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究——以上海建桥学院为例
Exploring Pathways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the New Era—A Case Study of Shanghai Jian Qiao University
摘要: 在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文章基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系统分析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课程体系滞后、师资结构短板、实践平台协同不足及产教融合深度不够等现实困境。以上海建桥学院为例,总结其在课程开发、平台搭建、产教协同与竞赛赋能等方面的实践探索,实现了学科竞赛突破、项目高效孵化与人才高质量培养的成效。最后提出跨学科课程重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开放共享平台打造、产教融合机制完善等路径,以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为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质增效提供参考。
Abstract: Under the context of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strategic talent capabilities and promot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bears the critical mission of cultivating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actical challenges in curre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cluding outdated curriculum systems, shortcomings in faculty structure, insufficient synergy in practical platforms, and a lack of depth in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Taking Shanghai Jian Qiao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it summarizes the institution’s practical explorations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latform construction, industry-education collaboration, and competition-enabled empowerment, which have led to breakthroughs in academic competitions, efficient project incubation, and high-quality talent cultivation. Finally, the paper proposes pathways such as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restructuring, building high-level faculty teams, creating open and shared platforms, and improving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mechanisms to promote the organic connection between the education chain, talent chain, industry chain, and innovation chain, thereby providing references for enhancing the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applied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徐海霞, 薛宇雯, 徐伟. 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究——以上海建桥学院为例[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10): 199-206.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10779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这一战略部署深刻揭示了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强国建设中的重要地位[1]。当前,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关键核心技术竞争日益激烈,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关键结合点,肩负着为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已从早期的创业促进就业功能定位,逐步发展为关注创新驱动发展的生态系统构建。国内外学者围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多种理论模型与实践框架,如基于TRIZ理论的创新方法集成模型、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模型以及专创融合的课程开发模式[3]。这些研究普遍强调跨学科整合、实践平台构建与产教融合机制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明显不足:多数成果集中于理论探讨,缺乏基于长期实践的案例支撑;针对应用型高校特别是地方院校的差异化研究不足,难以反映其资源约束下的创新路径;缺乏从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视角的系统分析,导致政策建议与实施路径间存在断层。在这一背景下,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成为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战略支点。

回溯发展历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经历了从创业促就业向创新引领发展的模式转变。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首次系统构建了高校双创教育框架,明确指出要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4]。然而实践表明,部分高校仍存在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师资力量不足、实践平台短缺等瓶颈,制约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5]

面对新时代要求,国家政策持续优化升级。2025年发布《关于健全创业支持体系提升创业质量的意见》,强调构建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创业孵化、创业活动的联动体系,要求高校强化专创融合机制,将产业前沿技术、企业真实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6]。这一文件与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形成政策呼应,共同指向构建深度融合、全链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这一核心命题。

本研究基于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分析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依托上海建桥学院的做法和经验,总结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而针对性提出创新路径,以培养符合当前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创新创业人才。

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当前,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核心引擎。多数高校开始成立创新创业学院,负责统筹推进学校创新创业工作,协调开展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和利用。然而对标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高校双创教育仍存在课程体系滞后、师资队伍不足、实践平台短缺、产教融合薄弱等结构性矛盾。尤其在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重塑产业生态的背景下,深入剖析现状瓶颈、探索突破路径,对实现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7]

2.1. 课程体系滞后与技术脱节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尚未跟上技术迭代和产业变革的步伐,存在跨学科融合不足、内容更新缓慢和教学方法传统等突出问题。多数高校双创课程设置比较单一,缺乏跨学科融合,未能及时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传统教学仍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8]。具体而言,当前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存在三重脱节:一是与专业教育脱节,创新创业教育多作为独立模块存在,未能与专业课程形成有机融合;二是与技术发展脱节,课程内容更新速度远落后于技术迭代周期,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三是与产业需求脱节,课程案例和实践项目与实际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2.2. 师资队伍结构性短板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存在“双师型”教师比例低下、企业导师参与度不足和新兴领域师资匮乏等问题。多数教师缺乏产业实践经验,部分高校聘请的企业导师存在挂名不履职现象。在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能同时驾驭专业理论、AI工具应用及商业转化的教师比例低,未能有效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9]

2.3. 实践平台协同效能低下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实践平台建设,尤其在创业实训基地和孵化器协同效能方面,存在资源配置割裂、校企合作浅层化等结构性瓶颈。多数高校的实验室、创客空间、孵化基地分属不同学院或部门管理,导致设备、场地、技术资源无法跨学科共享。例如,黑龙江省23所本科高校的调研显示,科研设备利用率不足30%,跨学院项目常因资源调度受阻而停滞[10]。同时,孵化基地硬件投入不足,部分基地因缺乏专用办公空间,被迫引导学生开展低技术门槛的创业,难以支撑硬科技项目孵化[11]。校企合作方面,企业参与动力不足,深度合作项目稀缺,这种浅层化合作难以支撑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制约了创新创业项目与市场对接的效率和质量。

2.4. 产教融合深度不足

校企合作多停留于企业参观、讲座等表层联动,缺乏深度协同机制和成果转化通路。产教融合深度不足主要表现为,合作机制不健全,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框架和利益分配机制。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主要依赖于个别负责人的人脉资源或临时性政策优惠,缺乏基于共同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合作双方在目标诉求上存在显著差异,高校注重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产出,而企业更关注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提升,这种差异容易导致合作稳定性不足、可持续性较差。其次,成果转化率低,大多数科技成果难以实现商业化应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错位,高校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企业对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12]

3. 上海建桥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与成效

上海建桥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近年来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进行了系统性探索与实践。通过课程体系开发、实践平台搭建、产教融合与竞赛赋能等举措,形成了系统性、特色化的培养体系,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3.1.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

3.1.1. 课程体系开发

上海建桥学院构建了多层次、全覆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大一学生开设“双创”课程,培育创新创业思维。如:《创新创业基础》《职业发展》《就业指导》等必修课程,涵盖创业的本质与创新创业精神、设计思维、精益创业、创业机会识别、创业资源整合、商业计划书撰写等内容。2020年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系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学校每年孵化多个创新创业工作室,定期召开创新创业讲座,开设“人工智能+”课程。

面向产生双创意向的学生,以挑战杯创业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为引导,广泛开展双创培训与项目申报。设立国家级、市级、校级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5年立项254项,其中国家级23项、市级70项、校级161项。积极推进成果转化,要求国家级/市级项目结题时需发表论文、专利或竞赛获奖,从而推动科研与实战结合,对结题优秀项目提供持续经费支持,促进成果升级转化。

针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开设《创新创业综合实训》课程,通过模拟公司运营、商业计划书撰写等模块,强化实战技能。学校还创新性地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如陌生拜访、创业集市等,切实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1.2. 实践平台搭建

上海建桥学院通过“1 + 3 + X”创业联盟模式,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了多层次的实践平台体系。“1”即上海建桥学院创业指导站,“3”即上海临港科技创业中心、E创码头众创空间、创涯创盟众创空间,“X”即其他线上线下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业孵化支持共建单位。这种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从创意到创业的全流程支持服务。

学校积极引入企业真实场景开展实践教学。例如,与临港管委会、葡萄子传媒等共同成立“直播经济产业学院”,开展直播电商实训,旨在服务上海临港区域数字文旅产业。艺术设计学院师生共建影游体验馆,瞄准临港潜在客户群提供电影、聚会等服务,打造“创业工作室–专业课堂–创业项目”三位一体孵化平台。

在智能制造领域,学校建设了先进的实验平台,支持学生进行虚拟仿真建模、机器人离线编程与轨迹规划、智能控制系统开发等实践操作,成功构建了高效、稳定、可视化的虚实联动智能制造系统。

3.1.3. 产教融合深化

学校坚持以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为核心,构建产教协同育人生态。2025年召开“国际财富管理与规划”微专业发布会,是学校与行业顶尖机构深度合作的成果,旨在培养懂技术、通市场、善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帮助学生以赛砺能、以学筑基。通过微专业学习,学生不仅获得国际证书,更通过课程实践锤炼资产配置的实战能力,提升未来在国内外求学和就业的竞争力,实现“毕业即就业”。

学校也积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全力向产教融合型大学转型。面对智造强国战略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建立产业学院和产业公司,直接对接市场需求与业务订单,逆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致力于培养能与产业无缝对接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还与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紧密合作,充分利用临港作为国家智能制造高地建设的政策与产业优势,聚焦东方芯港、动力之源等特色园区,共同培养适应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产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3.1.4. 竞赛赋能与以赛促创机制

学校将学科竞赛纳入大创项目考核,组织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等权威赛事,2024年校赛报名3765项,覆盖学生9400余人,实现赛事全覆盖,以赛促创。学校秉持“以赛促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赛学结合”的先进理念,构建了校赛–区赛–市赛–国赛四级大赛体系。借助中国互联网 +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市女性创业大赛、浦东新区大学生创业新势力大赛等平台,组织学生积极参赛,模拟创新创业实践。2025年,学校承办了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智能制造赛第一阶段全国总决赛。这项国家级赛事聚焦“智造未来,AI赋能新工业”主题,吸引全国310所高校2278支代表队6610名选手参赛,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高水平舞台。

3.2. 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成效

近年来,上海建桥学院通过系统性、特色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实现了课程体系、实践平台、产教融合和竞赛赋能的有机联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应用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模式。

3.2.1. 学科竞赛成绩突破

上海建桥学院在各类高水平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获奖数量和级别持续攀升。在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上海赛区6金11银29铜,其中3项金奖晋级国赛。在2025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共选送参赛作品67项,最终共获金奖3项、银奖11项、铜奖40项,获奖数量创历史新高。2025年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智能制造赛中,机电学院包揽上海赛区“智能装备与产线应用”全部3项一等奖,4支队伍晋级国赛。2025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智能制造数字孪生研创赛项”全国总决赛中,学校机电学院代表队勇夺全国一等奖,斩获该赛项最高荣誉,实现了我校在该项国家级高水平机器人赛事中的历史性突破。在2025年第七届华为嵌入式软件开发大赛中,由机电学院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同学组成的“愚公医疗器械开发小分队”凭借硬核实力与创新思维崭露头角,荣获大赛三等奖。

3.2.2. 项目孵化与技术转化

自2021年起,学校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的市赛获奖数量从2021年的13项增长至2025年的54项,年均增速达42.76%。学校强调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在智能制造领域,学生团队能够完成产线设备的虚拟仿真建模,进行机器人离线编程与轨迹规划,并通过博途(TIA Portal)实现智能控制系统开发,最终依托数据通讯软件实现多个平台的无缝集成与实时数据交互。这一综合性的技术实践,全面检验并展示了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在数字孪生应用技术方面的系统集成与创新应用能力。

3.2.3. 人才培养与生态效应

上海建桥学院通过构建创新生态、完善双创教育体系、创新制度机制、建设基层教学组织等举措,充分动员各二级院系力量,积极开展大创项目、创新工作室等平台建设,创新创业氛围逐渐浓厚,项目质量持续提升。学校与临港新片区产业发展紧密对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临港新片区作为国家重大战略承载地,正全力打造世界级前沿产业集群,智能制造是其中的核心驱动力。学校的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高度契合,形成了良性互动。学校承办高水平赛事和论坛,汇聚了智能制造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及知名企业翘楚,共同探讨智能制造的未来趋势、产业及人才需求,扩大了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影响力。通过竞赛和项目实践,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学生通过参与大赛全过程,不仅在真实项目环境中锤炼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更显著提升了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和工程实践水平。

3.3. 改革中的挑战与局限性分析

尽管上海建桥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其改革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与局限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反映出当前应用型高校在推进双创教育中普遍面临的困境。

3.3.1. 跨学科课程推进中的院系壁垒

在推行“人工智能+”等跨学科课程过程中,学校虽有意打破专业界限,但仍面临来自传统院系的阻力。部分专业学院对课程资源的整合持保守态度,担心课程体系的调整会影响原有专业教学计划的执行,甚至削弱其学科独立性。此外,跨学科课程的师资配置、学分认定、考核评价等方面尚未形成统一机制,导致课程实施过程中协调成本较高,持续推广存在制度性障碍。

3.3.2. 企业参与的持续性与深度不足

虽然学校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企业参与的持续性仍有待加强。多数合作项目依赖个别企业负责人或校友资源推动,缺乏制度化的合作机制保障。企业在合作中更倾向于短期、低成本的参与方式,如讲座、参观等,而在深度参与课程共建、项目孵化、成果转化等方面积极性不高。尤其是在没有明显经济效益或人才直接输送的情况下,企业难以长期投入资源。

3.3.3. 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不健全

尽管学校构建了创业联盟模式,但在实际运行中,各平台之间仍存在资源调度不畅、信息孤岛等问题。孵化器、实验室等平台分属不同管理部门,跨部门协同效率较低,设备与场地使用率仍有提升空间。此外,创新创业项目多为短期导向,与学科建设的长期规划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导致资源投入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4. 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

新时代对创新创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其具备坚定理想信念、符合高质量发展需求、顺应或引领科技产业变革、具备全球格局视野、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等综合素养。基于上海建桥学院的实践探索与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瓶颈问题,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应重点从以下方面突破。

4.1. 构建跨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

高度重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打破学科壁垒,建立灵活模块化的课程结构[13]。以上海建桥学院开设的“人工智能+”课程为例,应推动前沿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融入各专业课程,开设跨学科微专业、微认证项目。课程设计需紧密追踪市场需求与产业发展趋势,引入企业真实案例和产业项目,采用项目式学习、设计思维等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解决复杂问题能力。

4.2. 建设双师型与企业导师协同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决定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应大力提升双师型教师比例,建立教师企业实践与轮训制度,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和创新创业项目。同时,优化企业导师聘任与激励机制,推动企业导师深度参与课程设计、项目指导及成果转化,形成校内导师 + 企业导师多元协同的指导体系[14]。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新兴领域,应着力引进和培养既懂技术又熟悉商业应用的高水平师资。

4.3. 打造开放共享的实践平台与孵化生态

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多层次、开放共享的实践平台。推动实验室、创客空间、孵化基地等资源跨学科、跨学院共享,提高设备与场地利用率。深化与政府、园区、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协同创新中心,重点支持硬科技和高质量创业项目孵化。同时,强化数字平台建设,利用虚拟仿真、数字孪生等技术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实践环境,扩展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时空边界。

4.4. 深化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长效机制

推动产教融合由松散型合作向共生型生态转变,建立长期协同机制。鼓励高校与区域企业共建研发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师资队伍、共担项目攻关。设立校企合作专项基金,用于项目开发。构建企业导师晋升通道,为企业导师设立特聘教师、产业教授等职级,提供科研合作、学历提升等发展机会。推进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与创业项目,建立创新–创造–创业的贯通机制,共同培养懂技术、通市场、善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4.5. 完善以赛促创与成果转化促进机制

强化竞赛的引导与赋能作用,构建多级竞赛体系,以高水平赛事推动项目迭代与人才成长。创新设计竞赛–课程–孵化三位一体的激励机制,以达到以赛促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效果。将竞赛项目纳入课程学分、毕业设计及创业孵化体系,竞赛获奖作为奖学金评定、优秀毕业生评选的重要指标,配套提供导师指导、资金支持与资源对接。同时,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商业化支持,设立创业基金,打通从创意到创业的最后一公里。

5. 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和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在分析当前高校双创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基础上,以上海建桥学院为例,探讨其开展的创新实践与成效。进一步提出应重点从跨学科课程建设、双师型师资培育、实践平台打造、产教融合机制构建以及以赛促创等方面系统推进。这不仅为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实践范式,也为高校服务国家战略、赋能区域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

基金项目

2024年度上海建桥学院“大学生创新工作室”——数字媒体创新育人工作室(编号:XSCXGZS-24-05)。

参考文献

[1] 郝军红, 张悦, 乔凯平, 等.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材料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究[J]. 中国高校科技, 2025(7): 95-101.
[2] 肖荆. 服务区域创新发展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 2025(6): 89-92.
[3] 王晓川, 屠彦薇. 共生理论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5, 45(24): 10-14.
[4] 杜明义. 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构建[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 25(4): 62-67, 78.
[5] 郑胜利.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改革路径探究——评《知识产权理论与实务》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5, 45(20): 65.
[6] 马靖杰, 张红梅, 李雪玉.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J]. 西部素质教育, 2025, 11(16): 84-87.
[7] 沈川, 李夏. 数字经济背景下地方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挑战与机遇[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5(7): 15-19.
[8] 闫平, 张彦, 郑梦迪, 等. 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药学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 江苏科技信息, 2025, 42(15): 58-61.
[9] 郝玥, 赵永德. 加强基层应急救援力量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体系建设的协同发展研究[J]. 湖北应急管理, 2025(14): 10-13.
[10] 孙悦. 黑龙江省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优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3.
[11] 张杨.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5, 27(4): 130-140.
[12] 陈晶晶. 产教融合背景下金融类专业“四位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福建轻纺, 2025(8): 68-71.
[13] 覃伟丽. 基于院校特色和区域需求的高校“专创融合”实施路径[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 25(4): 89-93, 99.
[14] 申潞娟.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路径[J]. 西部素质教育, 2025, 11(13): 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