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婉儿《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中的山水书写
Landscape Depiction in Shangguan Wan’er’s Twenty-Five Poems on the Winding Stream Pond of Princess Changning
DOI: 10.12677/cnc.2025.135135, PDF, HTML, XML,   
作者: 帅 琼: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关键词: 山水书写上官婉儿意象与意境Landscape Depiction Shangguan Wan’er Imagery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摘要: 初唐社会文化思想包容性提升,儒、释、道思想逐渐并进,各民族逐渐融合,女性地位得到提高,加之游宴唱和活动频有,推动了上官婉儿积极进行山水书写创作。本文旨在通过对上官婉儿《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诗中的山水书写分析,如意象与意境、写作手法、审美特色等,从一个侧面搭建起魏晋南北朝山水诗和盛唐山水诗关联的桥梁。
Abstract: During the early Tang Dynasty, the increased inclusiveness of socio-cultural thought, the parallel advancement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the gradual integration of ethnic groups, the elevated status of women, and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banquet gatherings and poetic exchanges collectively encouraged Shangguan Wan’er to engage actively in landscape poetry writing.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landscape depiction in Shangguan Wan’er’s Twenty-Five Poems on the Winding Stream Pond of Princess Changning—including imagery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writing techniques, a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to construct a bridge connecting the landscape poetry of the Wei, J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with that of the High Tang period from one perspective.
文章引用:帅琼. 上官婉儿《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中的山水书写[J]. 国学, 2025, 13(5): 948-954.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5.135135

1. 引言

上官婉儿(664~710年),聪慧善文,得武则天重用,担任内舍人。年十三,为高宗才人,常代草拟诏书。中宗即位,为婕妤,专掌制命,神龙元年,进拜昭容。唐隆元年六月二十日,在唐隆之变中被杀害,年仅46岁[1]。作为“两朝专美、一日万机”的核心人物,上官婉儿先是受初唐主导诗风“浮靡”的影响;二是深受祖父上官仪诗歌的影响,诗风有“上官体”中的华丽之气。但她并非一味继承二者,对六朝诗中艳情部分予以摒弃,对上官仪诗风中疏朗有致的一面有力发展,多了清丽飘逸之感。

山水书写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具有悠久的历史,初唐作为上承六朝绮靡,下启盛唐气象的过渡期,在山水书写上呈现出别样的风貌。山水书写中往往蕴含着诗人对自然景致的欣赏、对人生命运的感怀以及对自然之道的彻悟,通常以淡泊的面貌呈现在诗史上[2]

笔者检索相关论文与文献,就上官婉儿的诗歌研究情况,总结如下:在目前情况下,能够参考的有价值的文献专著为《全唐诗》《新唐书》等相关书籍,这些专著书籍对上官婉儿诗歌中山水书写创作多有所记载或评价,很大程度上侧重记述的是上官婉儿的身世及事迹,而对她山水书写的深入剖析上则有所欠缺。至于论文研究,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关注上官婉儿在政治上的作用,从政治的角度对上官婉儿的诗歌进行分析,侧重的多是女性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而带来的文学觉醒[3];二是注重从唐五代宫廷女性创作的整体风貌解读上官婉儿的诗作,涉及对上官婉儿诗作中山水书写的价值和历史地位的具体论述[4];三是专注从初唐公主庄园诗中研究上官婉儿的山水书写,分析了她在游宴唱和时所作山水书写的内容与实质[5];四是整体梳理上官婉儿的诗歌,详细罗列了上官婉儿诗作的具体篇目并对其进行简要分析,这对于研究她诗歌中的山水书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6]。以上论文研究虽对上官婉儿的诗歌有完整、详细的内容梳理,但对《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中山水书写的分析不够全面,对山水书写未进行全方位的鉴赏,这实则不利于我们探究魏晋南北朝山水诗向盛唐山水诗的过渡。

《全唐诗》中上官婉儿诗作仅存32首[7],按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应制奉和,抒情述怀,出游纪胜[8]。她诗中的山水书写清新自然,上承悠然自适的魏晋隐逸之风,下启王维的清新脱俗之境。笔者试着通过细致分析《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中的山水书写,逐步探到上官婉儿的山水书写在承魏晋南北朝山水,启盛唐山水中的桥梁作用,为重新寻回上官婉儿诗中的山水书写在山水诗轴上的失落点提供有力的论据。

2. 背景概述

《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作于中宗景龙四年(710年),山清水秀、自然清丽,别有一番风味。这一题目下,上官婉儿的文采一览无余,行云流水,别具一格,连续创作出二十五篇,其中三言、四言、绝句、律诗等齐齐涉猎,各种形式都有佳作,这组诗以其细腻的笔触、丰富的体裁、细腻的描写、婉丽的意象、深远的意境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无限热爱与深刻体悟。

《新唐书·诸帝公主传》有载:“长宁公主造第东都……帝及后数临幸,置酒赋诗。……无虑费二十万……”[7]可见长宁公主府极尽豪奢,帝后常于此置酒宴,遂出现大量歌咏之作。

笔者将从诗中意象与意境、手法与韵律、风格与审美方面对这首诗中的山水书写进行详细鉴赏。

3. 诗中山水书写的意象与意境——清丽疏朗

3.1. 自然风貌以吟咏内心

上官婉儿在诗中多次运用草木泉石等景物,描摹出水波、树影、风声、水声等自然清音,她于万物之间捕捉自然神态,生动刻画出环流杯池的勃勃生机,而她此时仿佛也化身为其中的一草一木,借助自然风貌传递她内心深处的声音。

其一:攀藤招逸客,偃桂协幽情。水中看树影,风里听松声[7]

藤蔓、桂树,以及隐含的山林景象,展现了自然的野趣与幽静,再佐以水波、树影、风声、松声,展现出万物皆投入我怀的悠然之调,一幅生动的草木水景图跃然纸上。

其三:泉石多仙趣,岩壑写奇形。欲知堪悦耳,唯听水泠泠[7]

汀泉、奇石、岩壑,描绘了泉石岩壁的奇特,配上悦耳的泠泠水声,此情此景竟如置身仙境,颇有仙人的意趣。

其四:风篁类长笛,流水当鸣琴[7]

竹林在风中发出的声音竟似长笛之乐,流水的叮泠竟如琴声般悦耳,清新脱俗,极富想象力。流水、草木与诗人在这一刻和谐共生,表现出诗人沉浸在山水之中怡然自乐的闲适与满足。

其七:瀑溜晴疑雨,丛篁昼似昏[7]

晴朗时瀑布飞流就像是下起了蒙蒙细雨,郁郁森森的竹林遮天蔽日,纵使是白昼也显得昏暗如黑夜。这两句展现出她诗中的健举之风。她将瀑布、竹林的覆盖范围夸张化,通过视觉上的错觉,强化了自然景观的震撼力,展现出公主府邸景色的恢弘、磅礴之气。

其十四:斗雪梅先吐,惊风柳未舒[7]

诗人善于抓住不同季节中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春寒料峭,初春寒梅已经吐露,绽放动人之姿,而柳树的嫩芽尚未舒展,一“吐”、一“舒”将初春的景色变得鲜活、生动,极富生气,又以“斗”展现梅花的勇,以“惊”展现柳芽的羞,梅柳在初春时节的特征、性格在她的诗中展露无遗。这两句也将她自身的果敢、坚韧展现出来,颇有明朗健举之气。

其十五:霁晓气清和,披襟赏薜萝。玳瑁凝春色,琉璃漾水波[7]

诗人用薜萝、水波、岩石、青松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春色图。用“玳瑁”形容入眼的春色,用“琉璃”比喻阳光下水波粼粼的春水,这一刻,诗人被自然中的景物所迷醉,尽情享受自然的洗礼。诗人是如此闲淡、潇洒、超脱。

其十六:暂尔游山第,淹留惜未归。霞窗明月满,涧户白云飞。书引藤为架,人将薜作衣[7]

诗人通过霞光、明月、白云等意象,展现了不同时辰的自然美景,又将藤蔓、薜荔为人所用,初次游览这山间宅第,留恋不已迟迟未归。表达对此景的热爱与对自然的向往。

其二十二:仰循茅宇,俯眄乔枝。烟霞问讯,风月相知[7]

仰望茅屋屋檐,俯瞰高大树枝,俯仰皆为高大之物,展现出博大的胸襟。山间云雾缭绕,亲近地向我问好;那清风那明月,也能理解诗人的心情,抚慰诗人的灵魂,与诗人相知相伴。用烟霞、风月营造了诗情画意和深邃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融、心灵相通的美好情感。

其二十四:清波汹涌,碧树冥蒙[7]

清波、碧树、桂丛,展现了景色的清幽明丽,表达了诗人对景色的喜爱,同时称赞长宁公主府的景色宜人。

3.2. 仙家意象颂皇家气象

上官婉儿在诗中多次将景物冠以“仙”名,并提及仙人隐士,展现出仙趣,颇有魏晋南北朝的隐逸风度。这一方面是在表达自己对仙界的向往与敬畏,另一方面也表达出她对长宁公主及其府邸的赞美,对皇家高贵典雅气质的歌颂。

1. 仙山琼阁

其五:幽岩仙桂满,今日恣情攀。

其十一:参差碧岫耸莲花,潺湲绿水莹金沙,何须远访三山路,人今已到九仙家。

其十二:凭高瞰险足怡心,菌阁桃源不暇寻。馀雪依林成玉树,残霙点岫即瑶岑。

其二十五:莫论圆峤,休说方壶。何如鲁馆,即是仙都[7]

以碧岫、莲花、绿水、金沙、桃源、玉树、瑶岑、仙都等意象,将长宁公主流杯池比作仙人居所,写出仙山琼阁的秀美,营造出仙境般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皇家的崇圣、对公主府邸的赞叹。由此可见,上官婉儿作此诗的重要目的是为了歌颂皇家气象,赞美公主府邸的美轮美奂,但她以清丽飘逸的风格极尽山水之美,显得自然、一气呵成,让人有飞临此地的渴望。

2. 仙人隐士

其二:携琴侍叔夜,负局访安期。

其六:寄言栖遁客,勿复访蓬瀛。

其十九:逐仙赏,展幽情。踰昆阆,迈蓬瀛[7]

叔夜、安期均为古代传说中的仙人,“栖遁客”“蓬瀛”为传说中的仙界之物,“逐仙赏”为依次跟随仙人的足迹一览风光,这都表达出诗人对仙人隐士生活的向往,寄托了诗人追求仙隐生活的理想,同时也在暗赞长宁公主的超凡脱俗。这种于山水中深度沉浸的艺术表现与审美愉悦也朝着盛唐山水诗又迈进了一步。

3. 仙趣与仙乐

“泉石多仙趣”则直接点出“仙趣”,强调了自然景观中蕴含的仙气与神秘感。“不烦歌吹,自足娱情”则通过松声、竹影等自然之音,表达了诗人无需人工音乐便能自娱自乐的仙家情怀。

3.3. 高洁之物显脱俗心志

在《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中多次以梅花、明月、白云、松林、桂花、薜荔、竹丛、莲花等景物展现流杯池景象的清幽、飘逸、清新之感,表达出悠然、闲适之情调。对于山水、花草等物的运用恰恰说明上官婉儿“清丽疏朗”诗与其他“浮艳柔媚”诗的不同,她高洁的心性与脱俗的气质展露无遗。

其十七:放旷出烟云,萧条自不群。漱流清意府,隐几避嚣氛。石画妆苔色,风梭织水文。山室何为贵?唯馀兰桂熏。

其十八:志逐深山静,途随曲涧迷。渐觉心神逸,俄看云雾低。莫怪人题树,祗为赏幽栖。

其二十一:檀栾竹影,飙䫻松声。不烦歌吹,自足娱情。

其二十三:枝条郁郁,文质彬彬。山林作伴,松桂为邻[7]

“自不群”“志逐深山静,途随曲涧迷”“心神逸”“山林作伴,松桂为邻”“自足娱情”等直接表现出诗人的个性特征,展现出对高洁品格的向往与赞美。“桂香”“松声”“烟霞”“明月”“白云”“水泠泠”等词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清高与淡泊。人与景合二为一,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高洁脱俗的意境。另外,她的“书引藤为架,人将薜作衣”颇似屈原的“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皆以香草显现内心的高洁。

上官婉儿的《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诗中,通过丰富的意象描绘,展现了自然风貌的壮丽与清丽,以仙家意象的神秘与超脱盛赞皇家、公主的品格,用高洁之物来展示自身的清雅与淡泊。这些意象展现了声有泉水叮咚、清风簌簌、笛琴和鸣;色有藤野树影、奇崛岩壑的清幽意境,为我们展示出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盛宴。公主的流杯池在她的眼中处处欣欣可爱,处处透着深山幽谷的野趣,诗人取兴兹境,又以女性的细腻灵动将这园内之景以及喷薄于心的欢喜交融在一起,无论是语言还是意境都已初具了盛唐山水田园诗的气韵[5]

4. 诗中山水书写的写作手法——多元化

上官婉儿在创作这组诗时,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借景抒情、象征等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

4.1. 比喻与拟人

“风篁类长笛,流水当鸣琴”以竹林之声比喻笛声,用水流之声比喻琴声,优美恣意。“石画妆苔色,风梭织水文。”石头如画画一样装饰着青苔,微风仿若飞梭在密密地编织着水纹,生动活泼。“玳瑁凝春色,琉璃漾水波”以“玳瑁”“琉璃”比喻春色与波光,相映成趣。“烟霞问讯,风月相知”“山林作伴,松桂为邻”将烟霞、风月、山林、松桂拟人化,人与物和谐交流、共生共存,悠然自适。通过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诗人对流杯池的景物赋予了生命力和艺术美感。

4.2. 虚实结合

诗中多次出现“仙”物,将现实之景与仙界之境相联系,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将诗中的意境描绘得缥缈、清丽,颇有仙趣。

4.3. 动静结合

“水中看树影,风里听松声”将水面的静与松林的动相结合,展现出流杯池的生机与清澈。

4.4. 夸张

“瀑溜晴疑雨,丛篁昼似昏”中将瀑布扬起的水汽、竹林遮日的范围夸大化,生动展现出流杯池周边的磅礴气象。

4.5. 借景抒情

上官婉儿在诗中大量运用自然景物来抒发情感,如“攀藤招逸客,偃桂协幽情”“水中看树影,风里听松声”等,通过攀藤、桂树、树影、松声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幽静、雅致的氛围,借以表达诗人内心的闲适与超脱。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得诗歌意境深远,情感表达含蓄而丰富。

4.6. 象征

诗中还频繁使用了象征的手法。如“幽岩仙桂满”中的“仙桂”象征着高洁与超脱;“参差碧岫耸莲花”则以莲花之圣洁比喻山峰之美,暗含仙境之意。这些象征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还使得诗人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刻。

通过上述写作手法的运用,上官婉儿的诗作营造出了一种幽静、雅致、超脱的意境,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仙境之中,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使得诗歌在表达上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意趣,引发了读者对于自然之美、隐逸生活以及人生哲理的深思与共鸣。用不同手法对各景物进行细致描写,使得诗人的情感表达含蓄而深刻,既有对公主府邸的赞叹,也有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赞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5. 诗中山水书写的风格与审美——别有风味

上官婉儿的这组诗在风格与审美上,一是呈现出自然清逸、气魄不凡的特点,她在诗作中大量运用草木泉石、山间明月、霞光清风等意象,营造出清新自然、恢弘磅礴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向往,以及对长宁公主府邸的赞叹。二是呈现出仙风道骨、超脱尘世的特点,诗中出现叔夜、安期等仙人隐士,以及“仙家”“瑶岑”“蓬瀛”等仙界意象,渲染出隐逸、闲适的流杯池,透露出诗人对超脱尘世、追求仙隐生活的向往,对公主品格的赞美。三是呈现出淡泊名利、高洁自持的特点,诗中多次用梅、桂、竹、松、莲等景物,以及“仁智情”“逸人”“自不群”等词汇,反映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高洁品格的精神追求。四是呈现出情景交融、音韵和谐的特点,诗中常将景物与自身融合,实现物我合一的境界,形成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在押韵上多用开口呼韵母,注重音韵的和谐与节奏的变化,使得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五是崇尚工巧,精雕细刻,运用典雅精致的语言,如“参差碧岫耸莲花,潺湲绿水莹金沙”中以“耸”“莹”两字将莲花、金沙的神态描绘了出来,由此可见她对于诗歌措辞的用心推敲与高度重视。

从以上意象与意境、写作手法、风格特点与审美特色的分析中就能看出上官婉儿这组诗的整体风貌,清丽自然,闲适高雅,崇尚工巧,景物铺排疏朗有致,不一味堆砌,别有一般风味。

6. 诗在山水诗上的过渡作用

上官婉儿《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中的山水书写承魏晋名士风度与隐逸精神,表现出超凡脱俗、放荡不羁的情趣,如她的“水中看树影,风里听松声。”颇有陶渊明的悠然闲淡之感;多次运用仙家意象,在山水自然中游戏,从山水中发现隐逸之乐,神似魏晋时的隐逸之风。

她的诗歌疏朗有致、层次错落,从不同角度展现自然风光,描绘出幽雅、清新的山水风景图。在内容上,她善于选取自然中幽静的美来构建诗境,捕捉自然中明朗、富有生机的一面,对审美对象的声、光、色等传神描绘,并善用多种写作手法表现壮丽清幽的风光。如“风篁类长笛,流水当鸣琴。”颇有王维《竹里馆》中“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之感,清新脱俗,极富想象力[6];“霁晓气清和,披襟赏薜萝。”二句与王维“寒灯坐高馆,秋雨闻疏钟。”句式经营相同,用多个意象排列而出,韵味十足[6]。在情感表达上,她常与物融为一体,尝试着与自然合二为一,或借助高洁之意象展现自己的志向,如“烟霞问讯,风月相知。”“山林作伴,松桂为邻。”表达了她与自然和谐共融、心灵相通的美好情感;“书引藤为架,人将薜作衣。”以高洁之物显自身的气质,将物为己所用,人与物此刻相融,在一景一色中展现自身的高洁情趣。

她推行的“健举”诗风对盛唐诗风有深远的影响。如“斗雪梅先吐,惊风柳未舒。”将她自身的果敢、坚韧展现出来,颇有明朗健举之气;“霞窗明月满,涧户白云飞。”二句神清气健,将气色描绘得壮丽、恢弘。

这都对盛唐山水田园诗的清新脱俗、情景交融有一定的影响。其清新爽朗、恢弘健举之风格已经接近盛唐山水诗的格调。因此,她诗中的山水书写在山水诗由魏晋南北朝向盛唐发展上起着一定的过渡作用。

7. 结语

在上官婉儿《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山水书写的分析中,可以感知到她的诗风在上承魏晋南北朝,下启盛唐气象起着一定的过渡作用。此诗在内容上由宫廷走向自然,用清丽、高洁的意象营造疏朗有致的意境,用仙家意象书皇家气象,在写作手法上用比拟、夸张、象征、虚实结合等将山水景物生动刻画出来,展现出含蓄深远的内涵以及她个人性情的抒发。在审美上表现出自然清逸、气魄不凡,仙风道骨、超脱尘世,淡泊名利、高洁自持等特点。她诗中所呈现出的山水书写是我们在研究山水诗时需要注意的桥梁。

参考文献

[1] [宋]欧阳修, 宋祁. 新唐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2] 董颖. 初唐宫廷诗中的山水书写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21.
[3] 葛晓音. 论初唐女性专权及其对文学的影响[J]. 中国文化研究, 1995(3): 55-61.
[4] 宫月. 唐五代宫廷女性文学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2010.
[5] 魏徽. 初盛唐公主庄园诗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湘潭: 湘潭大学, 2017.
[6] 郭海文. 唐五代女性诗歌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04.
[7] [清]彭定求. 全唐诗[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8] 苏者聪. 才华绝代的上官婉儿[J]. 湖南社会科学, 1991(3): 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