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基层智慧党建新向度:轨迹、热点与趋势
New Dimensions of Grassroots “Smart Party Building” in the Digital Era: Trajectory, Hotspots, and Trends
DOI: 10.12677/ass.2025.1410894, PDF, HTML, XML,   
作者: 杨星力: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古小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
关键词: 数字化基层党建智慧党建社会治理Digitalization Grassroots Party Building Smart Party Building Social Governance
摘要: 随着5G、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基层党建工作已逐步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转向线上线下相结合、多维互动的数字化形式,智慧党建概念日益深化,研究焦点和趋势也不断变化。因此,需要把握智慧党建的内在机理,明确其目前在技术资源、数据安全、新旧融合等领域存在的问题,要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定制化党建内容、优化在线与离线活动的结合,进一步使智慧党建赋能基层治理。
Abstract: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such as 5G, big data, blockchain, and cloud computing, grassroots Party building work has gradually shifted from traditional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to a digital form that combines online and offline interactions with multi-dimensional engagement. The concept of “smart Party building”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refined, and research focuses and trends have continued to evolv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grasp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smart Party building, identify existing issues in areas such as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data security, and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new models, and further enable smart Party building to empower grassroots governance by strengthen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developing customized Party building content, and optimizing the integration of online and offline activities.
文章引用:杨星力, 古小磊. 数字化时代基层智慧党建新向度:轨迹、热点与趋势[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10): 272-280.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10894

1. 概念嬗变:智慧党建的兴起与发展历程分析

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深化为基层党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2019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指出,要“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创新党组织活动内容方式,推进‘智慧党建’”[1]。可见,智慧党建已成为党建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其在基层党建中的应用也逐渐显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形态,从早期的信息化应用到当前的技术深度融合,智慧党建正逐渐成为推动党建工作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对于新时代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智慧党建经历了“信息化党建–数字化党建–智慧党建”的发展过程。每一次的概念更迭都揭示了智能媒体等新兴技术在党建工作中的深度融合和广泛应用。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党建工作模式从传统的、基于文档的管理向高效、智能化的方向转变,技术不仅作为被简单应用的工具,更成为推动党建工作创新和高效进行的关键驱动力。

1.1. 概念界定

进入数字化时代,为顺应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传统的信息化党建与数字化党建势必要整合升级,迈向智慧党建发展。信息化党建与数字化党建是智慧党建的前身,体现了数字技术与党建工作的阶段性结合。在信息时代,信息化党建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如互联网、计算机网络)来辅助党的建设的方式。在这一阶段,信息技术被用来传播党的政策、理论,增进党员教育和组织管理,主要体现在网络平台的建设、电子文件的使用等方面,侧重于基础信息处理和交流。而数字化党建则更全面地运用数字技术和工具于党建,此概念不仅包括了信息化党建的基础功能,还将其扩展至数字资源的整合、数据分析和在线互动等方面,其核心在于使用数据来支持决策过程,以及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党员参与度和工作效率。

智慧党建作为更高阶的概念,涉及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实现党建工作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它强调技术与党建实践的深度融合,如通过智能化系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效率、增强党员互动和参与感等[2]。智慧党建还体现在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时分析党组织和党员状态、群众需求和未来工作趋势,通过精准策略和主动推送提高决策质量和工作效率。它促进党建工作的个性化、智能化管理和服务,实现层级压缩和效率提升,优化党建的统筹和引导功能[3]

综合来看,有关智慧党建的概念界定通常以党建工作的现代化和效率化为准绳,反映了从简单的工具使用到技术和实践的深度融合这一演进过程,其实现了从工具使用到策略驱动的转变。首先,智慧党建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强。从信息化党建的基础信息处理和网络通信,到数字化党建的数据分析和在线互动,再到智慧党建中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基层党建工作日益系统化、数据化、精确化。其次,智慧党建对待技术的态度从简单的“工具使用”走向“深度融合”。早期的信息化党建仍侧重于将技术作为推动党建,发展的工具,而智慧党建则将技术与党建实践实行深度融合,以数字化手段为主轴,赋能基层党建。这种融合不仅仅改变了传统的党建工作方法,更是在理念上对党建工作现代化的深刻理解和推进。最后,智慧党建还实现了党建质量和效率的持续提升。在智慧党建阶段,通过智能化技术,如AI辅助决策、大数据分析等,能更有效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管理效率,增强党员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1.2. 发展历程分析

随着技术的进步,党建工作方法和模式为适应时代的变化与需求不断创新。智慧党建不仅提高了党建工作的效率、质量,也增强了党建工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党建活动更加符合时代需求。智慧党建经历了从基础到深度、从单一到综合的发展过程,具体来看,可分为早期探索阶段、“技术+”阶段以及整体部署阶段。

1.2.1. 早期探索阶段

党建活动的重点在于利用基础的信息技术来增强组织和传播能力,主要涉及网络技术的初步应用,包括建立基本的在线平台、使用电子文档和邮件系统进行通信,以及利用初步的网络资源进行党的教育和信息传播。这一阶段的关键在于将传统的党建活动转移到电子化和网络化平台上,实现基础的信息共享和沟通,党的组织和教育工作开始利用数字工具来实现信息的快速传播和更有效地管理[4]。同时,早期智慧党建平台的建设及其在党建工作中的应用遇到了诸多挑战与机遇[5],党建模式的转变标志着从传统的线下活动向在线化转型的开始。

1.2.2. “技术+”阶段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党建工作进入了“技术+”阶段。党建活动开始融合复杂性更高的数字工具,如社交媒体、在线互动平台和数据分析工具。这一阶段,党建工作开始实现更为动态和双向的沟通。数字化党建不仅涉及信息传递,还包括以数据分析为桥梁来深化对党员需求的理解,以及通过互动平台提高党员的参与感和满意度,内容科技和全效传播成为提升智慧党建的影响力的重要方式[6]。这个时期,借助数字化技术开展党建活动已成为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采用多元化的数字工具来提升党建效果。智能技术在基层党建中的顶层设计和实际应用也起到了促进党建现代化的关键作用[7]

1.2.3. 整体部署阶段

在智慧党建的整体部署阶段,技术的应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时期,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党建工作不仅局限于信息传播和数据分析,还包括智能化决策、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率提升。智慧党建通过技术的深度应用,推动了党建活动方式的根本变革,实现了从传统的管理向智能化、自动化管理的转变[8]。数字党建开始在党建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与影响力[9],此外,智慧党建也更加重视党员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强化了党建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这一阶段旨在从底层逻辑到顶层设计全面发挥好技术对于基层党建的政治整合功能,进一步以数智化组织网络赋能基层治理[10]

2. 基层智慧党建的内在机理分析

探究基层智慧党建的内涵,关键不仅在于理解智慧党建如何在基层层面有效运作,更在于理解、揭示其核心原理与运行机制。在这个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智慧党建不仅是技术的简单应用,更是一种创新的党建实践方式。它通过整合现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以促进党建工作的智能化和高效化。

2.1. 理论基础研究

智慧党建的理论基础主要植根于两大领域:信息化理论和党建实务理论。在信息化理论方面,智慧党建借鉴了信息社会学、网络理论等领域的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在虚拟空间中建立有效沟通和管理体系的理论。这包括信息流通机制、网络社群管理,以及信息技术在组织结构中的应用等方面。如有学者探讨了信息化在推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作用,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提高党建工作效率和质量方面的贡献[11]

在党建实务理论方面,智慧党建更加关注如何将传统党建活动和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实现传统党建工作的现代化和高效化。在这一方面,数字化转型被视为党建实践现代化的关键,在提升政治引领效果方面存在诸多实际作用[12]

2.2. 价值意义研究

智慧党建在价值层面上体现出多层意涵。首先,它有效提升了党建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通过智能化工具的应用,如数据分析和云平台,智慧党建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党员需求,更有效地规划和实施党建活动。例如,通过加强高校党建人才队伍建设和完善智慧党建工作平台,智慧党建能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有效的支持。这种整合人力资源和技术平台的方法将提升党建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确保智慧党建工作的高效和系统性实施,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提升[13]。其次,智慧党建通过提供更丰富多样的互动方式和更个性化的服务,增强了党员的参与感和满意度,有助于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目前,借助大数据和智能技术在党员组织活动系统的应用,基层党组织已能够通过组织活动网络平台、党员身份动态化管理和网上虚拟社区三大模块提供多样化的互动方式和个性化服务[14]。智慧党建通过整合现代信息技术如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创建开放式和交互式的平台,实现党建与社区治理的紧密结合。这种技术应用不仅提升了政策传达的速度和范围,还增强了党与民众之间的互动和联系,有效地促进了党的群众路线的现代化实施[15]

目前,学界对于价值意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组织效率、促进决策透明度和加强党员培训三个方面。有学者强调了数字化在提升党建工作整体质量中的作用[16]。也有学者专注于研究数字党建在提高党建工作透明度和公开性方面的价值,曹银山、刘义强指出,通过数字化党建,将各层级党组织整合到同一数字平台中,统一数据标准和文件格式,以及利用人工智能对数据和逻辑进行校验,不仅提高了党务工作的标准化,也增强了工作透明度和公开性,使得监督变得可视化,促进了工作的公开和透明[17]

2.3. 实践特征研究

在实践特征上,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回答了“理论如何应用于实践”的问题,相关研究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技术与党建实践的融合程度来看,二者的深度融合不仅要在技术层面上实现创新,更要在党建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改革。例如,可以通过在线平台进行党课教育、利用大数据分析党员行为,以及通过移动应用加强日常管理和服务。当下,智慧党建在基层治理,特别是在提升社区治理水平方面已有诸多应用案例[18]。例如,湖南长沙岳麓区咸嘉湖街道已开始探索了如何将智慧党建的理念应用于街道级的党建实践,特别是在提升公共服务效率和民众参与度方面的实际成效[19]。该街道构建“云嘉务”智慧平台,整合5G、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建立基础数据库,实现党员信息、群众诉求等数据的一键查询与动态管理;发动2500余名党员参与基层治理,通过545个数字监控、245个智慧门禁等设施实现“人事物”全流程掌控,停车公共收益返还机制还为社区建设提供了稳定资金来源,形成技术赋能治理与治理反哺技术的闭环,这种“智治支撑”模式既提升了服务效率,又强化了党员的实践参与感。

其次,从实践应用的深度与广度来看,智慧党建在实践中也展现了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党建策略和方法。陈晓宏在文中探讨了数字党建在各个层面上的应用,包括政策制定、日常管理和党员互动等方面的实际应用[20]。深圳市坪山区马峦街道开发的“红途引航员”AI智能体,通过私有化党建知识域和动态路线生成功能,为党员教育培训提供定制化方案。在2025年“基层党员教育培训周”中,该智能体通过分析党员问答热点,精准生成贴合需求的研学路线,涵盖预约流程、天气提示等细节,使培训参与度提升30%以上。街道还通过“雏鹰计划”培养本土AI人才团队,确保技术应用的可持续性。

最后,智慧党建在基层实践中越来越注重党员的个性化需求和体验,通过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和参与机会,提升党建活动的吸引力和有效性。目前学者普遍认为,技术在智慧党建和数字化党建中的角色不仅是工具,更是推动党建工作转型和创新的关键因素。

3. 基层智慧党建的现实困境

基层智慧党建的困境不仅是其发展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挑战,也是对党建工作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考验。

3.1. 地区、层级技术资源有待平衡

在基层智慧党建的实践中,一个主要困境在于技术、资源不平衡。部分基层组织由于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持和专业知识,难以充分利用智慧党建的优势。尽管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发展迅速,但其在不同地区、不同层级党组织的普及和应用程度差异显著。此外,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也导致了一些基层党组织在实现智慧党建方面面临较大挑战,这可能导致基层党组织之间资源不平衡,增加政治风险,并可能因技术障碍而阻碍组织与群众及其他部门的直接沟通,从而削弱人际关系的活跃度[21]

3.2. 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还不完善

随着大量党员数据和信息被数字化处理和存储,如何确保这些敏感数据的安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数据泄露、滥用等风险不断增加,尤其是在基层党建中,对于数据保护意识和能力的不足可能导致严重的安全隐患。数据安全风险可细化为三层:一是党员个人隐私层面,如身份证号、家庭住址、健康状况等敏感信息,存在因系统漏洞被非法获取、用于精准营销的风险;二是组织敏感信息层面,包括支部会议记录、党员考核评议结果、换届选举预案等内部数据,若泄露可能影响组织决策保密性;三是意识形态安全层面,智慧党建平台的课程内容、互动评论区可能被篡改或注入错误思潮。有学者在研究“互联网+党建”在乡村治理机制中的应用时指出,信息失真问题是网络社会治理中一个棘手的挑战,尤其在农村地区,由于农民对网络信息真伪辨识能力相对较低,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这不仅可能引起认知上的混淆,还可能导致实际的财产损失[22]。为“智慧党建”系统建立健全的信息审核机制,也需要多级审核把关,以确保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政治性,并构建信息安全的“防火墙”[23]

3.3. 智慧党建与传统党建融合有待加强

智慧党建的实施面临与传统党建活动融合的难题,如何在保留传统党建精髓的同时,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基层党组织需要解决的问题。传统的党建模式与智慧党建之间具有差异,如面对面交流与数字交流的不同,需要在实践中寻找平衡点。此外,转变党员的观念和习惯,促使他们接受和适应智慧党建也是一大挑战。智慧党建作为党建工作与先进技术结合的新型实践,带来了多种新模式和形态,但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让基层党建面临着挑战。解决这些挑战的关键在于实现技术优势与政治优势的融合、平衡安全与发展、适当调和营利性与公益性,以及协调组织和个人的数字化进程[24]。这些问题展示了智慧党建与传统党建在理念、方法和技术应用上的难以融合,影响了党建的全面效能[25]

3.4. 党员参与度和互动性存在限制

虽然智慧党建提供了更多便利和高效的方式进行党建活动,但在提高党员参与度和互动性方面仍存在局限。在线平台虽然方便,但缺乏线下活动的亲密度和真实感。面对基层党建中存在的主体性不足问题,当前局面显示出多元治理主体间缺乏有效互动,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不充分,且在社会治理活动中的参与方式需要更多创新[26]。有学者阐明新时代推进基层党建智慧化的路径时,指出智慧化党建在实践中存在对技术的过度依赖,忽视了人的需求,尤其是信息技术不熟悉的群体。同时,智慧化平台设计更注重管理和数据收集,而非便利党员和群众的使用,导致功能复杂且不符合用户习惯。此外,智慧化平台未能有效实现党群互动,使得党员参与度和互动性受限[27]

3.5. 社会与政治维度的深层挑战

智慧党建在技术赋能之外,还潜藏着多重非技术性风险,若从社会结构与政治生态视角审慎检视,组织生态层面易滋生数据形式主义,部分基层将党建成效简化为平台活跃度、积分达标率等量化指标,出现雇佣代刷员、账号挂机等荒诞现象,某通信集团党建APP显示活跃度95%的支部,实际参与深度测评合格率不足15%,进而使组织生活沦为机械操作,消解党内政治生活的实质内涵;党群关系存在中介化疏离倾向,过度依赖线上互动平台可能稀释面对面沟通的温度。扫码签到、线上投票不等同于群众路线实践,忽视了田间地头的实地调研,最终导致党群联系沦为数据痕迹管理;权力运行隐现技术集权张力,上级通过数据可视化平台强化对基层的实时管控,可能压缩基层党组织的自主决策空间。某省国企党建系统中,97%的“三重一大”事项在党委前置研究前已由管理层拍板,技术平台反而成为程序空转的工具。

4. 推进基层智慧党建的发展路径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基层党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这一转型期内寻找恰当的实践路径,不仅关乎党建工作的有效性,也影响着党与群众联系的质量。

4.1. 加强技术基础设施建设

基层数字化党建首先需要强化技术基础设施,这意味着在基层党组织中必须建立稳定、可靠的网络环境,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如计算机、智能终端等。此外,还需要确保党员及相关工作人员能够顺畅地访问和使用这些设施,这包括提高网络速度、确保系统稳定性以及简化用户界面等。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数字化党建实施的前提,对于保障后续工作的有效进行至关重要。智慧党建依赖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强调了智慧党建平台的开放性、智能化和互动性。为有效实现智慧党建的各项功能和优化党建工作流程,必须首先强化技术基础设施,确保技术平台的强大支持和稳定运行[28]

4.2. 发展定制化的数字党建内容

为了吸引、维持党员的兴趣,基层数字化党建需要开发符合党员需求和特点的定制化内容。根据党员的兴趣和需求开发教育材料、讨论主题和活动,以及利用数据分析来识别和满足党员的特定需求,这一举措可以提升党员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使数字化党建更具吸引力。有学者强调了需要发展更加符合当地需求的定制化数字党建内容与创造个性化和定制化内容的必要性[29]。在以智慧党建赋能社区治理的路径探究方面,也要创新党建内容和形式的重要性,以吸引更多党员的参与[30]。针对青年党员,可开发短视频党课、党建知识闯关游戏;针对离退休党员,提供语音版学习资料、大字版政策文件,增设“线上支部茶话会”专属板块;针对流动党员,开发“异地参学打卡”功能,推送工作地红色教育基地预约信息,通过数据标签实现内容“千人千面”,避免“一刀切”式推送。

4.3. 优化在线与离线活动的结合

数字化党建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传统的党建活动。相反,有效的数字化党建应为在线与离线活动的有机结合,该结合是智慧党建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利用“互联网+”在高校中实施智慧党建,以满足青年人的需求和生活方式,通过结合线上的“键对键”互动和线下的“面对面”交流,可以创造了一种线上线下融合的党建新形态,这种融合优化了在线与离线活动的结合,使得党建工作更加深入、广泛且温馨,有效提升了党建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31]

此外,在数字化平台上进行预备讨论和学习,随后通过线下聚会来深化理解和增强团队协作,该结合能够兼顾数字化带来的便利和传统活动的人际互动优势。有学者提出了基于“数字孪生 + 人工智能”的智慧党建系统,该系统通过底层环境、核心数据库等五个层级的设计,整合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优化在线与离线活动的结合。系统的可视化策略和云端数据中心能够实时反馈活动效果,加强了活动的互动性和精准性,从而提升党建活动的整体效率和质量[32]

4.4. 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

在推进基层数字化党建的同时,必须加强对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的保护,这意味着需要建立严格的数据管理政策,确保所有收集和存储的信息都得到妥善保护,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此外,还需要增强党员对于数据安全的意识,定期进行相关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党员的数字素养。有学者强调了在高校环境中实施数字党建时确保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必要性,以及提升高校党员的数字化技能和知识的重要性。部分学者也着重于如何提升基层党员的数字素养,以便更好地参与数字化党建活动。为提升高校党建工作质量,需构建“三位一体”和“一融双高”的新模式,通过技术、数据与业务的深度融合,释放党建工作的新动能,并探索一个协调一致、相互连接、高效协作且安全可靠的数字化党建新途径[33]

5. 总体评价与未来展望

综合来看,目前研究表明,数字化和智慧化正在积极地推动党建工作的现代化。通过应用新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互联网,基层党建活动变得更加高效、透明和参与性强。学界目前已有文献涵盖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党员数字素养提升、定制化内容开发、在线与离线活动的优化组合以及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多个方面,呈现了一个全面的数字化党建发展轮廓。目前的研究亦揭示了数字化党建的现实困境,如资源分配不均、技术与传统党建的融合挑战、党员参与度和互动性限制等,表明在实践中还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

5.1. 总体评价

在结构形态上,智慧党建展示了从基础信息化到深度数字化的转变,其架构和流程更加符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在价值理念方面,智慧党建强调了技术应用与党建实务的结合,突出了提高党建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性。此外,工作内容上的研究也显示了智慧党建如何更好地满足党员和群众的需求,包括提供个性化服务、促进信息共享等。此外,跨学科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于如何将信息科技、管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理论与智慧党建有效结合的探讨还不足。

5.2. 未来展望

第一,把握整体性。未来的智慧党建研究需要更加注重整体性,不仅要关注智慧党建本身的技术和应用,还要深入理解其在整个党建系统中的角色和影响。研究应该探讨智慧党建如何与党的整体战略和目标相结合,以及如何在不同层面上实现协调和互补。

第二,重视实践应用性。智慧党建研究的另一关键方向是强调实践应用性。未来的研究应更多地关注智慧党建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包括如何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以及如何根据不同场景和需求调整和优化智慧党建策略,实践应用性的研究可以为基层党建工作提供更为切实可行的指导和建议。

第三,促进跨学科整合。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智慧党建的未来发展离不开跨学科的整合。将信息科技、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智慧党建中,从而能更全面地理解和应对智慧党建过程中的复杂问题。跨学科的研究不仅能够丰富智慧党建的理论内涵,也有助于发现和创造新的实践路径。

当前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数字化党建的深刻见解,揭示了其发展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加注重实践中的挑战,寻找更有效的解决方案,以推动党建工作在数字化时代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 《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学习导读[M]. 北京: 中国方正出版社, 2020: 59.
[2] 周良发. 迈向数字党建: 数字技术赋能党建工作的若干审思[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01): 20-26.
[3] 王保彦. “互联网 + 党建” “智慧党建”的多维解析[J]. 理论与现代化, 2017(3): 31-37.
[4] 郭芸. 智慧党建: 党员教育的新平台——以人民出版社“党员小书包”为例[J]. 出版广角, 2019(15): 50-52.
[5] 刘仁明. 智慧党建平台的“智慧”之处[J]. 人民论坛, 2018(25): 108-109.
[6] 商爽. 人民网智慧党建体验中心“内容科技”与全效传播[J]. 传媒, 2023(13): 82-83, 85.
[7] 洪向华, 解超. 智能技术赋能基层党建的顶层设计、底层逻辑与发展前景[J].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22, 24(5): 3-13.
[8] 米华全, 刘昱伶. 数字党建的概念廓清、态势特征与发展路向[J]. 思想理论教育, 2023(9): 78-83.
[9] 曲值, 张振. 数字党建: 概念界说、历程考察与核心向度[J]. 治理研究, 2023, 39(6): 113-129, 160.
[10] 吴茵. 以虚实相融的数智化组织网络赋能基层治理[J].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23, 27(4): 94-104.
[11] 武晶晶.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智慧党建工作体系建设[J]. 中国高等教育, 2023(12): 46-49.
[12] 李锋. 政治引领与技术赋能: 以数字党建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J]. 贵州社会科学, 2022(7): 20-27.
[13] 林宁. 高校智慧党建工作体系构建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2(2): 28-30.
[14] 项青, 许宏志. “智慧党建”的五个建设要点[J]. 人民论坛, 2018(20): 46-47.
[15] 李浩, 原珂. 新时代社区党建创新: 社区党建与社区治理复合体系[J]. 科学社会主义, 2019(3): 76-83.
[16] 张燕妹, 陈建平. 迈向积极引领: 破解基层社会治理中党建工作难题的新取向[J]. 领导科学, 2021(2): 4-7.
[17] 曹银山, 刘义强. 农村基层数字党建的运作机理与路径优化[J]. 理论月刊, 2023(6): 80-88.
[18] 吴嘉宝. 智慧党建赋能基层治理的逻辑、机制与路径[J]. 上海城市管理, 2022, 31(6): 42-50.
[19] 刘焕鑫. 湖南长沙岳麓区咸嘉湖街道: “智慧街道”助力基层党建接地气[J]. 党建, 2016(7): 44.
[20] 陈晓宏. 新时代数字党建发展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22(6): 83-90.
[21] 刘宁, 王高贺. 基层党建数字化: 价值、困境与突破[J]. 学习论坛, 2023(4): 44-50.
[22] 宗成峰, 朱启臻. “互联网 + 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机制创新——基于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探讨[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0(5): 1-8.
[23] 黄泺, 陈玉书. 新时代高校“智慧党建”系统实践创新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18): 41-42, 45.
[24] 孙林. 数字党建中的数字化困境及其破解路径[J].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2, 15(4): 104-110.
[25] 孙雪. 党建引领社区公共安全治理的经验、困境与提升路径[J]. 领导科学, 2021(22): 43-46.
[26] 陈东辉. 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的探索与路径[J]. 理论与改革, 2019(3): 181-188.
[27] 李楠. 新时代推进基层党建智慧化的路径探究[J]. 岭南学刊, 2021(6): 73-78.
[28] 刘舒. 城市智慧党建的创建逻辑、功能定位与路径选择[J]. 理论导刊, 2018(6): 19-25.
[29] 王姣艳. 当前新型智慧党建平台建构路径[J]. 人民论坛, 2016(26): 108-109.
[30] 焦学弢. 以智慧党建赋能社区治理的路径探究[J]. 人民论坛, 2024(4): 70-72.
[31] 宁岩鹏, 张玉华. 高校智慧党建: “面对面”与“键对键”融合发展[J]. 人民论坛, 2019(2): 108-109.
[32] 陈雷. 基于“数字孪生 + 人工智能”的高校智慧党建系统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 2022, 32(4): 99-105.
[33] 张雪萌, 王明生. 数字赋能高校党建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 2023(11): 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