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制“一站式”学生社区与“双创”协同育人新路径
A New Path for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One-Stop” Student Community of the College System
DOI: 10.12677/ces.2025.1310799, PDF, HTML, XML,   
作者: 徐昆毓, 张泽中: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慧泉书院,河南 郑州;王啸千: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关键词: 创新创业书院制“一站式”学生社区学术型人才培养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llege System “One-Stop” Student Community Academic Talent Cultivation
摘要: 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背景下,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关键命题。书院制“一站式”学生社区、“双创”理念的协同融合,为新时代人才培养开辟新路径。文章深入剖析书院制“一站式”学生社区、“双创”教育思想的内在逻辑,系统阐释两者的互动逻辑:书院制“一站式”学生社区作为“双创”实践与“五育”浸润提供空间载体;“双创”教育以项目驱动与实践创新为特色,赋予书院制育人鲜明的时代属性和学术型人才培养方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二者协同育人的具体实施路径,以期为构建高质量、全方位的高等教育育人体系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借鉴,推动新时代高等教育创新发展迈向新台阶。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deepening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exploring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s has become a key issue. The collaborative integration of the “one-stop” student community of the college system and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ncept opens up a new path for talent cultivation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internal logic of the “one-stop” student community of the college system and the educational though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systematically explains their interactive logic: the “one-stop” student community of the college system provides a spatial carrier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and the infiltration of “five-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haracterized by project-driven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endows the college system with a distinct contemporary attribute and an academic talent cultivation direction. On this basis,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aths of their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re further explored, with the aim of providing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high-quality and all-round higher educ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and promoting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o a new level.
文章引用:徐昆毓, 张泽中, 王啸千. 书院制“一站式”学生社区与“双创”协同育人新路径[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10): 351-355.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10799

1. 引言

在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浪潮中,培育兼具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实现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使命。高等院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阵地,“双创”教育与“五育”并举理念的深度融合[1],为新时代人才培养锚定了清晰航向。近年来,书院制[2]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创新实践,以其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交叉融合的独特优势,为学生创造力的激发提供了沃土,更为“双创”与“五育”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开辟了崭新路径。特别是书院制“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建设,通过整合育人资源、创新管理模式,进一步强化了育人实效。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究书院制“一站式”学生社区与“双创”协同育人的创新路径[3],不仅是破解当前创新型人才培养困境、完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之举,更是优化课程教学模式、践行学术型人才培养方略的重要理论与实践课题。

2. 书院制“一站式”学生社区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的内在逻辑

2.1. “双创”教育与书院制“一站式”学生社区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厚基础、宽视野、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为核心目标,不仅要求学生筑牢专业根基,更需具备学科交叉融合能力、人际协作能力与综合素养。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高校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始发阵地与核心场域,肩负着整合教育资源、创新培养模式的重要使命。书院制“一站式”学生社区的育人理念与“双创”教育目标呈现深刻同构性:其以通识教育为基底,通过打破学科壁垒、组织多学科学生共学共研共实践,既突破专业教育的单一性局限[4],又在跨学科互动中培育学生的复合思维;通过构建浸润式生活与实践场景,强化人际交往与团队协作能力培养[5],实现从“专业知识传授”到“健全人格塑造”的育人升级。这种以“学科融合拓宽视野、实践互动提升能力、全人培养完善素养”为特征的培养模式,与“双创”教育对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维度、价值品格的多元需求高度契合,共同指向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命题。

2.2. “双创”教育与书院制“一站式”学生社区教育改革原则的一致性

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双创”教育与书院制“一站式”学生社区在推进教育改革进程中遵循着高度一致的原则导向。其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价值引领原则[4]。二者均以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为根本遵循,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改革核心,通过强化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生根,在教育理念革新与模式创新中始终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其二,践行全员育人的公平普惠原则。“双创”教育破除精英化、功利化的评价藩篱,摒弃以专利、论文等量化指标为单一导向的评价体系,转而构建以创新能力、职业素养为核心的综合评价标准;书院制“一站式”学生社区则依托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6],打破学科与专业壁垒,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融合,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覆盖与共享。其三,贯彻协同联动的系统育人原则。“双创”教育需统筹校内外多元要素,整合课程改革、实践创新、政策支持等资源;书院制“一站式”学生社区则通过双院协同、校企合作、课内外衔接等机制,搭建资源整合平台,形成校内外协同、学研用贯通的育人闭环,共同推动教育改革效能的整体提升。

2.3. “双创”教育与书院制“一站式”学生社区教育实践的一致性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场域中,“双创”教育与书院制“一站式”学生社区在育人实践维度呈现出显著的同构性特征。“双创”教育以激发学生主体性为核心,通过问题导向的自主探索机制,引导学生发现现实矛盾、自主设计解决方案,并依托团队协作开展实践转化,其教育成效高度依赖学生自理能力、跨学科视野及沟通协作素养的培育[7]。与之呼应,书院制“一站式”学生社区通过解构传统科层化组织架构,构建“书院–宿舍”扁平化育人单元,将学生自治与朋辈互助嵌入教育全过程。实践中[8],通过建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专业社团等自治载体,推动显性思政教育向浸润式隐性教育转型,在日常管理、文化建设与学术活动中,系统性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能力。二者均以学生主体性发展为逻辑起点,通过构建自主探索与协作实践场景,将能力培养融入教育生态,实现创新精神培育与自主人格塑造的有机统一。

3. 书院制“双创”教育现状

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要求各高校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其纳入学分管理,旨在构建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课程群,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强调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推进,通过打造“思政 + 双创”育人新模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与成才观。目前,我国高校基本实现了创新创业课程的全覆盖,但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3.1. 重创新创业成果统计,轻创新创业意识培养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的时代语境下,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9]。高校作为“双创”教育的关键载体,肩负着塑造创新型人才的时代使命。然而,当前部分高校在“双创”教育实践中存在价值偏离,陷入“重成果统计、轻意识培育”的认知误区:以论文发表量、专利授权数、竞赛获奖率及就业率等量化指标作为教育成效的核心评价标准,致使“双创”教育异化为数据驱动的功利性活动。这种评价导向不仅将教育资源过度倾斜于绩优学生群体,加剧人才培养的精英化倾向,更削弱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育。事实上,创新创业意识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依托长效育人机制,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链条,通过浸润式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内在价值认同与主动实践自觉。

3.2. 重专业课程建设,轻创新创业课程改革

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传统架构中,专业教育始终占据核心地位[10]。高校通过系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主干课与选修课设置,构建起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这一模式在夯实学生专业素养方面成效显著。目前,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进过程中,课程建设失衡问题日益凸显:部分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简化为线上慕课的碎片化学习,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架构与实践转化设计,难以满足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际需求。从师资配置维度审视,专业课程依托教研室形成了结构完整、学术能力强劲的教学科研团队,为专业人才培育提供坚实支撑;反观创新创业教育,其教学工作多由辅导员或就业指导教师兼任,由于缺乏专业化、结构化的师资队伍,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难以契合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规律,导致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

3.3. 重专业技能竞赛,轻创新创业综合实践

在当前高等教育创新创业实践体系中,部分高校存在实践路径窄化倾向[11],过度聚焦专业技能竞赛,而对综合性创新创业实践重视不足。现有实践模式多以组织学生参与专业领域赛事为主,对“挑战杯”“互联网+”等跨学科综合性赛事的组织引导能力薄弱,实践活动的广度与深度难以匹配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这种现象的产生,根源在于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下学科壁垒与专业分割的固化。学生以专业为单位进行管理,不同学科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协作的平台,而综合性创新创业实践恰恰需要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与跨专业团队协作。同时,师资结构与指导能力的局限性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矛盾。指导教师多受限于自身学科背景与研究领域,虽在专业赛事指导中具备优势,但在综合性创新创业实践指导方面经验不足,难以提供系统性、针对性的指导。

4. 书院制“一站式”学生社区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

4.1. 以项目驱动为方式,促进“双创”、书院制“一站式”学生社区有机融合

书院制学术型人才培养机制是推动“双创”与学生社区融合的核心动能[2]。通过“双导师制”,校内学术导师与校外行业专家协同指导,将学术研究与创新创业实践深度绑定。开设跨学科课程、设立创新基金,引导学生立足学科前沿探索,既夯实理论基础,又培育创新思维。动态化考核评价体系将学术成果转化、项目参与纳入考量,激励学生从学术研究中挖掘创业契机。项目工坊作为实践载体,整合多方资源,打造“创意–实训–转化”一体化双创空间。围绕产业需求设计真实项目,学生以团队形式参与全流程实践,提升专业技能与协作能力。同时,将思政教育融入项目实施,在团队协作与项目攻坚中厚植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实现双创教育、学术培养与思政育人的有机统一,助力书院制“一站式”学生社区成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摇篮。

4.2. 以社区活动为载体,推动“双创”、书院制“一站式”学生社区协同发展

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浪潮下,学院深挖资源,依托书院制“一站式”学生社区,搭建“双创 + 五育”社团矩阵[12]。创新创业社团聚焦专业技能提升,“五育”社团覆盖德智体美劳,通过创意工坊、实践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实现知识应用与道德品格塑造并行。各社团打破学科界限,建立跨专业协作机制,以项目孵化、主题研讨推动资源共享,形成优势互补的协同生态。这种“社团联动”模式,不仅丰富了双创实践场景,还借助朋辈教育与自主管理,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将社区打造成创新思维与创业精神的培育沃土。学院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与企业、科研机构共建“创新创业基地 + 实践教学中心 + 师生互动社群”体系,通过真实项目与导师指导,锤炼学生双创能力,深化职业道德修养。同时,构建师生双向沟通机制,教师全程指导学生成长,学生及时反馈实践问题,实现教学相长,提升社区育人效能。

4.3. 以书院导师制度为引领,深化“双创”、书院制“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效果

在探索书院制“一站式”学生社区与“双创”协同育人的实践进程中,书院导师制度起着关键的作用。通过构建“双创”课程体系,融合STEM教育理念[13],设立创新创业项目工坊与“五育”实践项目集群,遴选具备丰富实践经验与综合素养的专任教师担任书院导师,形成“课程 + 项目 + 指导”多位一体的育人架构。通过定期开展跨学科培训、学术研讨与企业实践,提升导师的综合育人能力;同时,引入优秀企业管理人员担任产业导师,将前沿行业经验与实践案例融入教学过程,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书院制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目前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双创”与书院制“一站式”学生社区协同育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在教育理念、工作模式和制度政策等方面需要不断完善。高校在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课程体系完善和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建设等方面要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由外在引导转换为内生驱动,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以培养出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王菲. 五育并举理念下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建设探究[J]. 公关世界, 2025(15): 103-105.
[2] 李立国, 陈雪莹, 卢荷. 中国一流大学书院制: 价值定位、现实困境与发展进路[J]. 高教探索, 2025(4): 26-31.
[3] 罗列, 姚溱. 三院协同: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范式[J]. 高教学刊, 2022, 8(21): 45-48.
[4] 刘嫔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策略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23(14): 48-52.
[5] 王飞. 书院制改革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究与思考[J]. 河南教育(高等教育), 2022(3): 46-48.
[6] 张明瑞, 张伟. 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第二课堂育人理念探究与路径创新[J]. 高教学刊, 2022, 8(34): 30-33.
[7] 王晓川, 屠彦薇. 共生理论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5, 45(24): 10-14.
[8] 邓欢. 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构建[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1): 94-96.
[9] 刘鑫琳, 胡厚臻, 邹存伟, 等.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5, 8(11): 124-126.
[10] 吕天营, 俞金波.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行动”式创业课程体系变革[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5, 27(4): 73-77.
[11] 王迪, 贾东旭, 孟庆繁. 高校生命科学“四位一体”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模式的探索[J]. 产业创新研究, 2025(16): 169-171.
[12] 吴思怡. 基于“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高校就业创业模式重塑[J]. 社会与公益, 2025(11): 41-43.
[13] 徐奕菊. 我国高校STEM教育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综述[J]. 文教资料, 2018(16): 117-11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