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所提出的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品质为出发点,对初中英语阅读问题链教学设计展开研究。以译林版八年级下册英语Unit 6 Reading课文为例,探讨如何通过科学设计问题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文章在分析问题链内涵及英语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链的设计应遵循系统性、递进性、趣味性与知识性并重以及质与量平衡原则。随后结合教学案例,从读前、读中、读后三个阶段设计问题链,并逐项分析其对学生逻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以及创新性思维的引导作用。研究表明,问题链作为课堂提问的系统化工具,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与推广意义。
Abstract: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design of question chains in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grounded in the thinking quality of the core competencies outlined in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s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 (2022 Edition). Using the text from Unit 6 Reading of the eighth-grade textbook published by Yilin Press as a case study, the study examines how scientifically designed question chains can effectively cultivate students’ thinking quality in English reading classes.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question chains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 the study proposes that the design of question chains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s of systematicness, progression, integration of interest and knowledge, and balance between quality and quantity. Through a practical teaching example, question chain is designed for the pre-reading, while-reading, and post-reading stages, with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ir role in fostering students’ logical, critical, and creative thinking.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question chains, as a systematic tool for classroom questioning, can effectively activate students’ cognitive processes, facilit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re competencies in English education, and demonstrate significant practical value and potential for application.
1. 引言
在20世纪末,国内将问题链教学模式普遍应用于理科教学中。裴松将问题链引入英语教学,提出了更具英语学科特色的概念,他强调了语篇的重要性,认为话语是一个整体,反映了内容与作者思维之间的内在联系[1]。王建强认为,在问题链教学模式中,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基本目标和教学内容,将课堂教学设计成以解决问题为链条,以收获知识、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增长为导向的师生互动形式[2]。唐明霞指出,英语阅读课“问题链”设计存在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偏离教学内容、缺乏教学主线、缺乏逻辑性等问题,强调“问题链”的适切性、指向性、系统性和逻辑性[3]。而大多数研究只是针对思维能力的一般发展,缺乏对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具体思维品质的关注。因此,探索一套科学、可操作、可迁移的“聚焦思维品质”的英语阅读问题链设计策略,既是课程标准实施的现实需求,也是提升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必然路径。
2. 问题链及其构建逻辑
2.1. 问题链
问题链是基于学生已有知识或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困惑,将教材知识转换成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有中心、有序列、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教学问题[4]。吴滢根据英语学科特色,结合王后雄提出的问题链类型,将英语阅读课堂上所需问题链类型分为引入式、递进式和探究式问题链[5]。陆坊庆结合新课标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要求,并在三种类型问题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迁移式问题链,旨在培养学生的归纳与评价能力[6]。
2.2. 主题语境下的问题链构建逻辑
问题链的有效性不仅依赖于问题本身的质量,更在于其整体构建过程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构建一条逻辑严密、认知合理、目标明确的问题链,需要基于课程标准、学情分析与文本解读进行多维度整合,问题链的构建逻辑应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目标导向、语境关联与贴合文本。
2.2.1. 目标导向
问题链的设计应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师需根据本课时的教学任务与单元主题,明确希望学生通过问题链掌握哪些知识、发展哪些能力、形成怎样的价值判断。问题链的起点应与学生的已有经验相关联,逐步过渡至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
2.2.2. 语境关联
有效的问题链不仅需要体现对文本的理解,更应具备向真实语境过渡、实现语言迁移的潜力。构建问题链时,教师应适当引入与学生生活经验、社会热点或跨学科话题相关的情境元素,使问题不局限于课堂内部,而是能够引导学生将所学语言知识应用于更广阔的交际场景中。这种语境关联使学生在思维活动中产生真实感与参与感,提升了学习意识。问题链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观点表达、立场陈述与多角度探讨,强化语言与思维在具体语境中的结合,从而推动学生实现语言能力向综合素养的转化。
2.2.3. 贴合文本
问题链的构建应以英语文本为依托,通过深入分析文本结构、内容要点与语言特点,提炼出可用于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素材。文本不仅是语言输入的载体,更是思维的来源。教师需结合教学内容,辨析文本中值得探究的语言表达、信息组织、语篇结构等方面,从中提炼具有学习价值的问题。问题链的设计应体现对文本理解的整体性,避免割裂文本、脱离语境,确保问题链与原文语篇保持紧密联系。紧扣文本主题与内容,才能有效连接语言学习与思维发展,培养学生分析和整体阅读的能力。
3. 思维品质导向的问题链设计原则
3.1. 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是问题链区别于传统提问方式的关键特征之一。传统英语课堂中教师常常采用“随文提问”或“任务堆叠”的方式,问题之间缺乏整体设计与内在联系,导致学生的思维活动零散、肤浅。而问题链则强调围绕教学目标,结合文本主题、结构和认知难度,形成一个有逻辑起点、有思维路径、有认知终点的系统问题序列。每一个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中的一环,为下一个问题的解决提供认知基础。教师在问题链设计前,应明确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例如理解文本主旨、分析写作意图、评价观点立场等,再据此设定问题主轴,确保整条问题链围绕目标展开,环环相扣,从而促进学生知识建构与思维提升的同步进行。
3.2. 递进性原则
递进性是问题链设计的核心机制。依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认知活动可以划分为六个层级: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7]。问题链应充分体现这一认知递进路径,从基本的信息识别逐步过渡到复杂的批判性思考与创新表达。问题链具有显著的递进性,即问题的设计应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知发展规律。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信息、加工理解、整合输出的过程本身具有阶段性特征,因此,问题链应在结构上呈现梯度推进的特征。低阶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调动已有知识、初步建构对文本的理解;中阶问题则引导学生建立逻辑联系、进行结构分析或内容比较;高阶问题则进一步推动学生作出判断、表达立场或创新延伸。这种层层推进的设计使学生在每一步思维过程中都获得适当的认知挑战,同时积累理解与表达的基础,为更高层次的思维加工提供支持。
3.3. 趣味性与知识性并重原则
问题链设计既要立足学科核心知识,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心理需求,实现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有效融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到,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的兴趣与热情[8]。因此,问题链应在确保教学目标落实的基础上,兼顾语言内容的可感性与认知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热情与思维活力。
3.4. 质与量平衡原则
问题链的“质”体现在其认知价值、逻辑严密和思维引导上,优质的问题能够启发学生思考、促进理解、激发学生的表达欲,从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激发最大的教学效能。然而,问题的“量”同样不可忽视。在设计问题时,需从教学目标出发,确定合理的问题数量,确保每一个问题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避免冗余、重复或浅显无效的问题[9]。只有当问题具备恰当的挑战难度,同时问题之间又保持数量上的适度,才能真正发挥问题链对思维品质发展的支持作用。
4. 聚焦思维品质的初中英语阅读问题链教学设计
本文以译林版八年级下册英语教材的Unit6“Volunteering for the Special Olympics World Games”为例,本单元主题为“Sunshine for all”,主题语境是“人与社会”。阅读文本Volunteering for the Special Olympics World Games是关于Liu Ming参加2007年上海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志愿者服务的一篇报道。文章报道了Liu Ming作为志愿者帮助特奥会运动员Li Hai的经历和感受,也介绍了特奥会志愿者服务情况,体现了积极阳光的体育精神和互助合作的精神。本文根据读前、读中、读后三个阶段,探究如何设计指向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的问题链。
4.1. 读前阶段:引入性问题链激活已知,激发兴趣
引入式问题链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已知,又能呼应学生脑海中与文本主题有关的经验,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习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本阶段旨在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引导他们回忆已有知识与相关经验,激活话题认知背景,唤起学习兴趣,同时为阅读设定认知任务,初步引导思维关注志愿精神、特奥会参赛运动员、社会责任等核心概念。笔者参照趣味性与知识性并重原则设置以下问题:
Q1: 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Special Olympics? How is it different from the regular Olympics?
Q2: Have you ever watched or heard about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n sports?
在读前阶段设置两个问题,旨在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导入主题。Q1对应教育目标系统的记忆层次,作为问题链的起点,承担着激活背景和导入文本语境的双重功能。考虑到大多数初中生对于“奥运会”较为熟悉,但对“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这一概念了解较少,因此教师通过此问题能有意识地唤起学生已有的社会知识或课外阅读经验,为新知识的吸收与理解打好基础。Q2对应教育目标系统的理解层次,从“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宏观认知逐渐过渡到“特殊参赛运动员们参与体育运动”这一具体情境,为学生了解文本中的核心人物和核心情感做准备。设计此问题的初衷,是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与特殊参赛群体相关的社会现象、媒体内容或个人见闻,唤起学生的现实经验,并激活其潜在的情感共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架,是从了解走向关怀的转折点。问题具有思辨性和趣味性,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特奥会的志愿精神,还实现了语言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协同发展。
4.2. 读中阶段:递进性与探究性问题链梳理脉络,深化理解
一系列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能引导学生从表面信息的获取逐渐过渡到深层次的分析思考。这些问题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发展批判性思维、逻辑推理等高阶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适时提问关于文章细节的问题能帮助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关注关键信息,从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笔者参照递进性原则与系统性原则设置了以下问题。
Q1: Why did Liu Ming describe his experience as “the most amazing” in his life?
Q2: Why does the text mention that “over 40,000 volunteers gave up their spare time”?
Q3: How did Li Hai’s participation in the Games change him?
Q4: How did the Games make athletes and volunteers feel like “one big family”?
Q1对应教育目标系统的分析层次,引导学生从Liu Ming的视角理解志愿服务的意义。通过回顾Liu Ming在参与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学生可以体会到他的情感由最初的“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到最后的“这是人生中最棒的经历”的巨大转变。这一问题帮助学生从表面事件进入人物内心,初步建立对志愿精神价值的理解。Q2对应教育目标系统的分析层次,则让学生注意文本中数量的写作意图。通过这个问题,学生会意识到作者用具体数据来突出志愿者群体的人数之多与无私奉献,这不仅让学生理解志愿活动的意义,也帮助他们认识到特奥会不为人知的集体力量,从而在阅读中逐步建立从个体到群体的视角转变。Q3对应教育目标系统的理解层次,转向另一个重要人物Li Hai,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特奥会不仅对志愿者有影响,同时对参赛者本身而言也是一种重要的成长经历。文本中提到Li Hai“本身患有智力障碍”、“很勇敢地参加比赛”、“得到了第四名”“变得更加自信”,这些细节都是学生能通过阅读获得的依据。通过这个问题,学生能够看到体育活动对于个人心理健康的积极意义,理解参与活动对特殊参赛群体的重要性,也加深了对平等和尊重的价值认同。Q4对应教育目标系统的应用层次,作为读中阶段的总结性引导,帮助学生从人物关系中体会文章所传达的人际温暖。通过Liu Ming的叙述,学生能够理解志愿者和运动员之间并非单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而是在相处中建立了信任、支持与感动。这一问题促使学生认识到“平等、融合、尊重”的社会情感,强调了文本的主题,也是思维情感层面的升华。
4.3. 读后阶段:迁移性问题链启发思考,促进创新
迁移性问题链是指在学生完成文本阅读之后,教师围绕文本内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整合所学信息,归纳文章的核心观点、分析作者的立场,或围绕文本主题及其相关话题表达个人见解而设计的问题链。在阅读结束后,学生能够在新的语境中吸收并转化所学的知识,逐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判断力、自我反思以及创新性思维水平。
Q1: What does Liu Ming’s experience tell you about helping others?
Q2: What can Li Hai’s story teach you about confidence and success?
Q3: Do you think volunteering is only about helping others? Why?
Q1对应教育目标系统的评价层次,是进入读后阶段的首个问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前一阶段学生已完成对文本的内容理解、人物分析与行为评价的过程,在阅读中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不仅要知道Liu Ming做了什么,更要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认同他行为背后所传递的价值观。Q2对应教育目标系统的评价层次,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重新理解成功的含义,从中学习积极的生活态度。为了帮助学生突破对成功的单一理解,从结果导向转向对参与过程、体育精神和个人成长的关注。Q3对应教育目标系统的创造层次,读后阶段问题链中最具批判性思维色彩的一环,巧妙地设计了一种认知冲突:表面上看似乎是对志愿服务这一社会行为的赞同,但实际上通过“only about”这一限定,促使学生对其潜在的价值进行重审与多维分析。学生需基于文本与自身经验进行判断:志愿服务的意义是单向给予,还是双向成长。它是否仅仅是“帮别人”,还是也在“成就自己”。
5. 结语
本研究以思维品质的培养为导向,系统性探讨了问题链设计的原则与实践路径。通过对译林版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6 Reading板块的课例分析,提出了系统性、递进性、趣味性与知识性并重、质与量平衡四项设计原则,并构建了贯穿读前、读中、读后三阶段的问题链实施框架。实践表明,科学设计的问题链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其逻辑性、批判性与创新性思维的发展,为核心素养在英语课堂中的落实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此外,在技术融合教育的背景下,如何借助人工智能等工具实现问题链的个性化生成与动态调整,也将成为值得探索的新方向。问题链不仅是一种提问策略,更是一种思维导向的教学方式。它要求教师从知识传递者转变为思维引导者,这背后是对教师角色、课堂氛围乃至教育目标的深层反思。教师应在未来持续优化问题链的设计与实施策略,使英语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思维成长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