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新世纪以来,全球教育浪潮持续涌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已成为世界性趋势。我国《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1] [2]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高中数学教育范式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从传统的“知识本位”与“应试导向”毅然转向“素养本位”与“育人导向”。核心素养:指学生为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而必备的品格与关键能力。它超越了传统的知识与技能,强调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如OECD提出的“素养界定与遴选”项目中的核心素养),以及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 [3]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深刻揭示了数学的内在本质、思维特征与育人价值,它不仅是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综合体现,更是其应对未来社会挑战、实现终身发展的基石。高三作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承上启下的关键衔接点,其数学教学置身于“理想素养”与“现实高考”的双重压力之下,复杂性不言而喻。它不仅要完成对整个高中阶段数学知识的系统回顾、梳理与整合,更肩负着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升华、学习策略优化与核心素养融会贯通的重任。然而,反观当下高三教学现场,“时间紧、任务重”的客观现实常常导致教学实践陷入“题型覆盖 + 机械训练 + 频繁考试”的传统窠臼,教师教得疲惫,学生学得焦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应试的洪流中被无形虚化、边缘化。因此,如何在这场“时间与效能”的赛跑中,将核心素养的培养无缝嵌入到每一节复习课、每一次讲解、每一份练习中,实现“应试”与“素养”的辩证统一与相互促进,是摆在每一位高三数学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正是基于对这一现实困境的深刻反思,试图将新课标的顶层理念与高三教学的一线实践进行创造性对接,通过系统化的要点探析,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一份兼具思想性与操作性的行动地图。
2. 数学核心素养与“四基”“四能”的融合互促关系析理
若要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首先必须深刻理解其与传统“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和“四能”(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二者绝非割裂甚至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共生共荣的有机整体。
1. “四基”是孕育核心素养的肥沃土壤。
核心素养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抽象、推理、建模等高级思维活动,无一不需要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与娴熟的“基本技能”之上。没有对函数、导数等概念的深刻理解,数学抽象便无从谈起;没有熟练的代数运算能力,数学建模也难以实现。而“基本思想”(如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和“基本活动经验”(如探究、试错、交流、反思的经验)则是连接“双基”与“素养”的桥梁,是学生形成数学思维方式、积累数学实践智慧的关键过程。
2. “四能”是活化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
核心素养作为一种内在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必在解决真实、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得以激活、应用和发展。“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数学眼光;“分析和解决问题”是思维的过程,综合调动了各项核心素养。一个完整的数学建模活动,就完美地融合了“四能”与数学抽象、建模、分析等多维素养。
3. 教学实施的关键:在“四基”教学中渗透“思想”,在“四能”提升中积淀“素养”。
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实现从“知识点的机械罗列”到“问题链的思维牵引”的转变。例如,在《立体几何》专题复习中,其目标不应仅是让学生记忆线面关系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基础知识与技能),而应通过设计“如何测量一座山的高度?”“如何设计一个最优容积的容器?”等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在“直观想象”中构建几何模型,在“逻辑推理”中论证位置关系,在“数学运算”中求解空间量值。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四基”,更亲身经历了将“四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完整实践(活动经验),其“四能”与“核心素养”便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协同发展。因此,高三教学必须坚定信念:狠抓“四基”与落实“素养”非但不矛盾,反而是有效科学的路径。
3. 高三数学教学的主要课型特征、学情分析与核心挑战
高三数学教学在课型、学情和目标上与新课教学阶段相比,呈现出显著的特殊性,这是教师制定任何教学策略都必须首先考量的现实基础。
1. 课型的复合性与主导性转变。高三的课堂形态主要以复习课、专题课、习题课和试卷讲评课为主导。这几种课型的功能定位各有侧重:
复习课:重在“联”,构建知识网络,打通模块壁垒。
专题课:重在“深”,聚焦重点难点,追求方法突破。
习题课:重在“悟”,通过典型例题,感悟思想方法。
讲评课:重在“诊”,精准归因分析,实现反馈矫正。
教师需精通各种课型的教学范式,并能根据复习进程灵活切换、组合运用。
2. 学情的极端分化与个性化需求。经过两年的学习,学生群体的数学基础、思维水平、兴趣动机的分化达到峰值。优等生“吃不饱”与暂困生“消化不了”的矛盾异常尖锐。这就必然要求教学必须放弃“大水漫灌”,走向“精准滴灌”。差异化教学(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这意味着在教学目标、内容、过程、作业与评价等多个环节,教师都需要设计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与支持策略,以满足多元需求,保障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发展。
3. 核心挑战:时间约束下的效能最大化。这是最核心的挑战。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平衡“知识覆盖的广度”、“技能训练的强度”、“思维挖掘的深度”和“素养培养的效度”?如何避免陷入“教师讲题–学生做题–教师再讲题”的低效循环?答案在于教学的科学设计与艺术实施。它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强大的课程整合能力、精准的学情诊断能力、精巧的教学设计能力和动态的课堂调控能力,将每一分钟都用在刀刃上,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4.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三数学教学核心要点与实施策略
(一) 深度整合教学资源,实现从“依赖教辅”到“课程创生”的转变
高三缺乏统编复习教材,教辅资料主导课堂是普遍现状。但高素养的教师不应是教辅的“搬运工”,而应是课程的“设计师”。
策略一:精准筛选,优化重组。教师需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晰考什么、为何考、怎么考。在此基础上,对众多教辅资料进行批判性筛选,剔除偏、难、怪题,精选出体现核心概念、通性通法和素养导向的“经典题”“好题”。
策略二:基于学情,二次开发。将筛选出的资源按照学生的认知逻辑进行二次开发,编制成序列化的教学案或专题学材。例如,在“函数与导数”综合复习中,可以设计“概念梳理–图象应用–性质探究–实际建模”的系列学案,每个学案中的问题由浅入深,形成“问题串”,引导学生步步深入。
策略三:鼓励自主,建构反思。大力推行“错题本”制度,但需升级其功能。不仅要求记录错题,更需引导学生进行“归因分析”(是概念不清?计算失误?思路错误?)、撰写“解题反思”(本题考查了什么?关键步骤在哪?有何其他解法?能否推广?),将纠错过程变为深刻的元认知学习和素养内化过程。
(二) 协同优化训练系统,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良性循环
练习与测试是复习的主要载体,但其功能定位需重新审视。
策略一:练习重在“过程”与“思维”。日常练习应减少单纯模仿性的题目,增加开放性和探究性。提倡“说题”“辩题”: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相互质疑、补充。教师巡视指导,重点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和典型误区,为讲评提供鲜活素材。
策略二:测试重在“诊断”与“导向”。试卷命制应使命题意图从“考倒学生”转向“发展学生”。试卷应能清晰诊断出学生在知识、能力、素养维度上的优势与不足。考后讲评是至关重要的“增值”环节,绝不能止步于对答案。应遵循“整体分析–典型错误展示–归因探究–思路对比–方法优化–变式巩固”的流程,将讲评课变成一堂高效的思维训练课。
策略三:限时训练,模拟实战。定期进行规范的限时训练,培养学生的时间分配能力、应试策略和心理抗压能力,但频次要科学,避免加重学生负担。
(三) 辩证统整练习深度,驾驭“双基巩固”与“思维进阶”的平衡
高三复习必须遵循“巩固–综合–创新”的递进规律。
策略一:夯实基础,保底护航。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首要任务是通过低起点、小坡度的练习,确保核心概念、公式定理和基本技能过关,建立学习自信。这是一切深度思考的前提。
策略二:设置梯度,引领攀升。教学设计必须具有层次性。例如,在“数列”专题中,设计以下三层练习:
层面A (巩固):求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与求和。
层面B (综合):涉及裂项相消、错位相减的求和问题,或简单的递推数列。
层面C (创新):数列与不等式证明结合,或探究数列的单调性、有界性等性质,或解决简单的数列应用题[3]。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吃得饱,够得着”,并获得相应的发展。
策略三:变式教学,透视本质。广泛运用“一题多解”(发散思维)、“多题一解”(收敛思维)、“一题多变”(深化思维)等变式教学[4]手段。通过改变题目的条件、结论或背景,引导学生在变化中抓住不变的本质规律,深刻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提升思维灵活性。
为了更好理解策略三,举一个变式教学案例:
原题 设函数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
,则
在
上单调递减 B. 若
,则
C. 若
,则
D. 若
,
无最大值,也无最小值
根据以上问题及问题的解答过程的启示,可以提出如下三个探究。
探究1:当
时,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
探究2:当
时,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
探究3:当
时,
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
原题解析及评注
原题 设函数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
,则
在
上单调递减 B. 若
,则
C. 若
,则
D. 若
,
无最大值,也无最小值
解析:对于A选项,当
时,
的定义域为
。此时有
在
上单调递减,
在
上单调递增。故
在
上单调递减。A正确。
对于B选项,解法一(反证法):
当
时,
的定义域为
。假设此时
成立。那么对
,都有
恒成立,即
,化简得
,显然,该式取
时,
不成立。故
。
解法二(换元法):
当
时,
的定义域为
.令
,
,则
。因为
,且
可看作是点
与点
连线的斜率,所以问题可转化为求过定点
的直线
与与一段圆弧:
上的点与定点
连线斜率的最小值。由题意有
,解得
,即
,解得
,故
,所以B错误。
对于C选项,当
时,
的定义域为
,
,化简得
,该式在
时恒成立,故C正确。
对于D选项,当
时,
的定义域为
。当
时,
;当
时,
。所以
无最大值,也无最小值。D正确。
反思与探究
关于选项B,本题利用换元法将问题转化为求过定点
的直线
与一段圆弧上的点与定点
连线斜率的最值问题,进而通过数形结合求解,实现问题求解目标的等价转换。
问题2:根据以上问题及问题的解答过程的启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请解决你提出的问题。
如果改变根式中
的系数或常数项,能否同样地利用换元法将问题转化为求斜率的最值问题?找到解决这类问题的通性通法。
上述试题是非常典型高三变式教学模式,具体求解过程可以参考文献[5]。
(四) 动态统筹复习节奏,优化“专题突破”与“综合演练”的配比
为了学生能够正常发挥考试水平,整个复习阶段需要精心规划,分阶段实施。
策略一:一轮复习,专题主导。第一轮复习应以“专题突破”为主,目标是“扎实、系统、深度”。教师要打破教材章节顺序,以核心知识点或思想方法为主线重组内容,如“函数与方程思想专题”“数形结合专题[7]”“分类讨论专题”等,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方法体系。
策略二:二轮复习,综合强化。第二轮复习应以“综合演练”为主,目标是“整合、流畅、敏捷”。通过模拟高考套题进行训练,培养学生跨章节整合知识的能力、快速识别题型的能力和临场决策能力。
策略三:交替进行,循环反馈。两轮复习并非截然分开,而应相互渗透。在专题复习阶段,可适时嵌入小型综合练习;在综合演练阶段,暴露出某个模块的薄弱点,应立即回调进行“微专题”补强。形成“综合诊断–专题补救–再综合检验”的动态闭环,使复习过程不断自我优化。
(五) 聚焦学生主体发展,营造“赋能增信”的高效学习文化
教学的终极目的是育人,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策略一:让学于生,赋能主体。教师要敢于“放手”,把课堂时间和思维空间还给学生。多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设置“学生讲坛”“思维擂台”等环节,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策略二:渗透文化,激发动力。适时介绍数学史(如函数概念的发展史)、数学家故事(如欧拉、高斯) [6] [7]和数学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人工智能中的算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悠久历史、人文精神和巨大价值,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策略三:关注心态,培养品格。高三不仅是智力的比拼,更是意志和心态的较量。教师要善于倾听,及时疏导学生的焦虑情绪;要鼓励学生从挫折中学习,培养其严谨求实、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六) 致力教师专业修行,实现“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
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自身必须是高素养的践行者和示范者。
策略一:下水做题,感知学情。教师要坚持“下水”做题,亲历学生的解题过程,才能精准预判难点、理解困惑所在,使讲解更能“对症下药”。
策略二:研究反思,成为专家。教师要成为“研究型”教师。不仅要研究解题,更要研究命题趋势、研究学生认知规律、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坚持写教学反思,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实践。
策略三:学习共同体,协同进化。积极参与教研组活动和区域教研,与同行组成学习共同体,在观课、议课、专题研讨中相互启发,共同成长。
5. 结语
高三数学教学,是一场充满智慧挑战的育人征程。它绝非简单的知识重复和技能操练,而是一项在时间紧迫条件下,旨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养与人格协同发展的系统工程。本文所探讨的教学要点,其核心旨归在于呼唤一种教学范式的根本转型: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向“以素养发展为中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从“机械训练”转向“思维启迪”。“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核心素养在高三课堂的落地生根,离不开广大一线教师秉持教育理想,勇于突破创新,在日复一日的教学实践中进行精细化耕作。每一位教师都应是课程的执行者和创生者,是学生思维的点燃者和攀登的助力者。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不仅助力学生在高考中收获成功,更能为其长远发展注入深厚的数学素养与无穷的潜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