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间接指称的语用功能探究——以“某人”“有人”为例
Exploration of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Indirect Reference in Modern Chinese—Taking “Mou Ren (某人)” and “You Ren (有人)” as Examples
摘要: 本文以“某人”“有人”为例旨在探究现代汉语中间接指称的语用功能。主要是对“某人”“有人”在不同语境中的语义内涵进行剖析,揭示其模糊性、不确定性及隐含的特定意义。同时,通过对大量语料的分析,阐述其在不同语境、文体中的具体运用表现,发现二者的作用充分体现在语用功能上。研究发现,“某人”“有人”的使用不仅反映了语言使用者的交际策略和心理状态,也体现了现代汉语丰富的表现力和灵活性。
Abstract: Taking “mou ren (某人)” and “you ren (有人)” as examples,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indirect reference in modern Chinese. It mainly analyzes the semantic connotations of “mou ren” and “you ren” in different contexts, revealing their fuzziness, uncertainty and implied specific meanings. Meanwhi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a large number of corpus, it expounds their specific application performances in different contexts and styles, and finds that their roles are fully reflected in pragmatic functions.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use of “mou ren” and “you ren” not only reflects the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and psychological states of language users, but also embodies the rich expressiveness and flexibility of modern Chinese.
文章引用:付晴晴. 现代汉语间接指称的语用功能探究——以“某人”“有人”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0): 440-44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01078

1. 引言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其丰富的表达方式为我们传达着复杂而微妙的信息。其中,间接指称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手段,在语用上具有重要的功能。

“某人”和“有人”便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间接指称表达。它们看似简单,却在日常交流、文学作品以及各种语境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不同的情境下,“某人”和“有人”的运用既可以增添语言的含蓄性与委婉性,又能够起到特定的语义表达和语用效果[1]

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你我》中谈道:“……又有用虚称的,如‘他说某人不好,某人不好’:‘某人’虽确有其人,却不定是谁,而两个‘某人’所指也非一人。还有‘有人’就是‘或人’。用这个称呼有四种意思:一是不知其人,如‘听说有人译这本书’。二是知其人而不愿明言,如‘有人说怎样怎样’,这个人许是个大人物,自己不愿举出他的名字,以免矜夸之嫌。这个人许是个不甚知名的脚色,提起来听话的未必知道,乐得不提省事。又如‘有人说你的闲话’,却大大不同。三是知其人而不屑明言,如‘有人在一家报纸上骂我’。四是其人或他的关系人就在一旁,故意‘使子闻之’;如,‘有人不乐意,我知道。’‘我知道,有人恨我,我不怕。’——这么着简直是挑战的态度了。又有前词与‘他’字连文的,如‘你爸爸他辛苦了一辈子,真是何苦来?’是加重的语气……”[2]

先生向我们表达了四种“某人”“有人”的语用功能:一是不知其人;二是知其人而不愿明言;三是知其人而不屑明言;四是其人或他人的关系人就在一旁,故意“使子闻之”。这四种恰恰反映出二者“不愿道明”或“道不明”的特点。

本文将聚焦于“某人”“有人”这两个典型的间接指称表达,通过探究二者语义之间的异同,深入剖析其在现代汉语不同语境中使用的具体的语义内涵,分析二者的语用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本文语料来源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北京大学现代汉语BCC语料库及网络)

2. 现代汉语间接指称概述[3] [4]

2.1. 间接指称的主要类型

2.1.1. 代词指称

使用代词来代替特定的人或事物。如:

1) 他是一位穿着优雅、形象迷人、应该拥有现在的地位和财富的民族英雄。(《文汇报》)

这里的“他”间接指称某个特定的身份。“这”“那”等指示代词也可进行间接指称,分别指向离说话者较近或较远的事物。

2.1.2. 描述性短语指称

通过对人或事物的特征、状态、行为等进行描述来进行间接指称。如:

2) 穿蓝色连衣裙的女孩。(《微博》)

通过描述女孩的穿着来间接指称特定的女孩。如:

3) 站在门口的那个人。(《文汇报》)

以位置和“人”这个宽泛的概念结合,对特定对象进行间接指称。

2.1.3. 典故或隐喻指称

借助典故或隐喻来指代人或事物,通常带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例如:“杏林高手”间接指称医术高明的医生,源于古代杏林的典故。“铁娘子”可以隐喻那些性格坚毅、作风强硬的女性领导者。

2.1.4. 借代指称

用与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例如:“布衣”可借代平民百姓,因为在古代平民穿麻、葛等织物制成的衣服。“红领巾”可借代少先队员,以少先队员佩戴的红领巾作为代称。

2.2. 现代汉语间接指称的特点

2.2.1. 语义的模糊性

间接指称的语义通常比较宽泛,不像直接指称那样具有明确的、特定的含义。比如“某人”和“有人”可以涵盖众多不同的个体,其含义不局限于特定的特征或属性。例如,“有人喜欢运动。”这里的“有人”可以是年轻人、老年人、男人、女人等各种不同类型的人,它的含义没有具体限定在某一类特定的人群上。

2.2.2. 指称的不确定性

间接指称一般情况下不明确指向具体的某一个特定的个体。这种不确定性使得它在使用中语义边界较为模糊。例如,“某人在图书馆看书。”“某人”可能是任何一个在图书馆看书的人,具体是哪个人是无法确定的。

2.2.3. 语境的依赖性

间接指称的语义和所指对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具体的语境来确定。在不同的语境中,同一个间接指称可能会有不同的所指和语义[5]。比如,“某人做了一件好事。”如果在一个关于社区好人好事的讨论语境中,“某人”可能指的是社区里的一位居民;而如果在一个学校的语境中,“某人”可能指的是一位学生或老师。这种对语境的高度依赖进一步增加了间接指称语义的模糊性。

3. “某人”与“有人”语义的异同比较

3.1. 语义共性表现

3.1.1. 指称对象的不确定性

两者都表示不确定的具体对象。“某人”指代一个特定的但身份不明确的个体,“有人”也强调存在一个或一些不确定身份的人。如:某人在公园里散步。有人在公园里散步。在这两个句子中,都不清楚到底具体是谁在公园里散步,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3.1.2. 存在性暗示

都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存在这样的人。“某人”的出现意味着存在一个特定的人,只是其身份不明;“有人”则明确表示存在一个或一些人。如:某人(有人)一直在默默付出。都表达了存在着进行默默付出这个行为的人。

3.1.3. 语义的模糊性

在语义上都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无论是“某人”还是“有人”,都没有给出明确的身份信息、特征描述等,给人一种模糊的感觉。例如有人说:“某人(有人)做了一件好事。”听话者无法明确地知道是谁做了这件好事,只能大概知道存在这样一个行为主体,具体事件情况不明。如:

4) 看情况,根本不知道原本在这里的某人是做什么的,不过看缠绕在门把手上的铁丝,现在已经锈迹斑斑,估计好几个月这里已经没有人在了。(《旅行,直至毁灭世界的终焉》万屋直人)

5) 他在想象纳粹就在纽约市内,可是有人——也许就是这个拉比有一个面熟的人出现在门口。(《冤家,一个爱情故事》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3.2. 语义差异表现

3.2.1. 指称对象的确定性程度不同

“某人”的指称对象并不明确,它更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特定性。它往往是已知存在一个具体的人,但不想明确指出其身份的情况下使用[6]。如:

6) 书架上码放着文件,茶已沏好,我们听见一个女声反复响起,告诉某人“写下你这辈子干过的活儿”。(《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双重生命》安内特·因斯多夫)

这里的“某人”更像是一个有特定行为或状态的个体,只是这个个体的身份被隐藏了起来。而“有人”更侧重于强调存在这样一个人或一些人的事实,所指对象的确定性相对更低。如:

7) “这是有人栽赃!有人报复!我会查出来的!”大妈气得浑身战抖,眼也红了。(《东方》魏巍)

“有人”只是表明存在这类/个人,但对于这个人或这些人的具体身份没有任何指向。

3.2.2. 语义侧重点不同

“某人”的语义侧重点往往在个体本身,强调这个未明确的人有一定的特殊性或特定的行为、状态。如:

8) 某人的举动最滑稽,一谈就谈了半天,谈得很有兴味似的。(《半生缘》张爱玲)

重点在于突出“某人”这个人的行为与众不同。

而“有人”的语义侧重点更多在于存在的事实或者可能性,而不是具体某个人的特点。如:

9) 不过,有人认为,靠抽税就能限制它们扩展。(《丧钟为谁而鸣》海明威)

10) “有人说吃酒多的人,会活活地被酒烧死,”高志元笑着说。(《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巴金)

3.2.3. 使用语境略有差异

“某人”在较为正式的语境和书面语体中使用相对较多,常出现在一些较为严肃的叙述或文学作品中,用来营造一种神秘未知的氛围或表达一种特定的情感,使表述更具文学性和庄重感。如:

不觉之间,约翰·科特伦已不再吹奏高音萨克斯。耳朵深处正在回响马克·泰纳(mccoytyner)的钢琴独奏,左手刻录单调的节奏模式,右手一摞黑黑厚厚的和音。它将某人(没有名字的某人、没有面部的某人)黯淡的过去被像拉肠子一样从黑暗中拉出的光景巨细无遗地描写出来,宛如描写神话场面。(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但在亲密关系或网络社交中,“某人”可通过重音、表情符号等副语言手段实现高度口语化的调侃,甚至消解其特指性。如:

12) (亲密对话)“某人是不是又偷吃冰淇淋了?”(《微博》)

“有人”的使用则更加口语化,在日常对话中使用起来更加自然流畅。在日常交流、新闻报道等各种语境中都很常见。如:

13) 有人说今天会下雨。(《微博》)

不过,“有人”虽倾向口语,但在特定正式语境中仍具合法性,例如:

14) 也有人认为:搞规章制度就是不相信群众,就是搞“管、卡、压”。面对这些错误思想,有的干部产生了畏难情绪,不敢抓管理。(《人民日报》)

15) (记者)问:有人认为8%到12.5%的出口增速相对还是低了,你怎么看?(《文汇报》)

此时“有人”的模糊性成为规避归责风险或维持论述严谨性的工具,其功能已从“存在陈述”转向制度性话语策略。

最后,“某人”和“有人”在具体语境中使用时,“某人”中的成分“人”的可替代性比“有人”更强,“有人”的形式相较于“某人”来说更加固定,“某人”会根据具体的社会环境、具体的语境、具体的指称对象改变形式,以达到说话人想要的信息传递量的目的[7]。如:

16) 倘若你要跟某位同志说话,便接一根线到他那里。(《人民日报》)

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正值新中国成立,“同志”是革命阵营内部的标准称谓。

17) 老鬼是个生意人,常要与企业主管部门的领导打交道,他练就了一双善解人意的火眼金睛。有一次,他请某位主管处长吃饭,企图借机办点小事。(《潜台词》劳马)

结合当时的上下文语境,用“某位主管处长”来既具体又模糊的指称上文“企业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文则将针对“某人”“有人”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表现来探究它们的语用功能。

4. “某人”“有人”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表现

4.1. 口语语境

在日常对话中,“某人”“有人”常常被说话者用来指称避免直接提及的具体的人,自然而然地维持一种轻松、随意的交流氛围。如:

18) “某人今天心情好像不太好。”(《微博》)

说话者可能知道是谁心情不好,但不方便直接提及具体的人,以免引起尴尬或不必要的讨论。这种用法不仅传达了信息,又让讨论的话题不会过于聚焦在特定的人身上。

在网络社交媒体上,“某人”“有人”常常被用来表达一种调侃、幽默的情绪。如:

19) “某人今天又犯二了。”(《微博》)

这里的“某人”可能是说话者自己,也可能是他的朋友或某个公众人物。这种用法带有一种轻松、自嘲的氛围,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在口语中,“某人”“有人”的使用可以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说话者的意图进行调整,使用较为灵活。例如,在不同的地域或社交群体中,人们在使用习惯上可能会有不同的倾向选择。

4.2. 书面语语境

由于“某人”“有人”在语义上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在文学作品中,“某人”“有人”的运用非常广泛。作家们常常在作品中使用它们来营造神秘的氛围、制造悬念,或者表达一种普遍的人性和社会现象。如:

20) 警察看上去还有点怀疑,嘴里还咕哝什么“某人”和“证件”之类的话。(《迷失威尼斯》托马斯·曼)

21) 恶梦成了一门学问。某人,纯粹的一个人,还有时间去幻想这魔鬼般的嚎叫。(《赎罪》伊恩·麦克尤恩)

22) 不觉之间,约翰·科特伦已不再吹奏高音萨克斯。耳朵深处正在回响马克·泰纳(mccoytyner)的钢琴独奏,左手刻录单调的节奏模式,右手一摞黑黑厚厚的和音。它将某人(没有名字的某人、没有面部的某人)黯淡的过去被像拉肠子一样从黑暗中拉出的光景巨细无遗地描写出来,宛如描写神话场面。(《海边的卡夫卡》村上春树

由于学术文献具有明确的理据性,因此“某人”“有人”的使用在学术文献中相对较少,但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也会出现。例如,在引用他人的观点时,如果不确定具体的引用来源,有时可以用“有人认为……”来表达,但不可用“某人”。

“某人”“有人”在新闻报道中通常用于保护消息来源或当事人的隐私。

23) 原来贩毒集团最初曾经答应给某人80公斤可卡因,可是后来没有兑现,于是他向警方告发了。(《人民日报》)

24) 据了解,造成一些新修公路质量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握有筑路权的人,为了吃回扣,明知某人、某单位不具备公路施工条件,却还是将某条路或某段路让其承包。(《人民日报》)

25) “你们那里有人告你们行贿,我们不能再给你们供应原料了。”(《人民日报》)

使用“某人”“有人”可以在不暴露消息来源的情况下,向公众传递一定的信息。同时,在一些涉及敏感话题或争议事件的报道中,也可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法律纠纷或社会冲突。

5. “某人”“有人”的语用功能

5.1. 篇章功能

5.1.1. 引出新话题或新人物

“某人”或“有人”可以在篇章中自然地引入新的话题或人物,使文章的过渡更加流畅。在叙述一个故事时,如果需要引入一个新的角色,可以用“某人突然出现在小镇上”这样的表述,让读者在不感到突兀的情况下认识这个新人物。这种方式避免了直接介绍人物的生硬感,使故事的发展更加自然[8]

在议论文中,也可以用“有人认为……”来引入不同的观点,为后续的讨论做铺垫。这样既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又能使论述更加全面。

5.1.2. 衔接上下文

当篇章中出现了一些未明确指出的人物或行为时,可以用“某人”或“有人”来承接上文的线索,继续展开叙述。

26) 所谓有人“保你”,的确有一段掌故。话说三反五反之时,有人揭发杭寄草,说其原本是反动军官的老婆。(《茶人三部曲》王旭烽)

5.1.3. 推动叙事发展

在篇章中使用“某人”“有人”可以在内容中设置悬念和冲突,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情节跌宕起伏,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使用“某人”“有人”可以为篇章增添更多的情节内容,使故事更加丰富多彩。在小说中,这种篇章功能尤为凸显。如:

27) 有人告诉我说她妈妈是个出色的演员,死在一次飞机事故中了。(《洛丽塔》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28) 在笑声中,突然听得窗棂上有人“砰砰”地敲了两声,两个人吓得面如土色。(《东方》魏巍)

29) 某人说了一个故事,另外一个人说了第二个,这一来第三个人想起别的奇事……每一则都掀起新的兴致。(《农民们(上)》莱蒙特)

5.2. 交际功能

5.2.1. 避免明确指称

一是保护隐私。在交际中,在谈论一些敏感话题或涉及他人隐私的情况时,当说话者不想道明具体人物的身份时,可以使用“某人”或“有人”来指称。如:

30) 有一天早晨,拉普捷夫到地方法院去听柯斯嘉发言,他受法庭的委派为某人进行辩护。(《三年》契诃夫)

31) 他跟某人一样,也是个军官,现在在军队里。(《名利场》萨克雷)

32) 有人告诉我说她妈妈是个出色的演员,死在一次飞机事故中了。(《洛丽塔》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33) “有人告你们行贿,我们不能再给你们供应原料了。”(《人民日报》)

二是维持和谐氛围。在一些社交场合中,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议或矛盾,使用“某人”或“有人”指称可以使表达更加严谨、体面、委婉。例如,当对某个观点有不同意见时,说“某人(有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而不是直接指出具体是谁有不同看法,这样可以减少对立情绪,维持和谐的交际氛围。

5.2.2. 指称暗示

一是引发联想和猜测。“某人”和“有人”的使用可以在交际中引发听话者的联想和猜测,会让听话者好奇这个“某人”是谁,从而产生各种猜测。这种暗示可以增加交际的趣味性和神秘感,激发听话者的参与度。如:

34) 有一次某人——一个朋友的太太——在另一个城市里看见我和另一个男子在一起,这事把我吓得六神无主。(《洛杉矶的女人们》欧文·华莱士)

二是模糊指称以涵盖多种可能性。在一些情况下,说话者可能不确定具体的人物是谁,或者想要涵盖多种可能性,这时可以使用“某人”或“有人”。例如,在众人讨论一个普遍的现象时,说“有人(某人)总是喜欢拖延”,这里的“有人”“某人”并不是指特定的某个人,而是泛指那些有拖延习惯的人,涵盖了多种可能性。

5.2.3. 增强语言的委婉性

在表达批评意见时,使用“某人”或“有人”可以避免直接针对某个人,从而使批评更加委婉,不会让被批评者感到过于难堪,同时也传达了批评的意思。

在团队讨论中,如果对某个成员的观点有不同意见,可以说“有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这种方式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又不会引起冲突,有助于保持良好的讨论氛围。

“有人”的使用还可以缓和语气,使表达更加委婉和礼貌。如:

35) 有人可以帮忙吗?(《微博》)

另外,在一些语境中,姓氏和“某人”组合在自称时可表自谦;“某人”在指称他人时,一方面是不便说明身份,另一方面是其人或他的关系人就在一旁,故意“使子闻之”,有种调侃、刻意提醒的意味。如:

36) “哼,我马某人公忠谋国,问心无愧!要怨,就是怨你们听他这么说。”(《白门柳》刘斯奋)

37) 看看他交的朋友都是多末上道啊!!各个都是围观鼓掌撒花宣传的!!就为这个某人是不是也应该大摆宴席!!不然房东坐地起价!!(来源于BCC语料库对话检索中)

6. “某人”“有人”语用功能的影响因素

6.1. 语境因素

6.1.1. 上下文语境

上下文语境对“某人”“有人”的语用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它们所指代的对象可能会有所不同。

“某人”很可能是一个具体的、未明确指出的人,有“不说出”和“说不出”的表达意味。如:

38) 有一次某人——一个朋友的太太——在另一个城市里看见我和另一个男子在一起,这事把我吓得六神无主。(《洛杉矶的女人们》欧文·华莱士)

“有人”可以表达成一个抽象的、代表某种观点的人。如:

39) 这股和平主流不断壮大,是以色列的希望所在。但是,有人仍然“在疯狂的幻想中生活”。(《人民日报》)

40) 做简单的事情,别逼自己。有人会劝你“振作精神,像往常一样做好”(《科技文献》)

上下文的语气、情感色彩也会影响“某人”“有人”的语义理解。如果上下文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那么“某人”“有人”可能被理解为带有一种调侃或幽默的意味;如果上下文是严肃认真的,它们可能被理解为更加正式的指称。

6.1.2. 交际场景

不同的交际场景会使“某人”“有人”的语义和语用功能发生变化。在正式的商务谈判中,使用“某人”“有人”可能会显得不够具体明确和专业,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更具体的人名或称谓。而在日常的闲聊中,使用“某人”“有人”则可以起到避免尴尬、保持轻松氛围的作用[9]

6.2. 语言使用者因素

6.2.1. 说话者的意图和目的

说话者的意图和目的是影响“某人”“有人”语义语用功能的重要因素。如果说话者想要保护某人的隐私,或者不想明确指出具体的人,就会使用“某人”“有人”来进行间接指称。如:

41) 他跟某人一样,也是个军官,现在在军队里。(《名利场》萨克雷)

42) 有人告诉我说她妈妈是个出色的演员,死在一次飞机事故中了。(《洛丽塔》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这里说话者可能是为了突出事件或其他人,而不想让焦点集中在“某人”“有人”所指的人身上。

6.2.2. 听话者的认知水平

听话者的理解能力和背景知识也会影响“某人”“有人”的语义理解。如果听话者与说话者有同水平的背景知识和相似的语境,那么他们对话题中的“某人”“有人”指称的理解可能会更加准确;如果听话者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可能会对这些间接指称产生误解。

6.3. 社会文化因素

6.3.1.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某人”“有人”的语用功能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在一些东方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间接的表达方式来避免冲突和尴尬,所以“某人”“有人”的使用可能会更加频繁;而在一些西方文化中,人们更注重直接表达,可能会较少使用这些间接指称。

6.3.2. 社会时代变迁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语言的使用也会发生变化,“某人”“有人”的语用功能也不例外。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和人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人们对语言的准确性和效率要求更高。因此,在一些正式的场合中,“某人”“有人”的使用可能会逐渐减少,而被更加具体的指称所取代。

同时,时代的变化也会带来新的语境和交际需求,从而促使“某人”“有人”产生新的语用功能。

网络的快速传播和更加广泛的互动性使得“某人”“有人”的语义更加丰富和多变。“某人”在某个特定的网络社区中可能成为一个特定的代称,代表着某个群体或某种行为模式。网络语境也促使“某人”“有人”的语用功能更加多样化。例如在网络社交群体中,“某人”“有人”可以指称跟自己较为亲密的对象,一些网友在网络媒体上发表文章时经常使用,可实现保护隐私和“展示恩爱”双平衡。如:

43) 又是一个失眠夜翻着手机里的照片,看到照片居然流了泪,好想某人!我知道这段时间你很辛苦很累、照顾好自己!想你!(《微博》)

除了传统的指称功能外,它们还可以用来表达情感、引发话题、进行互动等。例如,在微博上,一个带有“某人”的话题可能会引发大量网友的讨论和参与,从而形成一种网络热点。

7. 总结

“某人”“有人”间接指称在语义功能方面。一是指代不明确的人:“某人”和“有人”最基本的语义功能是指代不确定的个体。“某人”通常在说话者知道所指对象的一些信息,但出于各种原因(如保护隐私、不想明确指出等)不直接说出其具体身份的情况下使用;“有人”则更强调存在一个或一些不确定的人,但对于这些人的具体信息所知甚少。二是泛指一类人:在某些语境中,“某人”“有人”可以用来泛指某一类具有特定特征或行为的人,并非具体指向某一个个体。

“某人”“有人”间接指称在语用功能方面。首先在语篇方面,一是衔接上下文,可以引入新话题或人物,可以承接上文线索。二是在故事叙述中制造悬念和冲突,丰富情节内容,推动叙事发展。

其次在交际方面,一是在交流中,使用“某人”“有人”可以使表达更加委婉,避免直接提及具体的人而可能引发的冲突或尴尬。二是“某人”“有人”的使用可以起到保护当事人隐私的作用。三是“某人”“有人”的灵活运用可以增添话语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最后,在文学创作中,作者可以通过“某人”“有人”的设置来制造悬念和冲突来增加故事的神秘感。一方面,“某人”“有人”可以作为话题的引入者,使篇章的展开更加自然;另一方面,作者在使用“某人”“有人”时,有时不仅仅是在客观地陈述事实,甚至有时还代表着一种作者意图表达的特定的情感。

本研究系统揭示了“某人”与“有人”的语用分工,“某人”通过预设已知个体的隐去实现高特指性,适用于需保持庄重或制造悬疑的语境;“有人”则以存在性断言优先,服务于口语即时交际与泛化表述。而这些语用功能也有着多种影响因素,即上下文语境、语言交际者和社会文化因素。一方面,社交媒体促使“某人”向“亲密域”扩散,而社会正式场合,如司法公文、行政调查、记者采访等领域则为“有人”赋予正式性,这也为我们证明了语用功能最终由话语共同体的共享规约决定。另一方面,“某人”的模糊特性(说话人知情而听者不知)反映说话人对信息量的控制;“有人”的存现结构则体现焦点转移策略(突出事件而非主体)。在这些因素同时作用下,使得“某人”“有人”在交际中在语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受个体认知水平和阅读文献有限的限制,本篇论文在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深度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宽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红旗. “指称”的含义[J]. 汉语学习, 2011(6): 3-12.
[2] 朱自清. 朱自清散文集[M].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3: 231.
[3] 陈平. 语言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称”问题研究[J]. 当代修辞学, 2015(3): 1-15.
[4] 王红旗. 功能语法指称分类之我见[J]. 世界汉语教学, 2004(2): 16-24, 2.
[5] 郭贵春, 刘高岑. 指称理论的演变及其语境重建[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3): 1-8.
[6] 李云龙. “某人”的新义及其背后的语用机制和心理[EB/OL]. 章黄国学. 2023-02-28.
https://mp.weixin.qq.com/s/5XOWrs7GElxAV9O6rLqpuQ
[7] 李元一. 论“某”类指称形式的意义与用法[J]. 汉字文化, 2024(2): 163-165.
[8] 黄南松. 现代汉语的指称形式及其在篇章中的运用[J]. 世界汉语教学, 2001(2): 28-37.
[9] 方经民. 现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指称及其语境制约——兼与日语第三人称代词比较[J]. 当代语言学, 2004(3): 236-247, 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