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就业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维护就业安全稳定、实现高质量就业及构建“大思政”格局的关键。高校需大力推动其高质量发展,培养兼具科技伦理素养、创新精神与家国情怀的复合型人才。就业指导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具有服务国家战略、推动教育改革、助力学生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的战略价值,能为社会培育适配人才。通过构建对接产业需求与育人目标的动态化课程体系、打造复合型师资队伍、推进智慧化教学模式改革、优化政校企协同育人生态等举措,实现深度融合,为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与智力保障。
Abstract: Employment-oriented education is crucial for universities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maintain employment security and stability, achieve high-quality employment, and build a “comprehen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amework. Universities need to vigorously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uch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who possess not onl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thics literacy and innovative spirit but also a sense of national pride and responsibility. The in-depth integration of career guidance courses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olds strategic value in serving national strategies, promoting educational reform, supporting students’ development, and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which enables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suitable for social needs. By taking measures such as constructing a dynamic curriculum system that aligns industrial demands with talent cultivation goals, building an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team, advancing the reform of intelligent teaching models, and optimizing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ecosystem involving government, enterprises, and universities, the in-depth integration can be realized, thereby providing solid talent support and intellectual guarantee for social development.
1. 引言
在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交汇点,新质生产力正重塑人类生产生活方式[1]。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下,“求职难”与“招工难”并存的人才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人才结构性错配更从低附加值制造业短期“用工荒”转向高附加值制造业长期“人才短缺”[2]。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治本之策,肩负着为国家发展培育栋梁之才的重任,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亟待探索就业指导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全新育人模式,应将科技伦理、创新思维、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巧妙融入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之中[3]。例如,在职业规划课程中引入“卡脖子”技术的典型案例,以此激发学生投身科技报国伟大事业的使命感;在面试技巧教学环节中融入科技伦理规范,培养学生在技术应用过程中的责任意识。构建深度融合的育人模式,精准对接时代需求,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筑牢坚实的人才根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有力推动我国迈向“创新强国”,在全球科技竞争的舞台上占据更为有利的地位[4]。展望未来,高校须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不断优化育人模式,为科技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人才动力,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高校的智慧与力量[5]。
2. 新质生产力导向下思政教育渗透的战略价值
(一)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夯实新质生产力人才根基
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与核心人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通过价值引领,实现个人发展与国家战略的协同,契合“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社会需求导向。以思政教育培养家国情怀,推动学生投身国家亟需行业、实现教育与社会需求匹配;同时,课程中的创新、工匠精神等元素能塑造学生探索品质,培育复合型人才,满足新质生产力人才要求,夯实其发展的人才根基[6] [7]。
(二) 推动高校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实践。这一融合与“协同理论”相呼应。“课程思政”强调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实践类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后,能够突破单一课程的功能局限,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体系,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协同[8]。协同育人则强调教育要素的整合与联动,二者融合促使高校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加强跨学科合作,提升教学能力,推动课程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进而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高校在新时代教育竞争中的核心优势,实现内涵式发展。
(三) 赋能学生成长,提升职场竞争力
在新质生产力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职场对人才的需求已从“单一技能导向”转向“综合素养驱动”,除专业能力外,对职业道德的坚守、创新意识的活力、社会责任感的践行愈发看重。职业价值观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指南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职业规划课程,通过学习优秀企业和个人的奋斗案例,为学生提供价值观认知实践场景,帮助学生建立职业情感与价值认同,明确方向、增强归属感,助其形成稳定的职业价值观。这种全面发展的能力培养,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提升职业竞争力,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9]。
(四)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课程融合,从宏观层面看,对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当大量具备专业能力和良好道德素养的人才进入社会,投身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能够推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充分就业,缓解就业压力[10]。同时,学生在课程中所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将促使他们在工作中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减少行业不良竞争和违规行为,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此外,课程中强调的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契合“可持续发展理论”,有助于引导学生在职业选择和工作实践中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推动经济社会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发展,实现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3.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就业指导课程思政融合的现实困境
(一) 课程体系:传统路径依赖与新兴需求脱节
在新质生产力逐步发展的当下,就业指导课程仍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传统路径,与新兴需求存在一定的滞后性[11]。从课程内容结构来看,目前部分高校的教学资源仍投向传统行业岗位技能培训,而对于人工智能伦理、生物安全规范、绿色制造标准等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其系统性覆盖和深入探索尚有不足。这样的内容侧重,使得课程在对接产业变革需求的及时性上存在提升空间,对于培养契合新兴产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形成了一定制约。与此同时,课程更新机制的调整节奏相对平缓,面对快速的技术迭代,现有调整周期较长,导致教学内容难以完全跟上产业前沿动态,与产业实践形成了一定差距。
(二) 师资队伍:跨学科能力断层与育人理念滞后
师资队伍的能力结构与育人理念,是影响课程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知识储备来看,教师群体存在一定的专业领域局限,精通前沿技术且擅长思政教育的“双师型”教师相对稀缺。面对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更复杂的教学内容,部分教师在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融合讲授上存在提升空间,在深入剖析技术背后的伦理价值与社会责任方面仍需加强。在育人理念层面,部分教师仍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传统“技能传授型”思路,对就业指导的认知较多聚焦于求职技巧培训[12]。他们对思政教育在塑造学生创新思维、职业操守与价值观念中的核心作用,认知深度有待提升,这使得育人过程在触及精神内核层面仍有优化空间。
(三) 教学模式:数字化转型迟滞与实践深度不足
教学模式的优化进度,对就业指导课程思政融合的成效产生了一定影响[13]。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多数课程在教学手段上仍以PPT演示、视频播放等传统形式为主,对元宇宙职场体验、AI职业测评等前沿技术的应用程度有待提升,课堂互动性与吸引力存在优化空间,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创新思维方面仍有加强余地。实践教学环节的深度同样需要关注,当前校企合作中,参观实习类活动占比较高,学生深度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机会相对有限。这样的实践安排下,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结合技术创新与社会责任的体验不够充分,实践教学的价值引领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在实现理论与实践、技术与伦理的深度融合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
4.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思政教育渗透的创新路径
(一) 构建动态化课程体系:实现“三个对接”
1、对接产业需求:产教融合打造前沿课程矩阵
深度行业领军企业,立足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共同开发模块化精品课程,如:《新质生产力职业伦理》《未来产业发展与职业规划》等。依托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构建动态化教学资源库,汇聚典型案例与前沿素材,通过定期更新与迭代优化,精准锚定产业发展脉搏,确保课程内容始终与行业前沿动态同频共振,使学生所学知识紧密贴合产业实际需求。
2、对接技术前沿:数字赋能构建沉浸式教学场景
紧跟技术革新步伐,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创新开发虚拟仿真教学模块。构建高度还原产业实践的沉浸式教学场景,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界限,让学生在虚实交融的学习体验中,深度剖析技术应用中的伦理困境,培养其在新技术发展浪潮下的价值判断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在新技术浪潮下的价值判断能力与道德责任意识。
3、对接育人目标:三维架构深化价值引领内涵
以“职业能力提升、价值引领强化、社会责任培育”为基石,精心构筑起稳固且立体的三维育人目标体系,如同搭建起一座承载教育理想的宏伟大厦。对科技报国、绿色发展等思政理念进行抽丝剥茧式的深度解构,将其精髓精准提炼、转化为一套科学严谨、兼具量化标准与评估维度的教学指标体系。修订课程标准,以匠心精神重构教学大纲,让思政教育目标如同春雨润物般自然融入每一堂知识传授的课堂,无声浸润每一个能力培养的实践环节。由此,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从机械叠加到深度交融的华丽蜕变,全力培育既具备深厚专业素养,又胸怀家国担当的新时代栋梁之材。
(二) 打造复合型师资队伍:实施“三项工程”
1、能力提升工程:构建双向赋能的师资成长生态
创新实施“双师双聘”协同发展机制,定期选拔骨干教师进驻行业头部企业,开展技术研修并深度参与核心项目研发,实时掌握产业前沿技术动态。同时,邀请行业领军专家、技术骨干担任客座教授,与校内教师组建联合教研团队,以项目为纽带开展常态化教研活动,促进产业实践经验与教学智慧的双向流动。针对新质生产力育人需求,系统开发专项培训课程体系,围绕科技伦理、产业趋势等核心领域设计精品教学模块。采用“理论授课夯实基础、实践演练强化应用、案例研讨深化认知”的立体化培养模式,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与思政育人素养,构建校企资源共享、师资优势互补的良性发展生态。
2、团队建设工程:培育跨学科融合的教学创新共同体
打破学科壁垒,以“跨界融合”为核心理念,组建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人工智能技术专家、教育教学设计专家构成的“黄金三角”跨学科教学团队。依托“就业思政创新工作室”这一前沿阵地,常态化开展联合备课、教学案例共创、跨学科教学竞赛等多元教研活动。同时,建立“老带新”传帮带机制,让资深教师的经验如明灯照亮青年教师成长之路;推行项目制协作模式,以实际任务为纽带,驱动团队成员在课程开发、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携手探索、协同创新。通过这种多维联动的培养模式,逐步锻造出一支兼具理论深度、技术敏感度与教学创新力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团队,为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思政教育创新注入强劲动能。
3、评价激励工程:完善创新导向的教师发展激励体系
以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为标尺,将新质生产力领域中就业指导课程的思政元素开发成果、融入思政理念的教学模式创新实践,以及推动就业思政教育与产业需求对接的产教融合成效等,纳入核心考核指标,突破传统单一评价维度,构建起涵盖教学创新、思政融入、就业指导实效、育人成果的立体化评价标准。在教学改革中创新运用思政引领就业指导的模式,以及在产教融合中实现就业思政教育与行业需求精准对接的教师和团队,提供阶梯式激励支持。设立专项经费助力开发兼具就业指导实用性与思政教育引领性的优质教学案例,深化相关研究成果;搭建跨区域、跨平台的成果推广渠道,将就业指导与思政融合的优秀经验打造为行业示范标杆。通过动态化、多维度的激励机制,充分激发教师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探索就业指导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创新的内生动力,形成以创新为导向、以融合促发展的良性教育生态。
(三) 创新智慧化教学模式:推进“三化改革”
1、教学过程数字化:构建智能精准的个性化学习体系
搭建“就业思政智慧教学平台”,以AI大数据分析技术为核心驱动力,深度洞察学生的职业兴趣图谱、能力结构特征与价值观念倾向,为每位学子量身定制动态化的个性化学习画像。精准筛选适配的课程资源、行业案例与思政素材,实现学习内容的精准推送,全方位满足学生的差异化成长需求。同时,创新研发“职业决策模拟系统”,借助人机交互的沉浸式对话场景,引导学生穿梭于多元职业发展路径的虚拟空间。学生在模拟职场挑战与价值冲突情境中,逐步明晰职业理想,淬炼价值判断能力,完成从理论认知到实践应用的跨越,让就业指导与思政教育在智能场景中深度融合,提升教学的靶向性与育人实效。
2、实践教学场景化:创设虚实交融的沉浸式育人空间
依托元宇宙技术搭建就业实训基地,以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前沿科技为画笔,勾勒出虚拟智能工厂、数字医疗实验室等高度逼真的教学场域。围绕“技术创新伦理抉择”、“新兴产业责任担当”等核心议题,开展情境化实践教学。学生置身于虚拟却鲜活的职场情境中,直面技术伦理冲突、社会责任挑战等复杂现实问题,在模拟决策与行动中,淬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厚植道德责任感。同时,深度推进校企协同,共建“真实项目工作坊”。将企业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等实际项目无缝嵌入课堂,让学生从校园直接对接产业一线。在攻克真实项目难题的过程中,学生既深化专业知识应用,又在实践中感悟科技报国使命,实现专业能力与思政素养的双轨提升,真正构建起虚实相生、学用结合的沉浸式育人空间。
3、教学评价多元化:构建科学全面的质量评估体系
以新质生产力思政教育育人目标为导向,构建覆盖“知识掌握、技能应用、价值践行”三大维度的立体化评价指标体系。摒弃单一结果导向的传统模式,采用“过程性评价 + 终结性评价”的复合评价方式,既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习得成果,更注重其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发展、价值塑造轨迹。引入区块链技术赋能评价管理,对学生从课程学习、实践操作到价值践行的全过程数据进行实时记录与加密存储。将碎片化学习数据转化为可视化成长图谱,直观呈现学生在新质生产力思政教育中的发展脉络,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公信力。通过这种多元化、数字化的评价体系,精准捕捉学生成长动态,为优化教学策略、提升育人质量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与科学依据。
(四) 优化协同化育人生态:建立“三大机制”
1、政校企协同机制:构建多方联动的人才共育平台
整合多方资源,成立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联盟,以就业指导课程思政教育为融合枢纽,协同构建适配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标准体系。推动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双向嵌入,将科技报国、职业伦理等思政元素深度融入职业能力培养,实现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在价值引领和技能培育层面的精准对接。构建常态化协同育人机制,政府从政策端将思政要求纳入产业规划,企业在需求端明确人才思政素养指标,学校以就业指导课程为核心载体动态优化培养方案。三方通过定期研讨、数据互通,快速响应产业变革,形成“政策引领–需求驱动–教学落地”的闭环协同模式,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定向输送兼具专业能力与家国情怀的复合型人才。
2、数字化保障机制:打造数据驱动的精准育人体系
建设“就业思政大数据中心”,整合产业人才需求、学生成长轨迹、教学质量监控等多维度数据资源。借助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挖掘数据价值,精准剖析人才培养痛点与学生个性化需求,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学策略、开展精准化就业指导提供科学依据。设立专项建设基金,持续加大投入力度,用于教学平台迭代升级、数字化资源开发与智慧教学环境构建,以充足的技术支撑与资金保障,驱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思政教育创新发展,推动就业指导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迈向新台阶。
3、文化浸润机制:营造全方位育人的文化氛围
打造“新质生产力育人文化节”等品牌活动,通过举办“科技报国”主题演讲比赛、“未来职业”创意设计大赛、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等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对新质生产力的探索热情与报国情怀。建设校园数字文化长廊,运用多媒体技术生动展示大国工匠、青年科学家的奋斗历程与卓越成就,将思政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时时受教育、处处有思政”的浓厚育人氛围,实现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的有机统一。
5. 结论
在新质生产力重塑产业格局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破解人才供需矛盾、服务国家战略的关键路径。这一融合不仅具有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教育改革、助力学生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的战略价值,还能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培育适配人才。然而,当前课程体系存在传统路径依赖与新兴需求脱节、师资队伍跨学科能力断层与育人理念滞后、教学模式数字化转型迟滞与实践深度不足等现实困境。为此,可通过构建对接产业需求、技术前沿与育人目标的动态化课程体系,打造实施能力提升、团队建设、评价激励工程的复合型师资队伍,推进教学过程数字化、实践教学场景化、教学评价多元化的智慧化教学模式改革,优化建立政校企协同、数字化保障、文化浸润机制的协同化育人生态等创新路径,实现就业指导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与智力保障。
基金项目
2024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思政“三进”育人模式探索(DHJG-24-36);2024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五育融合”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的方法与路径探索——以东华理工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DHJG-24-37);2025年东华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三全育人”理念下构建师生融乐生态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探索(DHJG-2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