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分隔理论视阈下网络舆情的传播路径与管理机制研究
A Study on the Communication Paths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s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Theory
摘要: 本文以2025年3月29日“A公司汽车智能驾驶事故”为研究对象,基于六度分隔理论分析网络舆情传播路径与管理机制。研究发现,该事故舆情历经爆发、发酵、蔓延、回落四个阶段,呈现出短链传播、全媒体矩阵跨平台迁移、弱关系链引发二次传播、高情绪集中度的路径特征,据此提出建立舆情监测预警体系、推动多元主体协作、加强跨圈层舆情预防与情绪稀释机制的网络舆情管理策略,以完善网络舆情管理,为相关主体应对类似公共事件提供实践参考。
Abstract: This study takes the “Intelligent Driving Accident of Company A” that occurred on March 29, 2025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analyzes the spread path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based on the 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Theory. The research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public opinion surrounding this accident has gone through four stages: outbreak, fermentation, spread, and decline, and exhibits path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hort-chain transmission, cross-platform migration of the omni-media matrix, secondary transmission triggered by weak relationship chains, and high emotional concentration.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this study proposes online public opinion management strategies, includ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a public opinion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 the promotion of multi-subject collaboration,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cross-circle public opinion prevention and emotional dilution mechanisms. These strategies aim to improve online public opinion management and provide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relevant subjects in responding to similar public incidents.
文章引用:尹津. 六度分隔理论视阈下网络舆情的传播路径与管理机制研究[J]. 交叉科学快报, 2025, 9(6): 788-794. https://doi.org/10.12677/isl.2025.96099

1. 引言

在数字化与网络化高度发展的当代社会,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公众舆论的形成、扩散与发酵速度大大加快。在这种背景下,如何理解舆情传播的规律并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近年来,智能驾驶技术作为人工智能应用的重要方向,在出行安全和交通效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智能驾驶仍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其技术缺陷与安全隐患不可避免地引发舆论焦点。2025年3月29日,一辆搭载NOA智能驾驶系统的汽车在高速公路上以116 km/h的时速撞向隔离带,随后爆燃致三人遇难。这场悲剧不仅撕开了智能驾驶技术的光鲜外衣,更暴露了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安全伦理、技术边界与舆论应对上的多重困境。本文将以A公司汽车智能驾驶事故为研究对象,基于六度分隔理论,系统分析网络舆情的传播路径与演化机制,并探讨舆情管理的有效模式。研究旨在丰富网络舆情传播的理论框架,并为企业、平台和政府在应对类似公共事件时提供实践启示。

2. 六度分隔理论与网络舆情

2.1. 六度分隔理论的内涵与发展

六度分隔理论最早由匈牙利作家Karinthy在其短篇小说中提出,他以文学化的方式指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网络比想象中更加紧密,任何两个人之间的距离不会超过六个中间人[1]。1967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通过“邮寄实验”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这一观点,提出了著名的“小世界现象”。他的研究结果表明,即便在陌生人之间,信息也能够通过有限的关系链条迅速传递,从而形成紧密而高效的社会网络[2]。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该理论逐渐被应用于复杂网络、互联网和社交平台的研究之中。学者们发现,在网络环境下,用户之间的互动关系构成了更为庞大和复杂的节点网络,但“平均路径长度短”的特征依旧成立。这意味着信息的扩散速度远超传统社会交往方式,网络舆情的生成与演化过程,往往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完成。

六度分隔理论的意义不仅在于揭示了人际关系的连通性,还在于提供了分析信息传播规律的理论工具。在舆情研究中,它帮助我们理解舆论信息如何跨越地域、平台和群体边界,解释舆情扩散中“爆炸式传播”的现象。

2.2. 网络舆情的概念与特征

网络舆情是指社会公众对某一事件、话题或现象,通过社交媒体、论坛、新闻平台等渠道所发表的意见、态度和情感反映[3]。其本质是公众对现实问题的反映和意见表达,具有动态、开放、多元的特征。它既是一种信息传播现象,也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与传统舆情相比,网络舆情依托数字传播载体,呈现出与传统媒体时代截然不同的显著特征,这些特征深刻改变了信息传播与公众意见形成的逻辑。在传统媒体环境中,信息需经过记者采访、编辑审核、印刷发行或节目排播等多道流程,往往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才能覆盖一定范围;而在网络时代,一条热点信息通过社交媒体转发、短视频传播、话题发酵等方式,往往在几分钟内就能突破圈层,几小时内登上各大平台热搜榜。同时,网络舆情的影响范围具有无边界性,彻底打破了传统舆情的时间与空间限制。传统舆情受限于传播载体的覆盖范围,一般性的地方报纸仅能影响本地读者,电视节目覆盖也受信号区域制约;而网络舆情借助互联网的全球联通性,能在瞬间跨越地域甚至国界,触达不同年龄、职业、地域的潜在受众。一条关于产品质量的投诉帖,不仅能被国内消费者看到,还可能被海外用户关注并引发跨国讨论,其影响范围远超传统舆情的局部效应,形成全球性的舆论场。

Figure 1. The evolution of public opinion on the A company’s smart driving accident

1. A公司汽车智能驾驶事故舆情演变

图1所示,从2025年3月30日至4月14日的舆情监测时段内,全网有关“A公司汽车智能驾驶爆燃事件”的信息约530万余条[4]。事故发生在2025年3月29日晚,相关信息在百度贴吧、bilibili等平台传播,引发小范围舆论关注。4月1日,南方都市报、中国新闻网等媒体对该事件作出详细报道,事件热度迅速攀升。当天A公司相关负责人分别于午间和晚上作出回应,同时遇难者家属也在多平台发声,引发舆论场激烈讨论,推动事件热度于4月2日到达顶峰。随后,舆情进入衰退期,网民后续关注话题围绕A公司事件辟谣、保险、事故鉴定等展开。由此可见,在数字化和网络化高度发展的当代社会,舆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远远超出传统媒体时代的可能性。这种现象表明,网络舆情具有高度的扩散力和感染力,而其形成机制与六度分隔理论中的短链传播高度契合。

2.3. 六度分隔理论与网络舆情传播的关联

网络舆情研究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其涵盖了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等多个领域。六度分隔理论为理解网络舆情的传播提供了结构性视角。社交网络中的弱关系往往比强关系更具传播潜力。强关系指的是亲友、同事等熟人关系,其信息流动往往局限于小圈子;弱关系则是基于兴趣、偶然互动或关注形成的联系,它能够跨越原有圈层,把信息传递给更远的群体。舆情传播依赖的正是这种弱关系链的作用。

在A公司汽车智能驾驶事故的传播过程中,个人爆料、媒体报道、官方回应以及普通用户之间的互动构成了多层次的传播网络。最初由媒体账号曝光的事故信息,迅速通过意见领袖转发形成核心节点的集中效应,而普通用户的转发则推动了弱关系链的扩散,使得舆情在不同平台和群体之间交叉传播,呈现裂变式增长的态势。这正是六度分隔理论在舆情传播研究中的现实体现。

从现有研究看,目前关于六度分隔理论和网络舆情相关研究没有。六度分隔理论与网络舆情研究的结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是本文的创新点有助于深入理解信息传播的路径、速度及其对社会行为的影响。通过对六度分隔理论的扩展和应用,结合情绪分析、舆情危机管理等研究领域,能够更全面地把握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和潜在风险。

3. 六度分隔理论视阈下网络舆情传播路径分析

3.1. 网络节点与关系链特征

六度分隔理论提出,任何两个人通过最多六个人的中介可以相互联系,这一假设最初建立在面对面的人际社交网络基础上。然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的兴起,六度分隔理论得到了新的验证和扩展。现代的社交网络不仅是人际连接的载体,也是信息、情感、舆论等社会现象传播的媒介。在这一背景下,六度分隔理论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重要性尤为突出。社交网络中的连接并非均匀分布,存在着中心节点和边缘节点。

在舆情传播中,每个用户都可视为一个节点。节点之间通过转发、评论、点赞等行为形成关系链条。这些关系链因社交媒体平台的功能设计而更加紧密,信息能够以极低成本在节点间传递。六度分隔理论指出,这些链条的平均长度较短,使得信息能够在有限时间内触达极大范围的群体。

A公司汽车智能驾驶事故的传播过程清晰地展示了节点与链条的作用。媒体账号和意见领袖是高影响力节点,其发布内容具有极强的外溢效应,而普通用户则通过转发和讨论形成长尾传播,虽然单个影响力有限,但累积效应显著,从而推动舆情在更大范围内蔓延。

3.2. 舆情传播的阶段划分与路径模式

新形态下的网络舆情和旧网络时代的舆情不同,旧网络时代人们注重信息的传输,而当前网络舆情随着信息碎片化的出现,舆情传播过程通常具有阶段性的特征,传递的不再是具体的信息,而是阶段性的情绪。而舆情传播的阶段可以划分为爆发阶段、发酵阶段、蔓延阶段和回落阶段[5]

Table 1. Analysis of public opinion on the A company’s autonomous driving accident

1. A公司汽车智能驾驶事故舆情分析

阶段

特点

爆发阶段

事故信息首次曝光→迅速传播→情绪初步爆发

发酵阶段

相关新闻媒体报道→影响扩大→质疑和担忧情绪发酵

蔓延阶段

自媒体解析→舆情达到高峰→各种观点和情绪相互交织、碰撞

回落阶段

官方介入→舆论热度下降→情绪逐渐平息

表1所示,A公司汽车智能驾驶事故的舆情传播大致经历四个阶段。第一是爆发阶段,3月29日晚事故信息在百度贴吧、bilibili曝光后,含“后怕”“不敢用智驾”等负面情绪的表述占比超33.7% [6],反映公众情绪初步被激活。第二是发酵阶段,3月30日至31日,南方都市报、中国新闻网、北京商报等多家媒体先后对此事件进行报道,进一步扩大了事件的影响力。公众开始对智能驾驶系统的反应速度提出质疑,尤其是在“2秒钟,智驾能做什么?”等相关报道的推动下[7]。在此期间,公众情绪在媒体报道的作用下持续发酵,反映担忧与质疑情绪不断升温。第三是蔓延阶段,4月1日,舆情达到高峰。多个自媒体尝试从技术角度解析事故原因,指出A公司汽车标准版的视觉智驾方案在复杂路况下识别潜在危险的局限性,这引发了对智能驾驶技术限制的广泛讨论,此时公众情绪全面爆发,负面情绪的表述占比上升至60% [5],各种观点涌现。第四是回落阶段,从4月2日起,随着企业回应、媒体澄清和政府介入,舆情趋于理性,讨论主题逐渐转向技术改进、责任追究和政策完善。公众情绪逐渐平复,关注点转向事件的解决和后续措施。

在路径模式上,舆情往往呈现从核心节点到中间节点再到普通用户的多级扩散模式。核心节点就像是情绪的引发点,它能迅速引发公众的初始情绪。中间节点起到桥梁作用,它们对事件进行深入挖掘和传播,让情绪不断发酵和蔓延。而普通用户则构成了广泛的传播网络,他们在接收到情绪后,会进行分享、讨论等,使情绪进一步扩散。这种多层级的传播模式就像一个链条,一环扣一环地推动着舆情的发展。与传统的信息扩散不同,网络舆情更像是多点并发、交叉传播的复杂网络结构,情绪在这个复杂结构中不断演变和传播。

3.3. A公司汽车智能驾驶事故传播路径的特点与演化趋势

六度分隔理论表明世界上任何互不相识的两人,最多通过六个人就能建立起联系。在A公司汽车智能驾驶事故传播中,这种理论得到了体现。结合六度分隔理论,如表2所示,可以发现A公司汽车智能驾驶事故舆情的短链传播现象显著。从核心节点至普通用户的信息传递路径小于五个节点,这使信息能够迅速抵达广泛受众。而后相关新闻媒体和自媒体平台形成全媒体矩阵,相互补充,实现了舆情的全方位传播,使得跨平台迁移十分迅速。其中,弱关系链在传播中起到重要作用,陌生人之间的二次传播引发舆情二次爆发。最后,舆情呈现高情绪集中度,公众关注点快速从事故细节转向安全隐患与企业责任,营造出以质疑与批评为主的舆论氛围。

Table 2. Analysis of public opinion on the A company’s autonomous driving accident

2. A公司汽车智能驾驶事故传播路径的特点

传播路径

特点

短链传播

节点小于5个,触达快

全媒体矩阵

跨平台迁移迅速

弱关系链

陌生人二次传播引舆情爆发

高情绪

聚焦安全/责任,氛围偏质疑批评

随着时间发展,从舆情初期聚焦于事故责任与受害者情况,而后逐渐拓展至智能驾驶技术安全性、企业危机处理能力等方面,甚至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政策监管和伦理反思,A公司汽车智能驾驶事故舆情最终呈现出议题迁移的趋势。这种舆情议题的不断扩展体现了网络舆情的复杂性和延展性,对舆情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挑战。由此可见,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传播的节点变得更加紧密,也许在未来,事故相关信息能通过更少的节点实现更广泛地传播。这提醒企业在处理危机时,要更加关注每个传播节点的影响力,防止负面舆情在短时间内快速扩散。

4. 六度分隔视角下网络舆情传播的管理机制构建

4.1. 基于六度短链与节点层级的舆情监测预警体系

六度分隔理论指出,网络舆情会以核心节点到中间节点,再到普通节点的短链路径快速扩散。因此,在此视角下,有效的舆情管理离不开科学的监测与预警机制。从政府层面来看,舆情监测与分析是政府网络舆情管理的基石。面对互联网信息量的激增和传播速度的加快,传统监控方式已明显不足[8]。所以在多平台、多节点的传播环境中,政府需要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关键词、热点话题和情绪走势进行实时追踪。通过识别舆情的核心节点与情绪集中区,政府能在舆情进入扩散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从而减少其负面影响。从企业层面而言,作为事故发生的主体,企业在六度分隔视角下的舆情管理中同样扮演着关键角色,其自身的监测与响应能力直接决定了舆情扩散的范围与最终影响走向。鉴于六度分隔理论的核心特征,以上文提到的A公司事故舆情为例,其从爆料者到普通用户仅需小于6个节点,这凸显出政府和企业监测需聚焦六度传播规律。在构建监测与预警机制时,首要任务是识别核心节点与追踪短链路径,及时锁定类似事故中贴吧爆料者、领域大V等核心意见领袖节点,重点捕捉小于5个节点的传递链,当监测到多个主体二次转发的短链时,需触发相关预警,阻断短链扩散。同时,相较于政府侧重宏观层面的全网监测,企业的舆情监测更需聚焦微观层面。以此次A公司汽车智能驾驶事故为例,企业若能在舆情爆发初期建立敏感词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公众对“安全”“责任”等关键词的高度关注,并迅速作出回应,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舆情压力。可见,完善的预警体系能够帮助企业缩短舆情响应时间,提高危机处置效率。

4.2. 基于六度节点角色分工的多元主体协作模式

舆情管理并非单一主体能独立完成,而是需要政府、企业、媒体及公众共同参与的多元协同过程。各主体需明确自身职责,并精准对接六度传播环节,形成高效的管理合力。从政府层面看,其承担着提供权威信息、制定监管政策的核心职责。作为权威核心节点,在舆情爆发时,政府需联合相关新闻媒体,通过权威账号、区域媒体等节点以超短链形式及时传递调查进展,发挥权威信息的引导作用。对于企业而言,保持信息透明、及时回应公众关切是其重要责任。作为事件关联核心节点,企业需主动进入贴吧、bilibili站等弱关系平台,以用户视角发布智驾数据等关键信息,覆盖短链传播的起点,有效回应公众疑问。媒体和自媒体等意见领袖应坚守新闻伦理,避免夸大报道,发挥正向舆论引导功能。而公众则需提升自身媒介素养,理性参与讨论。作为理性边缘节点,公众可积极转发权威信息,稀释负面舆情的传播力度。这种多元协同模式打破了泛化协作的局限,让各主体精准嵌入六度传播的不同环节,显著提升了舆情管理效率。其关键在于构建信息透明、响应及时、平台监管与公众教育相结合的全流程管理与动态反馈机制。通过多方平等参与,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减少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更能助力公众形成更理性的网络舆论认知,营造健康的网络讨论环境。

4.3. 基于六度跨圈层舆情预防与情绪稀释机制

在六度分隔网络中,弱关系链条往往是信息实现跨圈层扩散的关键。尤其是部分情绪节点,它们虽非流量最高的意见领袖,却因处于不同社群的连接枢纽位置,极易触发舆情的二次爆发。因此,与其依赖平台算法调控信息流,不如直接针对这些节点实施更精准地预防。以此次A公司事故舆情为例,通过分析传播路径与情绪浓度,可优先锁定可能放大负面情绪的节点并重点关注,同时在这些节点层面注入理性与正向信息,如提供权威数据、解读资料,或联合当事方第一时间参与公开澄清。此举旨在缓解其跨圈层传播中的情绪裂变效应,进而构建起六度逆向预防的管理思路。当舆情在短传播链中显现裂变迹象时,不应仅在传播末端被动回应,更需通过节点向前追溯,逆向渗透至传播源头链路,从而在信息尚未大规模扩散前实现缓冲与稀释。这一思路将管理着力点从宏观平台层面转向微观节点层面,借助六度传播结构中关键节点的位置优势实施精准预防。如此一来,不仅能增强舆情管理的前置性与针对性,更能有效遏制负面信息跨圈层传播时的情绪外溢效应。

5. 结论

本文以A公司汽车智能驾驶事故为案例,基于六度分隔理论,对网络舆情的传播路径与管理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网络舆情具有短链传播、跨平台迁移、弱关系链推动和情绪集中等特点,其传播过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议题迁移趋势。在管理层面,建立舆情监测预警体系、推动多元主体协作、加强跨圈层舆情预防与情绪稀释机制,是应对网络舆情风险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邓肯·瓦茨, 陈禹. 六度分隔: 一个相互连接的时代的科学[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9(2): 113.
[2] Milgram, S. (1967) The Small World Problem. Psychology Today, 2, 60-67.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3] 王常晶. 网络舆情影响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实践研究[J]. 数字化传播, 2025(7): 68-71.
[4] 商情部. 小米SU7高速爆燃事故舆情复盘[EB/OL].
https://arq82eikqy.feishu.cn/file/JzVebNs9PooHwtxBVGEcKmSRngf, 2025-08-18.
[5] 舆情分析师考培基地. 小米SU7高速爆燃事故舆情分析: 智能驾驶技术的安全性反思[EB/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8386746755080488&wfr=spider&for=pc, 2025-08-19.
[6] 小米SU7高速爆燃事件深度剖析: 智驾神话背后的安全危机与警示[EB/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8337748562111230&wfr=spider&for=pc, 2025-09-04.
[7] 2秒钟, 智驾能做什么? [EB/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8293920894199957&wfr=spider&for=pc, 2025-09-04.
[8] 屈斯薇. 政府网络舆情应急管理机制构建与优化策略[J]. 国际公关, 2025(5): 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