议题的复杂化,青年需要学会在多元价值冲突中以理性方式进行表达和选择,而不是停留在情绪化、片面化的反应。其次,当代大学生虽然普遍具备较高的信息获取能力与参与热情,但他们在面对公共事件时容易表现出非理性化的态度:有的流于“情绪化转发”与“跟风表态”,缺乏深入分析与理性判断;有的在多元价值观冲突中陷入极端化立场,缺乏沟通与协调的能力。这些现象表明,青年在理性使用方面仍存在“认知多、行动浅”“热情高、逻辑弱”的问题。

因此,高校思政课在培育青年公共理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它不仅要通过系统的理论教育引导青年树立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思维方式,还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实践,如辩论、模拟公共决策、社会调研与志愿服务,帮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理性思维与公共调适能力。只有这样,青年才能在私人理性与公共理性之间实现有效转换,真正成长为既能清晰表达自我利益,又能兼顾社会整体利益的现代公民。

4.1. 总体性与共赢思维:现代公共理性的价值取向

在“人的现代化”目标指引下,公共理性的培育不仅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任务,更是大学生走向成熟社会成员的关键环节。公共理性首先体现为在处理公共事务时所展现出的非线性、总体性的、共赢的思维方式。现代社会的问题往往错综复杂、彼此交织,单线性的因果思维已难以回应现实挑战。因而,思政课应引导学生超越碎片化、局部化的认知局限,形成整体观念和系统思维,善于从多元主体和长远利益的视角审视公共议题,进而确立以共赢为导向的价值取向。这种思维方式能够帮助青年学子在面对复杂社会矛盾时,避免陷入零和博弈的逻辑,而是通过整体优化与合作共生寻求合理解决。

对此,高校思政课不能回避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恰恰相反,应主动将其作为最好的教材,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工具剖析现实,锻造高阶思维格局。如可围绕“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科技伦理”等重大主题开展“多学科融合”的主题教学。由此打破思政课内部以及思政课与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环境科学等学科之间的壁垒。也可邀请不同专业教师联合授课或开展研讨,引导学生从社会公平、法律保障、生态可持续等多个维度进行总体性分析,从而形成立体、全面的认知框架,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4.2. 公共逻辑的确立:以公共性回应社会公共问题

在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中,公共问题并非某一主体单独可以解决,而是需要多方主体在公共场域中展开理性的对话与协商。高校思政课应强调大学生的公共逻辑意识,即在参与公共事务时,能够摆脱狭隘的私利考量,以公共利益和社会整体福祉为出发点与归宿。这不仅是一种价值立场,更是一种思维路径,体现为从“公共”出发、通过“公共”解决问题、最终回归“公共”的循环逻辑。通过这样的逻辑训练,学生能够逐渐形成以公共性为核心的价值自觉,在社会转型与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履行公民责任。

具体而言,在教学实践中,高校思政课可以借助模拟联合国、议题辩论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虚拟公共场域”中进行角色扮演或表达自身立场,从而感受公共逻辑的约束力与导向性。此外,还可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公共政策调研,让其在现实场景中理解公共利益优先于私利的逻辑规律,从而内化为个人的价值追求。

4.3. 公共调适能力的养成:多元社会中的沟通与妥协

公共理性的最终实现,必然外化为主体一系列关键的行为素养与心理品质。这些内在的调适能力是思维格局和方法论在个体身上的具象化,直接决定了公共参与的质量与效能。参与是主体性的觉醒,是主动介入公共生活的前提。沟通则是参与的核心手段,它要求不仅能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我,更能真诚地倾听、理解他人的诉求与背后的理由,是实现“共情”和理解的基础。宽容是多元社会必备的美德,是一种“和而不同”的智慧。它并非意味着认同对方的所有观点,而是承认并尊重他人持有不同观点的权利,避免将分歧道德化、敌对化,为理性对话保留空间。协调则是在分歧中寻求秩序和共同点的积极努力。

在教育实践中,高校思政课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协作、跨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协调能力。教师还可以在具体教学设计中引入“冲突调适案例”,让学生思考并模拟如何在不同利益之间进行协调。此外,通过开设校内外对话平台,鼓励学生与不同学科背景、不同价值观念的人交流,锻炼其包容差异和追求共识的公共素养。

基金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系统思维研究”(编号:2024NDC104)。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 594.
[2] 陈建, 林立华, 王婧倩. 高校“思政课”大学生主体性“伪在场”及唤醒[J]. 江苏高教, 2012(5): 127-129.
[3] [美]约瑟夫. 拉彼德, 等. 文化和认同: 国际关系回归理论[M]. 金烨, 译.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250.
[4] 邢国忠, 胡雪纯.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爱国主义教学的理路探寻[J]. 思想教育研究, 2024(1): 76-82.
[5] 袁祖社. “公共精神”: 培育当代民族精神的核心理论维度[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1): 108-114.
[6] 李义天. 公共阐释、公共理性与公共时间[J]. 社会学科战线, 2019(6): 179-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