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红色文化基因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实践模式构建
Establishing a Practical Model for Integrating Red Cultural Genes into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Western Guangdong
DOI: 10.12677/aps.2025.135100,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孙号宇, 郑子杰, 吴楚阳*:广州应用科技学院体育科技学院,广东 肇庆
关键词: 红色文化高校体育实践模式Red Culture University Sports Practical Model
摘要: 粤西地区作为革命老区,拥有丰富而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将其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既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也是体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有效路径。本文以粤西红色文化为核心,系统分析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价值与应用机制,提出了“育人目标、资源转化、方法创新、评价体系与保障机制”五个维度的实践模式。研究认为,红色文化的引入不仅能够拓展体育课程的德育功能,还能在运动实践中强化学生的体质锻炼、意志磨炼与精神涵育,实现知识、技能与价值观的统一。通过资源的挖掘与筛选、课程与活动的创新设计、课堂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以及多维度的评价与制度保障,该模式有效提升了高校体育教学的育人效能,并为地方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不仅丰富了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理论探索,也为粤西乃至其他地区高校开展红色体育教育提供了实践参考。
Abstract: As a former revolutionary base, western Guangdong boasts rich and unique red cultural resources. Integrating these resources into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means of cultivating moral character but also an effective path for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and innovation. Focusing on western Guangdong’s red culture,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its value and application mechanisms in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proposing a practical model encompassing five dimensions: educational goals, resource transformation, methodological innova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s and safeguards.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the incorporation of red culture not only expands the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but also strengthens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willpower, and spiritual cultivation through sports practice, achieving a unified understanding of knowledge, skills, and values. Through resource exploration and selection, innovative curriculum and activity design, deep integration of classroom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 and institutional safeguards, this model effectively enhances the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of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and provides new insights for the revitaliz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This study not only enriches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ut also provides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universities in western Guangdong and beyond to implement revolutionary sports education.
文章引用:孙号宇, 郑子杰, 吴楚阳. 粤西红色文化基因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实践模式构建[J]. 体育科学进展, 2025, 13(5): 730-734. https://doi.org/10.12677/aps.2025.135100

1. 前言

在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传承与教育融合的背景下,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日益凸显,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将其融入体育课堂,不仅能拓展课程的思想政治内涵,还能在运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意志品质与价值认同[1]。面对激烈的体育竞争与多元价值冲击,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爱国主义与拼搏内涵,为培育兼具政治定力与文化自觉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重要指引。然而,现有研究多停留于理论层面,在实践模式构建上仍显不足,主要表现为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机制缺失与育人效果有限[2]。同时,师资能力不足及区域资源差异,也进一步制约了实践效果[3]。基于此,本文以粤西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为切入点,探讨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价值与应用机制,并从“育人目标、资源转化、方法创新、评价体系与保障机制”五个维度构建实践模式,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破现有局限,推动体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为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高校育人功能的提升提供参考[4]

2. 红色体育教学的育人导向

2.1. 红色文化传承与精神涵育

粤西地区是革命历史的重要发源地,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精神财富,包括革命遗址、纪念馆、文献资料及英雄事迹等,这些为高校体育教育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将红色文化融入体育课堂,有助于实现立德树人与体质教育的双向提升[5]。依据情境认知理论,知识与价值的习得必须置于具体情境中才能实现有效内化。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与集体主义价值,不仅体现了先辈在逆境中坚守信念的力量,也强调了团队协作与社会责任。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英雄事迹、分享革命案例及引入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自然接受文化熏陶。通过情境化、体验式教学设计,例如将障碍跑与历史行军路线结合、在团队项目中融入战地协作任务,学生在体能锻炼与团队合作中能够感知红色精神的内涵,实现文化记忆的延续与精神品格的培育。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文化自信,也为体育课程赋予更深层次的教育价值。

2.2. 体育素养提升与品格塑造

高校体育的核心任务是促进学生体质和运动技能发展,而与红色文化相结合,则能够实现身体、心理与品格的综合培养[6]。依据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个体价值观的形成需经历由外部规范到内在认同的渐进过程。常规体育课程多停留在体能与技能层面,缺乏对综合素养的系统培育;而红色文化的融入,则通过英雄事迹与道德情境的嵌入,引导学生在运动中获得精神体验与价值升华。在教学中,可将长征精神融入耐力训练,让学生在长跑或越野项目中体悟坚持与超越;在篮球、足球等团队项目中融入协作与奉献精神,使其在竞技实践中理解团队与责任的重要性。进一步的课程设计还可以包括“战地接力”“负重行军模拟”等活动,使学生在完成训练任务的同时内化集体主义与拼搏精神。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体能、技能、心理素质与价值观得以同步提升,进而形成全面发展的综合素养。

3. 红色文化的体育化应用路径

3.1. 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筛选

粤西地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了宝贵素材,包括革命遗址、纪念馆、革命文献和口述历史等。要实现深度融合,首先需要系统挖掘和科学筛选,选出与体育训练目标高度契合的内容,例如革命时期的行军训练、野外生存训练、障碍跨越、团队协作训练等,并将其融入耐力训练、综合素质拓展及团队运动中。教师可将历史任务转化为训练项目,通过故事引入任务,再在运动实践中体验精神内涵,使红色文化与体育技能自然结合。此外,可根据年级与课程进度设计递进式训练,使红色文化贯穿基础训练、高级技能训练及竞赛拓展全过程,确保文化教育在体育学习中逐步内化。

3.2. 课程与特色活动的转化路径

在资源筛选完成后,高校应将红色文化转化为可实施的课程和活动。例如,将长征精神融入长跑训练,“拼搏品质”贯穿武术和格斗课程,“协作精神”融入团队运动项目;在课堂中通过故事讲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训练中体验文化内涵,并在课后通过讨论深化理解。高校还可开设红色体育主题课程,如“红色健身操”“红色拓展训练”,并举办以历史事件命名的特色运动会或联赛,如“长征接力赛”“红色篮球联赛”,在赛场环境中融入标语、音乐、互动讲解等元素,让文化以运动语言得以表达。借助微课、VR/AR等技术,实现沉浸式体验,使学生在虚拟与现实结合的场景中深刻感受红色文化精神,同时增强训练的趣味性和参与度,实现体能与精神的双向提升。

4. 红色体育教学的策略与实践创新

4.1. 课堂情境化与案例导入

在高校体能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情境模拟与案例引入。以“高地防守–药球抛投”项目为例,教师首先结合粤西地区革命历史中抢占高地的真实战例,进行简短的情境叙事,将训练用药球喻为“战斗物资”,投掷目标设定为“敌方工事”,配合革命主题音乐与战术口号,构建沉浸式训练场景;学生在限定时间内持续完成抛投练习,在高强度、高重复性的身体实践中逼近体能极限,切身感受坚持与毅力的生理反应与心理挑战;在组间休息间隙,教师及时提出引导性问题“当你几乎力竭时,是什么推动你继续完成动作”“这与革命战士坚守阵地的精神有何共通之处”,促使学生将身体的疲劳感与红色文化中的顽强精神相联系,实现从身体体验向价值认同的升华。这一策略通过情境创设、身体实践与即时反思的联动,实现了红色文化从外在讲述到内在具身体验的深度融入,体现了“方法创新”与“资源转化”的有效协同。

4.2. 课外拓展与信息化赋能

红色体育教学的课外拓展环节注重与实践基地、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以“红色主题定向越野”活动为例,教师基于粤西革命历史设计校园越野路线,学生在各节点完成体能挑战的同时,通过扫描二维码学习历史知识并回答问题,实现体能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依托“红色体育”微信小程序,提供AR历史场景体验、自动记录运动数据、搭建交流社区等功能,构建沉浸式、数据化的红色体育环境。该模式不仅拓展了教学时空,也为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提供了过程性数据支撑,展现出信息技术赋能体育教学改革的创新价值。

5. 红色体育教学效果的多维评价

5.1. 学生与教师评价的融合

评价体系应将学生和教师表现统一纳入综合考量。对学生而言,不仅关注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还要考察其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及在体育活动中体现的团结协作和坚韧精神。可通过过程性考核、成果展示、团队互评等方式,实现多维度评价。对教师而言,则应重点评价其在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的能力、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创新程度,以及课堂实际效果。学生与教师双向评价的融合,有助于全面反映教学育人效果,并为课程优化提供依据。

5.2. 社会协同与反馈机制

红色文化的传承不仅依赖课堂,还需要家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7]。高校可通过问卷调查、家长座谈、校地联动及社会反馈机制,收集多方意见和建议,完善课程设计与实施方式。通过家校社协同,不仅拓展文化教育的覆盖面,也增强教学模式的社会认同度和可持续性。同时,将校内体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如组织红色教育基地参观、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使学生在校内外实践中深化文化认同,实现教育闭环。

6. 红色体育教学的保障与支撑机制

6.1. 师资建设与能力提升

师资队伍是红色体育教学的核心保障[8]。高校应培养既懂体育又懂红色文化的复合型教师,通过专题培训、学术讲座及基地实地学习提升教师文化素养与教学能力。跨学科协作也是关键,可让体育教师与思政教师形成互补优势,共同设计课程和活动。通过教学研讨、公开课和经验分享,形成教师团队的良性互动,提升整体教学水平,使红色体育课程设计与实施得到稳固支撑。

6.2. 资源共享与制度保障

红色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依赖资源与制度的协同支持。高校可与地方政府、纪念馆和社区合作,建设红色体育资源库,并推动数字化管理,方便教师调用。制度上,应出台政策支持体育教学改革和文化创新,在课程建设、教学评价和成果推广上提供保障,同时推动成功模式在更大范围推广。资源共享与制度保障的结合,为红色文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深度融入和长效运行提供可靠基础。

7. 模式应用的阻滞因素与优化进路

7.1. 核心阻滞因素析论

尽管“五维模式”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提供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但在实践推广中仍面临若干现实挑战。首要问题在于红色叙事与体育活动的融合尺度难以把握,生硬嫁接易使学生产生疏离感,过度追求趣味性又可能削弱教育内涵,导致教学流于表面娱乐化。此外,红色育人的效果评价亦存在难点,精神涵育、价值内化等维度的成效往往难以量化,传统单一的运动技能考核体系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精神成长与品格塑造。

7.2. 系统优化进路探析

针对这些挑战,需从理论与实操层面双重破题。应深化情境认知理论的应用,通过高仿真、高沉浸的任务设计(如基于革命历史的定向越野、战术模拟等),让学生在具身体验中自然内化红色精神,避免说教式灌输。同时需构建多元综合评价体系,结合量化数据(如任务完成度、心率监测)与质性分析(反思报告、观察记录),实现对“育体”与“育魂”成效的双重观测。同时,通过跨学科师资培训与标准化资源开发,提升教师团队的文化素养与教学能力,为模式落地提供坚实保障。

8. 结语

将粤西红色文化基因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在体育实践中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精神涵育的双重目标。通过系统化的育人导向、资源转化、教学创新及多维评价与保障机制,高校能够在锻炼学生体能的同时,培养坚韧意志、团队协作和社会责任感,为红色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持续传承提供可行路径,同时为体育教学改革与育人创新提供实践参考。

基金项目

本文系广州应用科技学院2025年度“粤西红色文化研究”专项课题结项成果(课题编号:GYKyxhswh202514)。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苏愉闵.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5, 9(22): 140-144.
[2] 周淼. 红色文化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研究[J].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 24(4): 93-96.
[3] 陈浩, 艾安丽. 体育课程与红色文化融合的机制、价值与路径[J]. 韶关学院学报, 2025, 46(5): 43-49.
[4] Chao, C. (2022) Research on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Integrating Red Sports into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 3, 52-55.
[5] Dong, H. (2025) Reflections on Integrating Red Sports Culture into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Scientific and Social Research, 7, 154-164.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6] 周赛雅. 融媒体时代陕西省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路径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 2025, 15(18): 168-170.
[7] 顾雪晴.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J]. 新传奇, 2025(20): 88-90.
[8] 万思贤. 安徽红色建筑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实践路径研究[J]. 科教文汇, 2025(14): 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