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学视域下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业帮扶体系构建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n Academic Support System for Ethnic Minority Students from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Families in Xinjia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rgeted Academic Assistance
摘要: 本文基于教育补偿理论和文化资本理论,采用案例研究法与行动研究法聚焦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业发展问题,发现这些学生面临经济困难、文化适应、基础教育薄弱、信息化运用水平低等多重挑战,以“精准扶学”理念构建贯穿入学至毕业的全过程帮扶体系,该体系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业表现,更能促进其家庭经济改善,为带动区域发展提供新思路。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educational compensation and cultural capital, this study adopts case study and action research methods to examine academic development issues among ethnic minority students from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families in the Xinjiang region. It highlights the complex challenges these students encounter, such as financial limitations, language barriers, difficulties in cultural adaptation, and insufficient prior education. Guided by the targeted academic assistance, a holistic support system has been designed to accompany students from admission through gradu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system has been shown to not only boost academic achievement but also to facilitate improvement in household economic well-being, thereby providing valuable implications for regional educational and development initiatives.
文章引用:王鑫慧. 精准扶学视域下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业帮扶体系构建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10): 881-88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01914

1. 引言

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是推动区域发展、助力民族复兴的关键群体。本文基于教育补偿理论与文化资本理论,选取新疆大学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案例,深入分析该类学生因家庭经济支持有限、文化资本相对薄弱、基础教育条件不足等因素所面临的多维学业困境,指出以往粗放式的帮扶模式难以切实起效[1]。本文结合新疆地区的特殊性与少数民族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精准识别帮扶对象、系统诊断学业问题、科学定制帮扶策略,构建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学业支持体系。不仅为这些学生提升学业水平、实现全面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参考,同时也为促进民族地区人才培养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

2. 新疆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少数民族学生学情分析

(一) 家庭经济困难和家庭教育缺失

在家庭经济方面,通过对436名新疆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少数民族学生的问卷调查与结构化访谈发现,这些家庭普遍依赖务农和务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不仅途径单一且稳定性差,难以保障基本生活与子女教育开支。受经济压力影响,超过半数学生不得不在假期通过打工兼职来赚取生活费、贴补家用,从而压缩了学习与休息时间,对其学业发展产生明显影响。具体来看,学生家庭困境多重而交织:在调查的困难学生中,有35人父母残疾丧失劳动能力,56人家中有大病患者,此外35个家庭曾遭受突发意外事件,另有142个家庭存在数额不等的外债,其中5万元以下债务的家庭95户,5~10万元的47户。同时,81.2%的家庭人口在4人及以上,多子女抚养进一步加剧经济负担。进一步分析发现,导致家庭陷入经济困境的原因既包括自然灾害、收入不稳定与主要劳动力缺失等客观限制,也涉及多子女、重大疾病等家庭内部因素,尤其因病、因残致贫的家庭处境更为严峻,亟需长期、稳定且有针对性的外部支持[2]

在家庭教育方面,学生的父母普遍接受正规教育年限较短,尤其偏远地区的家长甚至存在文盲或半文盲情况。从文化资本理论的视角看,这种低文化现状实质上反映了家庭文化资本,尤其是具体化形态文化资本的严重匮乏。父母自身教育水平有限,导致他们难以将语言能力、知识体系、学习策略等转化为有效的学业支持,因而无法为子女提供必要的课业辅导,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大多处于全凭自觉、缺乏引导的状态[3]。由于语言沟通障碍,家庭与学校之间也难以建立有效联系,家长无法充分理解学校教育要求、参与家校合作,也不能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纠正和指导。这导致家庭教育本应发挥的监督、激励与文化传递功能受到严重制约,从而在结构上削弱了学生获取学业成功所依赖的文化资本积累渠道,进一步固化了其在教育起点上的不利地位。

(二) 基础教育匮乏与学习能力不足

新疆偏远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与教育资源匮乏问题相互交织,形成了制约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的结构性困境,家庭经济困难少数民族学生这一群体受影响尤为突出。新疆整体经济持续增长但人均水平低于全国,且区域与城乡间存在明显贫富差异。2024年GDP总量达20534.08亿元,但人均11,045美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3% [4]。南疆四地州GDP仅为全疆的2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影响了教育资源的配置。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方财政对教育投入有限。

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其学习上的困难更多不再是在听、说、读、写,而是体现在学习进度的差异上[5],一方面体现在数理化、英语等学科的基础知识水平与内地学生存在一定差距,这导致他们在进入更高阶段学习时,知识衔接出现断层,另一方面体现在专业课学习困难,专业词汇理解方面显得偏弱,以及专业课逻辑的构建存在困难。同时,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没有参加过创新比赛、学科竞赛、学术研究等活动,参与创新实践兴趣不大,对大学强调自主学习、文献研读的学习方式,表现出学习方法单一、思维转变难、信息检索与分析能力不足等问题。此外,学习兴趣不足、学习目标匮乏,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削弱了学习正向反馈的确立[6]

(三) 文化适应压力与心理压力较大

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处中华文化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交汇,随着国语普及,普遍具有双重文化背景。家庭的文化熏陶导致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意识很强,这既是宝贵的财富,也带来一定的文化适应压力,他们需要在保持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同时,积极融入以国家通用语言和文化为主流的校园环境,这一过程需要磨合适应。来到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他们面临着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社交规则等多方面的差异,在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师生交往时,因文化差异更倾向于在本民族圈子内进行社交,形成一定的社交闭环[7]

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承受着通过教育改变家庭命运的使命,还面临着经济的压力与就业的困境,这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心理负担,从而在面临与同班学生的学习差距出现学习退缩的行为特征,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他们会把暂时遇到的困难归为自己能力不足,这会进一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信心,进而加剧与他人相处的边缘化与疏离感。

(四) 信息化媒介使用水平不高

在教育信息化持续推进的背景下,线上学习数字资源愈发关键,但部分偏远地区学生以往接触计算机与网络的机会不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偏弱。2024年《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发展水平调查报告》显示,西部地区具备初级及以上数字素养与技能水平人口占比仅为 56.90%,明显低于中东部地区。调研数据也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短视频制作能力达标率仅达到汉族学生的53.3%,65.2%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从未接触过Python、Ps等数字创作工具[8]。学生面临数字信息化催生的新挑战,对熟练运用网络课程、数据库等数字资源开展自主学习的模式存在困难。因家庭经济困难,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初期,家庭无法为其配备电脑等数字化设备,也影响学生对后续信息化的学习操作。

教育补偿理论认为,由于家庭背景、地域文化、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差异,部分学生在教育起点、过程及结果上面临着系统性劣势,必须通过制度化的外部干预予以针对性弥补,以追求实质性的教育公平。新疆少数民族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正面临着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的双重匮乏,这不仅直接制约其学业发展,更深层次地影响了其通过教育实现社会流动的可能性[9]

3. 精准扶学的定义和深刻内涵

“精准扶学”是以教育补偿理论和文化资本理论为指导,以家庭经济困难少数民族学生为对象,通过科学识别、动态诊断与多维度评估,精准把握其学业困境与经济文化资本双重弱势的成因,进而构建涵盖经济援助、学业提升、心理支持、生涯赋能及文化适应在内的全方位、全过程帮扶体系。该体系旨在通过个性化、系统化的干预策略,弥补学生因先天资本匮乏而导致的教育劣势,不仅提升其学业成绩与综合能力,更致力于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并为区域人才培养与社会稳定提供可持续支撑。

(一) 宏观层面:服务国家战略,落实立德树人的直接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多措并举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有效稳住经济基本盘,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10]。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必须抓紧抓实抓好, 就业是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障[11]。少数民族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并实现就业,不仅影响个人未来发展,还关系到他们整个家庭的幸福,以及所在地区的稳定与进步。精准扶学通过解决学业方面的关键障碍,保障这些学生能够完成学业、顺利就业,直接为民生工程提供支撑,是响应国家号召、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少数民族学生在起步阶段就面临着基础教育资源薄弱、语言文化适应困难等客观劣势,精准扶学正是通过补偿性教育正义,主动填补这种差距,让他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与成果。这不仅能增强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是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石。

精准扶学体系通过系统性培养,将他们塑造为具备高素质和实际能力的可用之才,在完成学业后,选择返回乡的学生为民族地区的长远发展播撒下希望的种子,他们将成为驱动当地经济、助力乡村振兴中最为坚实且可靠的后劲力量。

(二) 学生个体层面:突破多重困境,实现个人与家庭的命运转变

对家庭经济困难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其所面临的挑战不光是经济层面,深入分析实际是认知与视野上的局限。精准扶学策略致力于从这些细微而具体的现实困境出发,通过提供与其实际需求匹配的配套措施。在学业支持方面,不光进行补课提升分数,更重视从根本上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激发其对学科的内在兴趣和学习动力。在个人成长支持方面,开展优秀讲师引领、系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丰富的校外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眼界与发展路径,突破因所处环境限制而形成的认知壁垒[12]

另外,学生因家庭背景或学业挫折而产生自我怀疑甚至自卑心理,精准扶学针对学生心理困境发挥疏导功能,通过肯定式教育、少数民族个体成功经验的宣讲以及内心支撑的建立使他们转变自卑心理状态,逐步增强自信心,这种内在转变往往比外在输入更为深刻和持久。

而当学生通过精准扶学实现能力与心态的双重提升后,其个人最终实现改写自我命运的转变,完成学业获得的就业机会,是此前家庭未能触及的发展平台与职业路径。精准扶学不仅改变学生个人的生命轨迹,也为其整个家庭扩宽了经济改善的可能性,推动家庭和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实现积极变化。

(三) 学校层面:践行育人使命,构建以学生成长为导向的教育体系

传统资助模式以经济援助为主,而精准扶学则实现经济资助的单一性向成才支持的全面性转变,将工作重心延伸入学至毕业发展的全过程。同时,传统教育模式往往难以充分发掘学生个体内在性困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精准扶学通过建立学业分析、家庭背景调查、心理状态摸排等多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精准识别学生处于学业障碍、经济困难、心理困扰的内在隐性困境,从而为学生构建一个正向的成长环境。

4. 构建精准帮扶体系:助力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

(一) 精准施策:“阳光育人”多维资助体系

精准扶学致力于消除学生的经济障碍,为其学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首先结合新生电话家访开展家庭经济情况预评估,针对性指导办理困难证明手续;迎新现场专设绿色通道服务窗口,现场办结学费缓缴、助学贷款确认等入学手续;将资助政策宣讲纳入本、硕、博新生入学教育必修环节,通过专题讲座、案例解读等形式深化政策认知。其次,以科学的家庭经济困难认定为基础,严格规范资助认定流程:对申报材料存疑对象,启动属地联动程序,由资助专干对接包户干部进行信息交叉验证;并结合寒暑假社会实践契机,开展实地调查,通过入户访谈、邻里调研等方式动态掌握家庭经济变化;同步开展学生消费行为分析,整合校园一卡通消费流水、食堂用餐频次、假期请假出游情况、图书借阅数据及勤工助学等记录,实现家庭经济困难程度与在校实际生活状态的精准映射。保障国家助学金、临时困难补助等各类资助精准发放,切实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现实顾虑。

(二) 起点护航:“手牵手”迎新结对帮扶计划

在大一入学时,本着同学院、同班级、同宿舍、自由结合的原则,在学院中汉语言同学和双语同学确定“一对一”帮扶对象,建立“一生一策”个性化档案,在帮扶双方友好协商的基础上,列写帮扶计划,明确帮扶内容,在帮扶周期内帮助被帮助者通过国家普通话测试以及计划所列课程帮扶,同时建立动态反馈机制,定期开展小组交流会,及时调整帮扶策略。通过系统化、全程化的陪伴式帮扶,切实帮助少数民族经济困难学生克服语言障碍和文化适应困难,为后续专业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三) 学业攻坚:“重燃计划”学业提升工程

针对学业困难与挂科学生启动“重燃计划”学业提升工程,组建课程攻坚小组,对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挂科率较高的课程,开展优秀学子经验分享讲学,进行系统性的重难点串讲和习题精练,化解了复杂理论的认知障碍,显著提高考试通过率。同时,制定个性化复习方案,进行自习督导,培养后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时间管理能力,形成主动学习的良性循环。通过搭建朋辈互助平台,营造互帮互学、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最终实现学业障碍到学业进步的转化,达到顺利毕业的最终目标。

(四) 榜样引领:典型选树计划

创新榜样选树机制,构建多重榜样矩阵,具体为学业标杆、逆境奋进、创新实践、公益奉献四类,通过个人申请、教师推荐以及学院审核的三重选拔,挖掘少数民族学生榜样,分赛道确定宣讲团成员。开展事迹宣讲进班级、新媒体推送等方式,用身边人讲身边事,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学生先进的榜样引领作用,同时建立常态化咨询机制,设置学长学姐咨询日和咨询邮箱,提供持续化成长指导,最终实现从典型选树到文化育人的升华,营造学先进、争先进、当先进的浓厚氛围。

(五) 协同育人:家校联动建设

聚焦经济困难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实施“靶向帮扶”计划,构建“辅导员–班委–寝室长”三级动态预警网络,通过定期摸排、数据比对等方式,锁定建档立卡、低保家庭等经济困难学生对象。由辅导员进行个性化政策解读,引导学生通过提升绩点、积极参加竞赛等途径,争取学业荣誉,倾情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教育引导学生做挺膺担当奋斗者。利用寒暑假,少数民族老师带队对经济困难少数民族学生家庭进行实地家访,深入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家庭实际困难和对孩子的期望,向家长反馈学生的进步,共同商讨帮扶策略,形成育人合力。

(六) 职业扬帆:就业帮扶计划

精准扶学在就业帮扶方面的核心要义,在于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少数民族学生实现从顺利完成学业到成功就业的关键过渡。通过建立“一对一”式的深度就业指导,构建覆盖职业规划、能力提升、岗位匹配与社会适应的全过程支持体系。从入学便介入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制定发展路径;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模拟面试、简历优化等环节提升就业竞争力;积极拓展校企合作与就业资源库,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精准岗位推荐,提高人岗匹配度,实现精准就业。

5. 精准扶学成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表1,本研究构建了精准扶学成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侧重于以可观测、可验证的结果性数据构建严谨的价值论证链条,主要包括学业发展成效、长期发展与社会贡献两大维度。在学业发展方面,通过比对参与帮扶计划前后学生的课程通过率、平均绩点、语言能力通过率及毕业率等关键指标的变化,直接量化该体系在消除学业障碍、提升学术成就方面的短期产出效果。在长期影响方面,则追踪毕业生去向,重点评估其职业发展及对区域发展的实质贡献,具体包括:统计毕业生留疆率,以衡量留疆建疆效果;分析毕业生在自治区战略支柱产业与重点民生领域的就业分布,评估人才供给与区域长远规划的契合度;关注毕业生中扎根新疆、从事涉农产业、民族特色产业等基于本地资源和文化创业的实践,评估其带动地方创新与就业的潜能。该指标体系旨在通过结果导向的实证方式,全面反映精准扶学从个体学业提升到区域服务贡献的综合成效。

Table 1.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effectiveness of targeted academic support

1. 精准扶学成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维度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测量方式与数据来源

产出维度

学业发展成效

重点课程通过率/平均绩点提升度

教务系统成绩数据

国家通用语言水平测试(MHK)通过率

等级证书获取统计

毕业率/学位授予率

学校教务档案数据

影响维度

学生长期发展

就业率/就业质量

就业追踪调查、劳动合同验证

职业期待吻合度/工作满意度

毕业生问卷调查

对区域发展的贡献

留疆率

就业派遣数据统计分析

就业行业与自治区重点产业匹配度

就业行业分布与区域产业规划比对

返乡创业率

工商注册数据与毕业生调查

6. 结语

本文以精准扶学理念为基础,构建针对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业帮扶体系。通过深度分析该群体学业困境本质,实际是家庭经济、文化背景、教育基础、心理适应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造成的。精准扶学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还重视他们在文化适应、心理调节和综合素养方面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从粗放式帮扶到精准化施策、从单一化资助到全方位发展、从临时性过渡到长效化机制的转变。通过对学生个体成长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从而为家庭提供支持,在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动区域发展方面提供了可参考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翁亮, 郭诗平, 张洪汇. 新时代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育人体系探究[J]. 高校辅导员, 2021(3): 76-80.
[2] 李佳. 新形势下内地高校新疆籍家庭经济困难少数民族学生资助帮扶工作探析——以内蒙古工业大学为例[J]. 教育现代化, 2020, 7(8): 159-160.
[3] 国策. 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学业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 新疆日报(汉), 2025-03-26(005).
[5] 隋丽, 孙君, 刘明月.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水平现状调查及提升路径研究——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2023年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活教育学术座谈会论文集(三). 乌鲁木齐: 新疆农业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与艺术学院, 2024: 335-338.
[6] 白华, 张燕.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收获状况及特点研究[J].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20, 8(5): 55-60+87.
[7] 郑树柏. 高校共青团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实践路径研究[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5, 44(3): 151-156.
[8] 王永芹, 任洪涛. 少数民族大学生媒介使用与跨文化适应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8(4): 135-143.
[9] 严贝贝, 胡会敏. 精准资助视域下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资助体系研究[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2): 81-84.
[10] 习近平总书记在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J]. 新安全, 2025(7): 1.
[11] 郭启民. 抓紧抓实抓好稳就业工作[J]. 红旗文稿, 2025(13): 28-31.
[12] 顾佳. 涉农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路径探析——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作家天地, 2025(2): 39-42.