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进行统筹规划与协调部署。数字化转型是世界范围内教育转型的重要载体和方向。在此背景下,智能语言学习正在推动新时代中国外语教育改革创新,使得学生对互动性、多元化的学习需求更为迫切。外语专业教育的数字化发展融合了高质量、多类型的教育资源,形成协同发展的培养模式,为多元化、高层次、复合型和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提供了强大、广阔的数字支撑。
作为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仅靠思政课程,而应“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各门课程应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20年5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出台,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领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外语教师应坚持立德树人的本心,充分发挥外语课程的育人功能,挖掘外语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引领带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建设由此成为包括大学英语在内的高校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面对高教兴国、外语强国和科技强国的新使命,外语教学该如何在融合数字化技术和智能化手段的同时发挥其育人功能,即,让学生在习得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树立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为理解中国沟通世界做出贡献,是每一位外语教育工作者需要深思的问题。
2. 研究综述
自“课程思政”概念提出以来,由国内专家学者领衔,以“课程思政”为核心掀起一股高校教学改革思潮,各个专业各门课程都积极响应“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号召,充分挖掘、发挥课程立德树人的功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作为课程思政育人受众最多的场域,成为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的研究热点,并形成了以传统课程三要素“教师、学生、教材”为辐射点的“教学实施路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构建、思政教学现状、教师思政教学能力、教材思政元素挖掘”等支干的延伸研究。周丽敏、祁占勇[2]通过实证研究,提出涵盖9个维度、27个评价指标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评价量表,虽其并未指出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群体该如何运用评价量表开展分类教学评价,但该量表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效果评估指明了方向。邓亚丹、侯检菊[3]从多模态的角度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进行设计,认为多模态交互式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知识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自然融合效果明显。王春[4]利用新冠疫情时代背景,提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新冠疫情的真实场域和感人事件,创设线上线下教学模式。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ChatGPT、DeepSeek等新型智能工具的出现让传统课程教学活动的三要素变成了“教师、学生、教材、AI技术”四要素[5],这使得数智技术与课程思政教学的深度融合成为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全新机遇和挑战。周丽敏等[6]构建了AIGC赋能的外语课程思政场景模式,并通过实证研究对学习者的心流体验和心理唤醒状态进行相关性分析,证实了该教学场景在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中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这些研究呈现了外语课程思政的多元视角,也体现了数智时代外语课程思政的与时俱进,为一线外语教学的课程思政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但当前的多数研究都是基于《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开展的,虽具有典型性但也有一定的重复性。鉴于此,本文将以外研社最新出版的《理解当代中国·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的第5单元For a Shared Future为例进行课程思政研究与设计,以期通过本土素材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3.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设计的理论框架
3.1.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
首先,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基于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7],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正是这一理念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故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其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基于文化自信的教育理念。文化自信是最基础、最广泛、最深厚的自信,是最基本、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会伴随每个个体一生。在新时代,数字媒体和网络资源的膨胀式发展让大学生的价值观朝着多元化与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大学英语作为受众最广的通识课程,其课程教学应在教授地道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融入中华优秀文化与传统,通过语言教学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以此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另外,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基于课程育人的教育理念。课程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课程思政是课程育人的重要形式。大学英语作为受众最广的公共课程,通过挖掘思政元素,可以充分发挥其工具性和人文性,实现语言教学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最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基于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素质教育强调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大学英语课程正是通过语言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批判思维、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3.2.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设计的基本原则
课堂教学作为实施课程教学任务的主渠道,也是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主战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以外语教师为主导,通过外语教学内容、课堂管理、评价制度、教师言行等方面,将立德树人的理念有机融入外语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致力于为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积极作用”[8]。笔者作为大学英语的一线教师,结合国家需求、专业要求、课程本位、教学目标等内容进行综合考虑,认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设计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以语言为本,夯实核心素养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初心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和国际视野,通过提升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帮助学生为后续能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使用英语进行有效沟通与交际打下基础。在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中,语言既是本位,亦是目标。课程思政需要围绕“语言”这个本位和“夯实外语核心素养”这个目标开展,脱离了语言本位,外语课程就会变成一门滑稽的打着外语“幌子”的思政课程。
(2) 以语言为基,拓宽文化视野
作为传承和传播文化的载体,语言亦是促进中、西方沟通的桥梁和工具。大学英语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视野或国际视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想要国际化,这“万卷书”不能只局限于国内经典,还得横贯中西,而英语正是敲响西方文学、文化、文明书卷之门的钥匙,通过极致发挥英语的工具性,进而实现其人文性。
(3) 以语言为媒,讲好中国故事
英语作为中西方沟通交流的媒介,在“理解中国、沟通世界”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助力世界打破信息壁垒,理解真实中国。首先,无论是孔子学院的全球教学、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还是中医、京剧等中国文化的英文解读,都是通过英语让国际社会跳出“刻板印象”,更直观地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度与多样性;其次,英语让中国的政策、科技等转化为国际社会可理解的信息,减少了因语言障碍导致的误解,让世界看到中国发展的真实逻辑与贡献;另外,英语社交媒体或国际传媒等对中国普通老百姓生活的报道让世界看到“宏观中国”之上更加鲜活的“微观中国”,拉近世界人民与中国人民的距离。
英语助力中国对接全球资源,融入国际体系,更好地“沟通世界”。首先,英语多为国际组织、多边会议的工作语言,中国人通过英语学习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发表自身立场,让自己的声音被世界听见,提升国际话语权。其次,英语作为国际贸易、跨境投资、科研交流的通用协作语言,企业通过其对接国际供应链,学者通过其分享科研成果,推动技术交流与产业合作;另外,英语为中国人提供了直接接触世界的机会。普通老百姓通过英语获取全球资讯,在个体层面构建“全球视野”,反哺中国与世界的深度互动。
4. 数智融合背景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4.1. 数智融合的概念
数智融合是“数据驱动”与“智能赋能”的深度结合,核心是依托大数据技术采集海量信息,再通过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算法模型等智能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挖掘、决策优化,最终实现“数据”向“智慧”的转化,推动场景从“数字化”向“智能化”升级。
4.2. 基于数智融合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当前国内数智融合在大学英语教学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多模态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智慧课堂等方面,其核心是通过“数据赋能个性化”、“智能优化教学链”两大方向重构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测、评”全过程。课程思政的目的是发挥大学英语的“隐性”育人功能,而“隐性”功能的发挥蕴含在“显性”功能的实现过程中,故本文亦从“教、学、测、评”四个维度来阐述如何以数智融合为背景对大学英语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1) 智能化教学辅助
首先,利用数智技术构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库。在提炼出每个单元的重点内容和教学目标后,教师可通过网络平台、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等,对与主题相关的资源进行搜集、遴选、分类和整理,构建丰富、多元、高质量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这些资源库包括文本、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第五单元的主题为For a Shared Future,教师团队结合学生学情,经过对教材的反复推敲后将主要教学内容确定为Choosing an appropriate cultural icon to tell stories,并通过教材中所提到的郑和进一步将cultural icon的重心确定为中国历史上的风云外交人物,希望通过分述、对比中国历史上古今风云外交人物郑和和周恩来的故事来讲述中国从“宣德化而柔远人”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政策演变,以及中国从古至今“以和为贵”的外交政策本质,让学生在习得英语能力的同时了解中国外交的历史,建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此,教师搜集了许多与郑和、郑和下西洋、周恩来、周恩来的风云外交等相关的故事、古诗、视频、音频等建立了本单元的数字资源库。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以古诗《七律·郑和》“少年壮志远征航,永乐无敌舰队长。雄阔波澜巡万里,和平友好睦千邦。一生风雨麦家梦,七下西洋伟绩彰。”进行话题引入,引导学生思考本章所要讲到的人物和内容。在探究式学习中,为了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经历,教师遴选最具典型代表性的视频和画卷,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角度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全貌和细节;通过从时间、船队、人数、航程等对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与郑和下西洋的经历,凸显郑和及其所代表的中国在世界航海史上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以及中国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等在世界上的领先程度,引导学生领略先人的果敢与智慧,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魅力,树立文化自信。在课堂小结中,教师使用AI技术复活郑和,让学生与郑和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聆听郑和对当代青年的寄语,鼓励学生要肩负复兴中华之重任,要牢记振兴中华之使命。
其次,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疫情之后,各类信息化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天地和更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一部手机或电脑,足不出户就可以听到世界各地名师的讲课,学生、教师都能更好地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进行学习。各类信息化教学平台将课堂拓展为课前自主性预习、课中探究式学习、课后拓展性复习,教学模式也从之前单一的线下教学变成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例如,在第五单元,学生在课前需要观看外研社·国才杯定题演讲China’s Wisdom for the World和视频资源Major Country Diplom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并登录一带一路网,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与演变,梳理中国外交的重要发展节点与历程,思考当代大学生在理解中国、沟通世界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能够发挥的作用,为课中的探究式学习做准备。在课后拓展性复习阶段,学生利用课上所学的词汇、短语、句子解构、修辞手法、叙事结构等用英语讲述与中国外交发展(如:万隆会议、南南会议、金砖国家、一带一路等)、海/陆丝绸之路重要人物等相关的故事,上传至Facebook, TikTok, Twitter等对外社交平台,让中国声音被听见,让中国故事被看到。
(2) 个性化学习画像
利用数智技术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个性化教学。通过学生在学习平台上的“留痕”(学习行为、学习效果、学习习惯等)分析,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每个学生进行精准画像,教师或线上学习平台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资源推荐,实现精准化、针对性教学。例如,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学习轨迹,输入主题词cultural icon或national heroes后,超星学习通、扇贝阅读、每日听力等各类学习平台可自动推荐适合学生水平和兴趣的阅读材料、听力材料等,提升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教师在教学中也可根据学生的基础进行针对性提问或布置适合学生基础难度的“启智润心”类学习任务,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保持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信心。例如,围绕本单元的课前五分钟分享,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特长用英语讲述郑和、周恩来在外交史上的趣闻轶事,可以发表关于个人梦想的演讲,可以对郑和下西洋途中经历的故事进行英文短剧表演,也可以对比中西方国家在同一时间段的外交政策差异等等,总之,让学生在训练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领略中国历史文化魅力,发掘自己讲好中国故事的潜力。
(3) 动态化测评反馈
利用数智技术构建动态化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传统的大学英语评价方式注重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且评价方式多为教师评价,且具有一定的延时性,数智技术让测评方式多元化,且具有即时性。Itest等语言在线测试平台能让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针对所学语言点进行即时测试,且测试完毕能让学生迅速了解自己的短板与不足,然后针对不足又可提供反复练习,以此达到螺旋上升。除了测试学生的语言能力之外,各类数智化平台的测试指标向语言表达的思想性、内容性、价值观和态度等延伸;在评价方式上,“育人评价观”为指导的多元评价方式也成为可能,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一考定终身”,而形成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动态评价模式。数智化教学平台也为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情感和社交提供了可能性。学生在超星学习通、云班课上的互动、讨论与团队协作贡献值能够看出学生在团体内的交流互动与合作情况的轨迹,后台监控数据的起伏能够侧面看出学生这段时间内的心理、情绪变化,教师也能根据数据提供及时干预和指导。
5. 结语
以语言能力为内核、数智技术为驱动、课程思政为牵引是大学英语教学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信息时代的到来让许多高校开启了数字教育、智慧教育之旅,但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拥有数智融合的资源、平台和能力,教师本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课程思政能力也参差不齐,这些都对数智融合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挑战。此外,如何利用数智平台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学生学习轨迹、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等制定一个真正能对学生的思想、心理、情绪做出准确预判,能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做出即时评价的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也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大学外语教学科研项目《数智融合,创新育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融入路径探索》(项目编号:2024042004)阶段性成果;云南工商学院校级申硕科研项目《数智融合背景下理解当代中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内涵式融入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