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国家“一带一路”、“健康中国2030”、“体育强国”的政策支持和战略导向下,体育旅游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我国跨境旅游资源极为丰富,面对当前边境旅游市场需求的不断加剧,跨境体育旅游开发正面临着空前的机遇。中国与东盟互为最大贸易伙伴,双方在经济、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新时代背景下,跨境体育旅游产业应深化与邻国的合作关系,凸显个性和特色定位,加快基础硬件建设,打造本土体育旅游品牌,进一步规范体育旅游市场,结合数字化技术提升服务水准和质量,营造良好体育旅游氛围。
Abstract: Under the policy support and strategic guidance of the national “Belt and Road”, “Healthy China 2030” and “Sports Power”, the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has entered the fast lane of development. China’s cross-border tourism resources are extremely rich, and in the face of the current intensifying demand for the border tourism market,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border sports tourism is facing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China and ASEAN are each other’s largest trading partners, and the two sides have deepened their cooperation in the fields of economy, culture, and tourism.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the cross-border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should deepen the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with neighboring countries, highlight the personality and characteristic positioning,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basic hardware, build a local sports tourism brand, further standardize the sports tourism market, and combine digital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service level and quality and create a good sports tourism atmosphere.
1. 引言
跨境体育旅游是现代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和促进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我国幅员辽阔,陆地边界线和海岸线分别长达为2.2万和1.8万余千米,其中陆地边界线为世界之首。我国也是全球邻国最多的国家,与我国有陆地接壤的国家共计14个,分别为朝鲜、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我国一直秉承睦邻友好的战略合作理念,特别是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后,直接推动了边境地区的经济贸易往来和全域旅游发展[1]。我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跨境体育旅游合作日益紧密,边境旅游热逐渐兴起。与此同时,我国提出的“双循环”发展战略,进一步促进了国内国际市场的良性互动,为跨境体育旅游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体育旅游作为一项新兴产业,与传统的观光旅游具有显著的区别,侧重体育与旅游相融合,主要包括经济型、休闲型和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旅游资源覆盖水体、海滩、陆地或冰雪等,侧重满足人们参与体验、实际观赏或竞技比赛的多层次需求,为此体育旅游具有健身性、观赏性、交际性和刺激性等诸多特征。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我国边境地区应顺势而发,牢牢把握时代的红利,不断加快跨境体育产业开发和合作力度,使其成为本地区的富民支柱性产业。
2. 跨境体育旅游产业所处的时代机遇
2.1. 政策环境优化为跨境体育旅游提供制度保障
近年来,我国与东盟国家在“一带一路”倡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等框架下,不断深化经济合作,同时也为跨境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持。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关于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一带一路”体育旅游发展行动方案》等等,为跨境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起到了积极的保驾护航作用。建国以来,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也一直得到国家的支持和帮助[2]。大力发展跨境体育旅游产业,不仅符合国家的战略方针导向,而且顺应民意,并与当地经济建设和国计民生息息相关[3]。2023年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举办了中国–东盟国际马拉松赛事,吸引了大量国际选手和游客,成为跨境体育旅游合作的成功案例。
另外,近年来多国采取签证便利化措施,为跨境旅游创造了更加宽松的环境。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已对我国游客实施免签或落地签政策,极大降低了我国游客赴东盟国家参加体育旅游活动的门槛。此外,RCEP的生效促进了区域内人员、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动,使得体育赛事组织、体育旅游企业的运营更加高效,为跨境体育旅游提供了更加优越的发展条件。
2.2. 文化交流与体育合作促进跨境旅游持续发展
体育作为全球共通的语言,在促进文化交流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譬如骑马、射箭等传统体育项目,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意蕴,让游客在无形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4]。因此,将体育文化体验和竞技活动深度融入旅游项目,不仅可以满足游客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还能推动区域体育产业、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具体来看,跨境体育旅游的发展主要依托自然资源、文化特色和政策支持。中俄边境地区依托冰雪资源,发展滑雪、冰上运动等冬季体育旅游项目;中越边境地区借助热带山地优势,开展越野骑行、登山、徒步等户外体育旅游活动;中吉、中塔等中亚边境区域则结合丝绸之路文化,推广马术、传统搏击、民族体育竞技等特色项目。这些体育旅游形式不仅增强了游客的沉浸式体验,也促进了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民心相通。
2.3. 数字化赋能跨境体育旅游,提升产业竞争力
随着科技进步,数字化手段正深刻影响跨境体育旅游的发展。国际传播已经成当前信息传播的主渠道,借助于国际传播大众媒体,才能更好地达到继承和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目的,更好的增强文化自信,增加国家文化软实力[5]。从赛事组织、票务预订、旅游攻略到体育装备购买,数字技术正在全方位优化游客体验。东盟国家纷纷开发体育旅游智能平台,提供多语言赛事预订、旅游定制、AR/VR体育体验等服务,吸引了更多中国游客。同时,社交媒体的兴起也为跨境体育旅游的推广提供了更大的空间。短视频平台(如抖音、TikTok、Instagram)成为游客分享体育旅游体验的主要渠道。一些网红在泰国潜水、马来西亚徒步、越南骑行的短视频迅速走红,带动了相关体育旅游产品的热销。东盟国家政府和企业正积极利用数字营销手段推广体育旅游资源,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
此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使跨境体育旅游服务更加个性化。智能翻译、虚拟导游、线上赛事直播等新技术,使游客即使身处异国,也能获得更加便捷、高效的体育旅游体验。这些技术的创新应用,将持续推动跨境体育旅游的服务升级,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旅游产业带来新的发展动力。
3. 跨境体育旅游开发与合作的意义
3.1. 推动两国共建利益共同体
文化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指导,跨境体育旅游开发建设如何保持魅力和特色,其中文化的作用不可替代。文化既具有民族性属性,还需要保持世界性视角,秉承开放的思维将优秀的历史文化展现给世人,同时积极借鉴吸收国外的优秀文化,将文化作为跨境体育旅游开发的纽带。“一带一路”建设的宗旨在于通过加强贸易畅通,从而实现各地区聚民心、促发展的目标。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需要利用思想创新和机制创新去启航,而跨境体育旅游开发符合民心所向,有助于最大限度发挥体育文化推动两国共建利益共同体的效能[3]。
3.2. 促进双边旅游产业品质升级
我国边境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其特点在于传统民族气息浓郁,而且当地民俗习惯独具魅力。近年来,随着全域旅游战略的深入实施,边境地区旅游景点不断增多。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民族文化能够借助互联网、自媒体、短视频直播等手段传播到世界各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来到边境地区体验当地旅游特色。而体育旅游无疑是其中的亮点,蕴藏着多元的民族文化,由此可以不断推动跨境体育旅游市场和产业服务的转型和升级。
3.3. 有助于边境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弘扬
文化是民族的命脉和灵魂。在“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打造跨界融合发展的新路,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引导新的需求,充分放大和拓展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文化、经济、教育价值,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提供新的动力[6]。然而,随着现代社会城市一体化的飞跃式发展,很多地区的少数民族纷纷步入城市工作、学习、生活。受此影响,民族地区特色体育传统项目由于缺少传承人,导致部分民族文化处于濒临灭绝的现状。通过积极发展跨境体育旅游产业,既可以有效解决人口就业的问题,还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此外少数民族同胞在家乡甚至足不出户地通过展演、传播传统文化,就可以吸引游客,既可达到创收的目标,还有助于边境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弘扬。
4. 新时代背景下跨境体育旅游开发与合作的对策研究
4.1. 深化与邻国的合作关系,凸显个性和特色定位
与内地地区相比,我国跨境地区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很多都是浑然天成或始终未被开发。因此在跨境体育旅游开发与合作当中,首要前提是坚持绿色开发理念,着手于生态旅游布局。所有的项目开发都需要保持原始自然生态环境,避免对自然产生破坏,尤其是防止过度开发。在此基础之上,深化与邻国的合作关系,以跨境体育旅游辐射相关产业,促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以期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经济保持良性循环发展;其次,在立足生态的基础上,跨境地区要全力发挥体育旅游资源的独有优势,全力打造和发展特色与个性相结合的精品体育旅游活动。对于政府部门而言,体育旅游是新兴产物,并没有全盘可照抄照搬的案例。但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亦难免面临着文化交流不够深入、政府引导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因此需要当地政府和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应顺应社会时代的变化,加大调研和扶持力度,结合实际情况出台建设规划,并不断加以调整和改进,突出特色化与个性化,从而扩大游客的认可度并提高影响力[7];最后,跨境地区少数民族多具有丰富且特色的传统体育运动文化,这些都是开发特色体育旅游的重要资源。通过深入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可以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同时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感受浓郁的民族文化,满足不同群体需求。让游客在实践体验中收获快乐,并达成强身健体效果。
4.2.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运营水平
随着我国跨境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随之暴露的问题令人反思,其中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值得关注。对于跨界体育旅游产业而言,硬件设施是先决基础,也是前提保障,例如景区的道路、交通如果不健全或不完善,势必会对旅游产业产生极大负面影响。为了能够更好地应对旅游高峰期,需要有效提升景区的容纳能力。为此,地方政府应加大支持和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硬件设施与游客需求保持同步,从根本上解决供需不平衡问题。一方面,全力增设接待设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另一方面,在保持体育旅游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景区多通道进出建设,提高服务运营水平,形成多元辐射带动效能,以期增强游客的满意度。此外,我国跨境地区一般离内地距离较远,部分边境地带交通相对不便。因此地方政府应从全局战略角度出发,从顶层设计入手,着手边境地区与内地城市一体化布局,从而打造综合立体大交通格局。这样既可以节省游客在道路上所花费的时间,还可以为游客提供快捷便利的运输服务,为跨境体育旅游的蓬勃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4.3. 打造本土体育旅游品牌,提升知名度与美誉度
对于消费者而言,商品品牌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是无穷的。对于跨境体育旅游而言,打造产业特色品牌或者精品旅游项目,还需要进一步梳理和统筹。我国一些跨境地区在体育旅游布局中早已拔得头筹、先人一步,品牌效能已经凸显,同时提升了同品类产业的竞争力。对于后起之秀的部分地区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此本土体育旅游要保持清晰的认知,以打造旅游品牌为切入点,打造当地地域独具影响力、吸引力的体育旅游产品[8]。与此同时,体育旅游开发单位要不遗余力地完善体育旅游产品项目体系,创新性提供功效各异且类别精准的项目产品体系,例如养生康体、特色民俗体育、户外探险、高端定制等个性化产品。在此基础上,打造品牌还需要充分切合当地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形象,与之形成合力,不断拓展延伸体育旅游产业链。此外,为提升跨境体育旅游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需要强化广告宣传与推广的力度。以旅博会为纽带,深入谋划宣传推广营销,利用各类媒体、微博、微信公众号开展多类型的宣传推广活动,加深人们的印象,吸引更多人关注。
4.4. 进一步规范体育旅游市场,拓宽引进人才的渠道
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快速成长,为跨境体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因此也更具潜力。相比于普通的传统旅游,人们在观光完自然风景、名胜古迹之后,很难会再次故地重游。跨境体育旅游的优势在于将优美的自然风光与体育运动项目相结合,更具参与感、趣味娱乐性和挑战性,很多游客因此而意犹未尽,萌生再次体验想法的比比皆是。因此,政府职能管理部门需要转变传统陈旧的理念,进一步规范跨境体育旅游市场,通过制定详尽的可持续发展规划,确保跨境体育旅游健康稳定发展。一方面,政府需要大力加强市场监管,加强相关部门的多方协调,使各项管理工作能够各司其职地规范化运行,对违规违法行为坚决零容忍,确保游客的利益和权利,以期推动体育旅游市场蒸蒸日上;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大对专门复合型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同时拓宽引进人才的渠道,以期为体育旅游市场夯实人才保障。
5. 结语
总而言之,国内很多边境地区不仅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而且蕴藏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具有极强的可挖掘、可开发价值。在国家“一带一路”、“健康中国2030”、“体育强国”的政策支持和战略导向下,我国跨境体育旅游产业正处于发展的有利时机。为此,我国边境地区应与时俱进、顺势而发,牢牢把握时代的红利,基于“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的准则,不断加快跨境体育产业开发和合作力度。通过引进国际知名赛事,进一步发展民族体育运动,有效利用边境城市优势和边境自然资源。通过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借助全民健身机遇,大力推进全域旅游,提高体育旅游的品质和服务水平,使其成为本地区的富民支柱性产业。
基金项目
(1) 2022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中国–东盟跨境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2KY0322);
(2) 湖北休闲体育发展研究中心2021年度开放基金项目:“双循环”背景下中国–东盟跨境体育旅游发展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1B009)。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