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工智能技术为大思政课视阈下的“四史”教育提供了创新动能。人工智能凭借其独特优势,能够从多维度赋能“四史”教育:以技术革新教育形态,以问题导向弥补传统教学在情境创设与互动方面的不足,并以价值引领筑牢思想根基,最终回归育人本质。目前,在实际应用中仍有部分瓶颈,如技术应用存在史实准确性风险与成本约束,教育主体面临角色转换障碍与数字素养不足,区域资源配置失衡形成数智化断层的问题。因此,应通过技术应用规范化、师生能力协同化、资源配置精准化提高思政教育成效,实现人工智能从“技术赋能”向“价值赋能”的跃迁,为青年学生进行“四史”教育提供兼具政治性、科学性与实效性的育人新范式。
Abstrac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technology provides innovative momentum for the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Leveraging the unique advantages of AI,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educational forms, problem-oriented approaches address contradictions such as lack of contextualization and insufficient interaction in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value guidance strengthens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and returns to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Currently, certain bottlenecks persist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including risks to historical accuracy and cost constraints in technological implementation, role adaptation challenges and insufficient digital literacy among educators, and regional resource allocation imbalances leading to digitalization gaps. Therefor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standardize technology application, enhance the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of teacher-student capabilities, and optimize resource allocation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will facilitate the transition of AI from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to “value empowerment”, offering a new educational paradigm for young students in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that integrates political,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dimensions.
1. 引言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其中明确指出:“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面向数字经济和未来产业发展,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制定完善师生数字素养标准,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建设云端学校等。建立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支持的教育评价和科学决策制度。加强网络安全保障,强化数据安全、人工智能算法和伦理安全。”[1]这些要求,对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青年大学生处于环境数字化、信息获取碎片化、“文化认知”泛娱乐化的时代,传统的“四史”教育在吸引力和实效性上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大学生“四史”教育,凭借其在数据处理、人机交互、资源调度、沉浸式体验的优势,能够有效打破传统“四史”教育“流水线化”教育的困境,进行教育范式的升维。
2. 人工智能赋能“四史”教育的价值逻辑
科技浪潮奔涌向前,要求思政教育者紧跟时代步伐,更加主动拥抱新兴科技助力教育变革,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帮助青年学生在学习“四史”时,拥有更加个性化的学习体验,立体化的教学场景,精准化的教学资源和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去理解“四史”的历史逻辑和精神内核,增加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确保“四史”教育避免流于形式,真正见行见效,培育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新生力量。
2.1. 时代必然性:技术的发展与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当代大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其网络化生活方式与认知习惯对传统“四史”教育模式提出了全新挑战。2025年3月28日,教育部在北京举行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2025年部署会,以“人工智能与教育变革”为主题进行系统部署。会议指出,必须勇于改革创新,深入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推动各级各类教育课程、教材、教学体系智能化升级,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助学、助教、助研、助管、助国际交流[2]。2010年代中后期,人工智能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颠覆性技术集群不仅影响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深刻重构了教育生态。“大数据 + 算法 + 算力”的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数据思政、计算思政与沉浸思政等新模式,体现了个性化、实证化与泛在化的特点[3]。
2.2. 问题导向性:破解传统“四史”教育的内在矛盾
传统教育方法在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四史”教育时,通过课堂讲授将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单向传输,但单靠语言的叙述和图片的支撑,往往使大学生对历史事件存在时空隔阂感,同质化的教育资源也往往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认知需求与个体化差异。同时,由于传统“四史”教育受制于教学环境、技术等因素,教学者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疑惑与问题,导致育人过程无法实现动态化。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全息投影、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方式重构历史情景,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创设对话情境,使抽象历史转化为可感可知的“亲身”体验,为学生打造沉浸式的立体教学空间,打破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时空隔阂感。通过数据收集与分析,精准刻画学生特征,依托系统数据实时反馈,对“四史”教学资源进行动态调整,实现教学资源的精准投放。这种数据驱动的教育新范式,改变了传统“大水漫灌”式的粗放供给,构建起“精准滴灌”的靶向教育体系,使“四史”教育能够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动态优化的育人目标。
2.3. 价值引领性:筑牢思想根基与回归育人本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青年学生的认知习惯与学习方式发生变化,学生不再拘泥于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网络平台为学生创造了多元化的学习场域。将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四史”教育,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重要的党史文献、历史资料不可篡改,通过实时网络监测,精准识别并拦截错误史观,从源头杜绝错误史实。监测学生学习偏好与情感状态,为教师提供个性化教学依据,实现更加精准有效的因材施教,将教师从繁重的知识传授工作中解放,用更多的时间投入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和思想启迪。人工智能技术为“四史”教育搭建起数字化桥梁,“四史”教育为技术应用提供价值引领,确保技术应用不偏离立德树人的根本方向。这种价值的深度融合,使人工智能技术成为传承“四史”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有力工具。
3. 人工智能赋能“大思政课”:四史教育育人机制的现实挑战
人工智能融入“四史”教育正面临多维度的现实挑战。在技术应用层面,存在史实准确性风险、成本与效益失衡的困境;在教育主体层面,教师面临技能适配与数字素养不足的双重压力,学生则容易出现技术依赖与思维惰化倾向;在数智化发展层面,区域资源配置不均形成数字鸿沟,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难以有效实现数字化,这些挑战共同构成了人工智能赋能“四史”教育必须解决的难题。
3.1. 技术应用层面的困境
在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四史”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使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技术达到沉浸式的场景还原,重现历史场景,但在历史真实性与技术还原中还存在着深层矛盾。历史事件具有复杂性和多维性,人工智能在生成内容时则可能会出现事实性偏差。如AI“幻觉”(Hallucination)现象导致事实扭曲,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填补历史叙述空白时,可能基于概率或算法生成似是而非的“事实”,影响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正确认知和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冲淡历史事件蕴含的政治意义和思想价值。其次,技术应用成本与效益可能产生失衡。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与思政课的融合处于起步阶段,是思政教育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探索期,而相关基础设备和配套设施的维护、软件开发成本、数据库资源更新、系统更新的持续投入给高校带来了沉重负担。
3.2. 教育主体适应的考验
教育主体在“四史”教育智能化转型中通常面临一些结构性难题。首先,对于教育者来说,传统的教育技能与新技术工具之间存在转换障碍。如多层级的操作界面、专业参数设置和复杂的系统架构,给教师带来了较大的学习压力,部分教师认为学习新技术难度大、耗时长,陷入“知易行难”的困局。其次,智能教学设计能力普遍不足,难以将人工智能工具与教学目标、教育内容进行深度整合,出现智能化思政教学流于形式的状况。再次,对于受教育者,由于教学过程过度智能化,青年学生易产生依赖心理,例如在知识获取主要通过智能推送,自助检索和信息搜集的能力逐步减弱,且容易陷入“知识茧房”的陷阱,形成认知闭环的局限。在完成作业,甚至于涉及价值观塑造的开放性相关问题时,习惯性寻求人工智能生成答案,并盲目性采纳,导致价值观内化过程被技术中介所替代。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在学习结果评估方面,依赖系统反馈评价,缺乏自我反思与价值内化的过程。
3.3. 数智化断层的瓶颈
人工智能技术为“四史”教育带来了创新的教学手段和丰富的呈现方式,但是潜在的资源配置与支持体系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断层,这些隐形的资源配置失衡和支持体系的不足,正在潜移默化地制约着“四史”教育成效。传统教育强调普惠性和标准化,而人工智能应用则注重靶向突破和个性化适配,这种差异导致了资源利用效率的持续走低。并且,在红色资源的数智化过程中,地区发展不均衡问题凸显,发达地区凭借资金与技术优势,积极推进当地红色资源的智能化转型,如革命遗迹的虚拟重建,历史文物的三维可视化,然而,许多承载着重要“四史”记忆的革命老区,却因财政投入不足陷入困境。珍贵的红色史料尘封库房,重要战役遗址难以构建沉浸式教学场景。当发达地区的青年学生通过AI交互重见故事里的真实瞬间时,革命老区青年学生却连本土革命故事的智能化呈现都难以触及。
4. 人工智能赋能“大思政课”:四史教育育人机制的实践路径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人工智能就如一把双刃剑,关键在于如何使用[4]。应对以上问题与挑战,应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审视。在技术层面强化价值引导,在教育主体层面提升数字素养,在资源层面推动均衡配置。通过技术赋能、素养提升与均衡发展的三重联动,共同构建人工智能时代“四史”教育育人的创新机制,为实现“大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实践方案。
4.1. 技术赋能:确保技术工具的正确导向
创新实践路径应从人工智能融入“四史”教育的技术可信性、成本可控性和价值导向性三方面持续发力,建成适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合理技术架构。首先,人工智能融入“四史”教育的首要问题即是技术可靠性问题,此外,由于“四史”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功能,承担着传承红色基因、筑牢思想根基的特殊使命。因此,必须要在提升技术的同时始终将维护意识形态严肃性作为根本前提,避免技术工具消解历史庄严性。对人工智能输出内容进行多重校验,输出端接入权威数据库自动比对,异常内容需经人工审核,保证历史叙事的准确性。构建严密健全的伦理规范与高效权威的监管机制是确保人工智能在思政工作中安全、有序、规范运行的基石与保障[5]。其次,成本可控性也是人工智能融入“四史”教育的关键约束条件。面对高昂的技术费用,应完善经费投入长效机制,如设立专项资金保障人工智能系统的持续运维和迭代更新,确保资金稳定性,并优化经费使用结构,实现降本增效。最后,还需要开发更符合教育场景的轻量化AI工具,通过“线上 + 线下”的模式,帮助师生循序渐进掌握人工智能工具的核心功能,降低技术门槛避免师生面临的技术适应压力,同时建立动态内容更新系统保持学习新鲜度,通过学习分析系统持续追踪师生的使用体验和效果,及时调整内容供给并进行功能优化,形成“使用–反馈–改进”的良性循环。
4.2. 素养提升:加强师生数字能力建设
在人工智能的大背景下,技术虽然能够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工作内容,但教育者所具备的感性认识、思考能力、以情育人等人文素养始终是人工智能技术所无法超越和替代的[6]。破解教师角色转换障碍与学生认知依赖问题,需要构建师生与技术的双向赋能、建立防护机制以及明确划分人机协作的合理边界。要提高教师智能技术素养,建立阶梯式的培训体系,分层逐步帮助教师掌握人工智能教学工具的操作技能、创新教学设计,始终坚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导向,确保技术应用不偏离育人初心,实现人机优势互补。
对于学生群体的培养应当构建个性化、思辨性的育人体系,推行防依赖机制,通过设置人机辩论、历史情境推演和递进式问题链等深度交互设计,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思辨。其中,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是基本环节,通过智能诊断学情特征,为不同认知水平、兴趣倾向的学生定制适合的学习路径,如为理论薄弱者强化史实脉络,为高阶思维者设计深度探究任务,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帮助学生突破单一信息渠道的局限,培养全面、客观看待历史的能力,打破信息茧房的认知壁垒。其次,思辨能力的提高是核心目标,在教学设计时适度加入具有挑战性的探究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辩证分析。保证在科技赋能的同时坚守价值引领,将技术工具转换为时代精神的培育载体,最终培养出兼具数字素养、历史思维和正确价值观的新时代青年。
4.3. 均衡发展:缩小区域资源差距
在推进人工智能融入“四史”教育的过程中,区域资源的失衡与断层已经成为制约技术实效和教育公平的核心问题。破解这一问题,应积极变革资源封闭使用的旧有模式,倡导开放共享的新理念[7],并通过科学的资源规划和制度创新,实现优质红色教育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均衡共享,彰显核心价值。首先,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差异化策略,如根据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红色资源储备和教育基础设施等关键因素,制定符合该地区特点的资源供给方案。其次,实现“四史”红色教育资源的全面共享,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的数据共享机制,着力突破信息壁垒,打破部门界限和区域阻隔,重点向革命老区和技术薄弱地区倾斜,通过开发本土化智能工具,帮助革命老区将口述历史、革命遗迹与文物等红色资源转为数字化的教学材料,构建具有老区特色的“四史”教育体系。
5. 结语
新时代,人工智能融入“四史”教育,并不是简单追求技术的跃进、教育主体素质的攀升以及设备数量均衡均等,而是以技术为纽带、制度为根基、文化为灵魂,价值为核心,共同构建人工智能赋能思政教育的教育体系,从而在人机共生时代中实现红色基因的创新性发展。这既是技术赋能“四史”教育的必然要求,更是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使命的时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