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 康养”双轮驱动:德阳市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融合路径研究
“Sports + Health Care” Dual-Driven Development: A Study on the Integrated Pathway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Deyang’s Health Industry
DOI: 10.12677/aps.2025.135099,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陈心歌:四川工业科技学院体育学院,四川 德阳
关键词: 体育产业康养产业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德阳市发展路径Sports Industry Wellness Industry Industrial Integr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Deyang City Development Path
摘要: 在健康中国战略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体育 + 康养”产业融合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德阳市作为四川省健康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依托传统体育资源优势与康养产业基础,具备探索体养融合模式的实践条件。本研究以德阳市为案例,采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及案例比较法,探讨“体育 + 康养”双轮驱动下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融合路径。研究发现,德阳市通过“资源整合 + 业态创新”模式,初步形成了武术养生、运动康复、森林康养等特色业态,但仍存在政策协同不足、产业链衔接松散、专业人才短缺等瓶颈。基于此,本文提出“三链融合”发展路径:一是强化政策链,完善跨部门协同机制;二是优化服务链,推动体育健身与康养服务一体化供给;三是激活人才链,构建“政校企”联动的专业化培养体系。研究结论可为德阳市及同类地区健康产业提质增效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同时为体养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模式。
Abstract: Under the Healthy China strategy and the context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e integration of the “sports + health care” industry has become a crucial path for promoting regional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s a key region for health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Sichuan Province, Deyang City, leveraging its advantages in traditional sports resources and its foundation in the health care industry, possesses practical conditions for exploring integrated models of sports and health care. This study, using Deyang as a case study, employs literature analysis, field research, and case comparison to explore integrated paths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health industry under the dual-drive of “sports + health care”. The study finds that, through the “resource integration +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model, Deyang has initially developed distinctive business formats such as martial arts health, sports rehabilitation, and forest health care. However, bottlenecks remain, including insufficient policy coordination, loose industrial chain connections, and a shortage of professional talent.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proposes a “three-chain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path: first, strengthening the policy chain and improving cross-departmental coordination mechanisms; second, optimizing the service chain and promoting the integrated provision of sports, fitness, and health care services; and third, activating the talent chain and establishing a professional training system that integrates government,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he research findings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health industry in Deyang City and similar regions, while also offering a new model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wellness.
文章引用:陈心歌. “体育 + 康养”双轮驱动:德阳市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融合路径研究[J]. 体育科学进展, 2025, 13(5): 724-729. https://doi.org/10.12677/aps.2025.135099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健康中国战略与体育强国建设背景。在“健康中国”战略与“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全民健康与体育产业深度融合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德阳市作为四川省重要城市,具备丰富的体育资源与康养产业基础,探索“体育 + 康养”双轮驱动模式,既是响应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培育健康经济新增长点的关键路径。本研究旨在为德阳市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融合路径参考,助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随着“健康中国”战略深入实施和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体育 + 康养”融合成为健康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德阳市拥有良好的生态资源、体育基础和医疗康养条件,具备发展“体康融合”产业的潜力。本研究旨在探索“体育 + 康养”双轮驱动的融合路径,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增长点,为德阳市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助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川省“体医融合”政策导向。四川省近年来大力推动“体医融合”发展,出台多项政策促进体育与健康产业协同创新。德阳市作为省内重要节点城市,具备优质的医疗资源、生态康养条件和体育产业基础,探索“体育 + 康养”双轮驱动模式,既是落实省级政策的重要实践,也是推动区域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本研究旨在为德阳市构建体康融合新业态提供参考,助力健康四川建设与经济转型升级。

1.2.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本研究通过探索“体育 + 康养”产业融合的内在机制与路径,能够丰富产业融合理论在健康领域的应用。一方面,系统梳理体育产业与康养产业的协同效应,弥补现有理论对跨产业融合动态过程的解释不足;另一方面,构建双轮驱动模型,为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框架,推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创新价值。

实践意义:本研究立足德阳市健康产业发展现状,探索“体育 + 康养”双轮驱动的融合路径,为区域健康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可操作的实践方案。一方面,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创新业态模式,推动体育与康养产业协同发展,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另一方面,总结德阳经验,为同类型城市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落地实施。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体育产业与康养产业的内涵:是指通过资源整合、业态创新,将体育运动的健康促进功能与康养服务的健康管理功能相结合,形成“运动促进健康、康养提升运动价值”的协同发展模式,推动大健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双轮驱动”理论内涵:“双轮驱动”不仅是一种实践模式,更是一种产业融合方法论,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支撑,尤其适用于健康、文旅等复合型产业领域。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体育康养产业融合发展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实践模式。

在国外,主要呈现三种典型发展路径:一是以欧美为代表的医疗整合型模式,如美国“运动即处方”(EIM)计划和德国运动疗法体系,将运动康复纳入医保范畴,由医疗机构主导组建多学科团队提供个性化运动处方;二是瑞士的高端度假疗养型模式,依托阿尔卑斯山区自然资源,打造“术后康复 + 山地运动 + 温泉疗愈”的全链条康养服务;三是日新的智慧社区型模式,通过社区嵌入式运动康养设施和可穿戴设备监测,实现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的社区化运作。这些国际经验普遍强调多学科协作、数据驱动和全周期健康管理,但也面临专业人才短缺和服务成本较高等共性问题。

在国内,杨一凡,林洪平[1] (2025)提到我国康养产业面临区域协同不足、人才短缺、标准缺失、供需失衡等突出问题,包括政策壁垒阻碍要素流动、专业人才供给不足、行业规范不完善、高端同质化与普惠服务欠缺等,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亟需完善政策、人才、标准及供给体系。潘珍妮,叶颖[2] (2024)提出国内产业发展应以医养结合养老产业为核心,以教育、研发、生产、流通等领域为关键,以金融、保险、地产和公共服务为支持的三层次产业发展模式。国内主要案例为,福建康养产业提出应充分发挥森林、温泉、海洋等资源优势,结合民营经济活力与数字化优势;既要满足本省需求,也要拓展省外及境外市场;统筹打造“福见康养”品牌与差异化发展;同步推进市场开发与基建提升;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实现高质量发展[3]。四川都江堰康养旅游区依托青城山自然生态和道教养生文化,开发“太极养生 + 温泉疗愈”特色产品,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年吸引养生游客超200万人次,实现体育、文化、康养深度联动。李晓飞[4] (2024)阐明康养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通过内外部条件共同作用,促进创新发展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康养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这些实践为德阳市发展体育康养产业提供了重要启示:既要借鉴成熟的融合模式,更要立足本地武术文化、中医药等特色资源,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未来需重点关注标准体系建设、科技赋能和人才培养等关键环节,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3. 德阳市发展现状分析

3.1. 资源禀赋分析

该地区在传统体育资源和康养资源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体养融合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传统体育领域,拥有赵门武术、广汉龙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赵门武术的养生功法兼具文化传承与健康促进价值,可通过系统化整理和现代科学验证,开发为特色康养课程。目前,当地民俗体育活动年参与人次超过50万,群众基础良好,但需进一步挖掘其健康效益,例如将龙舟竞渡与水上运动康复结合,或设计武术导引术慢性病干预项目。

康养资源方面,自然与医疗条件得天独厚:罗江温泉富含硫、锂等矿物质,对关节炎、皮肤病等具有康复疗效,可结合水疗设施建设运动损伤康复中心;作为川芎等道地药材主产区,中医药资源丰富,可开发药膳食疗、中药熏蒸等体养结合产品;此外,蓥华山森林覆盖率达65%,PM2.5年均浓度仅35 μg/m3,优质生态环境为森林瑜伽、山地徒步等生态康养项目提供了理想场所。

基础设施已形成一定规模,全市建成32个体育场馆、180公里健身步道,并拥有5个省级康养基地,成德绵高铁实现1小时直达成都,交通便捷利于客源导入。然而,当前设施利用率仅约60%,体养融合业态占比不足30%,资源整合不足导致协同效应未充分发挥。

未来需通过以下路径提升:一是盘活存量资源,推动场馆多功能化改造,增设康养评估与运动处方服务;二是开发特色体养产品,如“武术 + 温泉疗愈”“徒步 + 药膳调理”等组合项目;三是强化区域联动,依托高铁网络与成都都市圈共建康养旅游线路,形成“运动–康复–休闲”一体化产业链,最终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

3.2. 发展现状调研

现有项目以文旅融合型为主,如绵竹年画村康养基地结合非遗文化与生态疗养,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罗江温泉度假区引入水上运动项目,形成“温泉理疗 + 运动康复”特色。但项目同质化较明显,科技赋能不足。

市场主体呈现“小而散”特征,本地企业以中小型民宿、体育俱乐部为主,缺乏龙头企业带动。2022年新增注册“体育康养”相关企业28家,但80%营收规模低于500万元。

消费市场呈现三大特征:客群以成德绵地区中老年(占比65%)为主;消费偏好集中于短期(2~3天)疗养套餐,人均消费约800元/天;需求呈现从单纯养生向“运动干预 + 健康管理”升级趋势,但目前供给匹配度仅约40%。需通过产品创新提升市场渗透率。

3.3. SWOT分析

优势(S):文化资源丰富:拥有赵门武术、绵竹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体育 + 文化 + 康养”融合开发的独特优势;区位条件优越:地处成德绵经济带核心区,高铁1小时直达成都,客源市场潜力大。劣势(W):产业链不完善:体育与康养产业联动不足,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配套服务薄弱;专业人才缺乏:运动康复、健康管理等复合型人才供给不足,制约产业升级。机会(O):政策红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区域健康产业协同发展,德阳可争取试点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升级:老龄化加速及健康消费观念普及,推动“运动 + 康养”服务需求增长。威胁(T):同质化竞争:周边地区(如都江堰、峨眉山)康养旅游产品相似,差异化竞争优势不足;资源整合难度大:跨部门协作机制不健全,体育、医疗、文旅资源难以高效联动。

4. 融合发展实施路径

“双轮驱动”协同机制构建以体育产业为活力引擎、康养产业为服务支撑的协同发展体系。通过政策联动(如设立产业融合专项资金)、资源互通(共享场馆与医疗设施)、业态创新(开发“运动处方 + 健康管理”产品),形成体育引流、康养变现的良性循环。重点建立跨部门协调机构,破解体制机制壁垒。

4.1. 产品融合路径

德阳市可重点开发三大类融合产品:一是传统体育非遗活化项目,如将赵门武术改编为“武术养生课程”,结合中医经络理论开发适合中老年人的健身功法;二是建设专业化运动康复中心,整合中医推拿、物理治疗与运动训练,针对慢性病患者提供个性化康复方案;三是设计主题化康养旅游线路,如“川芎药谷徒步 + 温泉疗养”两日游,串联体育、医药、生态资源形成复合体验。通过产品创新提升市场竞争力。

4.2. 服务融合路径

服务融合需构建三大支撑体系:搭建智慧健康管理平台,通过可穿戴设备采集用户运动数据,与医疗机构健康档案互联互通;开发差异化“体养结合”服务套餐,如针对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处方 + 饮食管理”组合服务;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与四川护理职业学院等院校合作开设“运动康养”专业方向,建立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形成“科技 + 服务 + 人才”的全链条支撑。

4.3. 空间融合路径

空间布局上实施“双层级”策略:宏观层面规划旌阳区体养综合体,集聚体育场馆、康养机构、研发中心等要素,打造产业集聚区;微观层面在社区建设嵌入式服务网点,设置“体养驿站”提供基础健康检测和运动指导,构建“城市15分钟服务圈”。通过“园区 + 社区”的空间协同,实现资源高效配置与服务全域覆盖。

5. 对策建议

德阳市推动体育康养产业融合发展需从政府、企业、社会三个层面协同发力。在政府层面,应制定《德阳市体育康养产业融合发展专项规划》,明确产业定位、空间布局和重点项目,建立多部门协同推进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引导;同时完善标准体系,制定“体育 + 康养”服务质量标准、设施建设规范和从业人员资质要求,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此外,还需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德阳市体育康养大数据中心,整合医疗、体育、旅游等数据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和高效对接。在企业层面,重点在于产品服务创新,开发差异化融合产品,如“中医运动处方”“智能穿戴设备 + 健康管理”等特色服务,满足多元化需求;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德阳康养”“蜀道运动”等区域品牌,通过康养旅游节等节事活动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数字化转型,运用VR/AR技术开发沉浸式运动康养体验项目,建设线上预约、健康管理等智慧服务平台,提升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在社会层面,需加强消费理念培育,通过媒体宣传、社区讲座等形式普及“运动是良医”理念,提升居民健康消费意识;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支持行业协会、非营利组织开展体育康养公益活动和服务质量监督,形成多元共治格局;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引进高端人才,完善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通过多层面协同推进,德阳市可逐步构建起体系完善、特色鲜明的体育康养产业生态,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居民健康水平提升。

6.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对德阳市“体育 + 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的系统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德阳市采用“体育 + 康养”双轮驱动模式具有显著的产业融合优势,其独特的传统体育文化与丰富康养资源形成明显的协同效应,为区域健康产业升级探索出一条创新路径;其次,研究证实通过产品、服务、空间三个维度的融合路径,能够有效盘活存量资源并显著提升产业附加值,实证分析显示该模式具备可观的市场潜力;最后,研究发现政府引导、企业创新与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保障,政策支持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在数据方面,受限于县域经济统计数据的不完善,部分分析基于抽样调查,可能影响结论的全面性;在实践验证方面,提出的融合路径尚未经过完整项目周期检验,其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此外,对成渝地区同类城市的对比分析不够深入,差异化策略论证需要加强。基于当前研究成果和局限,未来研究将重点聚焦四个方向:一是探索后疫情时代体育康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特别关注盈利模式创新;二是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在运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推动产业智慧化转型;三是开展成渝地区体育康养产业带共建研究,探索跨区域资源配置机制;四是建立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评估体系,量化分析各项措施的实施成效。本研究为德阳市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实践参考,后续将结合试点项目开展追踪研究,持续完善“体育 + 康养”融合发展的方法论体系。

基金项目

结题:德阳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传统体育与康养文化研究中心。

课题编号:CTKY2025ZC14。

课题类型:综合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一帆, 林洪平. 中国康养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2025(4): 12-14.
[2] 潘珍妮, 叶颖. 中国医养健康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与融合路径研究[J]. 科技与创新, 2024(20): 140-143.
[3] 本刊编辑部. 福建省康养产业发展现状和路径探索[J]. 发展研究, 2024, 41(6): 9-20.
[4] 李晓飞. 大健康背景下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J]. 现代营销, 2024(19): 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