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读后续写题型通过“提供一段350字以内的语言材料,要求考生依据该材料内容、所给段落开头语进行续写,将其发展成一篇与给定材料有逻辑衔接、情节和结构完整的短文”[1]。读后续写是考察多方面的英语新题型,这一题目最早出现于2016年浙江省高考中,到2021年高考时,江苏、广东、河北、湖北、湖南、福建等地区都出现了这一题目类型。该题型的引入标志着基础英语教学进入了“重阅读、强输出、讲思维”的时代[2]。读后续写已被广泛运用于全国高考试卷中,引发了广大专家、学者和中学教师的研究。学生对于该题型,出现写作思维混乱、续写故事情节脱轨、与所给材料融洽度不高,语言匮乏、词不达意等问题。刘庆思、陈康(2016)指出,读后续写主要考查学生四个方面的语言运用能力:一是把握关键信息和语言特点的能力;二是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丰富性;三是对语篇结构的把控能力;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3]。基于此,闫守轩总结了思维导图的三大特点正好对应这四个方面:一是信息承载量大,在英语教学中图片的效果是远远大于文字的,用图可以精准地表述文本的关键信息和语言特点;二是思维导图所呈现出来的个人风格较明显,续写中的一大难点就是把握原文的风格,用图可以确保人物风格协同、语言风格协同、主题风格协同;三是立体感强,主次分明,思维导图通常以一个中心词为主,辅以若干个次中心词,思维导图可以呈现出文本脉络走向的重点节点、高亮部位,借助思维导图的这一特点,有助于思路的整理,让写作层次感强,逻辑性清晰[4]。
针对目前读后续写教学现状,笔者想做一个尝试,将思维导图具体应用到读后续写教学中,帮助学生厘清故事的篇章结构和写作主线,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作者的情感表达、明晰文本的关键信息;激励学生创作、激发学生思维、激活写作图式,提升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的有效性。
2. 理论基础
思维导图又叫作心智图(Mind Map),它能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把抽象的发散性思维图像化,从而促进知识结构的可视性和有效性生成[5]。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起记忆链接[6]。楼优奇以2016年浙江省高考试题读后续写题型为例,将思维导图运用到文本解析和合理续写这两个步骤中,指出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明确情节发展,拓展思维,找到续写的方向[7]。龚胡娟将思维导图运用到课前、课中、课后和续写等教学环节,指出思维导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写作的层次,从而写出更有新意的作文[8]。傅山云梳理了高考英语读后续写题后,就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给出下面建议:教学中应该强调有意识的输入和有效的输出,以实现英语读后续写教学中“输入性学习”和“产出性运用”的结合[9]。
3. 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活动设计
读后续写这一题型对学生掌握全文主旨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并要求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合理续写后续故事。在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时,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罗列出文本故事线,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以下是笔者以2023年浙江省1月高考英语真题为例,故事线如(图1)所示,阐述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活动设计。
Figure 1. Text storyline
图1. 文本故事线
3.1. 语篇研读
2023年浙江省1月高考英语真题“蜂鸟与人”属于记叙文中的微小说文体,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1) 开端:意外相遇 环境铺垫:清晨的农场,阳光透过树叶洒落,露珠闪烁。冲突引入:“我”发现一只蜂鸟受伤倒地,翅膀微弱颤动,发出细弱鸣叫。
2) 发展:救助尝试 初次接触:“我”小心靠近,从细节描写蜂鸟心脏急速跳动、羽毛炸开可知其对人的恐惧。这里有两处心理描写:“我”的犹豫(“该干预自然吗?”)与决心(“它无法独自生存,应该去救助”)。建立信任:用滴管喂食糖水,从动作描写:蜂鸟用喙轻触指尖凸显其从抗拒到试探性接受。环境烘托:光线逐渐温暖,象征希望。
3) 高潮:生命复苏 蜂鸟体力恢复,在掌心试飞(细节:翅膀高频振动声“嗡嗡如微型引擎”)。短暂停留后突然飞向树梢,人与鸟对视片刻。
4) 结局:离别与感悟 蜂鸟最终消失在林间,“我”的怅然与欣慰交织。主题升华:通过微小生命领悟“脆弱与坚韧”“善意与自由”的哲理。
5) 尾声:几周后,“我”再次来到农场,内心是怎样的情感?当我离开的时候,蜂鸟出现了,会发生什么故事?故事文本设置了悬疑,引人思考,使学生有创作故事结局的欲望,为其提供了很大的续写空间。
3.2. 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学生,整体英语基础良好,课堂参与度高,具备以下特点:
1) 学习态度端正,思维活跃,课堂互动积极;
2) 具备初步的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能力;
3) 学生有一定的词汇量积累,展示意愿强烈;
4) 对叙事类文本兴趣浓厚,尤其“人与自然”主题能有效激发创作热情。
在读后续写实践中,学生主要存在三大核心问题:
1) 主题把控失当:续写内容与原文主旨偏离;
2) 内容衔接断层:续写部分与原文情节、人物性格或伏笔不一致;
3) 语言表达平庸:词汇使用重复单一,句式结构缺乏变化。
3.3.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 主题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识别原文的核心主题,并分析作者通过情节、人物或环境传达的主题思想,确保新增情节、人物行为或对话不偏离主题方向,即续文与原文主题一致性。
2) 内容与结构目标:
内容层面:学生能基于原文情节、人物性格和伏笔,续写符合逻辑发展的故事情节,避免突兀或矛盾,确保与原文内容走向一致性;
结构层面:学生能通过逻辑连接词(如however,therefore,meanwhile)和指代手段(如代词、同义词替换)确保段落间及句子间的连贯性。
3) 语言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准确运用原文中的关键词汇、短语及句型结构,保持与原文语言风格的一致性。
教学重难点:
1) 文本层面:
如何让学生们理解文本不仅体现了表层次的点是“我”对蜂鸟的关爱,更重要的是体会到深层次的点是蜂鸟对“我”的信任与不舍,这凸显了文本主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情感。
2) 续写层面:
学生能准确识别原文主题,并在续写中保持主题统一,避免偏离或弱化原文核心思想;续写情节需符合原文伏笔、人物性格和事件发展逻辑,避免突兀或矛盾;准确使用原文中的关键词汇、句型和修辞手法,保持语言风格一致。
3.4. 教学活动
1) 读前活动
【活动一】教师在正式讲授前和学生们一起讨论了和本节课主题一致的“云南亚洲象北迁”和“动物迁徙廊道建设”这两个事件,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如图2)问同学们这两个实例体现了什么主题,可以用那些学过的词汇对这两个实例进行描述?
Figure 2. Brainstorming diagram
图2. 头脑风暴图
设计意图:读前用两个具体案例引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帮互助”,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预测故事主题,确保续文与原文主题一致性。
2) 读中活动
【活动二】教师给每一位同学一张带有如图3所示带有文本流程图的A4纸,让他们根据文本情节发展在纸上的流程图标注Beginning、Development、Climax、Ending以及Epilogue分别是什么,引导学生在进行detail reading活动中梳理故事细节,完成流程图。
Figure 3. Text Story flowchart
图3. 文本故事流程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掌握故事关键信息,了解故事发展过程。使用思维导图能够让阅读过程以及故事信息具体化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思维导图的运用能体现师生之间的真实交流,促进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学生成为课堂上的积极参与者。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可借此掌握文章细节和故事情节,为后面的续写活动打下基础,特别是在故事情节发展方面,能够保证学生不偏离前文的故事逻辑,找到续写的方向,确保续写内容与前文的一致性。
3) 读后活动
【活动三】写前准备:学生们通过活动1头脑风暴,激活了许多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词汇,活动2帮助学生梳理了故事发展脉络,活动3在活动1和活动2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的句子结构、词汇、时态和过渡语等方面梳理续写脉络,并形成如图4所示的思维导图。
Figure 4. Key information context diagram
图4. 关键信息脉络图
设计意图:语言从句子结构、词汇、时态、过渡语四个方面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梳理以达到与原文一致性。句子结构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准确掌握文本通过第几人称讲述的,还可以通过对比主动句与被动句,帮助理解语态转换规则;词汇多使用与本文主题相关的,在学生已有词汇量的基础上进行扩充,夯实基础表达能力;本文时态聚焦一般过去时(高频使用时态);过渡词分类:按功能(顺序、因果、对比等)清晰归类,直击学习者写作中常见的“衔接生硬”问题。
【活动四】写后评价:在学生完成读写任务后,师生立即开展写后评价活动。写后评价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生生互评和教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即学生自己检查文章在结构和遣词造句方面的问题,并进行修改;生生互评即与同桌就文章内容的合理性和存在的语言错误展开交流;教师评价即教师选取优秀的续作进行展示交流,或以个别指导等方式对学生的最终作品进行评价,如图5所示。
Figure 5. Shows self-evaluation, peer evaluation among students and teacher evaluation
图5. 自我评价、生生互评和教师评价图
设计意图:直观地检验读后续写教学的效果,促使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或获得积极的肯定,以利于学生成长。
4. 结语
读后续写考查学生的四个语言运用能力要求 :把握关键信息能力、语言运用能力、语篇结构把控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丰富的思维导图构建不仅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还锻炼了学生以主题为主线把握关键信息的能力。思维导图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出原文的主旨大意,理清原文情节和人物关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推断下文情节,规划写作思路。同时,能帮助学生将之前学过的单词、短语和句型和阅读文章联系起来,写作时有内容可以输出。根据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技能习得的过程性特点,读写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逐渐积累的过程。通过本教学案例的研究和展示,希望可以为教师的读写教学提供一些启示,促进学生读后续写能力的提高。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