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哲学的开端,就是人类开始关注世界的本原,开始关注现象世界背后的终极本质。早在古希腊时期,人类就逐渐开始思考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拥有理性的人类开始思考现象世界变动不居的背后有没有什么不变的原则。古希腊哲学第一人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水,之后巴门尼德率先把“存在”(Being)作为哲学的核心,他认为“存在”是永恒不变的核心,与变动无常的现象世界相对立。巴门尼德奠定了本体论的基本问题意识,之后很多哲学家都从自己理论的角度来对本体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体论的研究曾经在哲学家那里争论了几千年,它是对“存在”本身的最一般的研究,它试图寻找出世界背后最底层的结构,并且探明它们之间是如何进行分类和管理。本体论研究的前提是本质世界与现象世界的二分,通过探求世界最基础的本质,来解释现象世界的生成和变化。到了近代,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获取知识增多,人类开始思考知识背后的基础,以及知识普遍有效性的基础是什么,人类知识的大发展推动了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并且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人们发现传统独断的本体论无法找到世界的本原,因为人们发现分子后面还有原子,原子后面还有其他微粒,这样探求世界的本质只会导致无限倒退,找不到世界的本原和基础。
马克思吸收了近代哲学家的理论来进行哲学研究,他本人很少直接探讨本体论,卢卡奇在深入研究了马克思的著作后提出:“在马克思那里又找不到对本体论问题的专门论述,对于规定本体论在思维中的地位,划清它和认识论、逻辑学等的界限,马克思从未着手做出成体系的或者系统的表态。”[1]我们很少见马克思对于本体论系统的讨论,而“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都有其出现的源流。从时间上来看,物质本体论的出现要比实践本体论要早得多,为了弄清楚两类本体论的理论形成过程,需要对理论的形成过程进行探究。
2. 两种本体论的源流
众所周知,马克思早期主要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来进行理论研究,在他遇到物质利益难题之后,转而研究政治经济学。我们从马克思本人的著作中,很少看到他专门探讨本体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2], pp. 503-504)马克思认为脱离了实践和人去探求世界的本原是错误的方向,人应该在实践中去证明自身的力量。如果把世界的本原规定为“物质”,这样我们似乎无法认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相比于旧唯物主义哲学的优越性。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争端,使得对世界本原的探究走向了死胡同,而德国古典哲学,则通过人的能动性把主体和客体统一起来,如果我们把世界本原重新锚定在抽象的“物质”上,这样可能使我们又回到了德国古典哲学之前的思想。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学者,很多也从这个角度来批判第二国际的一些哲学家。他们认为马克思正是在吸收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如果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物质存在,这就又回到了德国古典哲学之前的独断论。
恩格斯对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探讨较多,他一直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很多时候,人们都把他们放在一起讨论。但是当我们深入他们两人的思想就会发现,两人的理论深度和理论侧重点还是稍有差别。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曾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各种学派。”[3]恩格斯在这里认为,近代哲学主要争论的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就是本体论的问题,并且他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哲学,尤其是近代哲学,都可以被划分为这两个流派。并且在他后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明白恩格斯赞同物质本体论的观点。
列宁也认为物质对于意识具有第一性,他在总结近代哲学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于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4]列宁的论断相比于旧唯物主义,已经前进了一步,具有积极意义,他突破了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将对物质的理解从独断论的具体物质形态变成了抽象的哲学范畴。马克思曾批判旧唯物主义,“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2], p. 499)马克思在这里从两个方面来批判旧唯物主义,一是“用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二是从“客体”方面来理解。列宁对于物质的理解是一大进步,他不是从直观的方面来理解物质,而是已经把物质抽象成了一个哲学范畴,但是这只是解决了马克思批判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的问题,这依然是从客体的角度来理解世界。如果我们对于本体论的基础仅仅理解为“物质”,那么这就又变成了马克思所批判的旧唯物主义了。或者可以说,“物质”这个哲学范畴也是由人抽象概括出来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的能动作用,但是与“实践”相比,对人的主体作用发挥依然不够。
斯大林对于物质本体论的确认和推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斯大林并不是一个哲学家,他更多地是以政治家和军事家而被人所熟知。他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从他自己的角度来阐述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尤其是对于物质第一性原理的坚持,并且把这一理论推广到社会科学领域,他对于物质本体论的宣传发挥了巨大作用。他曾经总结了唯物主义的特征: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物质都是在运动中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空间和时间都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斯大林把哲学思想教条化,丧失了哲学的辩证性。其对马克思唯物主义理解出现了问题,因为这些关于马克思唯物主义的特征,早在近代一些哲学家的唯物主义就已经存在了。并且斯大林的这种观点还存在一个和近代唯物主义相同的问题,就是心物二元,近代西方哲学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争执,在斯大林理解的理论中又出现了。斯大林的哲学观点,通过《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流传甚广,他简明和绝对化的观点,利于其进行政治传播,但是因为教条化和绝对化又受到很多哲学家的批评。
物质本体论一出现,就遭到了一些哲学家的质疑,该理论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使得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开始从其他角度来寻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上思想更加多元化,理论界也开始对马克思主义有不同角度的解释,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更加深入化与多元化,学界出现了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等,其中较为引人瞩目的是“实践本体论”,一些学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有了新的看法。实践本体论企图解决传统物质本体论的问题,其中主要是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统一性问题。传统受苏联教科书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略带有“决定论”的思想,对于人类实践的能动作用体现得不够充分。物质本体论强调的实践,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认识活动,把它放在认识论里,它对于实践的真正内涵揭示得还不够,实践只是人类认识抽象物质或者具体物质对象的工具。物质本体论对于传统的独断论唯物主义的革新不够彻底,更多地是认识论的革新,它割裂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且对人的主体性作用发挥不足。
本体论作为哲学理论的重要部分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会出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论上是以实践作为基础,在本体论领域成为物质本体论,没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统一性。而面对如此困境,马克思认为可以将实践作为哲学理论的立足点,“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立、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它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5]马克思这里所说的共产主义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他认为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等问题的解决,依靠的是实践。在这里实践不是最抽象的概念,不仅包含着感性认识,而且还是现实的人现实的感性活动。部分学者就以此为理论依据,提出实践本体论的观点。
3. 对于自然界优先性看法的差别
物质本体论盛行这么多年,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物质本体论有一个很重要的论据,那就是自然界发生学上的优先性。在马克思的很多著作中,都谈到了自然界在时间上的优先性,这点也可以从自然科学来证实,但是主要争论的焦点在于,时间上的优先性能否作为哲学本体论的依据。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说,物质在时间上是先于人的实践和思想的。地球上先出现无机物,然后演化出有机物,之后是单细胞生物,经过很多年,才演化出人类,实践和思想都是和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然是思想和实践的基础,自然不仅是实践的重要基础,还是实践的对象,这样看来,物质确实有作为哲学基础的理由。但是,物质发生学上的优先性能否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类诞生以前,自然世界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活动,而且它构成“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6]只有当人类世界存在后,通过人的实践,人和自然世界有了联系,物质世界才成了属人世界,自然界通过人的实践,才被赋予了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发生学,不能按照时间的顺序来解释奠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正如马克思关于人体解剖和猴体解剖之间的关系,他无论在哲学研究还是在政治经济学研究如《资本论》中,研究方法都是回溯性的研究方法,而不是简单按照历史发生的时间来研究的。
物质本体论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才是最根本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过是人与自然的延伸。“物质”是从万千世界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概念,人类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产物,物质本体论从抽象到具体,依次演进。这样一来,物质本体论中的物质就因为其最抽象,使得物质本体论又退回到德国古典哲学之前的心物二元对立之中。这样还带来了一个最为严重的后果,就是人的自由意志问题。当把物质第一性原理推广到人与人的关系时,就出现了物质的必然性和人的自由问题,而物质本体论坚持物质的第一性原理,这样必然导致人的感性活动也成了物质推演世界万物的一个环节,人的自由意志也无从谈起了。
面对物质本体论的理论困境,何中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克服物质本体论的缺陷唯一可能的选择就是实现由物质本体论向实践本体论的‘格式塔’转换,唯其如此,实践才能真正从狭义的认识论范畴解放出来变成为一个广义的本体论范畴从而获得终极意义。”[7]何中华认为实践本体论对于物质本体论具有优势。实践本体论的支持者认为实践具有高度的包容性,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实践本体论的支持者也认同马克思在著作中多次提到的自然对人的重要意义,但是他们认为这里的自然是人化自然,是有人参与实践活动的自然,而不是抽象的自然范畴,实践本体论试图把人和自然联系在一起。
4. 实践本体论的优越性
“实践”是何以成为本体?“实践”是一种感性活动,它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人通过实践,把这三者统一起来。物质本体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客观的、先于人类存在的物质实体,精神本体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精神或者意识,现实世界是精神派生的,实践本体论把人与自然结合起来,不是纯粹的“物质”,也不是纯粹的“精神”,是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是我们“世界”的基础,没有这个“实践”,世界对于人就没有了意义。世界不是规定好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如今所经验到的世界正是人类对世界进行深度的改造。人的实践也生成了人类自身的历史,人类在实践中彼此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它们的发展变化构成了人类的历史。实践本体论认为,人类的存在是实践中的存在,实践对人的意识具有优先性,“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率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2], p. 156)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和改造世界,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思想意识,实践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人类社会的存在是实践活动的存在,人类是通过实践来把握和理解世界,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的“对象性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人通过实践改造自然,同时改造自身和社会关系,实现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
实践本体论和物质本体论相比,具有一些突出的意义,它更加突出了人的能动作用,人类不是被动地接受自然界的影响,而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实践来改变自身的处境。实践本体论具有更加强烈的批判精神和革命精神,既然现实中存在的不公平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是由人的实践造成的,那么这些社会现象也是历史性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通过社会中人的实践力量来改变,更注重“改变世界”而不是“解释”世界。实践本体论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方法论,既然一切社会现象都是由人的实践活动导致的,也必然随着人的实践活动改变而改变,那么社会科学中就不存在什么绝对的具有普适性的公式,社会科学应该研究现实社会中人的实践活动以及在这种活动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实践本体论将我们的视角从追求终极实在和普遍公理拉回到我们人类自身。
实践本体论并没有否定物质在发生学上的优先地位,而是把本体看成了一个动态开放的过程,看成了人类实际的活动,这说明人类是在不断扩大自己对世界的影响,“人化自然”的范围越来越大。然而实践本体论也有它的理论难题,有的学者认为,不能用一个命题就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物质本体论”还是“实践本体论”,都没有充分表现马克思主义所包含的深度和辩证思想。[8]总的来说,从“物质本体论”到“实践本体论”,体现了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入化和多样化,了解这些理论,对于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