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对等理论分析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研究
A Study o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Film Tit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DOI: 10.12677/ml.2025.13101081,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席玲玲: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电影片名功能对等翻译Film Titl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摘要: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外文化之间交流频繁,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外国电影也逐渐涌入中国市场。着重描写翻译理论的文章有很多,但有关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文章却少之又少。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导致电影片名的翻译良莠不齐。就此,本研究试图从功能对等理论框架出发,寻找良好的翻译标准来指导电影标题的翻译。作者首先简单介绍了研究课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对功能对等理论的内容进行了总体论述,包括翻译标准和翻译策略。其次,从功能对等理论在电影片名翻译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两方面进行探讨。从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来看,本研究可以为电影翻译领域积累原始资料,丰富电影的理论研究,有助于提高相关译作的质量,从而促进电影文化传播和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modernization,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orld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frequent. More and more Chinese films are reaching global audiences, while foreign films are steadily entering the Chinese market. While numerous articles focus on translation theory, studies specifically addressing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film titles remain scarce. The lack of systematic theoretical research has resulted in inconsistent quality in film title translations. This study therefore attempts to establish sound translation standards for film titles by drawing upon the framework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The author first briefly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topic, followed by an overview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including translation standards and strategies. Subsequently, the study explores both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applying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to film title translation. From both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research contributes original materials to the field of film translation, enriches theoretical studies on cinema, and help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related translations, thereby promoting the dissem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ilm culture.
文章引用:席玲玲. 从功能对等理论分析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0): 467-473.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01081

1. 引言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电影艺术以其独特的姿态出现在这个自由的环境中。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大量的外国电影作品等艺术类型的文化载体被引入中国。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下,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就成为许多英文电影在中国进一步推广和传播的重要载体。电影是一种大众文化的艺术形式,既要符合大众的欣赏口味又要讲究审美取向。如今,为电影而翻译和创作的作品数量激增,受众群体范围越来越广,影视翻译对社会的影响也从未低于文学翻译。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探讨,一直阻碍着电影领域的进步。在引进的外国影片中,有一些成功翻译出版的影片受到了中国观众的好评。然而,大量的影视作品却未能得到正确的翻译。众所周知,电影片名是一部电影的门楣。一个好的字幕不仅可以帮助观众理解电影的情节,而且是传达民族文化的重要桥梁。关于翻译理论的文章很多,但是关于电影片名翻译的文章却很少。而且,在实际的翻译实践中,学者们也有不同的理论指导意见,导致电影片名的翻译参差不齐。本文试图从功能对等的理论框架出发,寻找一个好的翻译标准来指导电影片名的翻译,这也是本文写作的目的所在。

2. 功能对等理论

2.1. 功能对等理论的内容

功能对等是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理论核心。1964年,尤金奈达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科学》中从语言的社会语言学和交际功能的角度提出了动态对等的概念。其对等内容涵盖四个层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语篇对等与文体对等[1]“动态对等”实际上是指两种关系的对等性。一是指源语言作品与原文读者之间的关系;二是指译文作品与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2]。后来,他把“动态对等”一词改为“功能对等”。这是因为把翻译看作是一种交际形式,注重翻译的内容和结果的功能主义观点比动态主义观点更为恰当。这一理论一经提出,就在翻译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引发了我国翻译学者更多的争论。

对等是指对原片名进行必要的语际和语用调整,使译文观众在接受信息时与源语言观众的感觉大致相同。它是从语义到文体,在源语言中以最合适的自然对等的方式再现信息。翻译注重的是原作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作的语言结构,也就是说,没有必要拘泥于形式上的对应。

2.2. 功能对等理论的原则

首先,翻译人员应尝试创建与语义相匹配的翻译。既有原文的意义,又体现了原文的文化特征。然而,两种语言代表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它们可能具有相似的元素,但并不完全相同。因此,不可能创造出充分体现源语言文化内涵的完美翻译;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言的文化。其次,如果不能同时考虑意义和文化,译者必须摒弃形式对等,通过改变源文本在目标文本中的形式来再现源文本的含义和文化。例如,英国谚语“The fish must rot before the head stinks”的翻译字面意思是“鱼要腐烂头先臭”。这是因为说英语的祖先最初生活在渔业发达的欧洲北海岸,因此使用鱼、海和船作为隐喻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在中国文化背景中没有与此相关的概念,但它确实与中国成语“上梁不正下梁歪”相吻合。此外,当一个英国人听不懂文本时,他或她会说“这对我来说是希腊语”。但在中文中,它通常被翻译为“这是天书”,因为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习惯于并同意这样的表达方式。第三,如果形式的变化不足以表达语义和对原文的文化,“再创造”的翻译手法可以用于解决文化差异,实现源头之间有意义的对等。语言和目标语言,即用目标语言的词汇来阐述源语言文本的文化内涵。例如,“Crocodile Tears”,字面意思是“鳄鱼的眼泪”,是一句西方谚语,指的是鳄鱼的凶猛和狡猾。

2.3. 功能对等理论的翻译标准

功能对等理论主要从功能对等的角度来指导实践。遵循四个标准:一是传达原文语言的信息;二是传达原作的精神和风格;三是语言通顺,符合与译文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有关;四是读者有相似的反应,即目标语言读者在阅读译文时应该与源语言读者有相似的反应。奈达认为,译者作为第二信息来源的作用主要是向读者传达原作者的意思,译者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带入译文。因此,需要根据目标语言读者的语言特点和需要,以及目标语言读者所处的文化背景的期望来调整信息。

3. 浅析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3.1. 英语电影片名的语言特点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成中文大多使用四字成语。四字成语是汉语的特点,符合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审美习惯。语法上说话,中文注重简洁和多样,而四个字是不多也不少。四字成语可以运用对比、比喻等手法,同时又避免了文本冗余,而且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在翻译外国电影片名时,既能传达影片的主要思想,又能充分满足观众的审美心理。下面的例子反映了四字成语的使用情况:

Forrest Gump 阿甘正传

Gong with the Wind 乱世佳人

Flipped 怦然心动

3.2. 从功能对等理论分析英文电影片名的功能

首先是信息功能。信息功能是每一部电影片名最基本的功能,因为片名是反映电影主题的重要方式。一个好的片名可以准确的传达电影想要表达的信息从而让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的情节。如1998年10月28日在意大利上映的电影《1900的传说》,就是根据亚历杭德罗·巴里奇的文学剧本《1900:一段独白》改编的。本片讲述了一个名叫1900的钢琴天才从出生到死亡,一生都在游轮上度过的故事。他在船上出生长大,没有国籍,没有生日,没有身份。他每年数次往返于欧洲和美国之间,却从未下过船,可以说,他是一个不为世人所知的人。译者把它翻译成了“海上钢琴师”。该片名还巧妙地描绘了电影中动荡的时代背景与主人公的心境变化,令人赞叹不已[3]

从片名中,观众可以认识到电影发生的地点和主角的身份,并知道说这部电影是大概是关于一个钢琴演奏家的传记故事。所以这部电影的名字就反映了它的信息功能[4]

其次是表达功能。电影艺术注重想象力和创造力,注重情感的表达。人的情感,突破现有的生活状态,试图超越物质存在本身而达到人的精神追求。固有的电影的纪实性使人们可以通过摄影的方式完整而生动地记录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也可以展现生活本身的运动。这一点上,电影艺术的优越性是其他艺术所不能比较的。而电影片名能够贴近现实,起到反映情节、传达电影主题的作用。因为标题准确地传达了作者或演讲者希望目标读者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和写作动机的愿望,从而激发他们的同情心、欲望或好奇心。它是指电影片名的表达方式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最高层次,形容词、副词,以及具有积极或消极含义的词语的使用。动作和犯罪电影《速度与激情》是电影表达功能的一个很好的例子。速度与激情不仅仅是指电影中的疯狂赛车,事实上,大多数现代人的生活完全是速度与激情。电影的名字正是吸引那些与片名产生共鸣的人和都渴望看到速度与激情的现实是如何在电影中上演的。

最后是美学功能。美学是研究美的一般规律和原则的自然、社会和艺术。在东方美学中,意境是一个真正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包括电影艺术在内的所有东方艺术形式所追求的目标。电影翻译中,通过将片名语境化来创造一种表现形式,也是电影艺术风格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同时,一个优秀的片名将它与其他影片区分开来,让观众更容易记住影片中的内容。审美功能是一种旨在取悦感官的语言[5]。特别是电影片名的美学功能,在于通过对电影语言的运用,触动观众的心弦。语言的魅力包括清晰、流畅、生动,最后达到审美的愉悦和满足。有特色的标题就像是商品的商标,它的审美功能能使受众感受到语言的美。这个标题给了观众第一印象这是一部相当浪漫的电影。其实,这部电影只是讲述了美国内战爆发后——阿拉·庄园的斯嘉丽小姐和风度翩翩的商人里德·怀特的爱情故事。影片的片名将人物与一段像是随风而逝的爱情联系在一起,将片名的美学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3.3. 影响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因素

文化是语言翻译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根据奈达的翻译观认为,处理文化差异的方法与源语言在目标语言中从语义到风格的再现密切相关。译文只有从语言形态到文化内涵,再现源语言的风格和精神,才能称得上是一部优秀的作品。电影是一种承载着浓厚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呈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文化的差异使文化冲突的产生在所沟通的过程中。每个民族在不同的地区都有其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也就不同。纵观历史,几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在追求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关系。受天人合一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对事物的认识是全面的。因此,中国人注重集体利益,将群体价值观置于个人价值观之前;而西方人多为利己主义者,往往将个人价值观置于最高点。这种文化差异使得西方电影的命名往往以人名命名。介绍到中国时,中国译者很少采用直接翻译法将人名翻译成电影名但请注意翻译文化观众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解释一下,比如:Cleopatra (埃及艳后),Anastasia (真假公主),JFK (惊天大刺杀),Sabrina (情归巴黎)等等。

审美习惯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的是一种境界非功利的,人与世界之间的情感关系。中国人的审美追求从一开始就是以人为中心的,即从审美主体出发,很多时候所有的审美对象似乎都是为主体的感受而存在的,这导致中国人强调整体性,注重事物的情境美。而西方人则更注重向外的探索。审美是针对对象的行为,在审美活动中,他们强调把主观和客观分开,看真正的美,从一个纯粹的观看角度来接近作品。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强调对美学的深刻把握影片的内容。目标语言的风格是用来传达艺术的原始形象、情感和美。电影片名的翻译应该对称、和谐、富有表现力。不用说,粗俗的电影标题会让电影的形象大打折扣。爱情片《风月俏佳人》1990年上映的女人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现代版的灰姑娘,但更纯粹,更积极,浪漫、简单,并且能够给观众带来明亮的心情,为观众创造了一个现代童话世界,让观众从生活的朦胧、沮丧、不安中逃离出来。该片在中国台湾地区被译为《风月俏佳人》,更符合影片明快浪漫的风格;而在香港地区被译为《麻雀变凤凰》,则显得俗不可耐[6]

这部电影虽然名为《风月俏佳人》,但影片围绕着主人公爱德华展开,他的金钱、地位、能力、风度、帅气,冷漠中隐藏的激情,热恋时的一种反常的不理智,都在吸引着银幕前的美丽女子。在台湾,这部电影被翻译成“风月俏佳人”,更符合这部明亮又浪漫的电影。然而,在香港它被翻译成了“麻雀变凤凰”,这显然是不恰当的。

4. 功能对等理论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

4.1. 优秀电影片名的标准

首先,真实地反映电影的内容。作为一部电影的片名,其基本功能是提炼和总结电影的内容。对于那些使用主角的名字,故事发生地的名字,关键项目的名字,或者描述一个事件的短语作为电影的片名,这个标准相当简单,直接翻译通常就足够了。意译并非完全脱离原片名的含义,而是以译者对原片的理解为基础[7]

比如:Romeo and Juliet (罗密欧与朱丽叶),Harry Potter (哈利波特),Titanic (泰坦尼克号),Roman Holiday (罗马假日),Ice Age (冰河世纪),Modern Times (摩登时代),这样的电影片名可以将电影所承载的主要信息传达给观众,因为可以在第一时间吸引他们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其次,传达原片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民族特征,反映了该民族独特的文化。我们在翻译外国电影片名并将其介绍给中国人时,应充分考虑其文化内涵这意味着翻译不仅要分析语言本身,而且要研究语言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如何体现其意义和功能。采用音译法翻译,便于观众了解、接受和理解电影[8]

如果片名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能被翻译者理解和接受,那么就满足了一个好片名的基本要求。再次,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一个成功的电影片名的翻译不仅要提炼电影的主要内容,传达电影片名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而且要也最大限度地吸引潜在观众的注意力,达到广泛传播电影及其文化的目的。一般来说,在中文翻译中,增译法是对片名翻译进行合理的补充和丰富,同时结合电影的相关情节与内容,使其更符合汉语的表达逻辑[9]

绝大多数中国观众看电影是为了娱乐、寻求刺激,是为了满足听觉和视觉的双重需求,而不是为了提高品位或接受教育。因此,只有新颖、不常见的电影片名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但是,译者不应为了追求译文的真实性而对原文内容进行过多的修饰,使之偏离原文的内容。

4.2. 功能对等理论应用的必要性

就电影艺术本身而言,使用功能性是必不可少的。众所周知,电影是一门艺术将视觉和听觉融为一体的艺术。导演可以汇集出引人入胜的情节、表演、语言、服装、背景情节和剧作家的原著。叙述所有这些使之成为可能的元素。电影的直接经济效益体现在票房上,而片名翻译的优劣直接影响电影对观众的吸引力[10]

然而,译者要想写出满意的译文并不容易,他们会遇到很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导致观众对部分文化元素产生片面认知或暂时无法理解,而受众因素、文化差异以及不同文化的审美趣味,使得这些电影片名的翻译多以归化为主[11]

所有这些困难决定了在电影翻译的实践中,译者不能在制作在形式上与原文完全相同的翻译版本。考虑到电影艺术的特殊性,奈田提出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在一方面,电影翻译需要完全对等;另一方面绝对等价是不可能的。虽然对等翻译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就要选择功能对等转换来实现所需的等价效果。从目标语言的受众角度来看,也是对于译者来说,在电影的翻译中进行功能对等是必不可少的。每个译者都希望对他正在观看的电影有一个很好的理解。良好的理解是真正欣赏的先决条件。然而,在电影中,不熟悉的词语、笨拙的表情或不熟悉的结构会给接收者带来很多理解的麻烦。而这些不自然的表情和奇特的结构,必然会成为影片宣传的巨大障碍。

4.3. 功能对等理论应用的可能性

语言本身是一个符号系统,是人类个体的反映。自然世界和社会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东西。因为人类有共同性,而且这种共同性还包括他们生活的环境,所以人类语言系统中的词汇也就是人类大脑抽象的事物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共同的。然而,在任何两种语言中,精确翻译都是不完全可能的。例如,在英语中,莎士比亚的经典诗“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要准确地翻译成中文,同时充分表达英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都有根本的区别。不同语言的等级。然而,这些差异并不妨碍语言之间的有效交流,因为语言之间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或模式。另一方面,语言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总是在不断变化和演变。语言是社会交流的有用工具,可以容纳新的知识。每一种语言不仅可以“导入”新的表达或结构,而且还可以通过交流“导出”自己的一些语言。例如一些中国词语“旗袍”,“功夫”,“饺子”,“豆腐”,现在的英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因此,每一种语言都可以吸收新的词语,丰富语料库。换句话说,语言之间的交流是可能的,而这种交流的可能性为功能对等翻译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电影的审美鉴赏包括对电影文化特征的审美鉴赏和对电影艺术特征的审美鉴赏,目的是“从所见之物中解读更丰富的内涵”,“挖掘更深刻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12]

4.4. 功能对等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策略

电影片名的翻译应忠实地传达电影的相关信息。从而达到译名形式与原片内容的统一,即实现信息价值的等值。以似是而非的符号为依据,偏离主题,偏离信息价值的翻译,是电影片名翻译的大忌。片名的作用是简明扼要地概括影片的内容,揭示了影片的主题,吸引观众的兴趣,并激发观众对影片的丰富想象力。一部电影所能提供的信息和变化是非常微妙和丰富的。电影影像让我们充分体验现实,从整体到细节去理解主体和过程。有些电影需要反复观看,反复推敲,并结合不同的文化背景信息和社会历史在人们能够理解当时电影图像所表达的真正含义之前,事态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说电影缺乏整体的概括性。然而,语篇表达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和概括性,往往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表达一个概念信息,在时间和空间的处理上显得更加自由。一方面,电影时间是极其有限和宝贵的,另一方面,人们被迫从连续的线性观看中获得信息的理解。由此可见,如果一部电影中的一个概念不清晰,就会晦涩难懂,而电影片名的翻译则能给观众留下第一印象,让他们对这部电影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5. 结语

在现代文化的洪流中,电影艺术逐渐成为一种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翻译本身应当忠实地传达出电影要表达的相关信息,以此实现信息价值的等值。而电影片名的翻译是电影翻译的第一步,因为片名是电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方面,电影片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观众另一方面,一个合适的电影片名也可以更好地介绍和传达外国文化,增进文化交流。促进国家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电影片名翻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形式,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汉语和英语——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这种差异在电影片名的翻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电影片名的翻译中,译者主要面临着两项任务:传达原文的内容和向目标受众展示原文的美。如果翻译后的电影能在功能上等效到原文,那当然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翻译。

目前,电影片名的翻译是一般翻译界的学者容易忽视的一个领域,在翻译过程中有许多方法和策略可以遵循。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方法与策略研究可以帮助观众了解电影的内容和思想,促进外国电影在中国的传播。本文以奈达的翻译理论为基础,对电影片名的翻译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受限于现有的翻译知识和资料,本文的研究并不完善,讨论也缺乏一定的思想深度。此外,在具体讨论功能对等理论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时,也或多或少地加入了作者个人的一些主观判断。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领域需要更深入且全面的研究。

致 谢

行文至此,落笔为终。回首这段充实而忙碌的旅程,百感交集,心中充满感激之情。首先,我最诚挚的谢意要献给我的导师——杨建兵老师。从论文的选题立意、框架构建,到研究方法的选择、案例的深度剖析,直至最终的修改定稿,他都倾注了大量心血,给予了悉心的指导和无私的帮助。每当我在翻译理论的迷宫中徘徊,或在文本分析的细节处困顿时,老师总能以高屋建瓴的视角为我拨云见日,指引方向。在此,谨向我的导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基金项目

本文受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CX2024196)。

参考文献

[1] Nida, E.A. (1993)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 宫文蕾. 浅析奈达功能对等理论[J]. 海外英语, 2018(15): 106-107.
[3] 陈怀彦. 电影名翻译的现状及方法[J]. 韶关学院学报, 2009(8): 87-90.
[4] Dan, M.J. (2018) Discussion on Translation Activiti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2, 29-40.
[5] Newmark, P. (2001)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6] 郑玉琪, 王晓冬. 小议电影片名的英汉翻译原则[J]. 中国翻译, 2006, 27(2): 66-68.
[7] Mei, Z.F. (2010)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English Film Tit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Journal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 66-68.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8] 刘晓庆. 基于功能对等理论下的英文电影片名翻译[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0, 28(8): 91-94.
[9] 万乐. 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研究[J]. 才智, 2017(2): 218-219.
[10] Bai, Z.H. (2018)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English Movie Titles. Journal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9, 119-124.
[11] 钱晓燕. 电影片名中翻译策略的选择[J]. 电影文学, 2018(14): 135.
[12] 蔡卫, 游飞. 美国电影研究[M].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