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育理论课程建设问题研究
Constructing the Theoretical Curriculum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摘要: 美育理论课程建设有助于完善当前美育课程体系的薄弱环节,促进高校美育工作的开展与普及,推动学生审美、人文素养的提高和素质的全面发展。高校美育理论课程建设的必要性体现在人文、艺术理论课程在美育中起到的先导作用。针对存在问题,改善策略在于对美育理论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系统地规划,参考艺术专业培养方式,打破不同专业的壁垒,拓展美育理论课程体系的范围。加强培训工作,强化教师群体对美育的认识,深化美育与思政教育的联系。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oretical curriculum in aesthetic education helps improve the current aesthetic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promotes the implement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enhances university students’ aesthetic and humanistic literacy, thereby fostering their well-rounded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oretical curriculum in aesthetic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s necessary because humanistic and artistic theory curriculum plays a guiding role in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strategies focus on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planning of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theory curriculum, with reference to the training models of art majors, breaking down barriers between different majors, and expanding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theory curriculum system. Additionally, the strategies include enhancing teacher training to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aesthetic education. Besides, aesthetic education should be connected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文章引用:陈力. 高校美育理论课程建设问题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10): 259-268.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10787

1. 引言

学校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实施手段之一。高校在教育体系中处于顶层位置,从宏观上关系着社会发展的人才供给,从微观方面则为个体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资源与平台。美育由于通达创造能力的训练和情操的陶冶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育,人格修养的塑造具有显著的作用。美育实践类课程以艺术创作与技法的学习为中心。理论类课程则具有普及人文、美学、艺术知识与奠定艺术创作、艺术鉴赏和批评理论基础的功能。尽管理论课程在美育课程体系中的作用不可替代,但当前高校对该类课程的重视度与普及度仍有不足。

当前国内高校美育课程研究集中在课程内容设计,学科交叉课程建设,评价体系建设,校园文化营造,美育与地方资源、非遗传承、传统文化、数字化技术结合等方面。美育课程体系结构建设的研究普遍进行了递进式设置包括基础美学、艺术理论-美育创作、鉴赏实践的课程系统构架。美育课程体系建设目标研究不仅注重应用技能的掌握,而且强调艺术素养、创新思维的培养。以高校类型切入的美育课程建设研究主要着眼于应用型高校、职业型高校、地方型高校、民办高校、独立学院、专业类高校等研究角度,其中以应用型高校研究为主。国内高校美育课程建设研究分类细致、视角多元,已具备一定广度、精度。国外美育研究重视美育与各专业的交叉,人文、科学与艺术学科之间的可渗透性,人工智能、社交媒体、后数字时代等新技术、媒介、时代对美育的增强以及从哲学的深入角度阐释科学教育的审美价值与审美体验等,其研究突出学科交叉的切入点和智媒时代的关键要素。综上所述,基于高校美育理论课程体系的专项研究多被涵盖于整体美育课程研究当中,聚焦于美学、艺术概论类、史论类课程的建设,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人文、审美素养标准化教学系统,部分研究因条件限制处于设想阶段,未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其可行性仍有待验证。

因此,高校美育理论课程建设研究是极其必要的,探寻美育理论课程体系问题的解决路径对于高校美育工作的发展具有实际意义。研究通过对国家美育政策思想进行解读,解析美育工作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价值。对高校美育课程体系存在问题及改善策略相关文献的理论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促进学生素养提升的目标角度探讨完善美育理论课程体系,加强专业学科融合等措施。

2. 高校美育理论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在中国美育的发展历程中,学界对于美育曾提出一些片面的观点,其中一种常见观点是将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其片面性的本质在于将美学的范畴局限于艺术领域,忽略了美学与艺术学的学科区分。虽然艺术教育不能等同于美育,但其作为美育教学的重要构成环节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要方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普通高校要在开设以艺术鉴赏为主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基础上,开设艺术实践类、艺术史论类、艺术批评类等方面的任意性选修课程[1]。”在此指导下,当前高校美育课程体系包含理论类与实践类课程,但仍以实践应用类课程为主。因此为达到普及美育,提升高校学生整体素养的目的,通识性理论的掌握作为开展美育创作与鉴赏、加强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等思政要素学习的前提条件尤为重要。

2.1. 艺术理论课程在美育中的基础性作用

高校美育课程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展开,其中非艺术专业学生未曾经过专业学习,缺乏基本的艺术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艺术理论课程在美育教学中能够帮助非艺术专业学生奠定学习与研究的基础。首先,艺术理论知识体系囊括一般艺术学与艺术门类学,开设《艺术概论》《艺术学导论》等一般艺术学通识课程能够使学生掌握艺术学理论、美学的知识,对艺术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各艺术门类产生基本的认知。在接触专业技能前,学习各门类艺术的概念、分类、审美特征等知识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该艺术门类的创作原则,从而指导艺术创作。其次,开设艺术史论课程有利于学生了解各艺术门类的发展概况以及艺术流派、艺术家、艺术作品的风格、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以便于在创作中温故而知新,从传统艺术中汲取灵感,寻求创新,或通过艺术史论课了解艺术史中的优秀艺术家和经典作品,积累一定的欣赏经验,形成良好的审美素养以促进艺术创作、鉴赏水平的提高。

2.2. 美育以广泛的人文知识作为创作、鉴赏基础

艺术创作与审美鉴赏所需的条件中,创作与接受主体的人文知识也亟需拓展。其能力通过长期的人文知识与审美经验积累形成,仅凭实践技法的学习难以达到,因此人文理论课程在美育中的基础性是不可忽视的。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曾指出构建美育课程体系与培养机制,需要以基本人文素养为基础,同时遵循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并重的原则[2]。艺术创作不仅是技法的展示。美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于通过艺术作品的情感和思想潜移默化地对人起到道德教化的作用,脱离文化积淀的艺术作品虚有其表,缺乏思想内容,仅是空有形式的躯壳。因此艺术创作的酝酿阶段离不开文化支撑,从人文知识、人文思想领域寻找创作素材,框定作品的主题是艺术构思的主要手段。掌握一定的人文知识能够使艺术创作在文化背景与语境中开展,赋予艺术作品丰富的精神思想,使文化内涵得到深化。同样,通过广泛的人文知识积累,能够加强艺术鉴赏在文化意蕴上的深度挖掘,也能够促进艺术鉴赏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展开,对艺术作品实现更全面、深刻地诠释。

2.3. 对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指导性的加强

以创作为中心的高校美育实践课程无法涵盖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整体系统,导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的理解浮于表面。因此需要美育理论课程系统全面地对马克思主义艺术观进行梳理,从而指导艺术理论的研究与艺术创作、鉴赏。美育理论课程是传授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与艺术观的主要途径。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经历了中国化的过程,在其科学论断的基础上形成了符合中国特色的理论观点。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自传入中国后以其先进性、革命性席卷了近代中国的文化思想领域,决定了革命艺术的创作发展方向。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包含的文艺大众化思想、现实主义的创作路线、政治性和艺术性的创作平衡、传统文化遗产的源流、艺术的民族形式等广泛的创作议题,贯穿文学、哲学、美术、音乐、戏剧等多学科领域。若要掌握如此广泛的知识系统,无疑需要美育理论课的教学支持。美育理论课能够从多领域专业知识角度入手,通过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唯物史观等理论将艺术现象、艺术活动的阐释分析指向经济、生产力等本质层面,脱离唯心史观的片面性,指导学生在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的视角下研究艺术学,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认识。

3. 美育理论课程体系的存在问题

高校对美育理解不全面,将建设重点置于艺术实践教育方面,片面地将美育理解为艺术教育,或对美育范畴有适当的理解,但对师资缺乏总体的培训和规划,导致美育理论课程的设置往往处于薄弱环节,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3.1. 美育理论课程体系缺乏完善性

美育理论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在于课程体系不完善,缺乏完整性和系统规划。其体现在高校美育课程类别因师资局限性和认知不足依据教师专业研究领域零散分布,未涉及美育体系的全专业领域。非艺术专业教师的美育教学参与度不强,其他专业与美育结合课程的开发度欠缺。如北京高校美育艺术师资现状的数据显示,78所高校1056人毕业于艺术院校或高校艺术学院,并且艺术院校艺术专业毕业生为数较多,非艺术专业毕业师资占比20.74%。尽管美育艺术课程的专业性得到了保障,但这同样意味着艺术美以外的课程建设需要扩展[3]。其中,相较文科专业课程,理工科专业与美育结合难度较大。理工科专业以逻辑思维的训练为主,课程注重理性的培养。艺术类专业以感性思维、灵感思维的培养为主,重在感性的表达。二者在培养目标上存在区别。席勒早在18世纪就提出由于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失衡而产生的人性异化,需要通过美来促进人性的完整与和谐。美育正是使人性趋于完整的捷径。然而理工科等非人文艺术类专业教师通常未接受过系统的艺术与感性教育,难于找到理工科专业课程与美育的结合点。以笔者所在院校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为例,学校在美育建设方面以美育教研室为中心开展相关工作。线下美育课程涵盖艺术美与社会美范畴,如艺术专业的中国美术、西方美术、设计、摄影以及法律、日常生活审美等类别。当前美育课程中,非艺术类美育课程占比30%,且多为与社会人文学科结合的美育课程,与理工科课程结合较少。

其次,美育理论课程体系缺乏完善性还在于美育基础理论课处于边缘地位。美育艺术教育课程基本由艺术专业教师开设,多为创作、鉴赏实践课。以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为例,相比艺术导论与艺术史,艺术创作、鉴赏实践类课程的开课率较高,约占70.83%,包括《版画实践创作》《水彩画》《陶瓷艺术》《中国古典音乐鉴赏》《影视艺术鉴赏》等课程。尽管艺术实践课触及简要的一般艺术学与门类艺术学理论介绍。但限于课程学时和以实践为主的教学内容,人文、美学和艺术基础理论在教学中占比较少。

另外,问题亦集中在除涵盖基本的《艺术概论》《美学概论》类课程以外,高校美育理论课未形成对应体系。一些高校仅开设部分艺术门类美育课,且已开设的艺术实践课程缺乏对应的理论先导课程补充。不仅如此,作为美育主要师资力量的艺术专业教师在所在系部虽承担理论课教学任务,却未在面向全校的美育中开设这类课程。高校美育工作平台等载体也未对其进行系统规划和科学指导。然而,艺术创作、鉴赏能力的培养需要系统性的课程支持。首先通过理论课程了解一般艺术学的总体知识与门类艺术的概况。其次,通过应用实践课程的学习,掌握基本的技法,认识如何评鉴艺术作品的优劣。艺术技能的教育远远不能覆盖美育的全部环节。美育理论课程是提高高校学生审美水平的先决条件。

3.2. 美育与思政的融合缺乏理论课程补充

美育理论课程体系的存在问题亦表现在美育实践课与思政教育结合不紧密,缺乏理论课程的补充。立德树人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对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谈及“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4]。《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特别强调,要坚持美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习近平也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6]。思政与美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皆意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塑造健全的人格,而非局限在单一层面的知识发展[7]。可见,美育与思政课程均为高校教育立德树人的核心手段,二者的协同作用有利于进一步加强铸魂育人的教育成效。美育以其寓教于乐的独特方式潜移默化地对人产生道德教化的作用,美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够通过生动可感的艺术形式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其情感,在艺术实践中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历史观、文化观的培育。

当前美育实践课程中,教师通常布置红色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当代先进文化等相应思政主题的实践项目和专题创作,对于主题进行简要讲解,在有限的课时中,美育实践课程以艺术技能的教学和训练为主,思政主题创作的深度讲解与挖掘是相对缺失的环节,导致学生对思政主题美育创作的理解浮于表面、创作形式单一。因此,在如何使思政内容与艺术创作实现有机融合方面,通过理论课程补充艺术实践类美育课程的不足是目前可行的手段之一。在人文知识与艺术学理论的讲授中融入思政,配合相应的艺术创作课程,能够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理论内容,并将之应用到艺术创作中,避免学生对思政一知半解、创作与思政结合点生硬的问题。

4. 加强美育理论课程体系建设的策略

美育理论课程体系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基于高校与教师对美育范畴的误区与有限的师资现状。高校可通过以下措施来加强美育理论课程体系建设,使之更为科学、系统、有效地实现以美育人的课程目标。

4.1. 完善并扩展美育理论课程体系

首先,基于当前美育课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主要策略在于参考艺术、人文专业培养方案,拓展美育理论课程体系,协同不同专业教师对标审美、艺术创作、鉴赏所需的能力设计美育课程,补充当前艺术教育实践课程对于素养培养的缺失。如艺术专业培养方案多针对专业实践人才设计,在课程体系与大纲设置上具备较为完整的脉络。艺术理论课程作为艺术专业的先导课程,同实践课程一样,全方位辐射至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除知识的讲授外也重视能力、素质的提高。因此对标艺术专业大纲的制定,美育理论课可参考其模式设置一般艺术学的《艺术概论》《艺术导论》等课程的艺术学知识与研究方法的教育,在此基础上补充《美学概论》等美学知识介绍,并在后续配备门类艺术史课程促进学生了解不同门类艺术的发展历程,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在了解传统的基础上开放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成综合能力的培养。

如根据开设的中国画或西方绘画实践创作课程设置中国画史与西方画史课程。以中国画史为例,此类绘画史论课程能够促进学生认识到中国艺术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在这一漫长历程中诞生了大量优秀的传统艺术形式。门类艺术史的学习有助于引导学生了解、借鉴传统艺术成果,从传统历史文化艺术宝库中寻求创作源泉,培养具备高度文化艺术素养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史论类美育课程在美育理论课程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4.2. 加强非艺术专业与美育理论课程的融合

其次,由于美育课程涵盖的专业学科十分广泛,当前部分高校未大规模招聘美育专职教师,美育理论课程多由艺术、人文学科专业教师承担,非艺术专业教师参与度与积极性不高。非艺术专业教师虽掌握完备的专业技能,但因对于美学与美育的认知有限,缺乏美学知识与素养,仅满足于完成本专业基础课程,未大量参与美育课程建设。然而,面临新时代的市场和就业需求,培养具有跨专业综合素养的人才是不容忽视的课题。并且美育学科具有综合性,因其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需要建立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团队[8]。艺术专业教师主导的美育课程内容设计偏向于面向高校各专业,具有普遍性,但缺乏与具体各专业的联系,非艺术专业教师参与到美育教学中,更有利于美育理论课程的内容切合专业特点和行业动向。特别是在三全育人的总体要求下,秉承全员育人的指导思想,高校各专业教师有义务投身于美育育人工作当中。

如专业性极强的中医院校美育课程以鉴赏类为主,有医学与美学融合不充分等问题。以此为例,在中医专业美育课程教学大纲设计方面,可将专业医学与人文、科学、美学、艺术知识融合,具体化为理论讲述为主,辅以体验、创作交融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考核评估标准,形成《中医之美》美育理论课。课程可面向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等专业,设置为32学时2学分。

课程定位如下:《中医之美》课程是为中医专业设立的公共美育素养基础理论课程之一,融合中医专业与美学学科知识,旨在深入挖掘中医学科蕴藏的美学内涵、审美价值,引导学生从超越功利的审美视角感知中医文化,培养其人文素养、审美鉴赏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教学方法通过讲授与体验一体式的教学模式,避免纯理论灌输。以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演示法、参观教学法等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提高审美体验。教师在理论讲授中,带领学生阅读经典医学文献,通过经典医学案例分析使学生领略其美学思想。通过中药材种植园、博物馆观摩了解常见中药材,绘制本草图谱,提升美术素养。通过实地参观医疗设备用品公司、老字号药铺生产制作加工流程,感受中医器具之美与非遗文化传承。考核方式及要求则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合理评价学生的人文、审美素养水平和专业、美学融合能力。教学大纲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与安排、考核方式及要求细则设计见表1~3

Table 1. Course objectives of “The Beau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 《中医之美》课程目标

目标类型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课程目标1:掌握基本的美学原理。

课程目标2:理解同中医专业有关的美学范畴以及美学思想。

能力目标

课程目标3:具备思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将美学观点应用于科研思路与临床实践。

素养目标

课程目标4:培养学生的文化美学素养以及健康积极的审美观。

课程目标5:从传统中医文化角度切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人文精神以及为大众服务的济世情怀。

Table 2. Teaching content and schedule (Total: 32 credit hours)

2. 教学内容与安排(共32学时)

模块

课程内容

建议课时

授课要点

对应课程目标

美学导论

美学基本概念

1课时

构建美学理论框架,为中医文化与美学的结合提供研究工具。

课程目标1

中西美学简史

2课时

美的类型与审美范畴

2课时

中医学概述

中医文化与审美

3课时

中医核心哲学概念阴阳五行学说审美思想。

课程目标2

中医之美

中药之形式与意象美

8课时

本草图谱的形式之美与审美价值。

文学诗词中的本草意象之美与审美价值。

课程目标4

中医技艺之美

8课时

诊疗工具的功能美、形式美与工艺美。

针灸推拿、中药炮制手法的技艺美与其蕴含的美学 思想。

课程目标3

经典古籍文选欣赏

8课时

中医与文学审美融合:欣赏经典古籍文选,了解医学名家思想及其文学审美价值。

课程目标5

Table 3. Assessment methods and requirements

3. 考核方式及要求

评价类型

考核评价环节

建议百分比

考核评价细则

过程性评价

出勤、课程表现

10%

出勤表现、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与发言质量、实践观摩项目参与度。

作品呈现

10%

中药形式美图谱作品创作评价。

审美分析

10%

基于中医药、诊疗工具的审美分析。

终结性评价

结课论文

70%

基于中医审美文化思想的阐述。

加强非艺术专业与美育理论课程的融合,需着力引导教师开设本专业相关美育理论课程,为教师提供美育课程建设培训平台,通过充分整合校内师资、聘请校外专家、艺术家、手工艺传承人组建培训团队,解决教师美学与人文素养参差不齐的问题。高校建设培训平台,开展教师美育培训的策略可从模块化课程教学开展,一是增强教师对美育工作的正确认识,通过人文、艺术等领域的培训使教师获得审美、艺术素养的综合训练,二是为教师提供跨学科的课程设计开发培训,使美育理论课程建设具有普遍覆盖性和学科专业性。

第一,教师对美育工作正确认识的加强,教师人文、美学素养培训同样仰仗基本理论的掌握作为前提。特别是依据高校美育课程体系的广泛性特点来看,并非每类美育课程都以艺术创作为主,因此培训的主体内容需包含大量的美学与人文学科知识。高校展开有针对性的理论培训,可首要加强教师群体对美育学科的理解和对美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美学作为哲学的二级学科,被简单地误解为艺术相关学科。然而美学的研究对象不仅是艺术活动与艺术现象。教师培训首先应引入美学、艺术学基础知识以及中西美学史、艺术史、艺术心理学等培训课程或讲座指导不同专业教师厘清美学与艺术学的不同点与交叉范围,了解二者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手段,将美育从艺术美扩展到社会美、自然美等广泛领域,认识到美学倾向于形而上的哲学思辨与艺术学侧重于实证研究和具体艺术实践的研究方法。教师人文、美学素养培训的具体措施则是实现培训科目的多样化,开设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美学、艺术学等人文、美学、艺术专业理论基础培训课程,鼓励教师参与并体验不同门类艺术创作培训,推动教师掌握素养培育应具备的全体系知识。

最后,在专业化以及跨学科的课程设计开发培训方面,有效手段是整合资源,组织教师参与跨学科培训或通过项目与课题的方式进行跨专业的交流合作。在培训内容上,将美育与科学、人文学科结合起来,探索科技美与社会美等美学维度,抓住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热门结合点,普及环境美学、生态美学等对大众相对陌生的美学教育,从各个方面探寻美学与其他专业学科的联系,打破美育即艺术教育的误区,促进美育课程专业体系更具完整性和综合性。如语言类专业可探索哲学在语言学转向中产生的语言学美学。数学类专业可探索数的关系与美的本质的联系。艺术类专业也应进一步从美学角度深刻挖掘艺术与美学思潮的关系,如先锋抽象艺术中蕴藏的现代哲学、美学思想。此外,专业化以及跨学科的课程培训形式也应贴近教师个人职业发展需求。面向专业教师的专项培训和面相全体教师具有普及性的常态化培训等不同的培训形式能够为教师提供更有覆盖性、更为个性化的培训服务[9]。“自主选学”和“选教师学”配合等形式也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10]。这些丰富的形式能够为教师提供灵活的培训服务。

4.3. 以理论课程加强美育与思政的联系

再次,打破美育实践课与思政教育结合不紧密,缺乏理论课程补充这一困境,其措施的关键也在于教师美育培训平台的建设以及跨学科合作的深化。《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当中强调学科融合的重要思想,主张要加强五育并举,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中华美育精神与丰富美育资源。美育实践课与思政教育结合不紧密涉及跨学科的美育课程开发问题。以美术专业教师开设的美育课程为例,如绘画类课程的思政主题创作,引导学生以红色精神为题创作绘画,授课教师本身对主题了解甚少,不能从根本上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灵感与想象。为解决此类现象,可整合学校的思政理论课部与人文、哲学、艺术专业师资,对教师展开美育思政结合的专项培训。尽管各高校不乏有序、定期的思想教育工作,普遍的教师思政培训主要针对教师思想与觉悟的提升,缺乏专门的思政与专业课程融合设计培训,思政内容、专业课程、美育三者的融合更是教学设计的一大难点。因此,高校应结合现有学科资源,组建项目、团队打造美育、思政、专业三位一体的精品课程、课题研究项目,推动互助合作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形成,培养共同具备三方面能力的优秀师资队伍[11]。建立资源库或数字库共享思政、美学资料与课程案例,并建设有关教学质量体系,组建专家团队对课程融合实践给予建议、指导,组织学生对课程进行评教,以验证培训平台教学成果的实用性。

从教学角度来讲,除推动教师美育培训平台的建设以外,充分利用美育中艺术理论课的特色教学方法亦有利于美育和思政的融合。中西美学与艺术自古与伦理道德、价值取向、阶级思想有密切的联系,美育艺术理论课程通常以艺术、美学理论概念展开,融合当下热点潮流话题,辅以艺术鉴赏案例作为佐证和表现。在不同类型的鉴赏与理论讲述中穿插思政内容,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呈现。这种方式有充足的课堂时间将思政融入,弥补了美育实践课对思政内容的深度讲解不足的情况,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枯燥的理论灌输。以《艺术概论》课程为例,可结合《艺术学概论》马工程教材,以马克思主义艺术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为导向讲授艺术学的基本知识与研究方法,突出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结合生动的艺术鉴赏使学生能够顺利掌握艺术的普遍规律、创作机制,获得自主研究艺术现象、艺术作品,并将艺术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具体艺术实践当中的能力。

4.4. 美育理论课程建设策略的批判性与差异化反思

以上策略在适用于研究型、应用型、艺术类不同类型高校实施时可能面临一定的挑战,据此需做出相应调适。研究型高校具备深厚的学术研究水平,具备美育理论课程建设的基础。但在与美育结合中,面临的挑战在于此类高校注重科研成果的孵化与理性精神的培育,美育课程建设有被边缘化的危险,且美育理论课程多为通识性内容,过于基础性的课程内容难以达到学术研究的高度。对于挑战,在美育理论课程建设策略的基础上,为迎合该类高校学生较高的学术能力与科研目标,需要加强美育理论课程的理论和学术深度,在非艺术专业与美育理论课程的融合中注重专业科研成果前沿的引入,激发学生探索专业与美育结合的研究视角,获得高质量科研产出。

对于应用型高校,美育理论课程建设更为必要。应用型高校以培养创新型实践人才为主要目标,学生未意识到理论对于创作指导和能力培养的作用,对实践类美育创作更感兴趣,理论美育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部分职业院校甚至由于不重视理论教育而较少设置基础理论课程。在这一方面,也应充分考虑应用型高校的需求,适当调整理论课程的课时占比,采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将美学与人文知识以具象化的形态引进课堂。利用第二课堂、翻转课堂等形式补充人文、美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加强理论鉴赏结合的美育课程以着重培养学生批判性的审美眼光。以美育与专业性并重为基点通过项目式教学、专业工作室、产教融合等手段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在价值层面,加强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伦理思想在美育实践中的体现,达到应用型高校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实现真善美的统一,促进美育与思政的融合。

艺术类高校已具备相对成熟的艺术通识以及专业课程体系,其美育理论课程的专业性毋庸置疑,在基本策略基础上调试的方向应指向打破艺术教育局限,以提升整体素养为核心的“大美育”理论课程建设。走出艺术技能教育的圈子,利用跨院校合作引导学生在科学、自然、社会领域开拓视野,在艺术实践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社会议题、生态环保有关项目让学生发现其他学科赋能艺术的无穷价值以及艺术本身的巨大社会意义,培养“科学家型艺术家”或“思想家型艺术家”等全能型人才。如天津美术学院开启社会美育工作站计划并成立社会美育研究中心,与各地城乡合作以专业艺术院校的优势推动社会美育发展。其中,天津美术学院长江大保护社会美育工作站,则从“水生态科学与艺术实践”主题发起合作,是艺术美学与生态美学结合的典型范例。该计划与研究生培养模式结合,使美育实践、社会实践与设计、论文联系起来,从根本上拓展了美育艺术教育,为学生搭建了连接专业艺术与社会美育的重要桥梁。

最后,美育理论课程建设策略的批判性也在于美育与思政融合方面,审美工具化问题尤为突出。艺术是审美活动的主要研究对象,也是政治思想、阶级立场、伦理道德的重要载体。审美工具化问题对美育的成效发挥具有极大危害,极易致使美育成为丧失学科独立性的附庸,削弱美育以情感人、寓教于乐、健全人格的教学优势,从而破坏美育与思政教育的联合作用。革命艺术创作路线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导下拨乱反正,通过增强作品艺术美,增加主题丰富性的方法最终纠正了美育与艺术教育宣传偏离艺术特性的倾向。这一历史成果对当今美育与思政融合的审美工具化问题具有启示意义。因此,明确美育与艺术的独立性,在保证艺术形式美和情感性的基础上进行思政教育是首要的解决方法之一。美育课程设计应尊重艺术规律,以美的形式与真挚的情感促进学生获得充沛的审美体验。如美育理论课程常见思政结合点的爱国主义精神、职业道德等内容容易以理论灌输、教条化的方式呈现。对此,发挥当今多媒体教学工具的长处,从全方位调动艺术形式美的感官冲击,实现对历史文化背景、真实事迹的呈现和艺术作品蓬勃生命力的感知,使学生自发地领略思政教育的真谛是极为关键的。其次,增加主题丰富性有利于避免审美工具化。利用审美与艺术的多元化和广泛性特点,扩大美育与思政主题的广度,从不同艺术类型、文化中探索思政元素。革命抗战时期,鲁迅曾建议艺术工作者不要将目光局限于革命现实主义题材,风景静物,地方风俗题材是可以尝试的,国外非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也是可借鉴的[12]。尤其在信息爆炸,艺术百花齐放的当今社会,学生对审美与艺术有着多样化需求。例如,从战争电影中体验家国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从中国风流行音乐中感受传统文化和时代脉搏的结合。从风景绘画中体验艺术的审美认知功能,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感受自然、社会之美,能够突破单一题材的局限性,以丰富多彩的美学与艺术形式加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

5. 结论

美育理论课程的建设问题研究对提升美育工作质量与影响范围具有深远意义。美育理论课程的重要性源于其知识内容处于审美与艺术系统中的首要环节,是美育与思政、专业教育融合的基石。美育理论课程通常是美育课程体系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具有单一性与孤立性,体系散乱无章,缺乏总体规划等问题。解决方法主要揭示了在艺术技能之外,注重素养及能力培育,扩展专业领域与专业融合的建设思路。对高校美育理论课程建设的深入研究是发挥美育理论的引导作用,培养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9/28/content_10196.htm, 2025-08-18.
[2] 夏燕靖. 寻找美育抓手, 以课程实施美育[J]. 美育学刊, 2020(6): 1-11.
[3] 史红. 北京高校美育浸润的机制、路径与对策[J]. 美育学刊, 2025, 16(3): 24-33.
[4] 习近平. 习近平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8/30/c_1123355797.htm, 2025-08-18.
[5]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20-10-16(004).
[6]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EB/OL].
https://www.qstheory.cn/dukan/qs/2020-08/31/c_1126430247.htm, 2025-08-18.
[7] 霍登煌. 美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维审视[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40(5): 88-95.
[8] 杜卫. 关于“艺术教育”学科建设问题的思考[J]. 艺术教育, 2020(9): 9-12.
[9] 郭昕. 新时代高校教师培训: 意义、问题及对策[J]. 继续教育研究, 2024(7): 45-48.
[10] 罗海娟. 教师培训“自主选学”项目设计与实施策略[J].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4, 16(4): 106-111.
[11] 范国睿. 教师共同体是真正的“教师之家” [J]. 中国民族教育, 2016(4): 14.
[12] 鲁迅. 鲁迅全集: 第十三卷[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