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功能及其优化
The Functions of Narrativ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ts Optimization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融事、境、情、理于其中,运用事情展开叙事,营造适合的情境推动人们的情感变化,讲述道理引发思考,挖掘叙事对于深化认知、情感认同、引导行为的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以讲述事情,把理论知识表述出来,让受教育者更容易懂得其中蕴含的精神和价值观。现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叙事面临着叙事简单化、情境推动作用小、情感认同低等困境,需从叙事、情境、情感递进等方面进行优化,推动受教育者思想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助力社会主义强国建设。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arratively integrates events, contexts, emotions, and reasoning. It utilizes events to unfold the narrative, creating suitable scenarios to promote emotional changes, telling stories that provoke thought, and exploring the narrative’s role in deepening understanding, emo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guiding behavior. This mak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re approachable and influential. By narrating events, theoretical knowledge is articulated, allowing learners to more easily grasp the underlying spirit and values. Currently, the narrativ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aces challenges such as simplification, limited contextual impact, and low emotional identification. There is a need to optimize narrative, context, and emotional progression to advance learners’ ideological progress, promote the dissemination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and contribut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socialist country.
文章引用:郭旺.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功能及其优化[J]. 哲学进展, 2025, 14(10): 119-125.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5.1410507

1. 引言

叙事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就是通过营造特定的情境,讲述事情的起因、发生、经过、结果,引起人的情感共鸣,引发人的思考,起到示范、警示、借鉴等作用,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目的,其融事、情、境、理于一体,让思想政治教育更有亲和力与感染力,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当前应聚焦实践应用,紧密结合时代发展与受教育者需求变化,探索创新的叙事路径与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实效性与针对性,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2. 叙事、教育叙事、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内涵

叙事是以共同记忆为前提,社会心理学教授哈拉尔德·韦尔策认为:“对自己的过去和对自己所属的大我群体的过去的感知和诠释,乃是个人和集体赖以设计自我认同的出发点,而且也是人们当前着眼于未来决定采取何种行动的出发点。”[1]该观点强调个人、个人所在的集体对集体发展的影响,也包括集体所形成的共同记忆对个人的影响。个人与所处的集体的努力推动集体的发展,同时集体的共同记忆又推动个人和集体的发展。我们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信来源于我们对自己民族过去的感知和诠释,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出发点,也是我们书写中华民族故事的出发点,从而不断丰富叙事内容。“叙事本来是文学的要素之一,叙事学属于以小说为主的叙事文学的理论。”[2]随着中国的教育状况越来越复杂多变,这就要求教育研究者拓宽自己的研究视野,将研究对象真正转向教育领域的各种人、事,这使得文学色彩厚重的叙事逐渐走向了人们的教育视野,人们越来越重视叙事这一教育方法,叙事逐渐开始遍布人们的视野。“借助叙事的创建、继承、融合、改写、解释、共享,人物、物品、事件、行动、关系、场景等元素被系统性地组织起来,成为人们建构思考、组织资讯、寻找意义、改变行为的存在论框架。”[3]我们从小就听着各种各样的故事,如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等,其中内涵的精神品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让我们学习其中的内在精神,并努力向这个方向靠近,努力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品质,推动人的成长。

“教育叙事是指叙述者在讲述过程中,将现实事件或故事以一种引人入胜、简洁明了的方式描绘给受述者,使受述者从对现实事件的领悟中树立起健康向上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4]其中,叙事者和受述者都是教育叙事的主体,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磨合;故事或事件是教育叙事的客体,是连接叙事者和受述者的桥梁和纽带;教育叙事的目的就是使得教育叙事主体双方都得到心灵和精神上的升华,叙事者通过对故事的讲述总结教育经验、生活阅历,自己得到总结升华,也可以推动受述者形成对人生的智慧态度、稳定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选择、有组织地对现有教育内容进行故事化改造,以口头、文本、图像以及数字等方式将教育内容讲述给教育对象。”[5]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次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讲好中国故事,强调“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6]“思想政治教育叙事通过主体讲述鲜活生动的故事取代生硬枯燥的理论灌输,使叙述对象轻松愉悦地接纳故事蕴含的道理,并在与身边叙述对象深入讨论的过程中予以内化。”[7]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是动态发展的,有新的内容不断注入,是变化发展的,是不断创新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也是双向发展、双向促进的过程,教育者发掘故事或者事件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在向受教育者讲述发生在自己或者他人身上的教育事件,并传播其中蕴含的道德和价值观念,促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等,满足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教育者也在该过程中得到启发、反思,促进自身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叙事学学科交叉研究的前沿,是近来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既不等同于‘思想政治 + 教育叙事’的简单组合,也并非‘思想政治教育 + 叙事’的生硬拼接,而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叙事活动在实践性上的本质统一和理论性上的思维贯通。”[5]在信息多元、传播迅速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面临新挑战,叙事以其独特感染力、亲和力,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开辟新路径。当前对叙事、教育叙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研究多集中于概念论述,对于功能以及优化仍有拓展空间。叙事不仅是简单讲故事,更是承载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情感共鸣、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与时代发展结合,注重发掘叙事在深化认知、情感认同、引导行为的功能,在叙事、情境、情感上进行优化,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意义重大。

3.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特征及功能

3.1.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是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手段,由教育者向受教育讲述自己或者他人的事情,把书本上的理论通过叙事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通过教育者讲述出来,营造情境,增加渲染,代入情感以激发受教育者的认同感,让受教育者体会到教育者讲述的人或者事情中内含的精神和核心价值,用讲道理让受教育者明白其中的智慧,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满足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特征有双向性、人文性、灵活性等等。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具有双向性特征,是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事情的发展与叙事的开展双向促进的。教育者向受教育者讲述事情,传达事情其中内含的精神和价值观使受教育者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教育者自身也受到该人物或者事情的影响,教育者想要叙事,想要讲清楚并了解其中内含的精神和价值观,就需要教育者仔细钻研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向受教育者输出其中的内含精神和价值观,激活受众的主体性,让教育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双向性是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都有益的双向性;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要有事可叙,需要共同记忆的支撑,需要各种事情、事件作为基础支撑,事情的发展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内容,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开展引发人的思考,从而学习事件当中蕴含的精神和价值观并内化为自己的优良品质,在实践当中发扬传播,产生新的叙事内容,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发展,由此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双向性是事情的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开展双向促进的双向性。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具有人文性,以人为主体,尊重人、关照人。教育者以叙事的方法向受教育者传达事情内含的精神和价值观,营造好的情境,以推动受教育者达到情感共鸣;讲述其中的道理,推动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满足个人和社会发展要求。“‘人文’的本义所指不外乎是一种区别于野蛮和质朴的社会养教和精神修炼,是一种区别于强迫和恐惧的‘内得于己’又‘外得于人’的博雅情怀,是一种超越于物之占有的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问与追求。”[8]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关注受教育者的现实需要与精神需求,以受教育者为主体对象,尊重受教育者的发展,满足受教育者的精神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虽然由教育者主导,但是还是以受教育者为主体,根据受教育者不同阶段的需求,选定叙事内容,以适合的方式把事件内含的精神与价值观传达给受教育者,以满足其精神发展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叙事方法、叙事媒介、叙事内容具有灵活性。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灵活性在于其能突破传统说教式、单向灌输的局限,根据教育目标、时代语境等动态调整叙事的方法,从而增强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与实效性;叙事媒介的灵活性指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可以运用口头叙事、文本叙事、图像叙事和网络叙事等等,且不同的媒介所达到的效果也不同,要根据受教育的需求与当时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叙事媒介,使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效果达到最大化;叙事内容的灵活性指可以叙之前的事情也可以叙当下之事、未来之事;可以选择叙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也可以叙他人身上发生的事情;可以选择叙国内发生的事情,也可以是国外发生的事情。叙事内容选择很广泛,古今中外的事情都可以。

3.2.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可以更通俗易懂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强国建设。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事件,以叙事的方式传播事件中蕴含的精神和价值观,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换为生动、浅显易懂的事件,融情于事件当中,营造适合的情境,带动受教育者的情感认同,以理为依据,使叙事有理可依,有条理地进行叙事,最终让受教育者理解事件蕴涵的道理。从认知深化到情感认同再到最终行为引导,相对于直接讲述知识,叙事会更能吸引受教育的注意,以事件为切入点,讲述事件的同时,让受教育者接受其中蕴含的内核,通过浅显易懂的故事表达其中内含的精神和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运用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感染力、亲和力,达到深化内知的功能。以叙事的方法讲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感知的情节、人物与场景,选择合适的叙事场景,叙事情境的渲染,故事化、情境化的表达,让事情的讲述更加具有感染力,让受教育者身临其境感受,深化对事件以及事件所折射出的道理的认知,帮助受教育者从表层认知走向深层理解,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加明显。以叙事的方法传播内在的精神引发受教育者的思考可以给教育学科理论和实践提供指导。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当中,叙事方法的运用使受教育者更简单地接受其中蕴含的道理,那么在教育学其他学科当中运用叙事的方法让受教育者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引发其思考,推动其成长。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寓情于理,可以抒发情感,引发情感共鸣的功能。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喜怒哀乐需要释放。“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是帮助人们抒发和安放情感的重要方式,以激发人们的情感为手段来培养人们积极的政治情感,情感是一种原始存在,人是理性与情感性并存的生物,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既关注人的理性特征,用逻辑贯通的教育信息引导人,也关怀人的情感特性,依靠情感打动人,从而为意志活动提供思想动机,在政治行为中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有利于引导个体情感认同的实现。”[9]通过塑造有温度的人物、冲突的情节、真实的场景,触发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而情感共鸣是深化认知的重要催化剂,抒发叙事者对事件的情感,同时也抒发自己当下的所悟所想,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叙事之后,情感驱动的认知,能突破被动灌输的局限,使受教育者从认可事实上升到认同价值,形成更深刻的认知判断。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在行为引导方面具有潜移默化功能。叙事通过传递集体记忆,让受教育者理解共同目标,将个体行为与群体价值连接,将价值理念转化为可感知、可效仿、可坚持的具体行为,引导受教育者在群体中找到自身定位,形成协同行为。思想政治教育要由内化转为外化,由思想认知到实践转化,由内化于心到外化于行,最终达到育人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叙事通过故事中的情境模拟和情感驱动,将抽象的行为准则转化为可效仿的具体路径,推动受教育者从认知深化到情感共鸣走向实践行动,最终使受教育者达到知行统一,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深厚家国情怀、高尚道德情操、顽强奋斗精神的人,使受教育者既能立足个人发展,更能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运用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主体是叙事者,共同记忆是叙事的前提,事件是叙事的基础,情是叙事的催化剂,境是叙事展开的场地,理是叙事的支撑也是目标。

叙事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可以是叙事的主体,主体判断是由谁来讲述事情;对于不同事情有不同的叙事主体,教育者是一般默认的叙事主体,受教育也可以成为叙事主体,以他们的角度讲述事情,可以发掘更多平常注意不到的点。

共同记忆是叙事的前提,社会的共同记忆是叙事得以进行的前提,有共同记忆为前提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中唤起情感、价值认同。事件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要保证有事可叙,以事情为基础展开,有了事情之后还得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叙事,对不同事件、不同叙事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以达到事件叙事效果最大化。

境是叙事开展的场地,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开展需要一定的场地,场地可以是在教室、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各种可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地方,场地的选择不一样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达到的效果也不一样。比如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对抗战历史进行叙事讲解的时候,在教室里讲解的效果就会比在抗日战争纪念馆的效果要更不明显,当受教育者置身于纪念馆的时候,受到各种纪念碑、雕像等等现场环境影响,所引发的情感共鸣会更直接也会更强烈,能比较直观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情是叙事的催化剂,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是通过叙事引发情感认同。“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都是从知、情、意、信、行这几个基本要素的变化开始。”[10]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11]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以引发人的情感变化促进受教育者在情感上的变化,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喜怒哀乐各种情绪,叙事的内容、方法等各种因素影响受教育者情感的变化,对事件产生共鸣,产生情感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催化剂,然后由这种情感认同推动事件内含的精神和价值观的理解与吸收,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理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要有理可依,以理来叙事会让叙事更加有说服力、有条理性,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最终目标,让受教育者理解叙事所内含的精神和价值观,助推人的成长。

5.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优化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运用对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推进学科建设具有推动作用。新时代有新目标同时也会有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要跟上时代脚步,与时俱进发挥功能,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研究还在继续,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使效果达到最大化,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优化可以从事入手,核心是让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回归故事的本身,用真实的事件打动人,用清晰的逻辑说服人,用可感的细节记住人,最终实现故事深入人心、价值认同生根的育人效果。通过打磨故事的选取、建构、呈现等关键环节,让故事更具感染力、说服力和引导力。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事,需要聚焦真实与共鸣,保留事件的真实性,让事情平易近人,可以触人心弦。可以结合当下的事情与过去的事情和未来的事情,也可以结合自己所发生的事情和他人所发生的事情,国内发生的事情和国外发生的事件,找事件的联系与区别,以联系增强叙事的共通点,以区别突出叙事的特点;事情讲述建构时注意强化因果逻辑关系,说清楚事情承载的价值导向,用具体事件勾连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把事情叙述和时代价值结合起来,以小事情呼应大主题,例如通过留学生在海外传播中国非遗的经历,折射文化自信–文明互鉴的大国叙事。让事情在个体与时代的关联中获得深度,避免孤立化、碎片化;事情的呈现注重创新表达与互动,减少抽象描述,增加具象细节,让说事有张力,多互动体验,让受教育者走进事里面并参与其中,由单向讲述变为双向互动。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优化从境出发,通过构建富有沉浸感、代入感的叙事情境,让受教育者从旁观者变为情境参与者,在身临其境中深化认知、触动情感、引导行动营造适宜的氛围环境,可以从场景还原、互动参与、生活延伸的路径优化,让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互联网发展的今日,我们可以运用VR、AR技术,还原事件当时的情境,或用具体场景的环境、声音、动作等细节,还原故事发生的真实语境,让叙事情境与受教育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议题相勾连,让受教育者身临其境,感受事件当时的状况或者是与现实关联,有体验感、参与感会让受教育者更直观地感受事情,有自己的体会与感受,才能引发情感波动、促进思考;让受教育者参与情境建构,在叙事中设置关键节点的情境岔路,让受教育者通过选择推动故事发展,在做决定中深化对价值的理解,借助空间、技术等手段构建可感知的实体或虚拟情境,让受教育者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参与叙事;构建从叙事情境到生活的转化桥梁,在叙事情境中嵌入与受教育者生活相关的行动接口,让故事场景与现实生活形成关联。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优化由情出发,抓住情感共鸣这一关键纽带,通过激活情感体验、构建情感联结、转化情感动能,让叙事从灌输认知递进到情感浸润,最终实现以情化人的效果。从共同记忆提炼情感触发点,挖掘叙事中与受教育者生活体验相通的情感元素,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达到事件的情感互通为目的;设计情感递进的叙事节奏,以教育者为主导,通过叙事的各种方法让受教育者感受当时事件中人物的情感,体会当时的情况下,事件的起因、发展、结果过程中人物的种种情感,把教育者对事件的情感传达给受教育者,把事件人物中的情感传达给受教育者,使其三方达到情感的互通,更能表达事件所要传达的情感,引起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鸣,推动其思考事件当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原因,促进其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将情感共鸣转化为价值认同,当受教育者因故事产生情感触动时,及时链接情感背后的价值内核,让感动升华为认同,例如,看完支教老师扎根山区的故事后,引导思考:我们为何会被她的故事打动,从她很辛苦的表层感动,深入到她用行动诠释了责任与奉献的价值认知,让情感成为价值认同的催化剂,用层次化的情感深化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优化还可以从教育者角度出发,提升教育者的叙事方法运用水平,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素养;加强叙事的推广与宣传等等。

参考文献

[1] (德)哈拉尔德∙韦尔策. 社会记忆: 历史、回忆、传承[M]. 季斌, 王立君, 白锡堃,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3.
[2] 朱立元.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56.
[3] 虞嘉琦. 数字时代教育叙事的契机、危机与转机[J]. 教育文化论坛, 2025, 17(5): 62-71.
[4] 王玉婷.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及其实现路径[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西北大学, 2015.
[5] 陈华洲, 魏代文.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价值意蕴、主要特征与构建原则[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 44(27): 33-39.
[6]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0.
[7] 洪晓畅, 龙歆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质量提升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J]. 大学教育科学, 2025(4): 61-66.
[8] 王习胜.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论与方法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35.
[9] 蒋雪莲.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基本功能及其策略优化[J]. 理论导刊, 2020(9): 118-122.
[10] 胡晓敬, 左童洁. 思想政治教育中非理性因素作用形成的路径探究[J].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2(3): 80-85.
[11] 列宁全集(第20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8: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