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引领力视域下旅游管理类课程思政体系的建构逻辑与融入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and Its Logical Integration Path in Tourism Management Cour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adership Capacity
摘要: 研究基于思政引领力视域,深入探究旅游管理类课程思政体系的学理基础、建构逻辑与融入路径,着力解决专业教学中价值引领碎片化、思政元素表面化、育人成效难量化等现实问题。在理论层面,创新性地构建了“价值唤醒–认知建构–行为养成–实践转化”四维联动模型,突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的单一维度局限;在体系建构方面,确立了政治引领、价值塑造、文化浸润和实践驱动四大核心维度的协同框架;最后提出了“内容重构–方法创新–实践渗透–评价改革–师资培育–资源支撑”的课程思政实施框架。
Abstrac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adership, this study delves deeply into the theoretical basis, construction logic, and integration path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in tourism management courses, aiming to address practical issues such as fragmented value guidance, superfici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the difficulty in quantifying educational outcomes in professional teaching. At the theoretical level, an innovative four-dimensional linkage model of “value awakening - cognitive construction - behavior cultivation - practical transformation” has been constructed, breaking through the single-dimensional limitation of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erms of system construction, a collaborative framework with four core dimensions, namely political guidance, value shaping, cultural infiltration and practice-driven, has been established. Finally, the implementation framewor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namely “content reconstruction - method innovation - practice infiltration - evaluation reform - teacher cultivation - resource support”, was proposed.
文章引用:翟燕霞, 王立宝. 思政引领力视域下旅游管理类课程思政体系的建构逻辑与融入路径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10): 218-227.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10782

1. 引言

2024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及2025年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均将思政引领力作为教育强国的首要特质。思政引领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深度与育人实践有机融合的核心力量,它以思想感召和价值塑造为根基,不仅引领青年构筑精神家园、确立价值坐标,更在推动教育现代化与文化繁荣发展的进程中,实现了二者的深层互构与动态统一[1]。旅游管理专业作为文旅产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课程思政建设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从行业属性来看,旅游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其课程思政必须突出政治导向与国家意识培养。从知识体系来看,旅游学科的交叉性特征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多维融入路径,其融合管理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体系,使思政元素能够自然渗透至各专业课程。随着智慧旅游、文旅融合等新业态发展,又为课程思政注入数字素养、创新精神等时代内涵。这种多学科交叉、多维度渗透的特点,使旅游专业课程思政既能保持专业特色,又能实现全方位育人,为培养德才兼备的文旅人才提供了独特优势。从培养模式来看,旅游专业强调的实践性教学使课程思政具有显著的场景化特征。通过景区实地教学、服务情境模拟、项目化实践等教学形式,能够将抽象的价值观教育转化为具象的职业素养培养,实现思政教育从认知到认同再到践行的有效转化。这种“做中学、学中做”的培养模式,使思政教育成效更加可感可知可测。

当前,随着文旅融合战略的深入推进和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行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天然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和育人元素。如何将这些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学,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协同效应,是当前旅游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立足于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对接行业发展需求,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尝试归纳旅游课程思政理论支撑体系,并构建了旅游管理类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维度,最后提出了旅游类课程思政六大融入路径。从理论层面看,本研究有助于深化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理论研究,为构建具有旅游学科特色的课程思政理论框架提供新思路,推动旅游教育理论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交叉融合。实践方面,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对提升旅游人才培养质量、服务文旅融合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2. 思政引领力视域下旅游管理类课程思政体系建构理论基础与支撑体系

在思政引领力视域下,旅游管理类课程思政体系的建构呈现多维度理论融合的特征。该体系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为根基,有机整合了情感教育理论的价值唤醒功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认知内化机制、具身认知理论的行为塑造作用以及协同育人理论的实践转化效能,形成了“价值唤醒–认知建构–行为养成–实践转化”的四维联动机制。这一理论框架突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的单一维度,通过情感共鸣引发价值认同(情),借助情境建构促进知识内化(知),依托具身实践强化行为习惯(行),最终通过协同育人实现素养提升(意),构建起旅游专业特有的“情知意行”四位一体思政教育模型,为培养新时代文旅人才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操作性的系统化解决方案。

2.1. 情感教育理论:强调情感体验对价值观塑造的引导作用

情感教育理论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情感体验驱动价值内化”为核心理念,主张通过情感共鸣和情绪唤醒促进价值观的自主建构[2]。该理论与旅游课程思政具有特殊的适配性和创新空间,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其一,旅游活动的情感沉浸性(如红色旅游中的历史共情、生态旅游中的自然敬畏)为情感教育提供了真实情境场域,能有效触发学习者的情感投入;其二,旅游体验的多维情感互动(游客与景观、游客与居民、游客与导游的情感交流)构成了价值观传递的情感纽带,研究表明情感互动可使价值认同效率[3]。其三,旅游服务的情绪设计(如纪念场所的仪式感营造、乡村旅游的怀旧情境创设)能系统性地引导情感走向,通过“情感记忆–情感反思–情感升华”的递进过程,实现从情绪感染到价值认同的转化。这种基于情感教育的旅游思政模式,突破了传统价值灌输的认知局限,在神经教育学层面验证了情感唤醒对价值观持久性内化的促进作用。

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探究旅游思政对认知体系的重构逻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认知主体在情境互动中的意义建构为核心要义,为旅游思政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该理论强调,知识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的产物[4],这一内核与旅游思政教育通过情境化体验促进价值内化的目标具有本质契合性。具体而言,旅游活动的具身性特征(如红色景点中的历史场景再现)创造了价值观教育的具身认知条件;旅游场域的真实情境(如生态旅游中的环境伦理冲突)为价值认知的冲突与调适提供了现实场域;而旅游体验的参与性特质(如文化解说中的互动反思)则构建了从事实认知到价值认同的转化路径。基于此,旅游思政教育实质上构建了一个动态的认知重构系统:通过沉浸式场景触发认知冲突(输入)、借助叙事化解说搭建意义建构媒介(过程)、最终经由反思性实践完成价值图式的重构(输出),这一完整的认知加工链条充分彰显了建构主义理论在旅游思政教育中的适切性与解释力。

2.3. 具身认知理论:揭示服务场景思政的身心互动效应

具身认知理论以“认知嵌入身体、身体嵌入环境”为核心命题,为服务场景思政提供了全新的阐释视角[5]。该理论突破传统离身认知的局限,强调身体感知、动作与环境特征的动态耦合构成认知发生的基础[6]。具身认知理论在旅游课程思政中的适用性源于其“认知源于身体经验”的核心主张与旅游教育“具身实践”本质的深度契合。该理论揭示旅游场景中的身体参与(如红色遗址行走、生态保护区劳作)通过多感官通道激活镜像神经元系统,使抽象价值观转化为肌肉记忆和身体习惯,形成“认知–身体–环境”三位一体的价值内化机制。实证研究表明,这种具身化学习可使思政教育的效果持久性提升,其根本优势在于突破了传统思政的离身性局限,通过设计服务接触点的具身交互(如展陈动线、仪式活动),实现从概念灌输到体化认知的教育范式转型。具身认知理论揭示了旅游思政教育中“身体教化–环境熏陶–价值生成”的隐性作用机制,为行业伦理培养提供了“知行合一”的科学路径。

2.4. 协同育人理论:阐释产教融合中的多元协同路径

协同育人理论起源于协同理论,以“多元主体价值共创”为核心要义,强调通过机制创新实现教育供给端与产业需求端的深度耦合[7]。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该理论为破解“校企脱节”“知行分离”等问题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推动思政教育从“单一课堂”向“全域场景”拓展。该理论为旅游课程思政提供了系统化实施框架:旅游产业的强实践性要求院校、企业、政府、行业协会形成育人共同体,共同制定融合职业伦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标准(主体协同);旅游服务的场景多元性(如酒店、景区、旅行社)天然构成思政元素的具象化载体,需要校企协同开发“服务流程 + 价值传导”的双重教学模块(内容协同);旅游人才的能力复合性倒逼建立“课堂学习–岗位实践–社会服务”的三阶育人链条,通过顶岗实习中的师徒传帮带、志愿服务中的责任体验等路径,实现专业知识与价值素养的同步内化(过程协同)。这种协同机制的本质,是构建旅游教育场域中“价值引领–能力培养–产业服务”的良性循环生态系统,有效解决了传统思政教育中存在的“供需错位”问题,为旅游类专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机制保障。

3. 思政引领力视域下旅游管理类课程思政体系建构逻辑

在思政引领力视域下,旅游管理类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需要重点把握政治引领、价值塑造、文化浸润和实践驱动四大核心维度的有机衔接。政治引领维度通过将国家文旅发展战略融入课程内容,确保专业发展方向与党和国家要求保持高度一致;价值塑造维度着重培养旅游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强化诚信服务意识;文化浸润维度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传承创新,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播能力;实践驱动维度则通过项目制学习、服务学习等方式,将思政教育成效转化为实际服务能力。围绕旅游课程思政的创新发展,提出思政要素的挖掘途径及建构逻辑:通过前沿与时事结合,构建动态化教学内容体系,回应文旅产业新业态与政策导向;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模式,强化学生职业伦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国内与国际结合,以双循环视野培育文化自信与全球胜任力;通过系统化与模块化结合,构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维培养模型,实现思政元素的阶梯式渗透,四者有机联动,既契合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要求,也为旅游类专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路径。

3.1. 政治引领:前沿动态与热点时事的融合创新

社会学习理论指出,热点事件的教学价值在于其示范性与警示性[8]。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应紧跟时代发展,构建动态更新的教学内容体系。第一,对接国家战略与政策导向。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文旅融合、“双碳”战略等纳入课程专题,如结合“文旅融合发展”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分析乡村旅游对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引入浙江“千万工程”、贵州“村超”等典型案例等。第二,聚焦行业热点和前沿趋势。课程思政元素紧扣前沿知识、典型案例、热点问题、政策法规等讨论,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和社会主旋律,充分挖掘文旅行业热点和学术前沿问题,比如数字化转型、新质生产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并结合经典案例进行分析。第三,回应社会关切和突发事件。一方面,从公共事件教育视角出发,结合旅游安全突发事件,强化“生命至上”的职业伦理;通过哈尔滨冰雪热等现象级案例,分析旅游目的地社会责任与网络舆情管理。另一方面,主要是对社会问题反思。针对“过度旅游”现象,讨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策略;从“天价海鲜宰客”事件引申旅游市场治理与诚信体系建设;文化异化危机,如非遗表演的舞台化失真,云南民族村“仪式展演”的人类学观察等。

3.2. 价值塑造:理论教学与实践育人的协同推进

依据社会建构理论,价值观形成需通过社会互动实现。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体系,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应创设行业真实情境,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自然习得职业伦理,同时形成“学术可视化 + 科研训练 + 产业实践”三维贯通培养模式。第一,理论教学,学术可视化与科研思维培养。围绕课程内容,选取国内外高质量学术论文,利用CiteSpace、VOSviewer等工具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研究热点与趋势,培养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提升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素养。第二,实践教学,行业情境与竞赛驱动。分析“贵州村超”(榕江乡村足球超级联赛)等热点事件,探讨政府、企业、游客的协同机制,培养大局观。此外,坚持以赛促学,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鼓励学生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或商业方案,增强社会责任感。第三,产学研用协同,学术、产业、社会三维联动。通过校企合作课题研究,与文旅企业、景区合作开展横向课题,让学生参与真实数据调研,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3.3. 文化浸润: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双向建构

在旅游课程思政建设中,需立足中国旅游业发展实际,深入挖掘本土化经验与特色实践,同时拓展国际视野,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互鉴的教学体系。通过“案例对标–比较分析–创新融合”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旅游业的制度优势、文化特色与发展路径,同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培养符合“双循环”发展格局的行业洞察力、跨文化胜任力和全球竞争力。第一,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要坚持国内外对比与融合。注重培养国际视野,针对教学内容中的国外内旅游接待业研究、中国旅游业发展历程和成就、新型旅游接待业等主题内容,引入国际案例,启发学生从国内外对比的视角系统分析行业发展。如引导学生全面梳理中国旅游业发展历程与成就,深度了解中国旅游业辉煌成就,树立民族自豪感;同时可通过官方数据比如旅游收入、旅游人次等与国外不同国家进行对比,区分不同国家旅游发展模式,进而进一步彰显中国制度优势,强化“四个自信”。第二,在教学方法方面,坚持国际视野与批判思维训练。通过对比国内外典型案例,引入国际标杆案例,理解不同国家旅游发展的政策、文化、经济背景差异,形成辩证思维。此外,要坚持双循环融合,比如探讨如何将国际标准适配中国市场需求,设计“中国特色服务+”创新方案。如何实现国际本土化,即分析中国旅游企业“走出去”案例,总结跨市场运营策略。第三,价值引领,塑造责任意识与全球胜任力。以“一带一路”旅游合作为切入点,分析中国与沿线国家在签证便利化、文化遗产保护、跨境旅游线路开发等方面的合作成果,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在全球旅游治理体系中的贡献与角色。总之,通过 “国内国际双循环”视角,学生既能认知中国旅游业的制度优势与文化底蕴,也能吸收国际经验、规避教训,最终培养立足本土的行业自信、面向全球的批判思维、跨文化服务的职业素养。

3.4. 实践驱动:系统规划与模块实施的有机结合

通过系统化知识网络破除“碎片化学习”弊端,借助模块化训练实现能力精准培养,最终在业务实操中自然融入价值塑造。第一,构建系统化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系统思维,引导学生注重多门课程之间内容的衔接和贯通。基于认知建构主义理论,采用思维导图构建“点–线–面”立体知识结构,纵向贯穿基础概念到前沿动态,横向打通不同专业课程壁垒,开发“旅游专业知识图谱”,标注核心概念节点与跨课程关联路径。第二,实施模块化教学改革,创新性地采用“翻转课堂 + 概念辨析工作坊”的混合教学模式,着力突破旅游学科核心概念的理解瓶颈。通过课前自主探究、课中深度辨析和课后拓展应用的三个阶段,构建起完整的概念认知体系。在教学设计上,首先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推送微课视频和预习任务,引导学生完成概念的初步认知;在课堂中,通过概念地图绘制、多维特征分析和情境辩论等环节,实现概念的深度解构与意义建构。这种教学创新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教学提供了可推广的实践范式,特别是在促进学生的概念系统化认知方面展现出独特价值。第三,开发“政策解读–行业实践–伦理反思”三位一体案例库。在政策解读层面,建立政策文本分析框架,提取关键政策要素,并设计政策影响评估矩阵;其次,在行业实践层面,采用案例采编双盲法,由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共同筛选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运营案例,每个案例均包含背景介绍、决策情境等;最后,在伦理反思层面,针对每个实践案例开发配套的伦理讨论指引,包括利益相关者分析、价值冲突识别和伦理决策模型三个递进式讨论环节。

4. 思政引领力视域下旅游管理课程思政融入路径与实施策略

思政引领力视域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实施体系。通过课程内容重构,将政治认同、文化自信等核心价值有机融入专业知识体系;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案例对比等互动式教学模式增强育人实效;强化实践教学渗透,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建立专业能力与思政素养并重的多元评价体系;加强师资协同培育,打造“双师双能”教学团队;建设数字化资源平台,为课程思政提供技术支撑。这六大路径环环相扣、协同发力,形成了“内容重构–方法创新–实践渗透–评价改革–师资培育–资源支撑”的完整育人链条,为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旅游人才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基于此,构建了旅游管理课程思政“四维六径”融入机制图,见图1

Figure 1. The integration mechanism diagram of “Four Dimensions and Six Approach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ourism management courses

1. 旅游管理课程思政“四维六径”融入机制图

4.1. 课程内容重构路径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指引下,旅游专业课程需要进行系统性重构,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通过知识点映射法和模块化重组法的双轨并进,可以构建起“专业为体、思政为魂”的课程内容体系,使思政教育如盐入水般自然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第一,知识点映射法,建立精准育人坐标体系。知识点映射法的核心在于构建“专业知识点–思政元素”的对应矩阵,通过靶向定位实现思政教育的精准滴灌。比如“职业礼仪”的培养不应局限于标准化的微笑服务和接待流程,而应追溯至中华传统待客之道的文化根源。餐饮服务模块则需重点把握“食品安全”和“传统文化传承”两条主线。在菜单设计教学中,可组织学生研究地方特色菜肴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专业技能训练中自觉承担文化传承的使命。第二,模块化重组法,构建层次化育人体系。模块化重组法从课程架构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将原有教学内容解构重组为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和综合实践三大模块,形成递进式的思政育人体系。基础理论模块着重行业法规与职业道德的融合。比如在酒店板块教学中,不仅要讲解星级评定标准等专业知识,更要深入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中“旅游经营者应当诚信经营”等条款的立法精神。专业技能模块突出服务标准与质量意识的培养。在前厅系统实训中,除了软件操作训练,更要强调客户数据保护的职业操守;在客房服务教学中,通过对比经济型酒店与五星级酒店的服务差异,引导学生建立分级质量意识。

4.2. 教学方法创新路径

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学方法的设计直接影响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传统的理论灌输式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因此需要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情境体验、案例浸润和项目驱动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思政教育,实现专业知识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情境体验、案例浸润和项目驱动三种教学方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支撑、有机结合的。情境体验奠定职业认知基础,案例浸润深化价值理解,项目驱动促进实践内化,三者共同构成“认知–理解–践行”的闭环教学模式。

第一,情境体验式教学,在仿真环境中深化职业素养。情境体验式教学通过创设高度仿真的职业场景,让学生在角色代入中体验行业真实情境,从而培养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例如,针对“旅游服务纠纷处理”,学生可以模拟处理游客投诉、突发安全事故等场景,通过反复演练,学生不仅掌握了纠纷调解技巧,更深刻理解了“游客为本、服务至诚”的行业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旅游规划”角色扮演活动中,学生分组扮演政府官员、村民代表、旅游开发商等角色,围绕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等议题展开辩论,从而培养辩证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案例浸润式教学,以真实故事激发价值认同。案例教学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通过构建三级案例库,可以在不同层面引导学生思考行业背后的社会责任与价值导向。在宏观层面,通过解读国家文旅政策,帮助学生理解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国家战略,培养大局意识。在中观层面,分析行业标杆企业(如华住集团、携程旅行网)的成功经验,探讨其如何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让学生认识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正确的价值观。在微观层面,通过讲述优秀旅游从业者(如全国导游大赛冠军、旅游扶贫先进个人)的事迹,用鲜活的故事激励学生树立职业理想,这种层层递进的案例浸润方式,能让学生在行业真实故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

第三,项目驱动式教学,在真实任务中践行责任担当。项目驱动式教学通过真实的社会实践项目,让学生走出课堂,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化专业认知和价值认同。例如,“旅游扶贫策划”项目可让学生深入乡村调研,为贫困地区设计旅游推广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市场分析、产品设计等专业技能,更能切身感受旅游业的带动作用,理解“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再如,“文化遗产保护方案”项目可让学生参与古村落旅游开发,平衡商业开发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培养文化自信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这类项目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让他们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4.3. 实践教学渗透路径

通过“校内夯基–校外锤炼–社会践行”的递进设计,实现价值引领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构建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渗透体系。

第一,校内实训渗透通过三维度设计夯实学生职业素养基础。在模拟前厅创设“文明服务示范岗”,构建包含微笑服务、礼仪规范和文化展示等维度的评价体系,实施“岗前宣誓–岗位实践–岗后评议”闭环管理,如在接待环节要求学生运用诗词典故展示传统文化,实现职业精神培育;创新开展“最美服务瞬间”摄影比赛,设置“文化传承”“匠心服务”等主题板块,将优秀服务影像纳入课程思政案例库,形成“实训–记录–反思–提升”的良性循环机制,持续强化职业价值认同。

第二,校外实习渗透通过多维路径促进学生职业精神养成。首先完善思政考核机制,制定包含“职业道德”“文化自信”“创新意识”等观测点的实习思政考核标准,采用企业导师评价、实习日志检查和典型案例收集等多元考核方式,如在旅行社实习中要求学生记录“旅游投诉处理”等情境案例以考察职业价值观运用;其次实施“专业导师 + 思政导师”双导师育人模式,专业导师侧重技能指导,思政导师则通过定期开展“实习思政课”、组织线上研讨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同时搭建数字化成长反馈平台,开发具有“思政成长档案”模块的实习管理信息系统,要求学生定期上传记录服务游客和处理突发事件时价值选择的“价值观实践报告”,系统自动生成成长曲线为实施个性化指导提供数据支撑,从而构建起全过程、全方位的职业精神培育体系。

第三,社会实践渗透通过多元化项目强化学生责任担当意识。首先开展专业志愿服务,组建旅游志愿服务队在黄金周等高峰期进驻景区,设计“文明旅游劝导”“红色故事讲解”等服务项目;其次深度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与文保单位合作开展“非遗旅游活化”项目,组织学生参与非遗档案制作和体验活动设计,促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同时积极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组织乡村旅游调研帮扶团对接贫困地区实际需求,指导学生团队完成从资源评估到营销推广的全流程服务,通过实践育人切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

4.4. 教学评价融入路径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评价维度、评价方式和反馈机制三个层面进行整体设计。

  • 构建“知识–能力–价值”三维评价体系。构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三维评价体系,通过多维度综合评价实现育人目标。在知识维度,重点考核学生对旅游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旅游法规、服务标准等核心内容,同时融入国家文旅政策解读等思政元素;在能力维度,着重评估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如导游讲解、服务流程等专业能力,并将工匠精神、创新意识等职业素养纳入考核指标;在价值维度,系统观测学生的思政表现,通过课堂参与、实践项目等渠道,考察其文化自信、职业操守等价值观念的养成情况。

第二,构建多元化的课程思政评价方式。首先,采用“成长档案袋”评价法,系统收录学生参与思政活动的影像资料、实践报告、反思日志等过程性材料,通过电子化平台实现思政表现的动态追踪与可视化分析;其次,基于旅游行业特点开发专业化的“价值观测评量表”,主要包括职业操守、文化自信、创新精神等维度,经项目分析和信效度检验确保量表的科学性;最后,引入企业导师评价机制,聘请行业专家担任校外思政导师,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在实习实践中的职业素养表现进行多维度评估。三种评价方式优势互补,形成了“过程性记录 + 标准化测量 + 行业化评价”的立体化评价模式,有效提升了课程思政评价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建立完善的“评价–反馈–改进”动态闭环系统。通过多元主体协同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系统运行采用三线并行的反馈机制。首先,通过结构化的学生自评反思表,引导学习者定期审视自身在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成长轨迹;其次,教师依托信息化平台开展过程性评价,实时记录学生在课堂讨论、实训操作等环节的思政表现,并提供个性化的发展建议;最后,整合企业实践反馈,收集实习单位对学生职业素养、责任意识等方面的评估意见。三类评价数据通过智能分析系统进行交叉验证和深度挖掘,生成可视化诊断报告,为教学改进提供数据支撑,最终形成“评价–诊断–反馈–改进”的良性循环机制,确保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持续优化。

4.5. 师资协同培育路径

通过系统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开展专题培训和建立激励机制,全面推进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第一,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创新采用“专业教师 + 思政教师 + 行业导师”的协同育人模式,通过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结对共建机制,实现学科知识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特别设立课程思政教研组,定期开展跨学科教研活动,重点解决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通过建立常态化的集体备课制度和教学观摩机制,促进教师间的优势互补与协同发展。第二,开展专题培训。定期举办思政教学能力工作坊,采用“理论讲授 + 案例研讨 + 教学演练”的混合式培训模式,重点提升教师的思政元素挖掘能力和融入技巧。创新开展课程思政案例大赛,通过“以赛促建”的方式推动优秀教学资源的积累与共享。实施校企联合备课制度,邀请行业专家参与教学设计,确保专业教学内容既符合学科前沿又体现价值导向。建立“线上 + 线下”相结合的培训平台,为教师提供持续性的专业发展支持。第三,建立激励机制。构建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激励机制,将思政育人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体系,设置可量化的评价指标,如思政案例开发数量、学生价值观测评结果等。设立课程思政专项奖励基金,对表现突出的教学团队和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建立优秀教学案例推广机制,通过教学示范课、案例汇编出版、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扩大优质教学资源的辐射范围。

4.6. 资源平台支撑路径

构建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资源支撑体系,通过数字化资源库建设、实践育人平台打造和协同育人网络构建三个维度形成全方位支撑路径。第一,建设数字化资源库。构建多维度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系统开发包含职业伦理、文化传承等主题的模块化微课视频资源包,采用“理论讲解 + 情景模拟 + 案例分析”的立体化呈现方式。基于旅游行业特点建立分类细化的在线案例数据库,涵盖宏观政策解读、中观企业实践和微观人物事迹三个层级,实现案例资源的智能检索与动态更新。同时,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搭建高度仿真的实验教学平台,模拟旅游服务、景区规划等典型工作场景,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思政学习体验,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价值引领与专业实践脱节的问题。第二,打造实践育人平台。通过校地合作模式,与红色教育基地、示范景区等共建课程思政实践基地,设计“专业实训 + 价值体认”的双重教学目标。设立聚焦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创新创业工作室,采用“项目驱动 + 导师指导”的运行机制,引导学生将专业学习与服务社会相结合。成立旅游文化传播中心,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展非遗保护、文化创意等实践活动,构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实践育人体系,实现思政教育从认知到践行的有效转化。第三,构建协同育人网络。创新建立“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与文旅部门建立常态化沟通渠道,共同开展政策宣讲、项目研发等活动。深化校企合作内涵,与头部旅游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开发融入企业文化的特色课程,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推动校际资源共享联盟建设,建立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通过师资互聘、学分互认等方式促进优势互补,形成多方协同的育人合力,为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支持系统。

基金项目

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旅游接待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实践(2023GJJG136)。

参考文献

[1] 冯刚, 李伟. 教育强国思政引领力的内涵、功能与提升策略[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5(3): 4-10.
[2] 朱小蔓, 丁锦宏. 情感教育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历程——朱小蔓教授专访[J].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 3(4): 70-80.
[3] 张雨强, 张淑莉. 数字时代师生情感互惠的现实困境及未来进路——基于戈夫曼拟剧论视角[J]. 电化教育研究, 2025, 46(4): 26-32.
[4] 宋华, 潘璇. 新时代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应用——基于本体论和建构主义视角[J].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2023, 16(5): 658-667.
[5] 张良. 论具身认知理论的课程与教学意蕴[J]. 全球教育展望, 2013, 42(4): 27-32, 67.
[6] 陶宇炜. 具身认知视域下双线混融教学促进深度学习的行动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 2023, 33(1): 66-73.
[7] 王志伟. 协同理论视域下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 2022(3): 147-152.
[8] 郭斯萍, 张晓冰.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再评价——从文化心理学角度[J]. 心理研究, 2022, 15(2): 9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