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合作原则分析《福尔摩斯探案集》中的会话含义
An Analysis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in Sherlock Holm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摘要: 《福尔摩斯探案集》英国作家阿瑟·柯南·道尔创作的系列推理小说,其对话中蕴含丰富的语言学智慧和会话含义。本文基于合作原则理论,对该书中的对话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角色如何通过违反合作原则的四个准则来传达特定的对话含义。书中角色通过违反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成功塑造了复杂多变的人物形象,并推动了剧情的紧凑发展。这些违反行为不仅增加了剧情的悬疑色彩和戏剧张力,还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解读空间。通过具体对话案例的分析,本文进一步探讨了违反合作原则的动机、效果及对话含义的深层挖掘,揭示了作者在运用语言艺术方面的匠心独运。本研究不仅丰富了合作原则在实际语言交际中的应用研究,也为文学作品的对话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Abstract: Sherlock Holmes, a series of detective stories penned by British author Sir Arthur Conan Doyle, is renowned for its linguistically astute dialogues rich with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Grounded in the theory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CP), this paper present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onversations within the collection, elucidating how characters convey specific implicatures by flouting the four maxims of the CP. Through violations of the maxims of Quantity, Quality, Relation, and Manner, the characters are successfully portrayed with complexity and depth, simultaneously driving the plot forward with precision. These deliberate violations not only enhance the suspense and dramatic tension of the narrative but also afford readers ample room for interpretation. By examining specific conversational excerpts, this study further explores the motivations behind and effects of these floutings, alongside a deeper excavation of the implied meanings, thereby revealing the author’s masterful craftsmanship in employing linguistic artistry. This research not only enriches the application studies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in practical communication but also provides a novel perspective and methodology for the analysis of dialogue in literary works.
文章引用:但晓萱. 从合作原则分析《福尔摩斯探案集》中的会话含义[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0): 399-404.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01072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福尔摩斯探案集》是阿瑟·柯南·道尔创作的经典侦探小说,其对话中充满了智慧、机智和隐喻,为语用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自出版以来广受读者喜爱,被称为侦探小说中的“圣经”,福尔摩斯更是成了名侦探的代名词。本文将从合作原则的角度出发,分析《福尔摩斯探案集》对话含义,重点探讨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在翻译中的应用和体现。揭示出作者在构建对话时所采用的会话技巧,如何通过违反合作原则来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 合作原则概述

2.1. 合作原则的定义

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这一理论概念由美国语言学家格莱斯(Grice)所提出,它指的是在会话过程中,参与者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或理解,会遵循一定的原则来构建和理解对话。

1) 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

数量准则要求说话人谈话的内容要包含交流需要的信息,而且说话内容不应该超过需要的信息。因此,说话内容过多或过少都是对数量准则的违背[1]

2) 质量准则(Quality Maxim)

质量准则要求说话人应使话语真实,不应当说自知是虚假的话或者缺乏足够证据的话。但是在实际交际的过程中,说话人可能会故意说谎,以达到特定的目的[1]

3) 关系准则(Relation Maxim)

关系准则要求说话人在交谈的过程中说话要贴切,内容和谈话应当有关联。如果说话人在交际过程中说无关内容,他们可能想传达一些潜在意图[1]

4) 方式准则(Manner Maxim)

方式准则要求说话者表达清晰、简洁、有条理,避免含糊不清的言语。

2.2. 合作原则在会话中的应用

在《福尔摩斯探案集》中,可以看到各种合作原则的违反事例。角色有时故意提供过少或过多的信息,违反数量准则;或者故意提供错误信息,违反质量准则;谈及与话题无关的事项,违反关系准则;或使用模糊不清的表达方式,违反方式准则。这些违反不是随意的,而是精心设计的策略,意在引导读者深思对话背后的真实含义。

通过分析这些对话实例,可以进一步探讨违反合作原则的动机、效果以及对话含义的深度挖掘。角色可能出于隐藏真相、误导对方、制造幽默或增强表达效果的考虑而违反原则。这些违反行为通常能激起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使他们更关注对话的细节及其背后的故事。在深层的对话含义方面,读者需要结合语境、角色关系和剧情进展等多种因素来全面理解对话的真正意图和深层含义。

3. 《福尔摩斯探案集》对话中合作原则的违反

3.1. 违反数量准则

在《福尔摩斯探案集》中,角色之间的对话往往精准而富有深意,信息量的把控恰到好处。例如,夏洛克在解析案件时,会给出恰好足够的信息来引导读者和剧中其他角色理解案情,而不会过多泄露细节,以保持剧情的紧张感和悬念。

例1

Sherlock: “Criminal cases are continually hinging upon that one point. A man is suspected of a crime months perhaps after it has been committed. His linen or clothes are examined, and brownish stains discovered upon them. Are they blood stains, or mud stains, or rust stains, or fruit stains, or what are they? That is a question which has puzzled many an expert, and why? Because there was no reliable test. Now we have the Sherlock Holmes’ test, and there will no longer be any difficulty.”

夏洛克:“许多刑事犯罪案件往往取决于这一点。也许罪行发生后几个月才能査出一个嫌疑犯。检查了他的衬衣或者其他衣物后,发现上面有褐色斑点。这些斑点究竟是血迹呢,还是泥迹,是铁锈还是果汁的痕迹呢,还是其他什么东西?这是一个使许多专家都感到为难的问题,可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没有可靠的检验方法。现在,我们有了夏洛克·福尔摩斯检验法,以后就不会有任何困难了。”

“You are to be congratulated,” I remarked, considerably surprised at his enthusiasm.

华生:我看到他那兴奋的样子很觉惊讶,我说:“我向你祝贺。”

分析:夏洛克的回答提供了大量关于褐色斑点检验的背景信息和“Sherlock Holmes’ test”的重要性,这些信息远远超出了华生原始交谈所需的信息量。华生只是简单地表示祝贺并对夏洛克的热情感到惊讶,而夏洛克却给出了一个详尽的解释,这违反了量的准则,提供了过多的信息。

例2

Sherlock: “Come on.”

夏洛克:“走。”

Greg: “Holborn?”

格雷格:“去霍尔本吗?”

Sherlock: “Lambeth!”

夏洛克:“朗伯斯。”

Greg: “Lambeth? Why?”

格雷格:“朗伯斯?为什么?”

Sherlock: “To see Toby.”

夏洛克:“去见托比。”

Watson: “Ah, right. Who?”

华生:“对。谁?”

分析:夏洛克智商极高,这是他最大的优势。但是很多时候,他不屑于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当夏洛克说去朗伯斯见托比的时候,格雷格和华生并不知道托比是谁,所以仍不知道夏洛克为什么去朗伯斯[2]。夏洛克并不打算解释,这种未给出足够信息的做法,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准则。显示出夏洛克的骄傲[3]

3.2. 违反质量准则

例3

在“巴斯克维尔的猎犬”中,夏洛克和华生被委托侦破亨利的案子,亨利声称自己见证了20年前他的父亲被一只巨大的猎犬所杀,最近又看到了猎犬的脚印。在酒店登记后,夏洛克想从导游弗莱彻那里获得信息,但后者并不愿意告诉夏洛克证据,因为他认为夏洛克是某种记者[3]。然后他们进行了对话:

Sherlock: Got any proof?

夏洛克:有证据吗?

Fletcher: Why would I tell you if I did.

弗莱彻:有也没必要告诉你呀.

Sherlock: Excuse me. I called Henry.

夏洛克:回见 我给亨利打过电话。

Sherlock: Bet’s off. Waston, sorry.

夏洛克:赌打不成了。华生,对不起。

Waston: What? Bet?

华生:什么?你们打赌了?

Sherlock: My plan needs darkness. We’ve got another half an hour of light.

夏洛克:我的计划需要黑暗。还有半小时就天黑了。

Fletcher: Wait, wait, what bet?

弗莱彻:等等,什么赌注?

Sherlock: Oh, I bet Waston here 50 quid.

夏洛克:我和华生打赌50镑,赌你拿不出见过猎犬的证据。

Waston: Yeah, the guys in the pub said you could.

华生:是的,酒吧里的人说你可以。

Fletcher: Well, you’re going to lose your money, mate.

弗莱彻(笑):那你要输钱了,哥们。

Sherlock: Yeah?

夏洛克:是吗?

Fletcher: Yeah. I seen it. Only about a month ago. Up at the Hollow. It was foggy, mind, couldn’t make much out.

弗莱彻:是的。我真见过。大约一个月前,在山谷里。当时雾很大,我看不太清……

分析:弗莱彻在描述他见到猎犬的情景时,使用了模糊的语言,这种模糊性使得他的陈述难以验证,也无法提供足够的信息来支持或反驳他的观点。但当夏洛克注意到弗莱彻露出口袋的彩票时,就推断弗莱彻是个赌博爱好者。于是夏洛克利用好赌这一点来刺激弗莱彻,终于得到了他想要的信息。夏洛克违反了质量准则,创造了一个并不存在的“打赌”,以至于华生一开始也感到困惑。这段对话不仅展示了夏洛克非凡的智慧天赋,也体现了他和华生之间的默契[3]

3.3. 违反关系准则

在《福尔摩斯探案集》中,有些对话会故意违反关系准则,即说话者的回答与问题或语境没有直接关联。这种对话方式常常用于隐藏真实意图、转移话题或制造悬念,为后续剧情埋下铺垫。

例4

[夏洛克手头有太多案子要处理]

Watson: “Sherlock, you cannot go on spinning plates like this.”

华生:“夏洛克,你不能一直这样不停地工作。”

Sherlock: “That’s it! The place was spinning.”

夏洛克:“原来如此,那地方在转动。”

分析:从这个例子中看出,夏洛克是不可多得的天才型侦探,在不相关的话语里也能找到自己破案的线索。这一个例子违反了合作原则的关系准则,两句话之间并无实际关联,问答之间的唯一联系是有一个相同的单词“spinning”。华生很担心夏洛克的工作状态,但夏洛克并没有在意华生究竟在说什么,他一心扑在破案上,华生的话只是给了他破案的灵感,想到了案例中的地方在转动[3]。这句话并不礼貌却让人生气不起来,就是因为违反合作原则的关系准则,由此产生了会话含义,塑造出夏洛克对工作忘我投入的神探形象。

3.4. 违反方式准则

方式准则要求说话人表述应当清晰明了,尽量避免晦涩模糊、有歧义的语言和模棱两可的态度,尽力做到简洁、有条理[1]

在《福尔摩斯探案集》“四签名”中,夏洛克在华生的婚礼上作为伴郎致辞,临场发挥进行案情的分析推理,忽然灵光一闪,发现了前几日没有解决的一件案子的关键所在,并且把它和华生的婚礼联系起来,夏洛克断定婚礼上有犯罪分子在活动[4]

例5

Sherlock: Vatican cameos.

夏洛克:梵蒂冈宝石

Mary Morstan: What did he say? What does that mean?

玛丽·摩斯坦:他说什么?什么意思?

Watson: Battle stations, someone’s going to die.

华生:进入战斗状态,有人要死了

分析:在以上对话中,由于婚礼在场的人很多,夏洛克如果直接说出自己的推论的话行动的话很有可能引起混乱和恐慌,还可能打草惊蛇,但是夏洛克又迫切需要华生的协助,在这种情况下,夏洛克使用了暗语“vatican cameos”,华生听到后马上反应过来情况有异,婚礼现场可能有人在伺机犯罪,而在场其他人根本听不懂夏洛克说的是什么意思[4]。在这里违背方式准则不仅为维持现场秩序、侦破案件争取了时间,而且从侧面展现出夏洛克的机智果断和他与华生之间超乎寻常的默契。

4. 结论

在《福尔摩斯探案集》中,角色们违反合作原则的动机多样且复杂,这些动机不仅揭示了角色的内心世界,还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合作原则的违反通过增加剧情的层次感和复杂性,为读者营造了紧张而引人入胜的氛围,使剧情更加扣人心弦。同时,这种违反也揭示了角色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深层情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剧情的发展和角色的性格特点。

参考文献

[1] 颜弈. 会话含义理论视角下《神探夏洛克》的对白研究[J]. 海外英语, 2018(18): 91-92.
[2] 宋欣晋, 高阳阳, 罗婵. 从会话含义理论看《神探夏洛克》的语言幽默及身份建构[J]. 校园英语, 2020(31): 216-217.
[3] 渠颖. 以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视角分析《神探夏洛克》系列片中人物对白的会话含义[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暨南大学, 2018.
[4] 吴楠, 李华东. 语用学视角下的神探夏洛克形象探析[J]. 戏剧之家, 2019(34): 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