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可持续性视角下乡村旅游与乡村发展的协同路径研究——以西双版纳为例
Research on the Collaborative Path of Rural Tourism and Rural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Taking Xishuangbanna as an Example
摘要: 本文从生态人类学与旅游人类学的理论视角出发,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乡村旅游实践为分析对象,探讨了乡村旅游如何驱动民族地区生态–文化–经济系统的协同演进与社会的文化再生产。文章通过分析政府引领、生态资源转化与特色产品开发三种典型路径,阐释了乡村旅游在促进乡村转型发展过程中,不仅实现了经济效益,更在深层次上重构了民族文化的表达方式、强化了社区生态保护的内部动力,并重塑了传统生计与现代产业的关系。研究认为,西双版纳的案例揭示了乡村旅游是一种深刻的社会文化过程,其为理解中国民族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协调发展与文化传承、生态保护提供了有价值的分析框架和启示。
Abstract: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f ecological anthropology and tourism anthropology, taking the rural tourism practice in Xishuangbanna Dai Autonomous Prefecture as the analysis object, and explores how rural tourism drives the coordinated evolution of the ecological cultural economic system in ethnic areas and the cultural reproduction of society. The article analyzes three typical paths of government leadership, ecological resource transformation, and characteristic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explains that rural tourism not only achieves economic benefits in promoting rural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but also reconstructs the expression of ethnic culture at a deep level, strengthens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of community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hap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livelihoods and modern industrie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 case of Xishuangbanna reveals that rural tourism is a profound socio-cultural process, providing valuable analytical frameworks and insights for understanding how ethnic regions in China can coordinate development with cultural heritage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文章引用:张照山. 生态可持续性视角下乡村旅游与乡村发展的协同路径研究——以西双版纳为例[J]. 现代人类学, 2025, 13(1): 1-7. https://doi.org/10.12677/ma.2025.131001

1. 引言

乡村社会转型作为当代发展研究的重要议题,需要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与组织的全面发展,其内涵远超单一的经济增长,更关乎乡村社会的整体性发展。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作为云南省典型的民族地区,其发展历程是观察这一战略实践的绝佳样本,凭借其丰富的民族文化与生态资源,在推进乡村转型发展中展现出独特优势。2023年,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发布了《西双版纳州文旅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其中“加大特色乡村文化建设,活化民族传统技艺、民族传统村落、民族特色村寨”被作为了重点实施工作之一,特色乡村旅游也成为了西双版纳在推动乡村转型发展中的新引擎。

在这一背景下,本研究旨在超越乡村旅游的经济产业属性,尝试从生态人类学的理论视角切入,将其视为一种复杂的文化实践和生态适应过程。通过对西双版纳典型案例的分析,探讨乡村旅游如何驱动民族地区的文化再生产与生态–经济–社会的协同演进,以期为理解乡村转型发展提供更丰富的学术注解。

从人类学的视角看,生态可持续发展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诸多传统社会中长期存在的生态智慧与宇宙观不谋而合。生态人类学作为一门关注人、文化与环境之间互动关系的学科,其“整体论”视角尤其适用于解读民族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实现生态、文化与经济的协同演进。在这一视角下,乡村旅游不再仅仅被视为一种产业形态,而是被理解为一种文化再生产的机制和地方性知识的现代表达途径。乡村旅游成为当地居民利用自身文化资源与生态传统的一种积极策略。

本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典型案例,重点聚焦其辖区内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在方法上,主要采用质性研究中的案例分析与文本阐释法,通过对地方政府政策文件、发展规划、产业报告及相关学术文献的系统梳理,结合对曼远村、河边村、城子村等典型村落的发展实践进行深入解读,剖析其乡村旅游推进过程中文化、生态与经济等多维因素的互动机制。

2. 生态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旅游发展

2.1. 生态可持续发展内涵

学术界对于生态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界定不一,俞可平认为生态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状态的代表[1];张丽认为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2];廖福霖指出生态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更有效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在发展阶段,重视把握自然—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3]。总结来说,生态可持续发展主要是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且人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把这种关系引向和谐的关系。生态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化的重要表现之一。谈到现代化,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两个特征,从而出现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等与传统的农业文明相对应的文明形式,而这些文明体现的更多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现代化的进程中,不仅有人与人的关系的转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虽然在现代化进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与自然的关系被人们忽略,从而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表现为矛盾的关系。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发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

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一方面在经济生产上,需要转变以往的高耗能、高污染、低循环的生产方式,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是要促进社会生产生态化,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产业,实现可持续地生产。另一方面,在生活方式上会更加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改变以往只重视物质的生活方式,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不破坏再生产,如提倡低碳环保的生活等。从人类学角度看,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倡导的“人与环境的动态平衡”,与传统社会中的生态智慧和宇宙观不谋而合,为地区现代化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撑。在生态人类学视角下,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强调特定文化因适应特定的生态环境而表现出文化的地域性特征[4],这与西双版纳傣族“傍水而居”,形成了对水和森林的信仰,进而对水源林的保护性实践形成理论呼应。

2.2. 乡村旅游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2.1. 内在联系

乡村旅游与生态可持续发展之间有很强的内在关联,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理念,乡村旅游打造宜居美丽乡村,能够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建设。刘小飞认为,乡村旅游发展需在生态可持续发展基础上进行,合理与规范开发旅游资源、农业资源、文化资源;乡村旅游的绿色化发展可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同时刘小飞还指出必须要处理好市场行为与生态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5]。梁晓琳认为生态可持续发展建设是乡村转型发展的重要内涵,以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有效促进乡村转型发展[6]。由上述的研究可见,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以生态可持续发展建设为导向,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可持续发展建设的相互融合。

2.2.2. 生态可持续发展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从以上论述中可知生态可持续发展建设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关联性,因此,需要在生态可持续发展基础上进行乡村旅游的发展。首先,以生态可持续发展指引乡村旅游发展,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的资源、文化,保持农村的美丽、干净和淳朴,为农民们建立美丽宜居的生活环境,实现农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其次,生态可持续发展使农村的旅游资源得到正确开发利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美丽乡村的同时,为农民增收致富。最后,在生态可持续发展下,可以促进乡村的全面振兴。

2.3.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不足

2.3.1. 同质化严重,未能发挥特色资源优势

乡村旅游目前面临升级和转型的难题,在发展过程中,并未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而是盲目地追求现代风格和城市特质,以网络上的热点为导向,没有发挥农村资源优势,一定程度上还抑制了特色资源作用的发挥,弱化了乡村旅游的特点和特质。

2.3.2. 专业人才缺失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缺乏一批具有专业能力的人才。最关键的是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的人才。生态可持续发展,需要具备一定先进理念和执行能力的人才作为主体去落实。目前,资源开采不合理,管理不善等问题,根本上是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因此,培养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对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关键作用。

2.3.3. 过度开发问题严重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个别地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过度开发,将农村的林地、田地等都征收作为旅游开发用地,对生态旅游资源过度开采,造成了当地环境的破坏,影响村民的生活和游客的体验,也使得乡村失去了独有的特色,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 西双版纳乡村旅游的实践模式:一个人类学的初步观察

3.1. 政府引领与社区参与:以河边村为例

政府引领作用主要是指在政府组织的带领下,引领村民们积极改善乡村环境,利用好乡村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等优势,进行资源整合,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模式下,政府的引领是关键,因此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文化素质,以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去带领村民进行乡村旅游的建设,通过打造美丽宜居的乡村环境吸引更多游客。

河边村位于勐腊县勐伴镇,在许多年前是一个贫困的瑶族村寨,山路崎岖、交通闭塞,群众收入低。在脱贫攻坚战中,河边村在党委政府的领导和社会组织的帮助下,不断强化村党组织的力量,以群众自身为主体,改变了贫困的面貌。河边村小组党支部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通过企业带动村庄等形式,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带领村民投入建设,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并充分利用了雨林资源、气候资源、瑶族文化资源等打造了以“瑶族妈妈的客房”为主的新业态产业,以文旅融合发展了乡村旅游。乡村旅游通过瑶族建筑文化赋能,打造“瑶族妈妈客房”,嵌入村民家中,在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形成现代新业态,改善村民的生活和拓宽收入渠道[7]。另一方面,参与民宿经营的家庭年收入较高,未参与民宿经营的家庭收入较低,这种差距可能动摇传统生计方式的代际传承。

在此案例中,政府不仅带领村民脱贫,而是引领村民如何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通过利用雨林资源、气候资源等生态资源,改善和提升村容村貌,打造特色旅游村,既改善了当地环境,又吸引了更多游客,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此模式展现了外部力量如何有效激发社区主体性。应用文化商品化理论,将传统的瑶族文化转化为可消费的旅游产品,是一个文化商品化的过程,这种转化伴随着社会关系的重构——传统劳动者成为旅游文化商品供给主体,其劳动价值被重新定价。它不仅改善了当地经济条件,更在重塑当地居民的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

3.2. 生态资源与文化产业的协同:以曼远村为例

西双版纳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借助乡村的生态资源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依托生态资源,深入挖掘金山银山价值,发挥绿水青山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进一步拓宽了村民增收致富渠道。

曼远村位于勐罕镇曼累讷村委会,倚靠着澜沧江,终年被青山绿水环绕,是西双版纳傣族村寨文化保留最完整的古朴村寨之一,保存着傣族传统的干栏式建筑风格,森林覆盖率超过90%,荣获中国十大最美乡村,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曼远村最初由政府投资改善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走出了一条生态、文化旅游、热带果干、傣医药、牛肝菌及非文化遗产等多产业发展的模式。曼远村加强古村落的保护,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傣族古寨吸引了很多喜欢接近大自然的游客。参照“展演理论”,曼远村的傣族非遗体验项目实为“前台”表演:游客参与的泼水节、割胶活动是经过简化的文化符号,而真实的技艺传承系统仍存在于“后台”的师徒制中。这种双重空间的结构,既满足游客对“原真性”的想象,又保护了文化实践的核心场域。

村寨也借此发展起了“庭院经济”,即每家村民会在自家院子售卖果干、烧烤等特色小吃,也有傣纸、傣陶、傣锦体验项目,在寒暑假时候还会和企业合作开发研学项目。2023年上半年,曼远村接待游客约8.5万人,户均增收1.1万元,村集体创收22万元[8]

曼远村的关键在于实现了“生态资源”向“文化资源”的成功转化。热带果干、傣医药、牛肝菌及当地的生态保护实践,转变为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文化品牌和生态标识。这个过程强化了村民的生态文化认同,使保护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是生态–文化–经济协同演进的典型代表。

3.3. 特色产业与品牌建构:以城子村为例

通过打造特色生态产业品牌,形成品牌效应,并借助品牌效应来发展乡村旅游。乡村地区的生态产品主要是瓜果蔬菜等特色农产品,此模式不仅能将特色农产品作为乡村旅游特产进行销售,还能够现实出当地特色,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增值。

勐腊县勐仑镇城子村与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隔江相望,中科院植物园是西双版纳唯一的5A级景区,每年有上百万的游客到这里游玩,借助这一旅游优势,城子村走出了一条“党建 + 文旅 + 特色产业”的发展模式。2021年城子村委会在党总支带头的作用下,带动全村13个村民小组922户农户发展柚子产业,种植4000余亩、产量2500余吨,实现经济效益1500余万元,柚子品牌效应逐步形成[9]。之后城子村每年定期举办“柚子节”,吸引了大量游客,同时也增加了村民们的收入,在发展旅游村的同时实现了村民致富。

“柚子节”的打造是一个典型的“传统的发明”过程。通过节庆活动,一个普通的农产品被赋予了深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叙事,成为了村子的身份象征。这不仅是产业振兴,更是通过经济行为树立文化形象的文化再生产活动。

4. 生态可持续发展视域下乡村旅游推动乡村发展的实践效应与理论启示

4.1. 成效分析

4.1.1. 乡村旅游促进生态振兴

生态振兴是乡村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改善乡村的居住环境,提高乡风乡貌,提高乡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乡村旅游还可以大大改善区域环境,以旅游带动周边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周边人居环境的标准,可实现经济与环境良好互动,与自然和谐发展,进一步完善周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加快推进乡村转型发展步伐。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旅游村是曼远、城子村、曼龙勒、巴朵村等,这些村庄植被覆盖率高,环境优美,家家都有许多果树、花卉,砌筑了石阶步道、沿路花池,居住在环境优美的村寨里村民们的幸福感有了很大提高,村庄的吸客、留客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除了居住环境有了改善之外,通过附带发展傣药种植、热带水果蔬菜种植等产业,以及保护竜林等文化园林,一方面可以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丰富元素,另一方也对于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的意义,改变了以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对于乡村的生态振兴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4.1.2. 乡村旅游促进乡村组织振兴

组织振兴是乡村转型发展的保障条件,只有组织振兴了,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才有保障。发展乡村旅游业对于基层组织来说是一个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的机会,同时也是提升基层组织领导能力、组织能力的机会,促进乡村的组织振兴。

西双版纳在建设旅游村的过程中,运用“社区自组织机制与多方协作”的模式,许多干部从自身做起,在基础设施的完善工程中,先从自家开始“动土”,带头栽花种草、整治村容村貌,从而在做群众工作时候也更有说服力,在发动群众的过程中也提高了乡村的凝聚力和活力。其次开发乡村旅游是关于许多群众利益的事情,这也提高了对基层干部作风的要求,干部在筹划和带领村民建设旅游村时候要时刻考虑到村民们的切身利益,干部自身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也提高了对干部个人素质的要求,这对于基层干部队伍的质量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乡村的组织振兴。

4.1.3. 乡村旅游促进产业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对乡村转型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生态可持续发展改变了乡村旅游以往单一的生计模式,带动相关生态产业的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20世纪90年代以前,西双版纳的村民们以种植水稻为主,劳动辛苦但收入少,农民们的生活水平低。在90年代之后,西双版纳农民普遍以割胶为生,看天吃饭,生活质量随着橡胶价格的波动而波动,虽然在一段时间内胶价比较好,但是单一的生计模式也限制了农民们的发展,特别是在近十年胶价变低之后,村民们的收入也在下降,急需探索新的生计方式。乡村旅游的发展改变了之前那种单一的生计模式,实现了“多条腿走路”,目前西双版纳的大部分村寨已经走上了以橡胶、热带水果产业为主,旅游、餐饮、民宿等产业为辅的产业发展之路,通过发展乡村旅游、餐饮民宿项目,群众可以销售自家的民族工艺品、特色农产品,培育了新的致富产业,为村民拓宽了增收致富渠道。同时,发展乡村旅游业也提高了乡村生态产品的知名度,有助于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促进相关产业升级,实现了乡村产业振兴。

4.2. 启示

4.2.1. 政府的引领作用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

政府的引领作用是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新的发展理念需要政府去落实。一切以市场利益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势必会导致短期行为,使得乡村旅游发展趋于同质化,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政府应当立足于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跟进该编制工作,强化政府各相关部门的责任,落实规划编制工作的各个环节与流程。其次在制定规划时,应依据新发展理念,在生态可持续发展下制定出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引导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2.2. 打造特色品牌是提高竞争力的核心

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因地制宜,结合本土的自然地理和文化特色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避免同质化,这是提高乡村旅游竞争力的核心,也是促进乡镇产业振兴的关键。可以根据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以产业带动乡村旅游发展。西双版纳城子村因地制宜种植柚子,不仅可以提高村民们的收入,还可以通过举办柚子节等活动来吸引游客,为当地乡村旅游贴上了独特的标签。同时,“轮耕制”体现的生态平衡思想,在河边村发展了“民宿轮休制”来保障生态恢复,这种传统时间观与现代管理制度的结合,促进了文化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4.2.3. 发挥生态优势有利于实现绿色发展

西双版纳生态资源丰富,应积极发挥乡村的生态资源优势,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并真正转化为引领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的具体实践,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通过发挥生态优势,不仅可以改善当地乡村的居住环境,还可以打造生态产业品牌,实现生态价值的转化,促进乡村的绿色生活、绿色生产,并以此为优势进行打造特色旅游村,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生态可持续发展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在生态可持续发展视角下进行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不仅能够保护好乡村的生态环境,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和提高收入,而且能够有效促进乡村的全面振兴。乡村旅游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从生态人类学的视角对其进行审视,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民族地区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实现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西双版纳的模式对于如何在生态可持续发展下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比较典型的范例。政府引领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当地政府要在生态可持续发展下进行旅游规划的制定,把乡村旅游引向正确的发展方向。其次要因地制宜,发挥当地的生态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乡村品牌,避免乡村旅游同质化。最后,专业人才的缺失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一大问题,需要加强人才的培养,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 俞可平.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5(4): 4-5.
[2] 张丽.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及其当代创新[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3): 32-36.
[3] 廖福霖. 生态文明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2): 1-9.
[4] 罗康隆, 陈茜. 西方人类学生态与文化关系研究述评[J]. 世界民族, 2022(4): 1-14.
[5] 刘小飞. 生态文明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3, 34(12): 97-100.
[6] 梁晓琳. 生态文明视域下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探究——以山东省德州市为例[J]. 广东蚕业, 2023, 57(10): 133-135.
[7] 张娜. 瑶族文化赋能勐腊县河边村可持续发展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农业大学, 2022.
[8] 廖丽玲, 鲁鹏. 千年傣寨曼远村: 厚植生态底色 绘就绿美时光[EB/OL].
https://mp.weixin.qq.com/s/n9DM_ZBWiQ-r5Vf5XGz8lA, 2023-07-30.
[9] 西双版纳发布. 柚子飘香, 西双版纳城子村由“落后村”变身幸福村[EB/OL].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9006535, 2022-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