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教学对临床思维培养的作用浅探
A Brief Exploration of the Role of Classical Chinese Medicine Teaching in Cultivating Clinical Thinking
DOI: 10.12677/ces.2025.1310792,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段生艳: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院,云南 保山
关键词: 中医经典教学临床思维Classical Chinese Medicine Teaching Clinical Thinking
摘要: 探讨中医经典教学对中医临床思维培养的重要作用及其现状与改进方向。中医经典是中医学理论的源头与基础,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其蕴含的哲学思想和辨证论治方法是中医临床思维的核心。当前中医经典教学存在思维建立不足、教学力度不足、实践过程不足、教师素质不足以及趣味性不足等问题。为改进教学,提出重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及丰富教学资源等建议,以期通过中医经典教学更好地构建中医临床思维,培养优秀的中医药人才,推动中医学的传承与发展。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classical Chinese medicine teaching in cultivating clinical thinking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as well as its current challenges and directions for improvement. Classical Chinese medicine texts serve as the foundation and origin of TCM theory, providing essential guidance for clinical practice. The philosophical ideas and methods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contained within these classics form the core of TCM clinical thinking. Currently, classical TCM teaching faces issues such as insufficient development of thinking, inadequate teaching efforts, lack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sufficient teacher expertise, and a lack of engaging teaching methods.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including restructuring teaching content, adopting diverse teaching methods, and enriching teaching resources. The aim is to better construct TCM clinical thinking through classical teaching, cultivate outstanding TCM talents, and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文章引用:段生艳. 中医经典教学对临床思维培养的作用浅探[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10): 296-301.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10792

1. 引言

中医经典是指中医学领域中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的古代医学著作。中医经典是汉代以来的众多医家的经典医学著作,对中医学的发展以及临床实践产生深远的指导意义。现代的中医学教育系统中,中医经典课程主要围绕着四大经典教学。中医经典是培养中医思维、提高中医临床实践能力的基石,加强中医经典的学习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必经之路。中医临床思维是中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概念,是医生在临床诊疗体系中,运用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对疾病分析、诊治的思维活动。它不仅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还依照个体化治疗等中医核心理念,是中医诊疗的关键环节。中医临床思维,是医者面对患者信息时,用“症–证–法–方”知识网络进行模式识别、因果解释与决策的复杂认知过程,其中包括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及条件性知识。辨证思维的心理过程则主要包括:线索感知、模式匹配、因果解释、决策生成、元认知监控及反思修正,形成六阶认知链。本文就查阅的文献,结合本校的中医经典教学现状,对中医经典教学与中医临床思维培养做简单的总结与汇报。

2. 中医经典的作用

2.1. 中医理论的源头与基础

以《黄帝内经》为首的中医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学基础理论框架,其中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核心的概念,被世人称为“医学之宗”。中医经典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源头,为中医临床实践及学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为学生形成基础中医思维发挥基础指导作用。作为一名合格的临床中医,则读经典、背经典、会用经典,是成为名医的必经之路。

2.2. 临床实践指导

中医临床经典,包括《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经典的学习是解决临床问题的敲门砖。古时师徒传承中,师父都会要求徒弟先学习、背诵经典。在现代中医临床中,内、外、妇、儿、骨伤科等,很多的经典方剂仍然广泛应用[2]。中医经典理论为现代医学提供治疗的新方法与思路。“学经典,做临床”,为亘古不变的中医成才规律。

2.3. 学术传承与创新

中医经典不仅仅是古代医家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医学传承与创新的来源。中医学是植根于传统中国文化,是经过反复临床实践总结而形成的综合性医学科学知识体系[3]。历代医家根据经典,进行理论的创新。张伯礼[4]院士认为:通过对经典的传承,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是新时代中医药人应该承担的责任,读经典、学原理、跟名师、做临床、育悟性、成明医,更是中医药人才的必要路径。

2.4. 文化传承与自信的体现

中医经典中蕴含中华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5]。学习、传承中医经典,并不是简单地对条文进行学习和背诵,更要深入领会其中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增强民族和文化自信。

2.5. 人才培养核心内容

中医经典教学是中医学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其中富含思政要素。学习中医经典,要与大医精诚、济世思想等精神相结合,促进学生医学职业道德的形成。如广州中医药大学岭南版通过经典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6],则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更全面地培养中医人才。

3. 中医临床思维的构建

3.1. 内涵与重要性

中医临床思维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桥梁,是中医生命力的体现,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中医临床思维包括诊断、辨证和治疗思维,贯穿于疾病的诊断、治疗的全过程。其中辨证思维是核心,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质、环境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2020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强调应当强化医学生的中医思维培养。

3.2. 基础构建

中医临床思维的构建以中医理论作为基础。中医临床思维受到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这些哲学思想为中医临床思维提供了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7]。传统中医思想构建与理论体系密不可分,贯穿了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这种独特的思维模式也是中医能够历经数千年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原因。通过中医经典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哲学内涵,深化中医思维[8]

3.3. 培养方法

经过文献查阅,在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的过程中,现主要采取的培养方法如下:经典学习与临床结合法,综合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案例教学法与问题驱动教学法[9],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师承教育[10],通过临床名师言传身教,学生能快速掌握中医临床思维的核心内容。虚拟仿真技术[11],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4. 中医经典对临床思维的影响

中医经典作为培养中医思维、中医临床思维的教科书,主要通过其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哲学思想的渗透,帮助学生和临床医生建立和深化中医独特的思维模式,中医临床思维贯穿于中医临床诊治疾病的始终。强化中医临床思维和临床能力,保持中医药特色精髓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关键[12]

4.1. 中医经典是临床思维的基础

中医经典中蕴含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中医学基础理论,构成了中医临床思维的基本框架[13]。中医经典通过丰富的临床案例和辨证论治方法,为中医临床思维提供具体的方法和基本思路。

4.2. 强化辨证论治思维

中医经典中的“辨证论治”是通过对患者症状、体征、病史等相关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继而确定病因病机、证候,制定治疗方案。这种思维模式,要求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要灵活运用中医学理论,见微知著,避免在治疗中的片面性发生,影响治疗效果。引导学生读经典、做临床,学深、学透传统中医经典并化为己用,形成中医辨证思维,为中医人才梯队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4.3. 中医经典对中医临床思维的传承与创新

中医经典是中医临床思维传承的重要工具。历代医家通过对经典的注解、发挥和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医临床思维。各时期名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是中医传承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他们的医案和经典著作,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现代医学家也在继承中医经典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演绎,拓展了经典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传承的必然要求。只有在深刻理解经典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进行创新;而创新又能为经典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4.4. 中医经典在现代中医临床思维中的应用

现代中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中,中医经典作为培养中医临床思维的不可或缺部分。通过经典课程的学习、临床带教以及案例分析等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中医临床思维,并将其应用于实际临床工作中。中医经典课程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临床之间的纽带,是培养学生中医思维、提高临床实践水平的关键[14]。再结合当下的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可更高效地整理和分析中医经典中的知识,为中医临床思维的创新提供技术支持。

5. 中医经典教学现状

根据辨证思维的心理过程及六阶认知链分析,对现行教学模式不足再诊断,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5.1. 思维建立不足

学生在低年级阶段比较缺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没有构成完整的中医思维模式。在中医经典课程学习之前,部分还未完成中医临床相关课程的学习,因此难以构建中医思维及中医临床思维。中医经典教学对中医临床思维的贡献力较弱。学生只能以背诵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并未有广泛的知识网络结构形成。学生既学习中医学相关知识,还要学习西医学知识,因此在西医学教学的过程中,也影响了中医临床思维的构建能力。

5.2. 教学力度不足

在校学生主要学习四大经典,但是课时构成明显不足,在学习中只能走马观花式为主。部分课程设置并不合理,有些仅将经典课程列为选修课,学生无法充分学习。并且在教学中大部分忽视了中医经典课程的持续与深入学习。

5.3. 实践过程不足

中医经典课程教学与临床实践结合脱节,在临床实习和见习中,能够接触到的疾病治疗以西医治疗方式为主,缺少运用中医经典理论的机会。中医经典教学在临床中未设置较多的实践基地,导致学生在临床中难以应用。

5.4. 教师素质不足

中医经典的任课教师,未能完全将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相联系。在中医内科、妇科、外科、儿科等的教学中,教师多以疾病谱中的疾病作为辨证施治的基础,在教学中缺乏中医临床经典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如在《方剂学》课本中引用了大量来源于中医临床经典的经方,远远超过其他著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少有教师能联系中医经典进行教学。《金匮要略》中关于防己黄芪汤的原文: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教师仅仅多以方剂学中的理法方药进行讲授,而未与经典原文相结合。再如《中医儿科学》中水肿,肺脾气虚证,也未与防己黄芪汤原文结合。由此,中医经典教学与中医临床课程的教学没有形成系统性、完整性与延续性。

5.5. 趣味性不足

中医经典内容晦涩难懂,学生的中医传统文化学习和领会力不足,再加之没有与临床的密切联系,则难以理解,学习的兴趣性不足。在缺乏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医经典的认同性较差。课堂上以“填鸭式”的讲述法采用较多,难以引导学生发散式的思维,讲述完成以后,学生以背诵记忆为主,学习效果不佳。

6. 教学改进方向

由于中医经典对中医临床思维的影响性,决定了在教学中需要转变教学理念,达到再中医经典学习中构建中医临床思维的目的,真正做到中医学的传承。结合在教学中的实际,主要思考改进的方向如下。

6.1. 重构教学内容

形成教学团队,中医经典任课教师与临床课程教师相结合,对中医经典中的条文进行梳理与总结。在中医经典教学中与临床课程中的常见多发病证形成闭环,对临床病案进行良性结合。总结中医经典中的医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疾病的诊治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及掌握经典内容。集体备课,探寻在教学中的契合点,中医经典与中医临床教学紧密联系,着重构建中医临床思维能力。

如在教授《伤寒论》中的“太阳伤寒”内容相关条文时,与《中医内科学》中“感冒”的风寒束表证相联系。深入探寻经典条文与临床疾病之间的相关性,以便搭建“学经典–悟临床”的桥梁。教学模块内容完成后,通过课堂及作业中提问,查阅、总结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的辨证术语使用情况。收集相关模块的病案分析,并由学生作答,归纳、汇总学生对临床症候识别的准确率。根据结果,探讨在此模式的教学下,学生的辨证思维是否已经初步构建,以检验教学的准确性。

通过对本校中医学专业4个班学生,每两班约100名同学,分为两组进行教学。其中实验组,根据PBL教学以及AI辅助教学,经典条文与临床病案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而对照组,按照传统讲授,加上背诵方式进行教学。通过教学四周后,对学生进行相关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围绕对经典条文理解的困难点、对教师教学方式的喜好、教学对自我辨证思维的能效感等方面进行问卷设计。回收问卷后,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通过“问卷 + 教学试验设计”的方式,引入实证研究,能更好地探寻教学手段之间的差异性,根据结果能更有效的提高教学水平,探寻符合本校中医类专业学生的教学方式。

6.2. 教学模型

教师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依据课程授课内容的不同,引入信息化资源和技术手段,改革课程教学方法。构建“条文–案例–模拟–反思”四阶辨证训练模型。首先对中医经典中的条文进行解析与精读;然后将条文与中医临床疾病病例相配对,训练条文到临床的映射能力;接下来利用AI软件,对四诊及辨证过程进行问答式模拟;最后,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总结归纳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思考在整个过程中的不足,明确下一步的改进方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强讨论,加深对中医经典理论的理解。以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6.3. 丰富教学资源

利用“互联网+”教学资源,以及新兴人工智能资源,引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线上、线下的教学良性循环。通过人工智能平台,分析中医经典原文,方便提供实时的注解,能更好地理解内容。人工智能资源在中医经典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和互动的学习体验。通过智能辅助教学平台、智能诊断工具、虚拟仿真教学、智能评价与反馈系统、大数据分析、智能学习资源库和智能翻译工具等,“互联网+教育”也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些应用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经典理论,还可以提升他们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中医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基金项目

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24年度校级教学创新团队项目(项目编号:2024cxtd-01)。

参考文献

[1] 李吉武, 唐爱华, 李双蕾, 等. 基于中医经典理论思维模式的规培教学模式探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1, 19(3): 8-10.
[2] 陈亮. 基于《伤寒论》探讨中医肿瘤教学[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2, 31(23): 116-118.
[3] 崔姗姗, 马锦地, 高小玲, 等. “理论-经典-临床”三位一体《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时珍国医国药, 2022, 33(7): 1737-1739.
[4] 张伯礼. 读中医古籍经典悟文化传承之道——推荐《中医临床必读丛书重刊》有感[J]. 天津中医药, 2023, 40(8): 953-954.
[5] 温姗, 邓贤斌, 孙良生, 等. 基于中医思维培养的经典与临床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 22(1): 40-43.
[6] 杨云松, 李成年, 熊斌, 等. 近10年中医临床思维培养途径和方法的研究[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 21(17): 206-208.
[7] 翟双庆. 把握核心观念 强化中医特色——谈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中医临床思维培养[J].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22, 6(3): 203-206.
[8] 胡天祥, 周登威, 高燕翔. 中医临床思维方法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 新中医, 2024, 56(15): 233-236.
[9] 陈昌瑾, 李敬孝, 李力恒. 提升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方法探讨[J].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24, 31(2): 237-239.
[10] 赵凡, 尹刚, 张卫华, 等. 基于中医临床思维培养的虚拟仿真实训教学思考[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 22(17): 203-206.
[11] 邱勇. 开创特色鲜明高水平中医药大学发展新局面[J]. 云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 46(1): 1-3.
[12] 荣宝山, 任存霞. 领悟隐性知识为核心构建中医经典案例库[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1, 13(29): 1-4.
[13] 刘铁钢, 白辰, 于河, 等. 中医经典课程学习现状调查分析[J]. 中医教育, 2020, 39(4): 50-52.
[14] 周玉杰, 叶斌, 徐一博, 余舒鹏. 试探人工智能时代下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路径[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 36(19): 3409-3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