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九渡彝寨隶属于云南省安宁市草铺镇王家滩村,是一个典型的彝族聚居村落,根据安宁县志的记载,早在500年前的明朝就有人居住于此。这是一个以彝族人民为主体、世代务农为生的传统彝族村寨,全寨78户,共237人,彝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95%。本人于2024年七到八月期间在此地进行了田野调查,发现九渡彝寨的地理位置比较闭塞,位于安宁市的西南方,东至邵九村,南至易门县交界,西北至王家滩村,虽依山傍水却三面环山,彝民以种植业、个体经营、孤残儿童寄养、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虽然受到汉族文化和城镇化的影响,但彝民对彝族本身的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所以母语得到了良好保存和传承。2010年,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九渡彝寨充分挖掘民族特色资源,开始打造彝族乡村特色民宿,将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中华传统文化和彝族特色文化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填充到彝寨中。此外,当地彝语的传承受到国家推广通用语、对外交流、基础设施转移等因素影响,青少年段的彝语熟练度比较低下,代际差异非常明显。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交往也更加频繁、密切,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广的情况下,九渡彝寨彝语对内仍保持着较大活力,这一现象值得深入挖掘。戴庆厦指出:“语言和谐是指不同的语言(包括不同的方言)在一个社区里能够和谐共处、互补互利,既不相互排斥或歧视,也不发生冲突。不同的语言在使用中各就各位,协调有序,在和谐中各尽其责,共同发展。”[1]本文使用在暑假期间田野调查获得的数据来描写说明彝语、汉语的和谐使用,有利于深入了解该寨双语和谐的原因,并发现其背后的本质问题。
2. 安宁九渡彝寨的母语使用现状
本研究所采用的所有材料均源自笔者于2024年7月至8月期间,在云南省安宁市九渡彝寨所开展的实地田野调查工作。文中呈现的数据与信息均基于直接观察、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等一手资料获取,确保了研究内容的原始性与真实性。具体而言,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主要涵盖以下两大途径:
其一,借助当地村委会工作人员的协助与支持,笔者得以获取关于九渡彝寨自然地理环境、人口结构特征、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一系列宏观层面的基础信息。这些信息为笔者深入理解九渡彝寨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后续的语言使用情况分析提供了必要的背景支撑与参照框架。
其二,为了更深入地探究九渡彝寨村民的语言使用情况,笔者采取了入户填写调查问卷与对部分村民进行重点访谈的方式。参照戴庆夏《语言调查教程》,精心设计了问卷内容,笔者系统地收集了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使用习惯、语言使用情况等。针对全寨230人进行母语熟练度的调查(另外7人年龄不满六周岁,不计入本次调查),把语言的熟练程度从高到低分为熟练(能完全地掌握该语言即能听懂并能完全表达自身意愿)、较懂(能听懂绝大部分但不能完全表达自身意愿)、略懂(能听懂一小部分且只能表达一小部分基本的意愿)、不会(完全听不懂也不会表达)四个层次进行分析[2]。数据如下(见表1):
Table 1. Questionnaire on native language proficiency in Jiudu Yizhai
表1. 九渡彝寨母语熟练程度调查表
年龄段 (岁) |
人数 |
熟练 |
较懂 |
略懂 |
不会 |
人数 |
百分比 |
人数 |
百分比 |
人数 |
百分比 |
人数 |
百分比 |
6~19 |
35 |
5 |
14% |
5 |
14% |
10 |
29% |
15 |
43% |
20~39 |
67 |
52 |
78% |
10 |
15% |
5 |
7% |
0 |
0 |
40~59 |
86 |
86 |
100% |
0 |
0 |
0 |
0 |
0 |
0 |
60以上 |
42 |
42 |
100% |
0 |
0 |
0 |
0 |
0 |
0 |
合计 |
230 |
185 |
80% |
15 |
7% |
15 |
7% |
15 |
7% |
注:6~19岁为少年段,20~39岁为青壮年段,40~59岁为中年段,60岁以上为老年段。
2.1. 彝族母语保留良好
针对九渡彝寨的230位彝族居民开展的调查中,结果显示有185位居民的母语(彝语)水平达到了熟练或较熟练的程度,这一比例高达87%。该数据有力地证明了九渡彝民在母语保留方面表现良好,母语能力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线上。这一调查结果与笔者在九渡彝寨实地观察与体验的所见所闻基本一致,进一步增强了数据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在九渡彝寨的调查期间,笔者发现村民们的第一语言普遍为彝语。无论是在家庭内部还是村庄范围内,无论是平辈间的日常交流还是长幼间的对话互动,彝语都作为主要的交流工具被广泛使用。这种语言现象在村庄的各个角落都随处可见,彝语的对答之声不绝于耳。这一观察结果不仅验证了调查数据的准确性,也进一步凸显了九渡彝寨彝语的高活力状态。
在20~60以上的年龄段中,彝语熟练运用的程度较高,尤其是40~60以上这个年龄段,每个人都熟练掌握彝语,并且在与外族人交流时偶尔不经意间会说彝语词汇,这与他们长期处在彝寨里的聚居生活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2.2. 不同年龄段母语熟练程度存在代际差异
通过调查发现,九渡彝寨彝语的掌握程度在不同代际之间呈现出了显著的差异性,尤其在6~19岁的青少年群体中,这一差异表现得尤为突出。具体而言,该年龄段的受访者中,有高达72%的人表示仅略懂或完全不会彝语,这一比例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即母语丢失的现象在该群体中较为普遍。这一发现不仅反映了九渡彝寨彝语传承面临的挑战,也提示我们需要对这一代际间的语言掌握差异给予高度的关注与深入的思考。母语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丢失不仅意味着语言技能的丧失,更可能伴随着文化认同的削弱与族群特征的淡化。因此,如何有效应对青少年群体中的母语丢失现象,促进彝语的传承与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20至39岁的年龄段中,调查结果显示不存在完全不会彝语的个体。然而,在深入交流过程中,众多该年龄段的年轻人反映,尽管他们使用彝语与家人进行日常交流毫无障碍,但受外出求学与工作经历的影响,彝语的使用场景变得更为局限,使用频率也显著降低。这导致他们在面对一些不常使用的彝语词汇时,需要经过一番思考、回忆或借助长辈的提醒才能准确表达。
根据数据表的详细分析,我们发现完全丧失彝语交际能力的个体显著集中于6至19岁的年龄段。具体而言,该年龄段共有15位彝族居民已经失去了运用母语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进一步的调查结果显示,这15位个体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长期跟随外出务工的父母在外地求学的儿童,另一类则是在当地县城接受教育的学生。这两类人群的共同特点是,他们的第一语言已经由彝语转变为普通话或安宁方言。这一转变的背后,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语言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由于长期远离母语环境,他们缺乏使用彝语的机会,导致彝语能力逐渐减弱。同时,父母开始有意识地使用普通话与他们进行沟通,进一步加速了母语能力的丧失。从学术的角度来看,这一现象揭示了语言环境对语言掌握能力的深远影响。当个体长时间处于非母语的环境,那么他们在语言的选择和使用上,会优先使用更加方便、熟悉的语言。
3. 安宁九渡彝寨汉语使用现状
3.1. 汉语普通话使用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教育被人民群众置于愈发关键的战略地位,而普通话教育作为义务教育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推广与普及工作彰显出不可估量的重要价值[3]。伴随着国家大力推广通用语言文字,彝民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在第一语言的使用上呈现出向普通话靠拢的倾向,数据如下(见表2):
Table 2. Questionnaire on Chinese Putonghua proficiency in Jiudu Yizhai
表2. 九渡彝寨汉语普通话熟练程度调查表
年龄段 (岁) |
人数 |
熟练 |
较懂 |
略懂 |
不会 |
人数 |
百分比 |
人数 |
百分比 |
人数 |
百分比 |
人数 |
百分比 |
6~19 |
35 |
35 |
100% |
0 |
0 |
0 |
0 |
0 |
0 |
20~39 |
67 |
60 |
90% |
7 |
10% |
0 |
0 |
0 |
0 |
40~59 |
86 |
42 |
49% |
32 |
37% |
12 |
14% |
0 |
0 |
60以上 |
42 |
4 |
9% |
18 |
43% |
12 |
29% |
8 |
19% |
合计 |
230 |
141 |
61% |
57 |
25% |
24 |
10% |
8 |
3% |
由表2可知,汉语熟练掌握程度与年龄成负相关。老一辈人群普通话掌握程度相对较低的现象,主要归因于历史时期的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在那个时代,由于教育资源稀缺且分布不均,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大多数老一辈人未能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这一教育背景导致了他们在语言学习方面,尤其是普通话的学习上,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的训练。因此,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难以熟练运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这一现状是历史条件与教育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加之没有外出采买的需求,所以对于普通话的掌握需求比较低。后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伴随着国家通用语的大力推广、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手机、电视等多媒体的普及,彝民潜移默化的吸收着国家通用语;另一方面,由于2010年学校搬到了草铺镇上,并于五年前统一搬迁到安宁石江学校,就读学生离家太远,基本选择住校,孩子长期处于普通话交流的环境中,逐步放弃母语的使用;加之,为了九渡彝寨的经济发展,2010年在政府的帮助下,创办彝民农家乐,挖掘彝族特色文化,如彝绣等,并每年隆重举行彝族的火把节,吸引了大批周边县镇的群众前来参观游览,为了与游客更好的交流,大部分彝民会选择使用普通话与其对话。随着教育被彝民摆到个人发展的关键位置上,家长开始有意识的只用普通话与孩子对话。在调查实践中,我们偶遇了两例既不会彝语也不会安宁方言的儿童案例。针对其家庭交流语言进行询问时,儿童明确表示,在家与父母沟通的语言为普通话。进一步追问其在返回祖籍地与祖父母交流时所使用的语言,回答依然为普通话。这一现象揭示了,在单一语言环境的熏陶下,若长辈未能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母语能力,孩子将主要习得并依赖家长所传授的那一种语言。这一发现强调了语言环境对于儿童语言习得的重要性,以及家长在促进孩子多元语言能力发展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长此以往,就出现了年纪越小对普通话掌握就越熟练的情况。
3.2. 汉语方言使用现状
除了母语和汉语普通话,汉语方言即安宁方言也在日常交际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基于交际对象与场合的多样性需求,当地社区形成了安宁方言、汉语普通话与彝语相互补充、共存共荣的语言使用格局。为了深入探究九渡彝寨多语并存现象的现状,笔者针对村民的语言兼用情况开展了一项系统性的调查。该调查旨在通过收集与分析村民在不同交际场景下语言使用的具体数据,揭示其语言兼用的特征与规律,进而为理解多语社区的语言生态及其动态变化提供实证基础。数据如下(见表3):
Table 3. Questionnaire on proficiency of anning dialect in Jiudu Yizhai
表3. 九渡彝寨安宁方言熟练程度调查表
年龄段 (岁) |
人数 |
熟练 |
较懂 |
略懂 |
不会 |
人数 |
百分比 |
人数 |
百分比 |
人数 |
百分比 |
人数 |
百分比 |
6~19 |
35 |
33 |
94% |
0 |
0 |
0 |
0 |
2 |
6% |
20~39 |
67 |
67 |
100% |
0 |
0 |
0 |
0 |
0 |
0 |
40~59 |
86 |
86 |
100% |
0 |
0 |
0 |
0 |
0 |
0 |
60以上 |
42 |
42 |
100% |
0 |
0 |
0 |
0 |
0 |
0 |
合计 |
230 |
228 |
99% |
0 |
0 |
0 |
0 |
0 |
0 |
上表数据清晰显示,除6~19岁少年年龄段外,其余各年龄段的彝民均能熟练掌握并流利使用安宁方言,其熟练程度达到100%。这一现象充分表明,当地村民将安宁方言置于与母语同等重要的位置,安宁方言在其日常交际活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例如,村中几位高龄老人,在与外界交流时,均能运用一口流利的方言进行沟通。当被问及希望掌握的语言种类时,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彝语和方言,理由是彝语便于与本族人交流,而方言则适用于村际交往或与非本族人沟通。此外,就读初高中的部分学生也反映,在进入安宁地区的学校就读后,他们发现班上的同学和老师在课余时间普遍使用方言交流。因此,即便他们习惯于使用母语,也不得不适应这一环境,开始运用方言与同学和老师进行沟通。
在调查期间,我们与村民进行互动交流时观察到,他们起初会使用彝语进行问候。然而,一旦意识到我们并非母语者,他们便会自然地转换为使用安宁方言。这一现象表明,安宁方言已经成为九渡彝民在与非母语者交流时的第二选择,充当着重要的交际媒介。
4. 九渡彝寨的语言认同
4.1. 汉语彝语互补共存
通过深入实地调查,并细致分析九渡彝寨彝民的语言使用状况及其特点,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在彝语与汉语普通话的使用选择上,存在着显著的年龄差异、文化层次差异以及职业差异,而汉语方言(以安宁方言为例)则展现出相对稳定的态势。
从使用场合的维度来看,彝语的使用主要集中于家庭内部及村寨内部的日常语言交际之中,它作为维系家族与社区内部情感联系的重要纽带,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相比之下,汉语普通话则更多地在学校这一正式教育环境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彝民子女接受教育、融入更广阔社会的重要工具。至于汉语方言(安宁方言),它则主要在村寨间的交流与互动中发挥着桥梁作用,促进了不同村寨间的经济、文化往来。在交际对象的层面上,彝语的使用显现出鲜明的亲疏关系区分特征,这一特征在彝民的日常交往中尤为显著。具体而言,在“长辈对晚辈”、“晚辈对长辈”以及“同辈之间”的社交互动中,彝民普遍倾向于依据交际对象的身份与关系亲密度来选择语言。其中,彝语作为族群内部的共同语言,在这些场合中被广泛采用作为主要的交际工具。受访者普遍表示,在这些亲密关系中,使用彝语能够更直接、更贴切地表达情感与思想,从而增强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与身份认同。
然而,在“主人对客人”的交往情境中,彝民的语言选择则呈现出更为复杂多变的态势。当面对本族人和非本族人时,受访者的语言选择存在明显差异。对于那些来自不同族群或文化背景的客人,绝大多数受访者会根据对方的外貌特征、语言习惯以及社交场合的正式程度等因素,来决定是优先选择普通话还是安宁方言。与族内同胞交谈,受访者选用语言也会根据交谈对象的职业来确定。例如,当本族人为教师、公务员时,受访者依旧优先使用普通话。而当本族人为普通客人时,受访者会直接说彝语。
彝语作为母语,其地位无可撼动。同时,彝民亦能根据交际对象的需求,灵活地在不同社交场合中运用普通话与安宁方言,从而构建了一个彝语与汉语(包括普通话及安宁方言)互补共存、和谐共生的语言生态格局。对于母语而言,彝语保留良好和存在代际差异既保证了它的使用,也对语言的继承与发展提出挑战。针对汉语普通话,不平衡性和显著的低龄化特征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这门语言当下的交际活力,且在不同场合发挥了重要的交际作用,不仅呈现出使用人数多、使用范围广的特点,还呈现出表达不够清晰、格式化应答的特点。这也体现出彝民在学习普通话时面临的挑战。安宁方言则表现出稳定、通用的中介语言特点。
4.2. 对外交流的需要
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于矿石恢复开采的缘故,经济稳定发展,王家滩村基础设施完备,交通便利,九渡彝寨的经济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加之,依山傍水的生活环境,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指数比较高,再加上九渡彝寨的彝民对自己民族有极高的认同感以及强烈的自豪感,所以他们非常注重彝语的传承以及彝族文化的接续发展。彝语是彝民的第一母语这点毋庸置疑。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彝汉之间的交往愈加密切。2010年前后,王家滩村停止采矿,经济进入滞缓状态,人流量大大减少,基础设施逐渐转移到城镇,为了更好的生存发展以及后代的教育、发展问题等,彝民只能选择向外发展,这也打破了原本的封闭状态。随着年轻彝民群体外出务工趋势的增强,其对普通话学习的需求与速度呈现加速态势。此外,国家层面义务教育的广泛实施及普通话推广力度的加大,促使年轻一代对普通话的熟悉程度与掌握水平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有倾向性的选择第一语言,优先教授他们的后代普通话。由于青少年彝民缺乏母语环境,已经逐步放弃了母语的使用,这也是青少年彝语熟练度较低的主要原因。
九渡彝寨作为安宁市特色少数民族聚居地,针对性的打造了彝族文化旅游资源,辐射周边地区。普通话作为我国的国家通用语,在经济发展、沟通交流、文化传承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架起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谐友好的桥梁。为了与游客更好的交流,他们会有意识的用普通话与之交流,尽管带着浓厚的彝腔彝调。
在调研过程中,众多村民纷纷表达出让孩子习得普通话的强烈意愿,并将其视为一项不可或缺的生活技能。同时,在针对母语态度的问卷调研中,普通话已被众多受访者列为希望掌握的语言之一。
4.3. 开放包容的语言态度
语言态度的研究对语言使用具有重要影响。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下,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传承与身份认同的重要载体。语言态度的研究,作为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深入剖析语言使用现象、推动语言和谐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对比九渡彝民对彝语和汉语的情感认同以及功能认同,探索其语言态度的多元性与包容性,进而揭示语言和谐研究的现实意义。情感认同与功能认同是语言态度研究的两个核心维度。情感认同主要关注个体对某种语言的情感联系和归属感,而功能认同则侧重于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和作用。在九渡彝民的语言实践中,这两种认同方式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他们独特的语言态度。九渡彝民对彝语的心理认同度极高,这体现在他们对彝语的深厚情感上。在他们看来,彝语不仅是日常交流的工具。
4.4. 大众媒介的影响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日益交织的当代社会,大众媒介作为文化传播的核心渠道,对语言的发展与演变产生了深远且多维的影响。从语言和谐的学术视角出发,深入剖析大众媒介在促进语言多样性、规范语言使用以及激发语言创新方面的作用机制,进而探讨其对实现语言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
大众媒介作为语言传播与普及的关键平台,其影响力不容忽视。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多元化媒介形态,通过广泛的信息传播网络,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语言的内容与表达方式,还有效促进了语言的标准化与规范化进程。具体而言,新闻报道作为大众媒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往往经过严格的筛选与编辑,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无误与语言的规范得体。这种高标准的语言使用模式,不仅为公众树立了语言学习的典范,还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语用规范。人们借助多样化的社交软件平台,实现了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有效跨越了时空的界限,达成了网络的互联互通。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交融,而且多元化的传媒渠道为九渡彝寨开辟了新的认知视野,打破了因地理位置局限所导致的信息闭塞状态。借此,九渡彝寨的居民得以接触并了解外界的新鲜事物,进而增强了对外部世界及外来事物的接纳与包容程度。
5. 结语
自中国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地区正经历着史无前例的转型与革新,其社会面貌呈现出焕然一新的态势。在这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迁中,语言作为最为敏感且变化迅速的社会变体,亦随之展现出全新的发展面貌[4]。民族认同的强化、价值观念的趋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以及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共同构成了影响人们语言态度的多维因素,而语言态度与语言选择之间则存在着一种密切且动态的关系。彝语与汉语的和谐并存与互补运用,不仅营造了一个开放包容、多元共生的语言生态环境,还实现了语言功能的相互补充与和谐共存。在这一多元的语言环境中,人们能够依据不同的社交语境与具体需求,灵活选择使用母语彝语或通用汉语进行沟通交流,从而有效地满足了不同场景下的交际需求,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与文化的多元交流。
九渡彝寨既保留了母语的完整性,又主动吸纳了汉语方言和汉语普通话,以积极开放的态度顺应社会变化。安宁九渡彝寨双语和谐的发展对于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加强民族团结、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双语和谐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加强对母语的保护与传承,这样才能强势语言的冲击下,合理保护发展自己的母语。同时牢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附录一:母语态度问卷表
1) 您认为哪种语言或方言最重要?
A、彝语 B、安宁方言 C、普通话 D、其他(请填写______)
2) 您希望掌握哪几种语言或方言?(可多选)
A、彝语 B、安宁方言 C、普通话 D、其他(请填写______)
3) 布依语和其他语言比起来,您更喜欢说哪种语言或方言?
A、彝语 B、安宁方言 C、普通话 D、其他(请填写______)
4) 您最想让孩子学会哪种语言或方言?
A、彝语 B、安宁方言 C、普通话 D、其他(请填写______)
5) 如果有本族人不会说彝语,您觉得可惜吗?
A、迫切希望 B、无所谓 C、不希望
6) 如果本族人外出返乡后,不再说彝语,您如何看待?
A、可以理解 B、无所谓 C、不能接受
7) 您希望本地广播站、电视台使用什么语言或方言播音?(可多选)
A、彝语 B、安宁方言 C、普通话 D、其他(请填写______)
8) 您是否希望掌握本民族文字?
A、希望 B、无所谓 C、不希望
9) 您担心彝语未来会消亡吗?
A、担心 B、无所谓 C、有信心,不会消亡
10) 在其他民族面前说彝语,您会觉得害羞吗?
A、害羞 B、无所谓 C、不害羞,很自豪
附录二:语言交际对象问卷表
在以下人际关系中,您会选择哪种语言或方言作为交际工具。(可多选)
人际关系 |
交际对象 |
彝语 |
汉语普通话 |
长辈对晚辈 |
父母对子女 |
|
|
祖辈对孙辈 |
|
|
公婆对儿媳 |
|
|
晚辈对长辈 |
子女对父母 |
|
|
孙辈对祖辈 |
|
|
儿媳对公婆 |
|
|
同辈之间 |
祖辈之间 |
|
|
父母之间 |
|
|
夫妻之间 |
|
|
兄弟姐妹之间 |
|
|
主人对客人 |
本族客人 |
|
|
非本族客人 |
|
|
本族公务员 |
|
|
本族老师 |
|
|
陌生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