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复语人才指掌握多种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才,他们具有更广泛的视野和更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适应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和职业发展,并能在外交、经贸、国际组织等跨文化语境中有效沟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对多语种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单纯掌握一门外语尤其是英语的单语种人才已不再是人才市场上的宠儿[1]。学习和掌握两门以上的外语不仅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国家发展的需求[2]。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复语人才已经成为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
学界的早期研究多聚焦于复语人才的重要性、内涵与培养模式的探索。2009年陈梦然、吴燮元和韩玉萍研究指出我国英语专业毕业生相对过剩,而既懂英语又懂其他语种的人才相对紧缺[3]。“英语 + 其他外语”培养模式成为新的需求。关于何为复语人才和培养模式,王雪梅和徐璐在《外语与外语教学》期刊曾发文把国际化复语型人才定义为专业型外语人才,其内涵包括国际化和复语型两个层面,并提出了立体化培养模式[4]。近20年来,各高校均有意识地从重点培养通用语转变为不断增加小语种(比如云南高校增加的越、老、缅、柬、泰等语种)课程,但是充斥于其中的问题与矛盾也不容忽视,所以,人们意识到单一的语种培养已然跟不上新时代发展的步伐,提出了“英语 + 小语种”复语人才培养模式[5],该模式对于边疆高校外语人才培养带来了积极影响。关于复语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徐浩、濮实和单志斌基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实践经验提出基础阶段的外语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语言学习的基本意识和基本方法,课程设计应遵循“内容依托、产出导向”的原则,力求将学生培养成自主学习者[6]。毫无疑问,基于新世纪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市场需求以及国内英语基础教育和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科专业发展现状,我国英语专业进入复语人才培养时代,这不仅能够积极地体现出办学的国际化,而且具有明确的现实性与学科意义[7]。
复语能力是国家外语能力的组成部分。基于现有文献和国内复语人才培养高校的经验,本文探讨分析复语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复语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旨在为提高复语人才培养水平和促进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尤其希望能够助力边疆高校复语人才培养。
2. 国内高校复语人才培养模式及现状
复语专业旨在培养掌握两种或多种语言的复合型人才。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复语型”人才成为当下外语人才的培养趋势[8],国内高校对于复语人才的培养已经越来越重视,主要实施“语言 + 语言”的人才培养模式。总体上,国内开设复语方向的院校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外语资源型与政策驱动型。外语资源型指设立复语专业的院校自身的外语资源丰富,拥有多语种专业,比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等高校。政策驱动型指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探索复语人才培养途径,设置“英语 + 非通用语”方向。
目前国内已有多家高校增设了复语专业。北京外国语大学积极探索培养国家战略亟需的复合型、复语型、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创新模式。2018年和2019年北外招收了4个“英法双语、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本科实验班。大连外国语大学则根据“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的需求,开设“俄语 + 哈萨克语、乌克兰语”和“英语 + 波兰语、捷克语”等复语专业。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正实施四种模式的“复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凸显学校“多语种复语、跨专业复合”的人才培养特色。为克服专业同质化趋向,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西安外国语大学细化人才培养模式,锚定“日语+”,实施分方向教学改革,其中开设了“日语 + 英语”的日英复语方向。四川外国语大学以“外语+”理念为指导,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实施“朝英复语”人才培养模式。“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福建高校实施了“英语 + 小语种”复语人才培养模式。马建华认为该模式能够拓宽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值得探索尝试[9]。
云南地处祖国的西南边疆,与越南、老挝、缅甸和印度等国家接壤,是通向东南亚重要的交通枢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了写好云南篇章,自2006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云南多所高校开设南亚东南亚语专业,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高校都拥有外语资源优势,开设的语种比较多。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云南的区位优势愈发突出,对南亚东南亚的经济文化影响力逐渐增强。云南积极开拓东南亚、南亚市场,建立生产基地或销售网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市场拓展。目前,正亟需大量既懂英语也懂南亚东南亚语种的复语型和复合型外语人才。云南高校培养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毕业后到南亚东南亚就业或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鉴于此,如何培养新时代边疆高质量复语人才受到了学界和社会的高度关注。近10年来,云南高校借鉴省外高校复语人才培养经验,积极探索复语人才培养模式。比如云南师范大学、昆明城市学院、昆明文理学院、昆明学院等设立了英越(越南语)、英缅(缅甸语)、英泰(泰国语)、英柬(泰国语)、英老(老挝语)等复语方向,复语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3. 国内高校复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确
基于现有文献和国内高校复语人才培养实践的研究,笔者认为目前国内高校的复语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定位不够清晰的问题。复语方向涉及两种或多种语言,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需要对每一种语言的素质要求提出明确的定位。比如“英语 + 法语”复语方向,学生是以英语为主法语为辅,还是英语和法语并重,人培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如果本科专业是以英语为主,那么学生应该达到的法语水平如何定位?如果是英语和法语并重,学生都必须达到的水平是什么?在培养过程中,我们的教学重点是放在听说能力还是读写能力?诸如此类的问题,目前较多高校复语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定位还不够十分清晰,部分高校只是在原有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增添了一些第二外语的课程。
为了使高校复语人才培养取得成效,复语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符合学校的发展定位,符合地方经济社会的需求,符合“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人才培养方案中需要明确定位每一门外语的培养目标,制定合理的毕业要求,并在此基础上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形成一个统一系统的复语专业体系。
3.2. 复语课程设置存在不平衡
国内高校复语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即第一外语和第二外语或第二第三外语之间的课程设置存在不平衡。比如,对于“英语 + 第二外语”的复语方向课程设置,大多数高校开设的英语课程比较多,而第二外语课程普遍偏少。其结果是,第二外语课程设置影响到复语人才培养质量,没有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另外,语言课程过于强调语法和词汇,忽略了语言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内容,影响了学生的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郑恒指出“我国多所高校开设的复语(外语 + 外语)教学模式都面临教学过程和学习效果方面的迫切问题”[10]。
培养复语人才的主要目的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所以,开设的复语课程需要有两个重要标准。一是能够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功底,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二是课程内容必须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所以,各高校的培养定位和区位优势不同,复语课程设置应凸显培养特色,尽量避免同质化现象。同时,课程内容必须突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3. 复语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
目前国内高校复语人才培养模式比较传统,与20世纪80年代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相比,除了引入现代信息技术以外,其它方面的教育教学变革不太大。大多数高校的培养模式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同时增加实践性课程。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外语教学资源比较丰富的高校来说问题不是很大,但对于传统上的二本和三本院校来说,复语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很难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很多学生毕业后很难胜任与双语或多语相关的工作。
基于复语人才培养目标,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高校之间实现外语资源共享。经过近20多年的快速发展,各高校在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都具有自身优势。比如,在南亚东南亚语人才培养方面,云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高校具有较强的优势。如果复语人才培养高校在培养“英语 + 南亚东南亚语”复语人才过程中,能够与云南民大和广西民大共享资源,那么必定会对复语人才培养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二是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和办学经验。基于栾栋的研究[11],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杜伦大学以及华威大学在复语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国内高校可以借鉴非常好的经验。该四所大学处于英国外语人才培养的领军地位,均能提供近二十种外语的专业课程。比如,四所大学既设置了单一语言学位,同时也提供两种语言的复语学位。具体地讲,当学生修读两种语言所达到的学时均等且达到同等水平时,便可获得两种语言均等的复语学位;如果一门语言修读学时高于另一门语言,且学生毕业时前一种语言的水平高于第二门,则获得主语言加第二外语的复语学位。所以,国内高校在复语人才培养方面,必须创新探索,开门办学,开展校际交流,借鉴国内和国外的办学经验,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4.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尽管高校高度重视复语人才培养,但面临的挑战是复语师资队伍的质量和水平还不尽如人意。一是部分刚入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部分高校除了英语师资以外,其它语种的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短板;三是复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素养也有待进一步提升。总体上来说,大多数高校的复语师资队伍不够强大,还不能够完全担负起高质量复语人才培养的责任和使命。
高校需要深入加强复语教师的培养。通过内培外引的多元化方式,加强复语师资队伍建设。一是积极创造机会和发展平台,不断提高复语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二是建立复语教师的培训机制和体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研修,提升其语言能力、教学能力、育人能力、科研能力和信息化素养。总之,复语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复语师资的质量和水平。
4. 云南师范大学复语人才培养案例
本文以笔者较为熟悉了解的学校为例,探讨复语人才培养新模式。下面是云南师范大学“英语 + 泰语”的培养模式,主要从课程目标、核心课程设置、泰语课程设置、课程教学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
课程目标:云南师范大学非师范英语–泰语双语方向培养具有扎实英语基础和扎实泰语基础的高素质复语人才,掌握所学方向的语言,文学及相关人文和科技方面的基础知识。在英语专业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平台课程基础上兼修泰语。
核心课程:“英语 + 泰语”双语方向的核心课程设置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依据,分为核心语言技能课程与核心专业知识课程,其中核心语言技能课程包括英语写作、英语口语、英语视听说、综合英语、英语阅读等;基础泰语,泰语报刊阅读,泰语视听说,泰语写作等;核心专业知识课程包括中缅关系研究,泰国社会与文化等课程。
泰语课程设置情况:
A. 通识限定选修课程:第二外国语–泰语(1)、第二外国语–泰语(2)。
B. 学科方向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基础泰语(1)、基础泰语(2)、高级泰语(1)、高级泰语(2)、泰语翻译、泰语报刊阅读、泰语应用文写作、泰语关系研究、泰语社会与文化、泰语语音等课程。
C. 专业实践课:泰语视听说(1)、泰语视听说(2)、泰语办公软件操作、商务泰语、专业见习(1)、专业见习(2)、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课程。
教学目标:(1) 要求学生掌握英语和泰语的语言文化知识;(2) 要求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英语和泰语进行交流;(3) 通过语言学习培养学生的双语核心素养;(4) 通过语言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1) 围绕英语和泰语的听说读写译设计教学内容;(2) 围绕英语国家和泰国的历史文化、文学、政治经济等设计教学内容;(3) 围绕英语和泰语运用能力设计教学内容;(4) 围绕学生的思辨能力设计教学内容。
云南师范大学“英语 + 泰语”双语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边疆高校比较合理有效的一种新模式。优势在于:一是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明确,符合学校定位和地方经济建设需求;二是课程设置比较合理,学时学分基本与英语专业持平,能够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三是课程内容丰富,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四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边疆高校可以借云师模式探索更为符合自己学校定位和所在地区经济社会需求的复语人才培养模式。
5. 结语
国内绝大多数高校单一语种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比较成熟,但复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方兴未艾阶段[11]。由于我国中学外语教育主要以英语为主,“英语 + 语言”成为大多数高校通行的复语人才培养模式,同质化问题不可避免,而且影响了“语言 + 英语”的复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郑咏滟认为不同类型的高校应根据自身特色,探索符合国家发展需要、能推动国家外语能力建设的多外语人才培养新路径[12]。尤其是边疆高校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积极探究外语人才培养新模式。比如:云南拥有25个少数民族,其中16个为跨境民族,他们与境外跨境民族文化同源、语言相通,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英语 + 南亚东南亚语”应是云南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一种最佳模式,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设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符合地方和境内外经济社会需求的课程、保障复语人才培养质量。
总之,复语人才培养模式是新的教育教学变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现有研究已从理论倡导走向实践反思与技术创新。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复语能力的评价标准,构建更科学的课程体系,并深化技术融合与资源共享机制,以应对新时代对高端复语人才的迫切需求。更为具体地讲,在未来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应积极探索复语人才培养模式,打破单一语种学习的壁垒,对复语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复语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思考。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赋能复语学习,充分利用智慧教学平台构建个性化多语学习路径,以技术手段缓解教学压力。建立跨校际、跨区域的多语种学习共同体,共享优质资源,以应对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通过创新复语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多年来国内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问题,助力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与国家宏观语言服务体系建设,主动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